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满莉;邓敏;周新妹
目的:通过预注异丙嗪来预防氯胺酮的不良反应,寻求两者联合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将ASAⅠ~Ⅱ级患者60例分两组,每组各30例,一组给予氯胺酮,另一组给予异丙嗪和氯胺酮,分别记录两组清醒时间和氯胺酮引起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病人清醒时间无差异,异丙嗪组氯胺酮不良反应明显减少(P<0.05).结论:异丙嗪复合氯胺酮麻醉安全有效,且能减少氯胺酮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苏惠斌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了解本地区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对常用10种抗生素的敏感性,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双向琼脂培养基及配套高低值浓度药敏板,取患者分泌物进行显色培养,测定常用10种抗生素的敏感性并对其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156例支原体阳性标本中91.7%(143例)和84.62%(132例)分别对强力霉素和美满霉素敏感 ;5.77% (9例)和8.97% (14例)中度敏感;2.56% (4例)和6.41% (10例)耐药 .81.41% (127)例和66.67% (104例)分别对克拉霉素和交沙霉素敏感;12.18%(19例)和17.31%(27例)中度敏感;6.41%(10例)和16.02%(25例)耐药.其余如氧氟沙星和阿奇霉素敏感性也较高,但均小于60%.结论:强力霉素、美满霉素、克拉霉素、交沙霉素等抗生素对支原体感染的药物敏感性较高(P<0.01),提倡临床治疗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时,应首先考虑这几种药物单用或联合用药.
作者:苏国生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分析重型颅脑损伤后应激性消化道出血的发病机制,探讨减少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提高救治的成功率的治疗方法.方法:对重型颅脑损伤21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重型颅脑损伤后发生应激性消化道出血31例,发生率为14.6%,其中死亡8例,病死率为25.8%.结论:正确的防治方法能减少应激性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作者:吴浩亮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低位肛瘘行肛瘘切除一期缝合及肛瘘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总结本院28例肛瘘切除一期缝合及肛瘘切除术的经验.结果:低位直型肛瘘切除一期缝合的临床效果良好,随访半年至2年无复发.结论:肛瘘切除一期缝合仅适合用于低位直型肛瘘,术中瘘管消除彻底,不要切除过多的皮肤及皮下组织,切口对合整齐,准确,不留死腔,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梁国扬 刊期: 2003年第01期
随着工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交通运输业,高层建筑业的迅速发展,各种外伤及多发伤病人发病率显著增加,而急性颅脑损伤病人则占相当的比例.有文献报道:我国每年约有颅脑损伤10多万人,其中约有6万人死亡(1).因此,如何加强急性颅脑损伤昏迷病人的院前急救,做好呼吸道护理,对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院急诊科自1999年5月至2002年5月共抢救急性颅脑损伤昏迷病人185例.现将如何做好院前呼吸道护理的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邓爱春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医学科学发展、医学模式的更替,护理观念已发生了质的变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体现了医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对护理领域的全面渗透.为适应形势的发展及护士角色的转变,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途径来拓宽护生的知识结构,提高护士的职业素质.
作者:欧宗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急性阑尾炎是外科多发病,常见病,居各种急腹症的首位(1),为满足患者对切口美观的需求,从现代医学外科的一个发展方向微创的角度,我院从1993年7月~2002年7月对300例急性阑尾炎实行了小切口阑尾切除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明华;陶霞;汪令成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建议在神经外科手术中选择应用直切口圆形骨瓣开颅法.方法:应用MIDAS-REX气动开颅钻在38例神经外科手术中采用直切口圆骨瓣开颅法.结果:38例手术中,病变均显露良好,肿瘤(血肿)全部切除,术中失血量明显减少,手术持续时间较常规开颅法平均缩短30~50分钟.结论:直切口圆骨瓣开颅法在有条件的医院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新功;费昶;蒋洪涛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对256例甲亢患者的观察,较全面地分析其不良心态以及对疾病的影响,提出正确的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这样不但密切了护患关系,而且增强了治疗信心,提高了治疗效果.
作者:姚文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相关性消化性溃疡(PUD)确实有效又符合国情的治疗方法.方法:将166例PUD患者随机分为A、B、C、D四组,各组予不同药物、不同剂量、不同疗程的三联疗法治疗,A、B组7天一疗程,C、D组14天一疗程.观察治疗期间副反应发生率,疗程结束后4周的HP根除率和溃疡愈合率以及随访1年后的溃疡复发率.结果:各组间HP根除率均在90%以上,溃疡愈合率在80%左右,各组HP根除率及溃疡愈合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药物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A组59.5%,B组29.5%,C组11.9%,D组4.9%,C、D组副反应发生率比A、B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C、D两组治疗效果好,价格低廉,副反应少,是理想而又适合我国国情的治疗方案.
