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艳芳;胡敏芝;黄石群;龙碧霄
表皮生长因子(EGF)是一种由53个氨基酸组成的单链多肽类生长因子.EGF通过与细胞膜上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结合,诱发EGFR胞内酪氨酸激酶区自身磷酸化,引起细胞内三磷酸肌醇和二脂酰甘油增多,作为第二信使引起细胞内游离Ca2+增多,激活蛋白激酶C和环腺苷酶,改变细胞的骨架结构,使细胞分化、分裂和增殖.血液中的EGF主要来源于颌下腺,切除颌下腺将导致生精功能低下.这表明,EGF对雄性的生殖功能有显著的调控作用.研究发现睾丸中存在EGF及其受体表达,并可能通过旁分泌或自分泌方式影响睾丸功能,本文就此做一综述.
作者:宋卫儒;梁季鸿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我院内分泌科1999年7月至2004年4月使用康宁克通A局部浸润注射治疗胫前黏液性水肿9例,疗效甚佳,随访1~5年均未见复发,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陈远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管置引流加局部化疗治疗肺癌心包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2例肺癌心包转移患者采用16 Ga(管径1.7 mm)单腔中心静脉管行心包穿刺闭式引流,24~28 h内引净心包移液后,心包腔内注射丝裂霉素6~8 mg,闭管8~10 h找开引流24 h内引流量小于5ml时拔管.结果12例均一次穿刺成功,引流后心包填塞症状迅速缓解,心包腔内注射丝裂霉素后心庖积液未见增长,无并发症.结论中心静脉管心包引流加局部化疗治疗肺癌心包转移,方法操作简单易行,合并症少,引流彻底.心包腔内注射丝裂霉素可控制心包积液的产生,不易复发,远期效果好,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子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1,6-二磷酸果糖(FDP)对体外循环术后促炎性细胞因子释放的影响.方法将20例二尖瓣瓣膜置换术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10例,对照组10例.实验组在体外循环前及体外循环中分别静脉注射FDP 200mg/kg,对照组不用FDP.于手术开始前1 h、CPB结束后即刻、CPB结束后1 h分别抽取桡动脉血,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结果外循环前两组TNF-α、IL-6、IL-8水平均无差异,体外循环后即刻及后1h,两组患者TNF-α、IL-6、IL-8水平显著升高(P<0.05),但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CPB时静注FDP可明显减少体外循环术后患者血中TNF-α、IL-6、IL-8的释放,表明FDP可减轻体外循环术后患者全身炎症反应.
作者:郭建极;何巍;罗玉忠;覃家锦;冼磊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细胞凋亡(apoptosis)自1972年被Kerr[1]首次提出后,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细胞凋亡指在一定的生理或病理条件下,一种由基因编码高度有序调控ATP依赖性的细胞自杀过程,是机体自胚胎起即已存在的一种细胞死亡方式,是维持细胞增生、死亡间平衡的重要方式.它以细胞DNA发生特异性的降解,形态上表现为核固缩、胞膜发泡和凋亡小体形成为特征,机体通过细胞凋亡消除自身损伤、衰老、突变的细胞,以维持组织平衡.近年来,随着细胞凋亡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学者们发现有些细胞因子可以影响细胞凋亡.本文就缺血/再灌注(I/R)期间几种细胞因子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加以综述.
作者:陈小莉;谭冠先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博苏对高血压病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120例高血压病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各60例,试验组口服博苏5~10 mg/d,如降压达不到理想血压(收缩压≤135 mmHg,舒张压≤85 mmHg),可根据病人情况加服一种或多种其他类降压药,直至血压降至理想水平;对照组根据病人情况给予除了包括博苏在内的所有β受体阻滞剂以外的任何一种或多种降压药,直至血压降至理想水平,两组所有病例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个月进行QT离散度测量.结果对照组降压治疗2个月后,其心率(HR)、OTd、大QT间期(Qtmax)、小QT间期(QTmin)均无明显变化(P>0.05);试验组治疗2个月后,大QT间期(Qtmax)无改变(P>0.05),HR显著减慢(P<0.01),小QT间期(QTmin)及QTd显著缩短(P<0.01).结论博苏治疗高血压病可使QT离散度明显缩短,有利于防止恶性心律失常及严重心脏事件发生.
作者:阮锡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常见的良性肿瘤,糖尿病属内分泌疾病,其临床过程较复杂,合并症多.因此,对子宫肌瘤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十分重要.我院7年来收治子宫肌瘤合并糖尿病患者3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甘雨 刊期: 2005年第03期
随着磁共振(MRI)设备的不断完善,成像速度的加快,尤其快速序列可以一次屏气完成全肝扫描[1].临床观察表明MRI对肝占位性病变具有极高的诊断价值,尤其是肝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达到或超过当前CT、B超或核素扫描水平[2],本文就原发性肝癌的MRI诊断价值作一综述.
作者:蒙秋华;龙莉玲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肺鳞状细胞癌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利用ABC免疫组化技术观察60例肺鳞癌患者(高分化鳞癌40例,低分化鳞癌20例,其中28例淋巴结转移)癌细胞中MMP-2、MMP-9的表达情况.结果MMP-2与MMP-9表达于癌细胞胞浆中.MMP-2表达阳性率为45%,在低分化鳞癌中的表达高于高分化者(P<0.05),在有淋巴结转移者的表达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MMP-9表达阳性率为55%,在高分化或无淋巴结转移的肺鳞癌中的表达明显低于低分化(P<0.05)或有淋巴结转移者(P<0.01).结论肺鳞癌中MMP-2和MMP-9表达与其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
作者:林放炎;曾雅静;马泽粦 刊期: 2005年第03期
随着公众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护患纠纷诉诸于法律.这就给医护人员带来了较大的精神与工作压力,给医院管理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如何防范与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成了当今医院管理的热点与难点问题,为此,笔者认为:护理人员增强法律意识,对避免护患纠纷的发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就此谈一谈新形势下,护理人员防范护患纠纷的对策.
