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丽梅;王华;王晓辉
近年来,随着溶栓与急诊直接PTCA血运重建治疗手段的开展,急性心肌梗死(AMI)病死率大幅度下降,但同时再灌流心律失常又非常常见,本研究就目前积极进行血运重建治疗条件下,前壁与下壁急性梗死病人发生的心律失常进行探讨.
作者:王颖奇;金新新;胡大一 刊期: 2007年第03期
近年多个大规模临床试验显示,胺碘酮可有效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改善心功能,还可降低心律失常死亡的危险.我院自2004年1月至2006年8月用胺碘酮(杭州赛诺菲圣德拉堡民生制药有限公司,商品名:可达龙)住院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47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佰超 刊期: 2007年第03期
1993年11月8日,全国首家民营精神病院-广州白云精神康复医院在人们困难或和期盼的目光中宣告成立.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3期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世界四大疾病之一.而高血压引起脑出血因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愈后差、后遗症重引起社会负担及家庭负担很大.近年,随着CT、MRI的应用,对脑出血患者的定位、定性能做到迅速确诊,促进了治疗方法的不断改进,尤其是锥颅血肿穿刺引流术的应用,降低了高血压脑出血的病死率,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我科自1998年以来利用微创硬通道颅内穿刺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78例,此治疗创伤小,方法简便经济,给早期治疗提供了有利条件,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邱海萍;邓凤英;苏远凤 刊期: 2007年第03期
氯氮平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疗效肯定.只要临床医生慎重使用,该药还是较安全的.在护理上细心观察,加强责任心,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一般不致于发生严重的后果.
作者:郑海燕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对于糖尿病足溃疡、压疮、大面积的烧伤及深部组织感染的伤口护理,是一个严峻的课题.由于原发疾病的影响导致溃疡愈合非常缓慢或感染进一步加重,甚至因坏疽而截肢.湿润伤口护理理论及技术的应用,使上述难题得以改善或解决,增加了护士的主动参与能力.护士从单一地服从医嘱进行机械的伤口换药转换为共同参与研究,根据不同的病理过程而决策使用不同的换药护理技术.
作者:刘燕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了解贫困地区冠心病患者的血脂异常特点.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法,调查255例拟诊冠心病患者的血脂异常情况,用标准方法检测血脂水平.结果:冠心病患者中高胆固醇血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患者(23.03% vs 16.16%,P<0.05),而其他脂质异常的发生率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冠心病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P均<0.05),而高密度脂蛋白则显著低于非冠心病组(P<0.05).结论:贫困地区冠心病患者血脂异常仍以高胆固醇血症为主.
作者:范向阳;刘士杰;王际东;张立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脑性瘫痪下肢畸形的综合康复对其疗效的影响.方法:对脑性瘫痪下肢畸形采用早期手法按摩、理疗、运动训练、手术矫正、术后康复训练等综合康复治疗.结果:162例患者中,52例畸形明显改善,站立、行走功能明显改善;102例有改善;8例无改善.结论:对脑性瘫痪下肢畸形采用综合康复治疗能有效矫正畸形,改善患者站立、行走功能.
作者:王宪国;祁琇;韩作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使用断调波穴位同步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临床价值.方法:与目前其它疗法进行比较.结果:本法治疗具有明显优势,临床证明可迅速解除呼吸困难,提高血氧饱和度(SaPa),改善症状.结论:断调波穴位治疗SAS疗效显著,方法科学、有效、简便、无创、易操作,无毒副作用,无反弹,利于普及.
作者:田华;边尧鑫;李晓兵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在充分抗栓的基础上配合小剂量尿激酶(UK)多次延迟静脉滴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疗效及护理.方法:选择72 h内心绞痛突然加重的恶化劳力型心绞痛患者16例,经强化抗栓抗缺血治疗48 h仍频发自发性心绞痛者,配合小剂量尿激酶 0.3~0.4万u∕(kg·日)、静脉滴注2小时、连用5天,观察1个月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4例完成全程溶栓.其中11例在溶栓治疗期间内静息心绞痛缓解; 3例在1周左右自发性心绞痛消失.完成全程溶栓14例UAP患者30天内随访观察无1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结论:在抗拴治疗充分发挥作用后配合小剂量尿激酶(UK)多次延迟静脉滴注可减少UAP的心绞痛频发和AMI的发生率,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安全实用.
