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炳香
文章回顾分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概况和新时期医学生的特点以及医学微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今后医学微生物教学的改革方向:适当改革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重视实验操作基本功训练并进行实验技能考核,从而使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培养出新型的医学工作者.
作者:邱玉林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近年来,随着亚低温对脑缺血、脑损伤后分子生物学影响的研究不断深入,以及在临床运用亚低温救治颅脑损伤所显示出的阶段性成果[1-4].
作者:罗大山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提高对不同类型肝损伤的诊断及治疗水平,保证病人的安全,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1989年3月~2003年4月14年间采用不同的手段治疗不同类型的肝损伤共131例.结果非手术治疗46例,治愈39例,中转手术7例;手术治疗93例,其中包括中转手术7例、再手术1例,治愈88例,死亡4例.总治愈率96.9%(127/131),病死率3.1%(4/131),3例分别因胰腺损伤、肠破裂、肾损伤致感染、各脏器衰竭而死亡,1例因多脏器复合损伤术中死亡.术后并发症有肝内积液10例、胸腔积液7例、胆瘘2例、肠瘘1例、切口感染6例.结论对Ⅰ~Ⅱ型肝钝性损伤,根据血液动力学情况可采用非手术治疗.Ⅲ~Ⅵ型肝损伤及开放性损伤一经诊断腹腔大出血或其他脏器损伤,应立即手术治疗.
作者:吕涛;苗同林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与传统的胆囊切除手术相比,因其具有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住院周期短等优点而在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于晓杨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亚低温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应用和护理要点.方法对4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降温毯加冬眠肌松剂,气管切开,呼吸机机控或辅助呼吸等治疗和护理.结果 42例亚低温患者在4~10小时内体温全部降至预定的范围,降温及复温过程均无一例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降温毯加冬眠肌松药是目前较为理想的降温方法.细致、认真的护理可减少并发症,是保证病人安全的关键.
作者:赵煌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胺碘酮对于心房纤颤的治疗效果.方法将73例心房纤颤病人随机分成两组,胺碘酮治疗组36例,对照组37例.治疗组口服胺碘酮200 mg,Tid,连服7 d,无效则电复律,维持量200~400 mg/d.对照组使用奎尼丁200 mg试服无不良反应,则200 mg/2 h,连服5次后,改200 mg,Tid,或直接200 mg,Tid,连服4 d,无效者电复律(100~200瓦秒)后,以200~600 mg/d维持.结果奎尼丁组14例4d内复律,占37.84%(14/37),胺碘酮组15例4 d内复律,占41.67%(15/36),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短期(10 d)维持窦律,奎尼丁组26例,占70.27%(26/37),胺碘酮组26例,占72.22%(26/36),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QT间期、QT离散度(QTD)比较 ,校正 QT 间期 (QTC) 、QTD 和校正 QT 离散度 (QTcD) 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P 均< 0.01),治疗组离散度较对照组小,而两组QT间期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胺碘酮心房纤颤转复率、防止心房纤颤复发与奎尼丁均相近,且相对安全,可替代奎尼丁作为心房纤颤治疗及维持治疗首选药物.
作者:魏芝宝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炎症性皮肤病,通常始发于婴幼儿,在儿童时期常表现出呼吸道过敏症状,约70%的患者有过敏性家族史[1].
作者:简华慧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分析眼球穿通伤的高危人群,探讨减少眼球穿通伤的发生率,提高救治成功率的方法.方法对367例(370眼)眼球穿通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眼球穿通伤367例(370眼)中,入院视力0.05以下(盲)298眼,占80.54%;出院视力0.05以下(盲) 173眼,致盲率46.76%.结论加强对高危人群的宣教,可降低眼球穿通伤的发病率;正确的治疗方法能减少眼球穿通伤的致盲率.
作者:郭金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与分析自动泵用于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手术患者48例,按病种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病人术后意识均清醒.实验组采用自动泵镇痛,对照组根据患者对切口疼痛的耐受程度采用口服或肌肉注射止痛药物.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疼痛,平均住院天数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自动泵用于术后镇痛具有缩短住院天数,减少并发症,减轻患者疼痛,促进护患配合,提高围手术期病人的安全性,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作者:寻庆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大肠癌误诊为肛门疾病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5月~2003年10月126例大肠癌误诊病例的临床和结肠镜资料.结果 126例大肠癌被误诊为肛裂、痔、肛乳头状瘤等肛门疾病.结论对反复便血病例,强调直肠指诊和全结肠镜检查,提高大肠癌的早期诊断率.
