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锁骨下静脉穿刺插管术100例分析

胡烈洪;叶映雪

关键词:锁骨下静脉, 心血管造影术, 外周静脉穿刺, 治疗操作, 中心静脉压, 脑血管意外, 对象与方法, 穿刺插管术, 住院病人, 营养不良, 意识障碍, 晚期癌症, 平均年龄, 临床急救, 大量输血, 收缩压, 合并症, 血肿, 血胸, 血栓
摘要:锁骨下静脉穿刺插管术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操作,适用于外周静脉穿刺困难者、急需大量输血、输液、临床急救者,以及需行中心静脉压测定、心血管造影术者.但此操作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难度,易引起各种合并症如气胸、血胸、血肿、血栓等.笔者先后对我院100例病人进行了此操作术,兹总结以下.对象与方法1.对象本组100例中均为住院病人,多数为脑血管意外、晚期癌症、全身衰竭及营养不良者.全组病例中有54例处于意识障碍,有12例需行紧急抢救,收缩压在0~80mmHg(1mmHg=0.133kPa)者.男性62例,女性38例,年龄在56~88岁之间,平均年龄69.5岁.
右江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甲硝唑注射液冲洗会阴切口的效果观察

    会阴切口感染是产科常见的产后并发症,如何避免和减少该并发症的发生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1998年元月~2000年12月我院对产后有增加会阴切口感染机会的产妇,在缝合会阴切口前采用0.5%甲硝唑注射液做局部冲洗消毒,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选择在我院住院经阴道分娩,有会阴切口感染机会增高因素的产妇360例,年龄l9~35岁,平均年龄27岁.其中胎膜早破98例,羊水混浊70例,胎粪污染(包括臀位分娩)49例,胎头吸引21例,分阴切口加裂47例,徒手剥离胎盘8例,产前并发阴道炎10例,分娩前体温大于37.5℃29例,以及合并有上述两种以上及其它易感染因素者3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80例,两组间年龄、疾病种类构成比较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作者:梁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脑出血血肿穿刺的治疗观察

    脑血管病的发病率近几年呈明显上升趋势,造成社会及家庭沉重负担.尤其脑出血病人的死亡率、致残率明显高于其它脑血管病,给人民的生命和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作者于1999年元月至2000年12月的临床工作中,对脑出血病人部分进行颅内血肿穿刺抽吸术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马连顺;晋根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创伤性颅脑损伤临床研究新进展

    创伤性颅脑损伤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目前仍是影响健康的主要问题,随着相关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治疗方面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现就其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创伤性颅脑损伤后继发性脑损害大量实验室和临床研究结果证实(1~3),创伤造成的脑损害并不仅仅是在伤后瞬间完成,在伤后几小时到几天内逐渐演化形成的继发性脑缺血,才是创伤后脑损害的主要病理过程.创伤后脑继发性缺血性损害分为两类:一类是微循环障碍引起的脑挫伤灶及其邻近周围的局限性脑缺血损伤,其主要原因是脑微血管结构被破坏,舒缩功能异常,微血流缓慢,血液成分异常和血管通透性改变引起,多发在伤后24小时内,开放性脑损伤重于闭合性脑损伤,伤后6小时明显重于24小时.

    作者:陆明雄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支气管哮喘发病时间分析与预防对策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发病时间规律,以便做好预防护理工作.方法:对16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发病时间,按公历及每天发病(1h)分段,应用圆形分布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月发病高峰期为10月中旬至翌年4月中旬,时间发病高峰期为22时45分至翌日11时10分.结论:支气管哮喘发病具有明显的月份和时间集中趋势,掌握其发病规律可为预防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陆多凤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腹部开放伤64例诊治分析

    对腹部开放伤64例进行诊治分析,提出在治疗中要尽快判断伤情,准确把握手术时机,正确决定手术方案.对于急诊手术探查的指征作归纳.

    作者:周跃宁;王华斌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急性心肌梗塞43例并发症的治疗分析

    急性心肌梗塞(AMI)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常见类型之一,其死亡原因主要来自并发症,及时正确的治疗将决定其预后.现将我科1975年5月~1999年12月收治的AMI 54例,其中对资料较为完整的43例的并发症治疗总结,并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43例中男38例,女5例,男:女为7.6:1.0,43例中年龄小38岁,大73岁,平均年龄69.4岁.梗塞部位:广泛前壁18例(V1~V6),前间壁6例(V1~V3),下侧壁6例(Ⅱ、Ⅲ、avF、Ⅰ、avL,V5、V6),下壁9例(Ⅱ、Ⅲ、avF),前壁3例(V3、V4)间壁1例(V1、V2);原发病:冠心病28例,高心病8例,高冠心5例,心肌病2例.