作者:胡富荣;胡淑华;郑玉萍;汪燕萍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了解精神病院门诊患者苯二氮(艹卓)类(BZD)药物的使用状况,评价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方法: 回顾性调查我院2005年门诊处方.对其中使用BZD类药物的处方用药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使用BZD类药物的处方约占17.2%.其中BZD单、联或加用其它镇静、催眠、抗焦虑药占36.01%;BZD+抗精神病药12.91%,BZD+抗抑郁药50.03%,BZD+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1.043%.结论:DUI值提示,氯硝安定有一定滥用倾向;高比例联合用药,较长的服药周期必须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作者:姜春和 刊期: 2007年第03期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常伴有肾功能受损,如何选择降压药物并预防肾功能的进一步损害,目前文献报道较少,我们对20例老年高血压病同时伴有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用苯那普利(商品名:洛汀新)治疗,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佑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颅脑损伤性精神障碍是一类继发于颅脑损伤后所出现的以兴奋、躁动或抑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临床症候群,对于出现精神症状的颅脑损伤的治疗要从外伤和精神障碍两方面进行,此类患者的护理也应从这两个方面着手.采用积极正确的、序贯性的护理措施对于患者颅脑损伤的恢复和精神症状的控制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将2003年2月至2006年3月间我院精神科和神经外科收治的32例颅脑损伤并发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张莉;程丹;刘永红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了解不同精神病药物对心脏的毒副作用.方法:对150例住院病人和出院病人使用抗精神病药物之后引起心电图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药物使用剂量越大,时间越长引起心脏不良反应越大,其中氯氮平引起心脏不良反应多,氟哌啶醇引起的心脏不良反应少.结论: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引起心电图异常的比例较高,心电图异常多为窦性心动过速,其次为ST-T段的改变以及传导阻滞等,在不同药物,不同剂量,不同疗程上存在一定程度差异.
作者:陈开钊;王玉红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发病诱因和临床特点,针对病因和症状进行护理干预,促进康复和预防复发.方法:对21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并实施护理干预措施.结果:21例CVST患者有诱发因素的15例,占71.4%,未找到诱因的6例,占28.6%.常见的发病诱因是妊娠和分娩,占42.8%;多发生血栓的部位是上矢状窦,占41.4%;常见的症状是头痛,占71 .4%;经综合治疗和护理干预,治愈出院11例,好转5例,未愈自动出院2例,死亡3例.结论:颅内静脉窦血栓的发生多种原因可促发,各种引起血液高凝状态的原因均可导致颅内静脉窦血栓,通过护理干预,排除不良因素,促进病人的康复.
作者:陈玉珍;冯青嫦;高娟碧 刊期: 2007年第03期
脑卒中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城市人口老龄化的进展,脑卒中患者的数量急剧增长,1995年我国的统计资料表明,在城市中脑卒中居死亡首位,在农村居第二位,估计目前有脑卒中患者500~600万人,且其中四分之三的存活者有不同程度的残疾[1].
作者:彭红燕 刊期: 2007年第03期
患者女,57岁,退休干部.于2005年6月4日晨起后突然目发直,表情呆楞,家里人问其原因时,称听见空中有人和她说话声音,告诉她有大领导要来她家,要她做好接待准备.
作者:姚旺;裴静云;宋惠芬;张秋娜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钠注射液对脑梗死的治疗作用.方法:本文将87例确诊为脑梗死的病人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49例用奥扎格雷钠注射液80~12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每日1次静脉滴注;对照组:红花注射液2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每日1次静脉滴注;均两周为一疗程.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8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32%.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奥扎格雷钠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疗效优于红花注射液.
作者:张淑芝;李丽伟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与单纯脑梗死之间的血脂水平、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差异.方法:将70例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病人设为糖尿病组,62例单纯脑梗死病人设为非糖尿病组,两组均给予相同的抗凝、抗血栓、脱水、降压和改善微循环等治疗.糖尿病组同时给予降血糖治疗.结果:两组在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P<0.01)、高脂血症发生率(P<0.01)、脑梗死治愈率(P<0.05)方面相比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组的疗效及预后明显较非糖尿病组差,其不良预后与高血糖有关.
作者:于棉荣;鲍瑞雪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残冠残根的保存方法.方法:利用健康的残冠残根,用桩核冠的方法修复牙体.结果:桩核加全冠修复残根残冠的方法具有良好的修复效果.结论:从整体及比较效果,铸造桩核冠具有临床首选价值.
作者:朱燕梅;常青 刊期: 200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