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碧云;丁旭恩
目的:探讨新生儿疾病筛查中促甲状腺素(TSH)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操作实验的影响因素,有效控制实验结果的准确度,避免假阳性结果的出现。方法:对每次实验结果进行认真分析,总结其实验结果的影响因素。结果:通过进行TSH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操作实验,有效提高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减少了实验结果的假阳性和召回率,节约了人力和物力。结论:在实际TSH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操作实验中的经验总结简明、实用,能有效地控制好实验的精确度,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度,适宜推广。
作者:李传胜;徐宏飞;魏莉;张兰香;张燕华;解宗麟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加强血液透析备用机的管理,降低血液透析备用机的使用风险。方法:通过对血液透析备用机性能进行检测评估,及对血液透析机预防性维护保养进行分析评估。结果:对血液透析备用机的检测评估降低了血液透析备用机的故障率,避免了临床治疗的安全隐患。结论:对血液透析备用机检测评估和质量控制可有效提高其使用的安全性。
作者:花毅;赵丽萍;张飞鸿;樊晓红;胡静;杨国彬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建立移动医护协同服务平台,设计移动医护系统,使医疗护理工作流程得到优化,以实现病区医疗、护理工作的全程信息化管理。方法:基于无线动态环境,采用分层架构设计护理协同工作门户、智能移动终端应用系统和消息引擎服务系统3个子系统。基于面向服务的架构(SOA)模式,实现移动医护协同服务管理。结果:根据医院病区医护工作的实际情况,建设的移动护理系统满足了医护核心工作阶段式服务,实现了基础医护工作数字化、信息化的建设。结论:移动医护协同服务系统的建立,可实现医护管理的全程信息化,通过接入健康服务、云服务中心,可做到资源共享,实现全方位覆盖的智能化医护管理。
作者:张连强;许耀良;李国栋 刊期: 2013年第10期
呼吸机是利用机械通气实施人工呼吸气体的机械装置,其功能是呼吸支持和呼吸治疗,是生命支持的急救、抢救设备。在医院主要用于急救转运、复苏室、急诊科、儿科ICU及成人ICU等科室。该设备主要故障集中在气路和电路两部分,日常维护保养及预防性维修是保障呼吸机正常工作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作者:孟庆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婴幼儿放射防护装置与多种方法配合使用以减少辐射剂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婴幼儿放射防护装置检查床上,使用3块倒U形有机铅玻璃罩和垂直铅挡板组成相对独立的空间,通过调节有机铅玻璃罩和垂直铅挡板不同位置以达到辐射防护的目的,并与婴幼儿体位固定支具,采用监控摄像头、调节照射野、靶-片距及室内温度等方法采取低剂量方法,大限度降低患儿辐射剂量。结果:通过婴幼儿放射防护装置与辅助设备的使用,有效提高了在CT扫描、DR摄影等各种患儿检查时的成功率,确保影像质量,避免重复检查,减少了患儿辐射剂量。结论:有效减少患儿辐射剂量和其他人群的照射,遵循X射线检查的正规化和辐射防护优化原则,在获得必要诊断信息的同时使受检儿童受照剂量保持在合理的低水平。
作者:王兴宏;杜金明;陈金栋;郭志军;雷华;陈艳芳;李云;汤玉霞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消除杂波对整个系统的干扰,提高波形的辨识度,为下一步心音分析做好准备。方法:引进时变滤波的理论,以该理论为设计基础,将具体应用要求以实验指标的形式来定义,利用LabVIEW2011的高级工具包进行编程以实现。结果:成功利用时变滤波的方法对杂波进行了滤除,提高了信号波形所反映信息的准确性。结论:采用上述方法能够实现对于心音信号数据的优化处理,从源头上为系统的分析应用提供了可靠保障。
作者:韦哲;辛迈;蔡亭亭;罗琛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通过对3.0T核磁共振设备机房施工前期的合理布局、充分准备,缩短了施工时间,使得后期使用安全便捷,为医院节约了资金。方法:根据医院具体特点,在选址时充分考虑运输、配电、通风、承重及电磁干扰等问题,逐步进行落实、做好施工准备。结果:机房选址要求承重在10t以上、磁体中心点3 m内铁磁物质要做评估,周围移动的汽车及变压器必须在3G线以外,要求有专用变压器且容量>150 kVA。设备接地电阻<2Ω,屏蔽房对地绝缘>1000Ω。失超管高出地面3.8 m以上,周围不能有空调进风口。水冷机通风良好,北方地区还要做好室外机的冬季防冻。磁体间排风按每小时换气≥12次设计。结论:医院大型设备施工准备及辅助设备安装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要匹配合理,同时注重和不同单位之间的协作。合理的设备布局和施工准备,是设备顺利安装的保证。
