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钙粘素(E-cadherin,E-cd)与脑胶质瘤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3例脑胶质瘤组织中E-cd的表达,同时随访其2年的生存率.结果E-cd正常表达组死亡率6.8%,异常表达组死亡率50.0%,比较两组的2年生存率有显著性差异(X2=7.62,P<0.01).结论E-cd与脑胶质瘤预后之间关系密切,且呈正相关(P<0.01).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索联合使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肝疫苗阻断母婴乙肝病毒传播的效果.方法对HBsAg单阳性和HBsAg、HBeAg双阳性的孕妇在妊娠第28、32、36周各注射HBIG 200IU,婴儿出生后12 h内注射HBIG 100IU,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乙肝疫苗5μg,以后分别在1、6月龄接种乙肝疫苗5μg,采脐血和9月龄静脉血检测HBsAg和抗-HBs.结果婴儿宫内感染率为3.94%;总阻断效果为94.97%;孕妇HBsAg单阳性的婴儿,阻断效果为95.77%;孕妇HBsAg、HbeAg双阳性的婴儿,阻断效果为93.50%.孕妇HBsAg单阳性,孕妇注射HBIG,婴儿联合使用HBIG和乙肝疫苗,阻断效果为96.06%;而孕妇HBsAg、HBeAg双阳性,同样的阻断方法,阻断效果为93.79%.孕妇HBsAg单阳性,仅婴儿联合使用HBIG和乙肝疫苗,阻断效果为93.33%,而孕妇HBsAg、HBeAg双阳性,同样的阻断方法,阻断效果为88.88%.宫内感染HBV的胎儿,阻断失败.结论联合使用HBIG和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效果很好,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宫内感染胎儿的阻断方法应另外探索.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梅毒感染对母婴的影响.方法对孕妇在首次产前检查中常规行梅毒血清学检查,确诊为梅毒感染的26例患者,进行规范的驱梅治疗和宣传教育,对要求继续妊娠者实行严格的跟踪监测.结果孕前曾有梅毒感染的8例;Ⅰ期梅毒4例,Ⅱ期梅毒2例,隐性梅毒12例.11例确诊后予驱梅治疗并终止妊娠.1例死胎引产,1例新生儿死亡.10例经治疗分娩活婴,新生儿有3例确诊为先天梅毒.3例在妊娠中.结论妊娠期梅毒常无明显的症状及体征,故在孕产妇首诊时应常规行梅毒血清学检查,以便及时诊断及治疗,改善妊娠梅毒患者妊娠结局和围产儿预后,降低先天梅毒患儿的发生率.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随着以疾病为中心的医学模式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模式的转变,护理人员一些旧的理念受到冲击,新的理念尚未完全树立,护理服务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为此,我院在服务理念、管理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3年来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实践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肝硬化患者的糖代谢异常多表现为糖耐量减低,部分终发展成为糖尿病患者称为肝源性糖尿病.我院2000年3月至2003年9月共收治肝硬化患者163例,其中并发肝源性糖尿病患者31例,现对其临床特点分析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临床上对口服致急性中毒的患者往往要进行紧急洗胃,以达到迅速清除毒物的目的,因此准确地置入胃管是抢救成功的关键之一.2000年6月至2004年9月,我科对119例急性中毒患者进行洗胃,尽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抢救的过程中发现,当给患者插胃管时常常受到一些影响因素的干扰.本文结合临床实际就其常见原因提出护理对策.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手术可引起患者心理和生理应激反应[1],特别是非全身麻醉下接受手术的患者,由于手术室环境,医护人员衣着、工作方式的不同,加之陌生的护理人员,患者的紧张恐惧情绪加重,通过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使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干扰手术麻醉的顺利实施[2].我们采用术前、术后护理访视表及术中护理,对148例择期手术患者进行两种不同分工的围手术期护理访视,现报告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组织学是应用显微镜研究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学科,是基础医学课程中主干学科,主要介绍人体四种基本组织及各系统、器官的光学显微镜下的微细结构、电子显微镜下的超微结构及这些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随着CT和MRI在脑部疾病检查中的广泛运用,发现了大量双侧大脑半球对称性白质异常,这种异常改变称为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LA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多伴有痴呆和脑血管病,甚至在无临床症状的老年人中也可发现[1].LA与年龄、高血压及其他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有关,在健康者也能出现.现就影像学、发病机理、LA与脑血管疾病的关系综述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常见的全身动脉系统血管病,可同时累及冠状动脉、颈动脉及其它全身大中动脉血管.AS是一种功能、形态损害共存的病变,功能损害出现于形态异常之前,主要表现为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血管内中膜厚度增厚与粥样斑块是AS过程中的主要形态学改变.过去评价AS常用病理学检查和动脉造影检查,为有创性检查.