揭旭日;夏冰
我院1992年至1995年6月有机磷农药中毒抢救中出现阿托品依赖现象36例,现就有关问题分析讨论如下.
作者:韦国典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狂犬病是迄今为止病死率高的急性传染病,严重地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2003~2004年,我市的狂犬病陡然大增,2003年发病53例,2004年发病75例,迅速形成继1986年以来的第二个流行高峰.为控制狂犬病疫情,本文对我市近两年狂犬病流行情况进行分析,并就控制措施进行探讨,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庞耀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红花注射液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伴高粘血症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85例肺心病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45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红花注射液20 ml静滴,每日1次,2周为一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50%.两组比较,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7.38P<0.01).治疗后治疗组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红花注射液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伴高粘血症疗效更佳.
作者:翟穗燕;陈锐;吴学红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人类胃十二指肠损害的主要原因.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胃癌发病率与当地的HP感染呈正相关[1],与萎缩性胃炎、胃癌和胃粘膜相关组织淋巴瘤关系密切[2,3];因此,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早已将其定为I类致癌源[4],然而有关HP的致癌机制目前还不清楚[5].
作者:黄赞松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索对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的有效模式,研究糖尿病教育对患者的治疗影响,减少医药费.方法将102例患者分为两组,即一对一强化教育组(A组)和一般健康教育组(B组),各51例,连续观察两组10个月的相关知识知晓率、病情控制和医药费用情况.结果 A组患者的糖尿病知识知晓率及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血脂等疾病控制指标均显著优于B组(P<0.01),医药费用显著低于B组(P<0.01).结论实施强化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有利于病情控制,明显降低医药费用.
作者:郑雪英;唐海军;黄艺群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由于人口老龄化,老年心衰的发生率日益升高.据统计,50~59岁心衰的患病率为1 %,≥ 80 岁以上者高达10 %.在50~89岁的人群中,年龄每增加10岁,其患病率升高1倍,因而心衰主要见于老年人,老年人心衰占心衰总数的75 %[1].
作者:聂斌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急救技术是衡量一个医院技术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由于急救时的单一,对患者的生命支持及预后不是很理想.针对这一现状,我院成立急救领导小组,根据病人情况,及时组织相关的专家进行抢救,现报道一例由于消化道大出血导致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抢救经验.
作者:韦丽飞;覃彩云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我院自1995年至2004年共收治糖尿病患者546例,其中糖尿病足患者52例,除了4例患者行外科手术治疗外,余48例患者在我科应用葛根素联合胰岛素外用治疗,均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启声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一次性小剂量米非司酮用于紧急避孕的效果、副反应及可接受性.方法收集无保护性交或避孕措施失败后72小时内来院就诊的健康妇女20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00例,一次性口服米非司酮25 mg;对照组100例,一次性口服米非司酮600 mg.于下次月经的第7天随访,观察避孕效果、副反应及月经的变化.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均有2例妊娠,失败率均为2%,避孕有效率分别为78.35%和80.81%, 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种副反应,观察组发生率低(<5%);对照组发生率高(10%~50%),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月经趋于正常者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83%和 35%,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米非司酮用于紧急避孕是简单、安全、有效、副作用少的方法.
作者:郑艾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职业危害是近年来国内外关注的焦点.随着各种医疗设备及医药用品的不断更新和广泛应用,医护人员的工作环境更为复杂,尤其是护理人员,在执行医疗护理过程中要面临各种危险因素,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心理四大类,均可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粘膜等多种途径危害人的健康[1].本调查旨在了解临床护士的职业防护现状,探讨其对策,以提高护士的职业防护意识和防护行为,更好地发挥健康维护和健康促进的职责.