作者:李锦标;张兴荣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总结小切口规范化手术治疗甲状腺良性疾病的临床经验.方法:对413例因甲状腺良性疾病而行小切口规范化手术的病人进行观察随访.结果:413例病人全部治愈出院,与传统手术相比疤痕小而隐蔽,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无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小切口规范化手术治疗甲状腺良性疾病有其优越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睿;吴胜东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筋膜内子宫全切除宫颈再成形的效果.方法:对34例子宫肌瘤患者在子宫全切时选择筋膜内子宫全切并行宫颈再度成形,同时与相同例数的常规子宫全切组对照,评估两组患者术后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性生活质量及阴道脱垂方面均优于普通组.结论:筋膜内子宫全切除并宫颈再成形,新宫颈更有力地维持了宫颈主韧带、骶韧带的正常位置,使盆底的支撑结构大限度地得以保持,可以防止阴道壁脱垂,阴道也无明显缩短.
作者:刘亚典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分析输尿管结石并发肾积水病例的临床症状和治疗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疗水平.方法:15例均经静脉尿路造影和B超检查确诊,根据结石的大小和并发症的严重程度,分别采用手术切开取石和体外震波碎石术治疗.结果:经手术治疗的6例均能完整取出结石,经体外震波碎石的9例也有不同程度的排石,肾积水明显减轻.结论:及早解除输尿管梗阻是防治肾积水,避免肾功能损害的关键.
作者:黄继文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血栓前状态(prethrombotic state,PTS)既往称血液高凝状态(hypercoagulable state,HCS),是多种因素引起的止血、凝血和抗凝系统失调的一种病理过程,具有易导致血栓形成的多种血液学改变.PTS颇为常见,各种血液病及非血液病时均可见到,如多颗粒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肾病综合征、糖尿病及恶性肿瘤等.大量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工作表明,血栓形成是在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凝血、抗凝、纤溶系统以及血液流变学等多种因素改变的综合作用下发生的,这些因素在血栓形成之前已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些变化对病程进展及愈后有重要影响.因此,通过有关检测有可能识别血栓前状态,这对及时加以处理,防止其病情恶化无疑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将血栓前状态实验诊断的概况作一综述.
作者:吴志奇;张杰;潘世扬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生理学是医学基础理论中重要的学科之一.对于一年级医学生来说,学好生理学对以后其他临床学科的学习乃至毕业后的临床工作,都有重要意义.生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理实验一般以活体动物为研究对象,人为地创造一定条件,从而观察隐蔽或微细的生理活动或认识某种生理过程的因果关系.通过微观的内在联系和生动形象的直观效果,揭示人体生理变化的规律,并能帮助学生形成和建立正常的生理学概念,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效果.然而,中专生理实验课的学时很紧,学生动手能力较差.如何根据上述特点确保生理实验的教学质量?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应从如下四个方面入手.
作者:文凤菊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电视腹腔镜下行卵巢良性肿瘤手术的适应证及治疗效果.方法:在45例卵巢良性肿瘤病人中,腹腔镜下行囊肿剥出术44例,中转开腹1例.结果:腹腔镜下卵巢良性肿瘤手术;平均手术时间90min ,平均出血量60ml ,无术后出血、切口感染、脏器损伤及化学性腹膜炎或肉芽肿.结论:腹腔镜下行卵巢良性肿瘤手术切口小,对身体损伤少,机体应激反应小,术后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但对于肿瘤较大者好行开腹手术.
作者:朱晓红;刘建中;郁胜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褥疮对医患双方都是一个严重的和花费昂贵的护理问题.我们采用多爱肤无菌、不透气亲水性敷料治疗26例28处褥疮,结果表明多爱肤敷料治疗褥疮疗效好,为病人减轻痛苦和花费,同时大大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现将笔者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冯金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胞二磷胆碱与三磷酸胞苷二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对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胞二磷胆碱与三磷酸胞苷二钠(CTP)治疗,并进行了随机对比观察.结果:两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 ,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胞二磷胆碱价格较CTP低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好,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作者:陈信成;冯刚民;杨晓荣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脑缺血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1(sVCAM-1)水平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分别检测脑缺血后第1、2、5天患者血清中sICAM-1、sVCAM-1水平,同时测定第2天血糖水平.结果:发病后24小时内患者血清中sICAM-1 、sVCAM-1水平即开始升高 ,分别为266.28±62.16ng/ml 、687.19± 356.76ng/ml;第2天明显升高285.77±68.43ng/ml、990.79±368.36ng/ml;第5天又有所下降,分别为263.60±87.82ng/ml、977.70±384.16ng/ml,但仍高于对照组.发病后第2天血糖水平与sICAM-1水平升高呈线性正相关.结论:脑缺血患者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均升高,表明ICAM-1和VCAM-1可能参与了脑缺血损伤过程.
作者:佘正明;朱庆海;吕天河;刘仕鹏;吴静飞;李云;鲍艳梅;李作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原发性肝癌是指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的癌肿,简称肝癌.近几年来,肝癌发病率急剧上升,由于早期症状隐匿,一旦发现病期往往处于中、晚期,失去手术的良好机会.随着健康体检及各种健康宣教的开展,以及健康知识的普及,使肝癌得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而介入治疗作为放射学充分显示出创伤小、疗效高的优点.我院自1996年起引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PHC),但术后的进一步治疗问题往往被忽视,导致很快复发,近期疗效尚可,远期疗效差.因此,于2001年开展了原发性肝癌TACE后辅以射频热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而这其中护理配合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就原发性肝癌TACE后辅以射频热疗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赵文英 刊期: 200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