作者:李荣萍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东莨菪碱在抢救急性氟乙酰胺中毒中的作用.方法对1997年2月至2003年1月间收治的急性氟乙酰胺中毒108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3%及84.0%,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东莨菪碱作为氟乙酰胺中毒的一种非特效解毒剂,配合常规治疗,明显地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缩短了病程,降低了住院费用.
作者:赵珺;蒋东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脑心综合征与脑卒中的关系.方法从420例脑卒中检出符合脑心综合征57例,观察其发生特点和预后.结果脑心综合征主要发生在严重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心综合征发生的原因可能与脑卒中时脑对心脏活动调节作用的紊乱、神经体液调节作用的紊乱以及血性脑脊液对植物神经中枢的刺激等有关.脑心综合征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是:①颅内病变严重;②脑原性心律失常严重;③脑原性心脏异常可发展为严重心脏损害.结论脑心综合征在临床工作中不容忽视,应及早处理.
作者:范立群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分析21例老年甲状腺机能亢进病人的临床特点,结果表明:老年甲亢发病较隐匿,无明显甲状腺肿大,少突眼,缺乏食欲亢进等高代谢症候群,有的伴有多种慢性疾病,极易误诊,误诊率高达62.9%.认为在老年人中凡原因不明的心律失常、慢性腹泻、有精神症状者,需作甲状腺功能的检测.
作者:黄小津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重症中暑患者的急救护理方法.方法 15例重症中暑患者均安置在重症监护病房,设专人护理,及时给予物理降温,重点是温水擦浴,头部置冰帽,冰袋置大血管处.同时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意识等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脱水、降低颅内压、控制抽搐,保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预防并发症等治疗.结果 15例患者全部治愈出院.结论快速降温是重症中暑抢救成功的关键.
作者:郭秀荣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妇女绝经后阴道出血的原因及阴道出血距绝经的时间与恶性肿瘤的关系.方法对223例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进行临床及病理检查,分析绝经后妇女阴道出血的原因,以及绝经后阴道出血距绝经的时间与恶性肿瘤的关系.结果绝经后阴道出血的构成比:生殖器炎症52.9%,非器质性疾病24.2%,良性疾病12.1%,恶性肿瘤10.8%,绝经后阴道出血距绝经时间与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具有高度相关性,且呈正相关关系(r=0.907,P<0.05).结论妇女绝经后阴道出血的常见原因是生殖器炎症,绝经时间越长阴道出血中恶性肿瘤发病率越高.绝经后早期开展定期妇科检查,能及早发现并及时诊治恶性肿瘤.
作者:黄治荣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电视腹腔镜手术在卵巢良性肿瘤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47例术前诊断为卵巢良性肿瘤患者行腹腔镜手术,选择同期开腹手术4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少、术后自如活动快、住院天数短、恢复家务时间快、独自外出快,与开腹手术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卵巢良性肿瘤创伤小、恢复快,是首选的手术方式.
作者:陈炳香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评价葛根素注射液治疗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梗死面积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5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成葛根素治疗组(34例)和无葛根素治疗的对照组(31例).记录每例患者入院即刻和第3、7、14、21天12导联心电图,用Wagner的QRS记分法进行QRS记分,预测梗死面积.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心功能分级,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射血分数(EF).结果葛根素治疗后2周和3周,QRS记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或P<0.01),梗死面积缩小,两组均能改善心功能、LVEDD,提高EF值(P均<0.01),但葛根素治疗组较对照组疗效明显,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葛根素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少而轻微.结论葛根素注射液对防止急性心肌梗死的梗死面积延展,改善心肌缺血及心功能有一定的作用,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顾顺忠;王志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文章分析临床护理教学实践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及困难,如护理诊断教学实施困难,辅导教材缺乏,临床护理师资及知识结构未达标等.由此提出重点突出护理诊断教学,加强临床护理师资队伍建设,强化辅导教材的建设等对策,从实际出发,促进临床护理教学的改革与提高.
作者:史俊萍 刊期: 2004年第02期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常规静脉输液多采用向心方向法穿刺,对于神经外科病人,因大多是昏迷、偏瘫,长期输液、反复穿刺或输入刺激性强的药物如露醇等,易使血管受到严重损害,临床表现为静脉炎、静脉变硬甚至阴塞,给输液造成极大困难.
作者:李连飞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是由于维生素K及依赖因子Ⅱ、Ⅶ、Ⅸ、Ⅹ缺乏或者活性下降引起的疑血功能障碍性疾病,可导致广泛出血倾向,其中颅内出血常见,约占60%~80%[1].
作者:刘圣国;唐翠平 刊期: 200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