作者:孙继江;何晓彬;步岩生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强化实验室管理,提高机能学实验教学质量。方法:对机能学实验课程进行合理的调整与增设,建立健全机能学实验室的规章制度,注重仪器维护,强调实验环境,规范实验室管理制度。结果:实验室合理的布局设计,使利用率从原来的60%提高到85%;同时,建立健全实验室各项管理制度和严格的监督机制,形成了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实验室管理模式。结论:加强实验室管理是上好实验课的基础,良好的实验室管理与实验课程的建设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组成部分。
作者:侯晓莉;崔茜;童学红;董晓敏;郝刚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精确放疗技术委员会在总会的支持和批准下,于2013年9月13-15日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举办了学组成立大会暨首届中国精确放疗技术论坛。全国316名放疗相关领域的专家出席了会议。
作者:赵向飞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麻醉机的工作原理及麻醉气体浓度输出的检测方法。方法:介绍麻醉呼吸机及其蒸发器工作原理,分析影响蒸发器麻醉气体浓度输出的因素,并根据现行标准对未来麻醉气体浓度输出的检测方法进行初步探索。结果:建立了氧流量分别在1 L/min和5 L/min的麻醉气体浓度输出的测试方法,该测试方法包括检测环境、检测仪器以及检测项目。结论:麻醉气体浓度输出的控制有助于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降低医疗风险,对临床使用麻醉呼吸机的医生、护理人员和医学工程人员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张曼华;高树森;张秋实;黄呈凤;张庆勇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信息化环境下医疗设备管理和维护人员应具备的能力要素。方法:查阅文献、结合实践经验,对其能力要素进行总结归纳。结果:系统的专业知识、熟练的计算机技术和较好的英语水平构成信息化环境下医疗设备管理和维护人员的能力要素。结论:把握设备管理和维护人员的能力要素,提高信息化环境下医院管理水平。
作者:何彩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社会科学统计(SPSS)软件分析患者的年龄和体重对高血压病的影响,研究高血压病的影响因素,从而有效避免或减少高血压病的发生。方法:应用数学基础中的双因素方差分析的原理,借助数理统计软件中的SPSS软件,研究引起高血压病的影响因素。结果:高血压病患者的体重和年龄对高血压的指标舒张压和收缩压均有显著影响,且与线性相关。结论:患者的年龄和体重是影响高血压病的主要因素。
作者:王风;马志庆;刘凌翀;季辉;段智超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根据医学高校物理化学实验室特点,结合实验教学提出物理化学实验室建设及管理建议。方法:采用做好仪器设备的维护与管理、实验室资料的收集与管理以及加强实验技术人员素质等方法,使物理化学实验室仪器设备得到有效利用。结果:通过严格执行规范化的仪器管理制度及加强技术人员的学习,使实验室的管理得到有效改善,实验教学水平有所提高。结论:为提高医学高校物理化学实验教学质量,有必要做好物理化学实验室的管理与建设工作。
作者:闫淑莲;夏颖;石晨;何深知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转录因子E2F-1和Ki-67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在子宫内膜癌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子宫内膜癌和32名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2F-1和Ki-67表达定位于细胞核,其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33%(35/60)和85.00%(51/60),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0和12.5%(4/32)(x2=27.71,x2=42.63;P<0.05)。两者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临床病理分期有关(x2=5.79,x2=8.28,x2=11.77,x2=4.04;P<0.05);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2F-1和Ki-67两者之间比较表达无明显相关性。结论:E2F-1和Ki-67在子宫内膜癌呈高表达,且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密切相关。
