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彬
1概述上世纪60年代初,高血压病仍是脑力者易患的、发病率并不太高的疾病。1959年我国13 个省739204人血压普查,高血压患病率平均为5.11%,其中农民患病率为3.27%,由于我国农民占全国人口80%以上,从而认为此次高血压普查结果全国高血压患病率应比5.11%低;20年后的1979年全国29个省、自治区4012128人血压普查结果,高血压患病率为7.73%,其中郊区农民患病率达8.9%;1991年全国高血压病平均患病率升至11.8%,至1997年底我国高血压患者已有1.1亿人。
作者:刘唐威 刊期: 2002年第02期
鸡眼是由于长期摩擦和受压引起的角质增生性损害,为嵌入皮内的圆锥形角质栓,好发于青年人,多见于足前跖中部,小趾外侧或拇趾内侧缘,也见于跖背及足跟,偶见于手部.我们用2%盐酸利多卡因局部阻滞加针刺治疗232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邵春华;张久红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晚期妊娠妇女肝功能指标的改变.方法使用Beckman SYNCHRON CX5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120名晚期妊娠妇女、30名经临床确诊为急性肝炎的患者及30名正常体检对照人群进行肝功能指标检测.结果晚期妊娠妇女肝功能指标中,血清亮氨酸氨基肽酶(LAP)和碱性磷酸酶(ALP)及蛋白质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其他肝功能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急性肝炎患者组肝功能各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正常晚期妊娠时蛋白质及二酶的改变为正常生理现象,而非肝脏疾患所致.
作者:唐志琴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腹部外科感染性疾病常见需氧菌药敏性的变化.方法对1996年1月~2000年12月我院腹部外科感染性疾病住院病人手术中采取的标本作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监测埃希氏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对10种抗菌素的药物敏感性.结果埃希氏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对氨苄青霉素、第一代头孢菌素药敏性降低较明显,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药敏性极高,在90%以上,对亚胺培南药敏性为100%.结论开展细菌药敏性动态监测,对指导外科抗感染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唐任斌;石荣赐 刊期: 2002年第02期
1998年以来,我们对颅脑损伤后伴有神经心理障碍的患者,开展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指导与脑损伤康复的研究,观察其ADL功能恢复的影响,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卢淑金;磨飞鸿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血管瘤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皮肤肿瘤之一,特别是小儿生长迅速的血管瘤以及成人颜面的血管瘤,如不及时治疗往往可以引起严重的面容畸形和功能障碍.我们应用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血管瘤66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赵俏峰;张克勤;魏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外周血血细胞数量的不同变化与骨髓细胞形态学之间的关系.方法用血球计数仪进行全血五分类计数,骨髓形态学检查采用瑞氏染色并做相应的细胞化学染色.结果观察493例外周血三系不同变化的骨髓象中,发现外周血三系、两系低下,或白细胞升高,血红蛋白及血小板降低,患血液系统恶性病的机会较多;感染性骨髓象不仅见于白细胞升高的病人,也见于白细胞偏低或正常,长时间发热的患者.结论对有发热、贫血、骨痛等临床症状而无法明确病因的患者,无论外周血三系发生变化与否,建议作骨髓穿刺行细胞学检查明确病因.
作者:赖国健;谭春艳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临床中围术期急性心肌梗塞有较高发病率及死亡率,严重影响了手术的预后.我院近5年遇此类患者18例,现进行分析讨论,旨在探讨该病高危患者的早期识别及防治.
作者:梁友玲;孙建军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纳洛酮(naloxone,NX)为阿片受体拮抗剂,一般用于解除因麻醉性镇痛药过量所致的呼吸抑制.近年来常见用NX治疗休克、急性乙醇中毒等急症的文献,唯鲜见用该药治疗乙醇中毒并发休克之报道.为观察NX对此类病人的治疗效果,我们于1998年以来,应用NX治疗急性重度乙醇中毒休克36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牛新;陈湘铭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咳喘病人死亡多发生在冬春两季,且夜间死亡较多.为了进一步探讨咳喘病人死亡的季节性及昼夜节律,我们对105例咳喘死亡病例与92例臌胀死亡病例的死亡季节及死亡时间进行了回顾性、对比性调查及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爱玲;杜兰庆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是整个微免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目的除了验证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和研究手段,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和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但传统的实验教学不能很好的实验这一目的,需要进行实验教学的改革.笔者认为当前实验教学改革的方向应该是互动式实验教学.
作者:刘菁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对比早期气管切开与非早期气管切开在抢救重度颅脑损伤病人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估计近期内意识不能恢复的重度颅脑损伤病人行气管切开,根据受伤到行气管切开的时间分为两组,伤后12h内行气管切开者为A组,伤后12h后行气管切开者为B组.结果 A组死亡率为34.5%,B组死亡率为63%.结论重度颅脑损伤病人早期行气管切开比非早期气管切开更有临床价值.