作者:黄爱兰;刘永伟;蒙惠明;韦桂源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毛细支气管炎是一种婴幼儿期较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其临床症状与肺炎相似,且喘憋较重,易发生缺氧、酸中毒及各种严重并发症.我科于2004年7月~2005年2月采用酚妥拉明、维生素K1联合治疗本病,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何学坤;何莲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评估多层螺旋CT(MSCT)和多平面重建(MPR)显示肺隔离症异常血管的价值,并通过复习文献提高对肺隔离症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对10例患者做了胸部正侧位片、平扫与增强CT、MPR检查.结果 10例肺隔离症中有7例为肺叶内型,3例为肺叶外型;7例位于左肺下叶,3例位于右肺下叶;9例胸片表现隔离的肺组织呈圆形或椭圆形、密度较均匀的团块影,1例呈薄壁含气肺肿;9例CT扫描示胸椎旁软组织密度肿块,1例示左下肺肺气囊.增强CT均显示供血动脉.MPR能显示其异常供血动脉的起源、行程和分支,其中有9例为降主动脉供血,1例为腹主动脉供血.结论 MSCT及MPR能很好地显示肺隔离症的异常供血动脉,两法结合可取代普通X线、断层摄影、支气管造影及主动脉造影,作为肺隔离症首选的检查方法.
作者:吴世行;粟永明;罗国英;陈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纳络酮加氨茶碱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的疗效.方法将使用氨茶碱后仍出现呼吸暂停的早产儿 4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4例)和观察组(24例).观察组用纳络酮与氨茶碱交替治疗,对照组继续单用氨茶碱治疗;比较两组间原发性呼吸暂停的时间和发生次数、心率、经皮血氧饱和度等差异.结果观察组患儿呼吸暂停的次数、呼吸暂停日均积分及呼吸暂停的时间均较对照组减少(P<0.01),SpO2及心率下降程度也明显减轻(P<0.01或<0.05).结论纳络酮与氨茶碱交替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的疗效优于单用氨茶碱治疗.
作者:谭海松;麦劲刚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云南白药、西米替丁和丽珠得乐联合治疗消化性溃疡合并大出血的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西米替丁常规治疗,治疗组6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云南白药与丽珠得乐(三钾二枸橼酸铋)联合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止血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或<0.05),胃镜下溃疡的愈合率和总有效率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云南白药、西米替丁、丽珠得乐三联疗法可显著提高止血效果和溃疡愈合率,降低再出血,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郑大伟;周光焰;邓顺莲;刘仁水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宫颈妊娠(Cervical Pregnancy.CP)指受精卵种植在宫颈管内,组织学内口水平以下,并在该处生长发育.是一种罕见而又常常危及生命的异位妊娠,国外报道为妊娠总数的1∶2500~1∶8000,占异位妊娠的1∶50~1∶100[1].由于宫颈主要由结缔组织组成,血管丰富,收缩不良,CP时常发生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及休克甚至造成孕产妇死亡.我院于2000年5月~2004年5月共收治宫颈妊娠患者3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明换;林家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脑室中央神经细胞瘤误诊为眼病的临床报道较少,现结合文献分析报告一例如下.
作者:岳晓荣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氨茶碱、硫酸镁、可拉明三药联合治疗哮喘持续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5例哮喘持续状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5例).两组均给予氧疗、补液、抗感染等基础治疗,对照组予氨茶碱静脉滴注;治疗组则加用氨茶碱、硫酸镁、可拉明联合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8.0%,显著优于对照组的64.4%(χ2=7.39P<0.01).结论氨茶碱、硫酸镁、可拉明三药联合治疗哮喘持续状态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唐柳燕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运作研究(Action Research)是建立在传统的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方法基础之上,继承两者优势的一种新型的研究方法.运作研究开始用于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运作研究开始用于护理工作中,并获得较好的效果后被广泛采用[1].现就运作研究用于护理工作的进展作如下综述.
作者:梁秀华;黄明宜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糖尿病与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关系.方法对163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作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将其分为非糖尿病组(A组)92例及糖尿病组71例(B组),比较两组治疗结果.结果 A组治愈率和病死率分别为78.87%和21.13%;B组治愈率和病死率分别为95.65%和4.35%,两组治愈率和病死率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糖尿病是腔隙性脑梗死的高危因素,糖尿病后患腔隙性脑梗死预后差,病死率高,临床应该高度重视糖尿病后患腔隙性脑梗死的治疗.
作者:周宗民 刊期: 2005年第04期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建立,医学知识及法制教育的普及,人们的法律意识及经济意识不断提高,而医务人员的法制观念和防范意识相对淡薄,致使医疗护理纠纷有逐年上升趋势.防范医疗纠纷,保障医疗安全,维护医院正常的工作秩序是目前医疗行业的一个重要的工作内容,现将护理人员如何通过强化五种意识来防范护理纠纷进行如下探讨.
作者:吴宜膺 刊期: 200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