作者:周海霞;李燕辉;时志民;王蕾;司军英;吴彩花;范建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不同病期脑循环功能治疗仪对疾病功能康复、引发卒中因素及脑血流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脑循环功能治疗仪,对脑卒中不同病期的患者进行治疗。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卒中危险因素可控情况及TCD测定颈内动脉、椎动脉血流变化,评价治疗组和对照组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的有效性、可行性。结果:不同脑卒中分期中治疗组经治疗后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13.26,P<0.05);且卒中引发因素血压、胆固醇水平较对照组下降显著(t=7.39, t=7.75,P<0.05),治疗组治疗后脑血流与对照组相比其在左、右颈内A和左、右椎动脉部分的Vd、Vs、Vm的血流量增加。结论:脑卒中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脑循环功能治疗仪电刺激康复治疗更加便捷、经济、安全和有效,适用于脑卒中各期伴有高血压、胆固醇增高的患者。
作者:王辉;张晓阳;李秀云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采用matlab语言,运用统计学方法实现CT密度分辨力的自动检测,并将其结果与目测法进行相关性研究。方法:图像数据通过扫描美国体模实验室Catphan 500体模获得,并运用图像处理技术和统计学方法完成密度分辨力的自动检测,采用pearson系数与目测法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CT密度分辨力的自动检测系统简单实用,人工干预少,客观性强,与目测法结果具有很强的一致性。结论:CT密度分辨力自动检测方法的研制成功证明了数字化检测方法的可行性,为CT远程质量控制工作打下基础。
作者:李涛;李怡勇;米永巍;郭赤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研究探讨安全护理的早期干预在手术安全中的意义和价值。方法:构建安全护理干预体系,建立安全护理干预小组,加强手术护理安全的流程,实施安全护理风险干预。结果:通过安全护理干预体系的构建,提高了护理人员学习业务的积极性,业务素质与防范差错能力得到加强,安全与法律意识均有所强化,实现了手术室的流程与制度规范化,增强了患者满意度。结论:合理的安全预防机制和有效的安全护理在手术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雪芹;郭新银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为满足职业教育中医疗仪器维修技术专业的培训需要,完成本专业的技能训练,研究开发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训设备。方法:实训设备以临床常用仪器为原型机,改进外部结构,设置仪器基本测试点及典型故障。结果:先后研发出18项264台(套)实训设备,初步建立了电工电子技术、医用电子仪器、医学检验、超声及医学影像设备实训室的医疗仪器维修技术专业实训中心。结论:通过教学实践和社会培训的开展,实训设备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体现出较高的实用价值。
作者:李迅茹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对连续性血液净化机器的故障相关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为连续性血液净化机器的正确使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上海4家三级甲等医院近3年百特Aquarius连续性血液净化机器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对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报警故障及需由厂家工程师解决的故障进行统计,列出了高发故障分类、原因和处理方法。结果:通过对连续性血液净化机器的故障进行比对分析,为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设备的操作使用提供临床指导,提高了机器工作的安全稳定状态。结论: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及正确的操作方法有助于连续性血液净化机器工作的稳定性。
作者:赵丽萍;张飞鸿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大孔径16排螺旋CT在放疗模拟定位中的应用。方法:应用大孔径16排螺旋CT进行乳腺癌保乳术后根治性放疗乳腺切线野的CT模拟定位,并对CT模拟定位技术与传统X射线模拟定位技术进行比较,同时与单排螺旋CT的图像进行比较。结果:大孔径16排螺旋CT在放疗模拟定位中的应用避免了因患者体位受限而造成的误差;大孔径16排螺旋CT模拟机的定位验证误差均优于传统X射线模拟机;其图像质量优于单排螺旋CT。结论:大孔径16排螺旋CT模拟定位机的应用,使得放疗定位更加精确,计划和治疗更加准确。
作者:李雪南;修霞;李高峰 刊期: 201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