作者:潘明远;吴全理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毒鼠强为一种对人畜有剧烈毒性的灭鼠药,常引起神经系统、心、肝等多脏器的损害.近年来,我市部分地方使用毒鼠强作为灭鼠药,因管理不善或人为投毒,导致人员中毒,甚至死亡.现将我科1999年至2000年经毒物分析证实为毒鼠强中毒病例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简洁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小儿长期发热的误诊原因及后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符合长期发热诊断标准而误诊的42例患儿的病因及误诊原因.结果 6年来符合长期发热诊断标准的共89例,误诊42例,误诊率47.2%,42例中感染性疾病32例,其中EB病毒感染12例,肺炎支原体感染9例,其他感染11例;非感染性疾病10例.误诊原因主要是疾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多样性及病原菌变迁等疾病本身原因,此外,尚有患者因素及医源性因素.结论对小儿长期发热,须综合分析临床经过及辅助检查,排除各种干扰因素,注意某些疾病的不典型表现及并发症的出现.本组EB病毒及肺炎支原体感染为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原因.
作者:刘玉玲;郭小玲;付四毛;张志培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简易血液透析(HD)对联合肝肾移植后多器官衰竭(MOF) 中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治疗效果.方法用简易HD治疗联合肝肾移植后MOF中ARF11例次,观察其治疗前后肾功能(Urea、SCr、UA、HCO3-)和电解质(K+、Na+、Cl-、Ca++)的变化.结果 11例次治疗后电解质平衡,肾功能改善,其中K+、Urea、SCr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1),Na+、Cl-、Ca++、UA、HCO3-治疗后较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简易HD可满足联合肝肾移植后MOF中ARF的肾代替治疗,且方法简单.
作者:米存东 刊期: 2002年第02期
1 病例简介女性,26岁,汉族,农场农民,以孕3产2孕24周,于2001年12月20日以中期引产收住本院产科.入院后经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肝功、B超、肾功、生化、心电图、X光盆腔摄片均无异常提示,无青霉素、链霉素、磺胺类药物过敏史,于当日由产科医生实施米索前列醇片引产术,于18.00时第一次阴道放入0.6毫克米索列醇片,半小时后孕妇出现不规律宫缩,两小时后无宫缩,复用0.6毫克米索前列醇片放入阴道内,半小时出现规律宫缩,自觉全身发冷,心悸、胸闷、气短,大汗,面色苍白,颈以下皮肤呈弥漫性花紫斑块,突然晕厥,测血压3.5/2.2kPa,脉细数、心率增快、呼吸困难,诊断为过敏性休克,立即皮下注射肾上腺素1毫克、中流量吸氧,肌注异丙嗪注射液50毫克,立即建立静脉通道静推10%葡萄糖酸钙20毫升、地塞米松10毫克分别+50%葡萄糖注射液40毫升,20分钟后患者神志恢复清醒,孕妇面色红润,大腿以下皮肤仍呈花紫斑,血压回升为8/5.3kPa,脉博仍快,呼吸困难减轻.
作者:张久红;邵春华;丁江琳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支气管哮喘(下称哮喘)是一种以气道高反应性(Bronchi-airway Hyperreactivity,以下简称BHR)和慢性气道炎症为主要特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病因较为复杂,至今仍未阐明,其患病率和死亡率在很多国家都呈上升趋势,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而引起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1].目前对哮喘的研究已进入分子研究阶段水平,在已证实哮喘是一种具有明显家族聚集性倾向的多基因遗传病基础上,确定哮喘易感性的相关基因成了目前国内外病因学研究热点之一.通过连锁分析,同胞配对分析等已筛选出一些与哮喘有关的特应性基因及其染色体侯选区域[2~4],现就目前BHR的遗传性及相关基因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彭少杰;金永堂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针刺四神聪联合脑多肽穴注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疗效机制.方法 45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四神聪组、脑多肽穴注组及联合组各15例,分别统计治疗前后简易智力状态速检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积分,并检测血液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值的变化.结果 MMSE积分及SOD值显著增加,ADL积分及NO值显著降低.结论针刺四神聪联合脑多肽治疗VD疗效肯定,其机理与改善氧自由基代谢,调节NO功能并减轻其兴奋性神经毒性有关.
作者:唐胜修;唐萍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我们应用立复丁治疗急性脑血管病(ACVD)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47例,并以雷尼替丁治疗的47例作为对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赵费敏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纤维性肌痛是以慢性、弥漫性疼痛和多处压痛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存在触痛点是该疾病的主要特征,压迫这些病变区可引起疼痛[1].常见伴随症状有睡眠障碍、头痛、肠激综合征、抑郁、焦虑等.目前临床治疗方法有口服非甾体抗炎类药物、肌电图生物反馈、针刺等,但缺少对照研究.笔者近3年来采用针刺触痛点法治疗该症30例,收到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刘强;李锋 刊期: 200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