    作者:孙宏圻;吉文忠;吉春仁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转移性肝癌动脉灌注及栓塞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转移性肝癌动脉灌注及栓塞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适应证病例进行超选择性肝动脉灌注5-氟尿嘧啶、顺铂、足叶乙甙等抗癌药物,肝功能好,病灶小,可用适量明胶海绵栓塞.结果:治疗有效率达85.3%,6个月生存率为100%,1年生存率为67.6%,2年生存率为44.4%,3年生存率为11.7%.结论:超选择性肝动脉灌注抗癌药物及栓塞术可阻断肿瘤供血动脉,痛苦小,疗效好,并发症少,可作为肝转移性肿瘤首选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国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血液透析联用大黄治疗肾功能衰竭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联用大黄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疗效.方法:患者随机分成Ⅰ(血透+大黄)组与Ⅱ(单纯血透)组,进行血透2~12h/w,3.5h/次,同时,Ⅰ组服用大黄制剂,日一剂,6个月后进行血BUN、Cr上升速率统计,并进行营养状况估计及血透次数比较.结果:Ⅰ组与Ⅱ组相比,血BUN、Cr上升速率及营养状况均有显著性差异,且透析次数显著减少.结论:大黄辅助治疗,可减少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并发症,迟缓病情发展,改善其营养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刘圣桂;宋风荣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雅培-3500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干扰因素探讨

    目的:探讨使用雅培-3500血细胞分析仪过程中对影响血小板(PLT)计数准确性的干扰因素.方法:用EDTA盐抗凝血在日常血细胞分析仪检测中进行手工法和仪器法PLT计数的比较试验.结果:不同的因素对测定结果均存在不同的差异.结论:血细胞分析仪的检测结果准确性取决于许多因素,所有影响电脉冲大小及数量的因素,都会对仪器测定产生影响.

    作者:黄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针对护理专业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非常必要,通过明确调查实验目的、加强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能力的训练及开展兴趣小组等措施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作者:章真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80例

    前列腺增生(BPH)是老年人常见病,开放手术切除前列腺疗效确切.但由于病人多为高龄,手术并发症有时较严重,其中以术后大出血常见,故手术方式及术中严密止血和术后防止出血一直是探讨的课题.本院自1992年元月~2000年元月共进行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80例,均采用膀胱颈缝扎法或加膀胱颈悬吊术,远期疗效好.临床资料本组80例,年龄大78岁,小50岁.病程长10余年,短半年.临床表现均为进行性排尿困难,尿等,尿线变细,尿滴沥.肛检前列腺增大Ⅰ度15例,Ⅱ度55例,Ⅲ度10例,均B超检查证实.合并残余尿感染20例,膀胱结石7例,合并冠心病12例,1例急性阑尾炎入院,阑尾切除术后因排尿障碍第12天行前列腺摘除术.1例因尿潴留行膀胱造瘘术至膀胱腹腔瘘剖腹修补术后再行前列腺摘除术.病人均经B超、静脉肾盂造影确诊,20例行CT检查.

    作者:曾伟雄;莫正雄;卢盛贵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938例丙型肝炎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就诊病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情况.方法;用ELISA法对938份标本检测丙型肝炎抗体.结果:11份抗-HCV阳性、阳性率为1.17%.对11份抗-HCV阳性标本进行HBsAg检测,2份阳性,阳性率为18.18%.结论:HBV(乙肝病毒)与HCV存在交叉或重复感染.

    作者:杨廷荣;岑永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产后出血193例临床分析

    对1988~1998年间的目测加收集测量法诊断的产后出血193例进行回顾性研究.产后出血发生率为3.7%,产后出血原因位次为:宫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其它(妊高征、妊娠肝内胆汁淤积征等)等,产后出血易发于20~24岁组,胎产次增加致产后出血率增加;胎儿随体重增加,特别是≥4.0kg以上时产后出血发生率增高,剖宫产产后出血高于阴道分娩;阴道手术助产与顺产组产后出血发生率差异明显,前者高于后者.产后出血病例中79.27%出血量为400~599ml,一般≤800ml.产后出血率的降低重在预防.

