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多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56例临床分析

张传东;仇洪

关键词:多发性, 外伤性颅内血肿, 诊治体会, 同部位, 脑外伤, 单发性, 病人, 报告
摘要:多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是指在颅内同一部位或不同部位有两个以上血肿而言,大多属重型脑外伤,其比单发性血肿的病情更危重.我院1995~2001年收治此类病人56例,现就其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微创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电视腹腔镜手术诊治子宫内膜异位症32例分析

    子宫内膜异位症为妇科常见病,在生殖年龄妇女中发病率达10%~15%[1].其组织学形态呈良性,但生物学行为与癌瘤相似,严重影响广大妇女身心健康,自电视腹腔镜广泛应用于临床后已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起到极大作用.我院应用电视腹腔镜诊治子宫内膜异位症,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邱锐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肾小球疾病时血尿β2-微球蛋白变化的临床意义

    β2微球蛋白(β2-MG)是分子量为11800u的小分子蛋白质,经肾小球滤过,由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当肾小球损伤及肾小管功能受损时,血液及尿中的β2-MG含量将发生改变,本文着重研究原发肾小球疾病中β2-MG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

    作者:韦祖胜;黄欣秋;杜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腹腔镜脾切除术的研究进展

    腹腔镜脾切除(Laparoscopic Splenctomy, LS)首先报告于1992年,首例手术是1991年在澳大利亚里斯本皇家医院(Royal brisbome hospital)临床实践而成功[1].以后在美洲、欧洲、亚洲等国家陆续开展了该手术.我国于1994年进行了腹腔镜脾切除手术探索[2].

    作者:冯泽荣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肺炎衣原体感染与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展

    肺炎衣原体(Chiamydia pneumoniae,CP)是八十年代发现的一种衣原体,它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临床上不仅引起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而且与支气管哮喘(下称哮喘)的发生和反复发作密切相关[1~6].本文结合国内外近年文献,就CP感染与哮喘的关系、CP感染导致哮喘的机制、CP感染的诊断和抗CP感染对哮喘的影响等方面概述如下.

    作者:徐家志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上臂术后桡神经受压征的诊断及治疗分析

    目的分析上臂术后桡神经受压原因,探索防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科1987~1997年间采用手术治疗上臂术后桡神经受压1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1例受压桡神经手术松解疗效满意,神经功能完全恢复.结论上臂术后桡神经受压征有别于桡神经损伤,容易漏诊或误诊.推荐在行肱骨中、下段骨折手术时除了术中操作技能外,应同时将桡神经浅置于正常肌肉床上.

    作者:文金华;卜海勤;尹晓林;刘萍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Green Or治疗牙本质过敏症67例临床观察

    牙本质过敏症(dentin hypersensitiveity,DH)是口腔科的常见病、多发症,也是临床上牙痛的常见原因之一.作者用一种新型双重作用的牙本质脱敏剂-Green Or 治疗各种原因造成的DH,收到显著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陆洋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进展

    近年来病毒性心肌炎发病率有增加趋势,至今尚无十分有效的防治措施,现将近年的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黄旭萌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抗痨后肝脏损害32例临床分析

    我科1994年至2000年共收治32例在抗痨后出现肝脏损害的肺结核患者,现报告分析如下.

    作者:卢向鹏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心梗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在心梗患者病程及预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先进的全自动血凝仪分别检测32例心梗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浆D-D及FIB水平.结果心梗患者急性期血浆D-D和FIB含量明显升高(P<0.01);并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重型患者血浆D-D及FIB水平明显高于轻型(P<0.01);预后差的患者恢复期血浆D-D及FIB水平明显高于预后好的患者(P<0.01).结论心梗后血浆的D-D及FIB水平检测对疗效的观察和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潘爱萍;林英辉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多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56例临床分析

    多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是指在颅内同一部位或不同部位有两个以上血肿而言,大多属重型脑外伤,其比单发性血肿的病情更危重.我院1995~2001年收治此类病人56例,现就其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张传东;仇洪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脑梗死与脑出血患者继发癫痫发作情况比较

    脑血管意外继发的癫痫发作在临床上是个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甚至成为部分病人的首发症状,他不仅引起病人的惊慌,主要是加重病人病情,尤其在脑出血病人,继发癫痫成为增加病人死亡率的罪魁祸首.而且常常是老年期癫痫发作的重要因素[1].了解脑血管意外继发癫痫的特点为临床上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就我院12年来收治的720例脑血管意外病人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韦世革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点滴催产素对新生儿出生窒息的影响(附685例分析)

