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明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数字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组织胚胎学的教学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我校2000年建立了多个多媒体教室以来,笔者将多媒体技术用于组胚教学当中,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冯照善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便秘是脑出血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多数脑出血患者伴有偏瘫,且脑出血后需卧床休息,4 w内不能下床活动,长期卧床使胃肠蠕动减弱,导致便秘发生.这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病痛,而且因大便干结,患者往往需用力排便,导致血压与颅内压升高,引起再次出血,危及患者生命.因此,保持脑出血患者大便通畅,防止便秘,避免用力排便,在脑出血患者的护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陆云燕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洁净动物饲养柜是饲养SPF级动物及动物实验的洁净设备.洁净度是指洁净空气环境中空气含尘量的程度,含尘浓度高则洁净度低,含尘浓度低则洁净度高[1].目前使用屏障系统的维持费用较高,长期控制比较困难,在不可能有大量资金用于建造高标准实验动物室的情况下,采用室内环境基本控制,利用洁净动物饲养柜,建设清洁动物实验室,可以满足科研院所进行动物实验需要.为保证屏障环境洁净度,始终保持有关标准,必须定时对洁净动物饲养柜进行洁净度检测.现将我所使用的10套洁净动物饲养柜,洁净度检测的其中一次报告如下.
作者:潘瑞辉;陈晓琴;李羡筠;廖瑞庆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气胸的病因、临床特点及处理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生儿气胸1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4例少量闭合性气胸(肺组织压缩<30%)给予保守治疗,其中3例气胸均在次日吸收,1例因双侧气胸3 d后吸收.另10例大量气胸(肺组织压缩>30%)及张力性气胸要行胸腔闭式引流,平均4~5 d病情好转后拔管.5例因原发病和/或并发症需行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延长留管时间到1 w.有3例因原发病重而死亡.结论导致新生儿气胸的病因不同,有些是可以预防的.一旦发生气胸应早期诊断,对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气胸采用相应的治疗手段,防治其并发症发生,患儿预后大多良好.
作者:王文祥 刊期: 2005年第03期
青光眼是严重损害视力的一种眼病,致盲率达15~20%.我国北方青光眼的发病率高达1.39%,而南方的发病率也在0.85%以上.在我国,闭角型青光眼发病率位居其它类型青光眼病之首(约占所有青光眼病的60%~80%),所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减少青光眼的致盲率有重要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眼科领域借助高科技的发展,开发和利用了许多新的仪器设备,使得青光眼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疗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在眼科的应用,给眼前段结构的检查,特别是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机制研究、诊断、指导治疗、手术评估和随访都发挥了独特的作用.现将UBM在闭角型青光眼诊断中的作用和指导手术治疗概况作如下综述.
作者:黄焕光;周炜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体外循环(CPB)可以引起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近年来,粘附分子(AMs)在SIRS中的作用的研究引起了更广泛的关注.
作者:肖志凌;胡振快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总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自发性气胸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提高该病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2003年收治的54例COPD并发自发性气胸的临床表现、诊治经过及预后转归.结果有诱因者29.6%(16/54),无诱因者70.4%(38/54).起病缓慢,呼吸困难逐渐加重者83.3%(45/54);起病急骤,呼吸困难突然加剧者16.7%(9/54).有气胸体征者44.4%(24/54),无气胸体征者55.6%(30/54).X线胸片未发现气胸征,经转动体位X线透视发现气胸者15.4%(6/39);X线胸片和转动体位透视均未发现气胸,经胸部CT发现气胸者9.3%(4/43).同时存在1项以上如下表现者38.9%(21/54):大量哮鸣音、大量水泡音、快速型房颤、频发性室早、血压高.未经化学性胸膜固定术或手术治疗者2年的复发率81.5%(44/54);经过化学性胸膜固定术或手术治疗者复发率仅9.1%(1/11).结论COPD并发自发性气胸临床表现不典型;常同时存在同样以呼吸困难为突出症状的其它疾病的某些临床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警惕性是早期诊断的关键;化学性胸膜固定术应作为治疗常规.
作者:吴旺业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纳络酮对急性酒精中毒的治疗效果.方法80例急性酒精中毒患者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盐酸纳络酮0.4~0.8mg静滴,对照组仅常规治疗.结果纳络酮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常规治疗组总有效率83.33%,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纳络酮治疗急性酒精中毒疗效显著.