现越来越多的无创性方法被用于检测AS,比较公认的方法有超声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螺旋CT检测冠状动脉钙化.本文就这三种无创性检测AS方法进行阐述.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乳头溢液是在各种乳腺疾病中均可发生,常见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乳头状瘤病、乳腺癌、乳腺导管扩张症及乳腺囊性增生病等,乳头溢液的脱落细胞学检查对乳腺疾病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意义,是乳腺癌常用的诊断方法之一.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结核病患者免疫学检测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散射比浊法和ELISA法分别检测42例结核病患者和30例健康人的TNF-α、IL-6、sIL-2R及血清免疫球蛋白.结果结核病患者TNF-α、IL-6、sIL-2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IgG、IgM,IgM含量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清TNF-α、IL-6、sIL-2R水平的检测,对结核病的诊断有一定意义.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广西40岁以上人群全死因构成比及影响因素.方法在1991年全国高血压调查的基础上,对广西40岁以上的11 526人进行随访调查,到死亡者死亡时所在医院核实死因,取得其全死因资料.结果死因顺位1~6位的疾病分别是脑卒中、肺部疾病、癌症、原因不明的死亡、心肌梗塞及消化性疾病.全死因COX回归分析表明,舒张压每增高1mmHg,总的死亡相对危险度增加0.01;收缩压增高未对总死因产生影响;吸烟者的总的死亡相对危险度是不吸烟者的1.48倍;有心肌梗塞史者的总死亡相对危险度是无心肌梗塞者的3.11倍;有脑卒中史者的总死亡相对危险度是无脑卒中史者的1.95倍;男性比女性的总死亡发生率高.各死亡原因的COX回归分析表明,血压升高增加脑卒中、冠心病、癌症和糖尿病的相对死亡危险;吸烟增加冠心病、脑卒中、呼吸性疾病、癌症死亡的相对危险;体重指数升高增加脑卒中、冠心病及癌症死亡的相对危险.结论高血压、吸烟、有心肌梗塞及脑卒中史、男性人群是中老年人总死亡的危险因素.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疼痛是外科手术患者普遍存在的症状.一些医疗机构已将疼痛作为第五生命征来对待[1].良好的术后镇痛可抑制机体应激反应,有利于术后病人呼吸、循环的稳定,减少术后并发症,加快病人免疫功能的恢复[2].因此,需要护士具备处理疼痛的多方面知识,掌握正确评估方法和治疗技术及恰当的护理.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妊娠高血压疾病(妊高征)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发病率国内9.4%,国外7%~12%.该疾病严重影响母婴健康,是孕产妇和围产儿病率及死亡率的主要原因[1].适时终止妊娠是治疗妊高征的有效措施,而剖宫产是终止妊娠较安全有效的方法.我科自1998年至2005年共收治重度妊高征25例,其中16例行剖宫产,母婴均平安出院,现将该病的围术期护理介绍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1喉返神经解剖的再认识喉返神经损伤是甲状腺手术中较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文献报道其发生率各有不同[1~5],大致在10%以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胆结石的易患因素如年龄、性别、遗传、妊娠、饮食、药物、肝硬化、回肠疾病等已有较多的报道[1].有报道认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胆结石发生率为一般人群的3倍[2,3],一般人群中胆结石发病率为11.6%,其中18~65岁成人男性患病率为6.7%,女性则为14.6%,而糖尿病病人中胆结石的发生率为30.2%[4].本文就其发生机制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评价外固定器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效果.方法对22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采用单臂外固定架治疗.结果22例患者随访平均随访16个月(6~36个月),疗效按Dienest功能评估标准:优14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占90.9%.结论外固定器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具有复位效果佳,稳固性好,可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一种理想的方法.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1病历资料患者,男,65岁,确诊为:AML(M2型).入院时HB 60 g/L,HCT 0.21,PLT 30×109/L,临床拟输O同型血.在输血前检查时发现,玻片法正、反定型不符,正定为O型,反定为A型.随即进行一系列血型血清学检查,后确证患者为A型,Rho(D)阳性.输注相配合的A同型红细胞2 U,无任何不良反应.6 d后因再次输注相配合的A同型红细胞2U、机采血小板1人份,过程均顺利.于入院第7天,患者自动出院,而无法进一步证实.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前,探讨消化系统疾病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关系的研究报告有很多.普遍认为HP是导致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消化道肿瘤的主要原因,并对此实施除菌疗法,获得一定疗效.但是HP与感染率、溃疡等病变之间的关系,因国家或地域不同而差异较大,这种存在差异的原因尚未完全清楚.为此我院对于高原藏族地区成人和儿童HP感染率、HP感染与疾病的关系以及感染率与饮食习惯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