作者:陈运英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细胞凋亡(apoptosis,APO)是指细胞在一定的生理或病理条件下,遵循自身的规律,通过启动内部机制,主要是内源性DNA内切酶的激活,自己结束其生命的过程.它在胚胎发育、造血、免疫系统的成熟以及维护正常组织和器官的细胞恒定与生长平衡、乃至机体衰老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有关凋亡的研究在临床和基础等各个领域已经广泛开展,凋亡细胞的检测方法显得非常重要.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ry,FCM)将流体喷射技术、激光光学技术、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集于一体,较其它方法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既可定性又可定量,且具有简单、快速和敏感性高的特点,可进行多参数和活体细胞分析[1].近年来在APO的研究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开辟了新途径.本文就应用FCM检测APO的常用方法与机理及新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曾文军;王柳均;樊翌明;吴志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在教学中融进人文情怀,能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师生彼此切磋,互教互学,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整体效果,现将笔者的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莫志红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阔筋膜外裹移植静脉在预防移植静脉并发症中的作用.方法对22例股动脉断裂患者行外裹阔筋膜自体大隐静脉间置移植修复治疗,并对治疗情况及随访结果作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患者均无移植血管扭曲、受压、变形、退化及血栓、血管瘤形成,无钙化及硬化斑块,3例(13.63%)患者发生移植血管入口轻度狭窄及祸流.结论间置移植静脉外裹阔筋膜对预防术后并发症有作用.
作者:李子荣 刊期: 2005年第03期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数字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组织胚胎学的教学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我校2000年建立了多个多媒体教室以来,笔者将多媒体技术用于组胚教学当中,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冯照善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建立人工气道有经口气管插管和经鼻气管插管两种方法,两种方法各有利弊.经鼻盲目气管插管一次成功率不足70%,且操作时间长,损伤大.我科2004年5月至2005年2月采用低压气囊气管导管,在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引导下,经鼻插入并留置,以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呼吸衰竭患者14例,插管一次成功达100%,可在3 min内完成,为抢救赢得宝贵时间.现将手术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巫红洁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酸碱失衡类型和三重酸碱失衡(TABD)的临床诊断指标.方法47例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同步测定动脉血气和血清电解质.以酸碱失衡预计代偿公式,阴离子隙(AG)值和潜在HCO3-,进行酸碱失衡类型判断.结果43例患者发生酸碱失衡,其中单纯酸碱失衡28例次,二重酸碱失衡21例次,三重酸碱失衡5例次.所有TABD患者均伴有多脏器衰竭,死亡率远高于其他患者(P<0.01).结论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出现多种类型酸碱失衡,临床诊断TABD必需以酸碱失衡预计代偿公式、AG值和潜在HCO3-联合才更为可信.
作者:胡水秀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跟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2%,占跗骨骨折60%.广义上,跟骨骨折分为涉及距下关节面的关节内骨折及不涉及距下关节面的关节外骨折.跟骨关节外骨折相对包括跟骨前突、内侧突、跟内体、跟骨结节(鸟嘴样或撕脱)的骨折,约占所有跟骨骨折的25%~30%,关节外骨折采取保守治疗,加压包扎免负重6~8 W,大多数预后很好.跟骨关节内骨折占所有跟骨骨折的70%~75%,由于跟骨关节内骨折的表现形式千差万别,骨折移位多种多样.因此跟骨骨折的分类方法繁多,治疗方法不一,总体来说分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但预后一般不佳[1],近年来由于影像学及手术技术的进步,其预后有了一定改观,本文着重对跟骨骨折的治疗综述如下.
作者:李鼎斌 刊期: 2005年第03期
青光眼是严重损害视力的一种眼病,致盲率达15~20%.我国北方青光眼的发病率高达1.39%,而南方的发病率也在0.85%以上.在我国,闭角型青光眼发病率位居其它类型青光眼病之首(约占所有青光眼病的60%~80%),所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减少青光眼的致盲率有重要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眼科领域借助高科技的发展,开发和利用了许多新的仪器设备,使得青光眼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疗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在眼科的应用,给眼前段结构的检查,特别是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机制研究、诊断、指导治疗、手术评估和随访都发挥了独特的作用.现将UBM在闭角型青光眼诊断中的作用和指导手术治疗概况作如下综述.
作者:黄焕光;周炜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医院感染情况.方法按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根据临床症状、白细胞计数、细菌培养和有关各项检查,对在ICU治疗的380例病人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在ICU中,发生医院感染87例(22.89%).380例患者医院感染以呼吸道感染为主,病原菌以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率高.结论ICU作为抢救危重患者的临床基地,在积极救治患者生命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增加了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机会.探讨ICU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将有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
作者:张振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心绞痛患者心电图(ECG)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CAG)病变血管定位的关系.方法对200例CHD心绞痛患者的ECG与CAG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CHD心绞痛患者ECG与CAG的左前降支(LAD)、右冠状动脉(RCA)、左回旋支(LCX)对照符合率分别为68.4%、64.2%、25.9%,提示LAD、RCA病变时与LCX病变对比,ECG仍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P<0.05).结论ECG对心绞痛患者病变血管的诊断、定位与CAG对照符合率偏低,但LAD、RCA病变时与LCX病变对比,ECG仍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作为CHD的诊断手段,其价值不容忽视.
作者:李霖 刊期: 200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