作者:覃世坚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输液拔针后若按压方法不当会导致穿刺部位形成血肿或瘀血斑,增加患者的痛苦.近年来,我们改进了拔针按压方法,通过临床观察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高秀娟;薛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酸碱失衡类型和三重酸碱失衡(TABD)的临床诊断指标.方法47例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同步测定动脉血气和血清电解质.以酸碱失衡预计代偿公式,阴离子隙(AG)值和潜在HCO3-,进行酸碱失衡类型判断.结果43例患者发生酸碱失衡,其中单纯酸碱失衡28例次,二重酸碱失衡21例次,三重酸碱失衡5例次.所有TABD患者均伴有多脏器衰竭,死亡率远高于其他患者(P<0.01).结论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出现多种类型酸碱失衡,临床诊断TABD必需以酸碱失衡预计代偿公式、AG值和潜在HCO3-联合才更为可信.
作者:胡水秀 刊期: 2005年第03期
随着磁共振(MRI)设备的不断完善,成像速度的加快,尤其快速序列可以一次屏气完成全肝扫描[1].临床观察表明MRI对肝占位性病变具有极高的诊断价值,尤其是肝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达到或超过当前CT、B超或核素扫描水平[2],本文就原发性肝癌的MRI诊断价值作一综述.
作者:蒙秋华;龙莉玲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亚急性硬膜下血肿(SASDH)在临床上少见,我科于2001年6月至2004年6月共收治外伤性SASDH 8例,均予钻孔引流术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志宇;黄纯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总结外伤性脾破裂的诊治经验,提高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脾切除术13例,脾修补术5例,保脾手术2例,非手术治疗6例.全部治愈出院,无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及时诊断和治疗是提高外伤性脾破裂临床治愈率的关键.
作者:伍海胜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心绞痛患者心电图(ECG)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CAG)病变血管定位的关系.方法对200例CHD心绞痛患者的ECG与CAG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CHD心绞痛患者ECG与CAG的左前降支(LAD)、右冠状动脉(RCA)、左回旋支(LCX)对照符合率分别为68.4%、64.2%、25.9%,提示LAD、RCA病变时与LCX病变对比,ECG仍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P<0.05).结论ECG对心绞痛患者病变血管的诊断、定位与CAG对照符合率偏低,但LAD、RCA病变时与LCX病变对比,ECG仍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作为CHD的诊断手段,其价值不容忽视.
作者:李霖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恶心、呕吐是恶性肿瘤化疗常见的副反应之一,发生率为60%[1],不仅使食欲下降,营养物质无法从正常渠道摄入,甚至导致营养不良,妨碍有效化疗的施行.因此,预防和治疗化疗性呕吐是保证化疗成功的因素之一.现就化疗引起的呕吐机理、治疗及护理综述如下.
作者:王飞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48例冠心病患者与46例健康对照组血清中CRP含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冠心病组与健康对照组血清中CRP含量分别为(5.06±2.64)mg/L和(2.61±0.36)mg/L,有显著性差异(P<0.05).冠心病组中心肌梗塞患者血清中CRP含量明显高于心绞痛患者及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结论CRP与冠心病有相关性,对评判其病变严重程度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黄筱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前,我国艾滋病病毒(HIV)感染和艾滋病(AIDS)病人数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医务人员因接触到HIV感染和AIDS病人的体液、血液而面临被感染的危险.职业暴露已经成为医务人员在防治AIDS中不容回避的问题.
作者:韦彩云;许萱荷;潘彩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口腔是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的途径之一.在正常情况下,机体抵抗力强,不易发生口腔炎,而患病时,机体抵抗力降低,病原体趁虚而入,在口腔内迅速繁殖,易引起口腔局部炎症、溃疡及口臭,故保持口腔清洁是十分重要.多年临床观察发现,口腔pH值变化与口腔炎的严重程度有关.笔者2001~2003年在对脑外伤致昏迷病人进行口腔护理时,进行pH值测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林素洁;陈成丽;廖红珍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前S1抗原在不同HBV免疫标志中分布状态,了解其在HBV复制中的作用.方法用ELISA法检测前S1抗原和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结果分布状态为HBsAg、HBeAb、HBcAb总阳性率为0.26>HBsAg、HBeAg、HBcAb总阳性率0.16.结论前S1抗原为一个反映HBV复制和传染性的良好指标.
作者:肖康飞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下腔静脉滤过器置放术是近几年来不断成熟和完善起来的一种预防肺动脉栓塞的介入放射学技术.我院2000年3月至2004年11月共为128例下腔深静脉血栓患者施行了下腔静脉滤过器置入术,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刘业慧 刊期: 200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