    为了解产前使用催产素对新生儿出生窒息的影响关系,我们对住院分娩产妇产前使用催产素发生新生儿出生窒息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朱茂灵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β肾上腺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力衰竭的进展

    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候群,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高,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预后差.心力衰竭是由于任何原因的初始心肌损伤(心肌梗死、血液动力负荷过重、炎症),引起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后导致心室泵血功能低下.目前已明确,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是心室重塑.因此当代治疗心力衰竭的关键就是阻断神经内分泌系统,阻断心肌重塑.

    作者:蔡晓萍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中药联合猪苓多糖与乙肝疫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药联合猪苓多糖合并乙肝疫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的疗效.方法对门诊患者12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予中药(辩证治疗)、猪苓多糖、乙肝疫苗治疗,对照组予猪苓多糖、乙肝疫苗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分别检测血清胆红质(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麝香草酚浊度试验(TTT)、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e抗原(HBeAg)、e抗体(抗-HBe)、核心抗体(抗-HBc)、核心抗体IgM(抗-HBcIgM)、HBV-DNA(PCR)等,治疗后3个月比较.结果除HBsAg外,TTT、ALT、AST复常率,HBeAg、HBV-DNA阴转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猪苓多糖加乙肝疫苗取得较好的疗效基础上联用中药可提高治疗慢乙肝的疗效.

    作者:王柳宁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36例神经原性膀胱的药物灌注治疗探讨

    神经原性膀胱的发病原因很多,常见于脊髓外伤、先天性发育不良及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以往治疗目的主要是引流尿液.近年来提高生活质量已经成为治疗的追求目标,避免上尿路的损害,降低膀胱充盈压及控制排尿是目前治疗神经原性膀胱的研究方向.现对我院1999~2001年36例神经原性膀胱患者的药物治疗报告如下.

    作者:黄志远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社区护理干预对肺结核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

    由于结核病的生物学特性和社会因素,加之近20年来各国对结核病的忽视,人口及流动人口增多、耐药结核菌播散、艾滋病流行、环境污染等,使结核病流行重新加剧,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防治结核病、控制疫情,需要多方面的努力.1999年5月至2000年4月我们对165例肺结核患者进行社区护理干预,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刘剑梅;韦美娥;唐志敏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1例慢性阻塞性肺病病人的氧疗护理体会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包括两种疾病,即慢性支气管炎和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有84%以上是以上两种疾病所致.本病为慢性疾病,病程长,在冬季易患呼吸道感染,出现咳嗽、咳痰、气促、发热等,如不及时治疗,控制病情,容易并发呼吸衰竭和右心衰竭.

    作者:张红郸;陈素枝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高压氧治疗持续性植物状态的进展

    持续性植物状态(Persistent Vagetative State,PVS)是一种重度的意识障碍,通常由昏迷过度而来,其主要特征为所有认知功能丧失,有睡眠-醒觉周期.过去由于对PVS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治疗态度消极,致使许多PVS患者不能获得康复.近几年,国内外对PVS进行了不断的研究,现根据近几年的文献,对高压氧在治疗PVS中所取得的一些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盘晓荣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腹部手术后疼痛分析与护理

    手术后疼痛不是单纯的生理现象,而是受心理、生理、社会环境和文化素质等多种因素影响的具有高度个人特征的主观体验.因此,了解术后疼痛机理,掌握有效的控制疼痛技巧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有利于病人的身心康复.本文对37名外科住院行腹部手术病人的术后疼痛进行观察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苏少瑛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健康教育对主动脉瘤破裂危险因素控制的作用

    主动脉瘤是指各种原因造成的主动脉管壁局部薄弱、张力减退后伸张所产生的永久性异常扩张或膨出.该病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男性,动脉粥样硬化是其主要发病原因[1].主动脉瘤的内科保守治疗主要在于预防,即对各种危险因素的控制,防止瘤体破裂.对主动脉瘤内科保守治疗的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更有助于对各种危险因素的控制,本文通过对36例患者实施系统的健康教育,取得了满意效果.

    作者:陈素枝;彭迳英 刊期: 2002年第06期

微创医学杂志

微创医学杂志

主管: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医学科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