    作者:毛京沫;梁毅姝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患者术后护理

    总结了31例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心电及血压的监护、抗凝治疗、预防出血或血栓形成的观察护理,加强心理护理和生活护理的意义.

    作者:伍海芬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30例分析

    腹股沟斜疝是小儿腹外疝常见的一种,其治疗是行疝囊高位结扎.作者于1996~1998年对30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采用了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30例,全为男性患者,年龄小l0月,大7岁,平均年龄2.5岁.单侧27例,双侧3例.择期手术26例,斜疝嵌顿急诊手术4例.2.手术方法本组30例均于静脉全麻下手术,取内环口向耻骨结节斜切口约1~1.5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用皮肤拉勾牵开外环口,用止血钳稍加分离提睾肌,则可在精索内前方找到疝囊,用止血钳沿疝囊后壁分离精索与输精管,用4号丝线交锁缝扎疝囊颈,逐层缝合切口.

    作者:陈锭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血液标本采集对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临床检验结果日益成为临床诊断、治疗和抢救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人们大多认为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取决于检验人员和设备,这只是一方面的认识,其实临床护理人员对标本的合理采集、送检方法和时间同样非常重要.为了不影响标本检验结果,我们就标本容器、采血时机和方法及标本的采集量等方面进行探讨和改进,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现将体会总结如下.1.标本容器的准备采样容器的合理选择是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之一,在临床工作中常发生标本容器不当而造成标本无法检验或结果不准确,因此,对标本容器的选择不可忽视.不同的检验标本需要用不同的容器,对此有明确规定,护理人员应熟悉掌握.

    作者:黄燕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缺铁性贫血红细胞参数变化的临床意义(附123例分析)

    目的:探讨缺铁性贫血患者红细胞参数: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变化情况.方法:用仪器测定123例缺铁性贫血患者MCV、MCH、MCHC、RDW.结果:缺铁性贫血患者MCV、MCH、MCHC、RDW有明显变化.结论:MCV、MCH、MCHC、RDW变化与缺铁性贫血的参效相符,尤其以RDW升高更为敏感,可作为发现早期缺铁性贫血(IDA)筛选的简易指标.

    作者:关文锦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恶性疟疾216例临床分析

    疟疾系由疟原虫引起,经按蚊叮人吸血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恶性疟疾变化较为复杂,病情恶凶险,如不及时抢救可造成生命危险.笔者自1998年7月~2000年7月在马里锡加素大区医院工作期间,诊治恶性疟疾216例病人,现作一临床分析.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确诊恶性疟疾216例均为住院病人,男122例,女94例,年龄15~84岁,平均年龄38.5岁.住院时间短2天,长12天,平均4.6天.2.主要临床特征发热201例(93.1%),畏寒187例(86.6%),全身酸痛175例(81.0%),头痛167例(77.3%),恶心呕吐149例(69.0%),腹泻38例(17.6%),腹痛25例(11.6%),贫血41例(19.0%),脾肿大41例(19.0%),肝肿大35例(16.2%),昏迷21例(9.7%),昏迷伴抽搐9例(4.2%).

    作者:董央庆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阿替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52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β-受体阻滞剂阿替洛尔在慢性心衰中的疗效.方法:101例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治疗、对照两组,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强心、利尿、扩血管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剂量阿替洛尔,治疗1个月,观察心率、24h室性期前收缩、临床症状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各项观察指标均明显改善,病人生活质量有明显提高.结论:小剂量阿替洛尔治疗慢性心衰安全有效.

    作者:兰法定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钩端螺旋体病28例临床观察

    钩端螺旋体病是一人畜共患动物源性传染病,分布区域较广,易感人群较普遍.钩端螺旋体侵入人体形钩体血症,全身毛细血管中毒性损伤,并引起中毒症状,多器官系统如肝、肾、肺、神经肌肉病变与功能异常.我院近8年收住各型钩体病28例,现将临床观察结果分析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我院近8年共收住钩体病28例,均为散发病例.男性23例,女性5例,年龄16~56岁,平均32岁,其中1例为怀孕8周孕妇;以农民为主,共23例(82.1%);发病以5~9月份为主,病后3~7天入院,病前1~3周有明确疫水接触史.诊断根据《传染病学》钩端螺旋体病诊断标准(1).

    作者:曾广忠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右江医学杂志

右江医学杂志

主管: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