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医院医疗设备电气安全检测分析

张华伟;秦航;蒋红兵

关键词:医疗设备, 电气安全, 接地阻抗, 绝缘阻抗, 漏电流
摘要:目的:通过对多参数监护仪和除颤仪的电气安全检测,掌握部分医疗设备电气安全的性能,以保障其安全有效运行。方法:对101台不同品牌的多参数监护仪和除颤仪进行电气安全的检测。结果:电气安全初次检测合格率为96%,复检后合格率为98%,检修后仍有1台多参数监护仪和1台除颤仪未能满足电气安全指标。结论:对检修后仍不能满足电气安全指标的医疗设备禁止在临床中应用,同时积极开展医疗设备电气安全的检测,有助于保障医疗设备安全以及医护人员和患者的生命安全。
中国医学装备杂志相关文献
  • 自动勾画软件对鼻咽癌靶区和危及器官勾画结果对比分析

    目的:分析和比较两种自动勾画软件对放射治疗中鼻咽癌患者CT图像的靶区和危及器官勾画效果。方法:选取50例鼻咽癌患者的CT图像,建立一个数据库,另选20例鼻咽癌患者的CT图像应用RS和MIM两种软件进行基于以上数据库的勾画,对两种软件勾画结果进行形状相似性指数(DSC)和交叉指数(OI)分析,并对两种勾画结果的差异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MIM和RS软件自动勾画的危及器官的DSC和OI结果大部分在0.7~0.9之间,两种软件的DSC值大部分无明显差别,而OI的差别相对比较大;靶区自动勾画的DSC和OI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两种软件勾画结果大部分无统计学差异,均会在危及器官勾画上给勾画者节省时间、减少工作量,同时靶区的自动勾画也可以为自适应技术提供便利。

    作者:单书灿;邱杰;全红;刘峡;杨波;庞廷田;刘楠;张福泉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可调式支撑型肋骨固定带治疗肋骨骨折的临床应用

    目的:自行设计制作一种松紧可调,具备肋骨支撑功能的肋骨骨折固定带,用于肋骨骨折患者的局部支持固定,并满足连枷胸局部加压的需要。方法:临床选用闭合性胸外伤合并单根或多根肋骨骨折患者,采用传统胸带和肋骨骨折固定带进行胸廓固定,比较胸带固定的操作时间和患者疼痛评分。结果:肋骨骨折固定带操作方便,操作时间与传统胸带相比显著减少(P<0.01);肋骨骨折固定带行胸廓固定后,患者疼痛评分显著低于传统胸带固定(P<0.05)。结论:具备肋骨支撑功能的可调节肋骨骨折固定带可减轻肋骨骨折患者疼痛,促进恢复,值得临床推广,该肋骨骨折固定带已获得国家专利。

    作者:刘勇;杜卓;朱水波;蒋炜;殷桂林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心电监护仪维修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目的:通过对心电监护仪的检测与维修,探讨质量控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对心电监护仪的检测与维修,掌握心电监护仪在管理以及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探讨心电监护仪的管理措施,进而提出对心电监护仪的质量控制的有效措施。结果:心电监护仪合格率为80.47%,可通过戴明循环(PDCA)的维修管理方法,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其质量控制措施。结论:质量控制可有效提高心电监护仪等医疗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医院医疗资源的投资成本。

    作者:赵坚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微创内固定稳定系统与解剖钢板治疗复杂型胫骨中下段骨折的比较研究

    目的:分析微创内固定稳定系统(LISS)与解剖钢板治疗复杂型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选择96例复杂型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将其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观察组患者采用LISS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解剖钢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膝关节功能及膝关节活动度等情况差异。结果:①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内固定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完全负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②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各个时期的膝关节功能指标均高于对照组患者;③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8周和16周后的伸膝、屈膝大角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95, t=4.968,t=5.382,t=5.049;P<0.05)。结论:LISS可以减少复杂型胫骨中下段骨折的手术创伤,加速术后愈合,在增强术后远期膝关节功能的同时确保其活动度。

    作者:依萨穆丁?吾甫尔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超早期康复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的影响研究

    目的:分析探讨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PSD)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155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77例)和对照组(78例),观察组给予超早期康复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并分别在卒中后7 d、30 d和90 d,以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抑郁量表(HAMD)评估两组患者焦虑或抑郁水平,统计相关指标。结果:卒中后7 d、30 d和90 d对照组PSD、重度PSD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卒中后30 d、90 d对照组自杀倾向高于观察组,卒中后90 d对照组新发、PSD转归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62,x2=13.74;P<0.05)。结论:PSD可发生于卒中后各个时间段,多数可自行转归;超早期康复护理有助于降低PSD发生风险。

    作者:车媛;张云;蒋金鹏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全身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多发骨髓瘤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全身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多发性骨髓瘤(MM)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运用Siemens 3.0T磁共振对27例经病理证实为MM患者按照标准扫描程序进行磁共振全身成像(WB-MRI),并参照Stabler MM诊断分型标准对图像资料进行分类分析,归纳总结其分布特点和信号特征。结果:27例患者顺利完成WB-MRI检查,一次检查需要35 min左右。其中,分型为正常型2例,局灶型7例,弥漫型5例,混合型10例,椒盐型3例。结论:全身磁共振检查无需更换线圈,自动移床,减少患者搬移次数,扫描时间短,成像质量佳,有利于直观、全面评估MM骨骼侵犯情况,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孙涛;朱思光;张廉良;韩善清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地佐辛对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麻醉患者苏醒期躁动情况影响的研究

    目的:分析地佐辛对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麻醉患者苏醒期躁动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268例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治疗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34例。观察组采用于苏醒期接受地佐辛干预法;对照组使用等容量生理盐水,比较两组患者的躁动评分、VAS及BCS评分以及CRP及炎性因子水平等差异。结果:①观察组患者在麻醉苏醒期接受地佐辛干预后,躁动评分及躁动患者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②观察组患者接受地佐辛干预后的拔管后各个时间点VAS及BC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③苏醒期两组患者的CRP及炎性因子水平均有所上升,但观察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50,t=4.739,t=6.493;P<0.05)。结论:地佐辛有助于减轻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麻醉患者的苏醒期躁动,减轻疼痛感受的同时优化体内因子水平,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黄雪梅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医院医疗设备维修策略探讨

    目的:通过对医院医疗设备维修管理的分析探讨,以达到提高医疗设备维修效能的目的。方法:制定医院医疗设备的维修维护方案,从设备购置论证、验收、档案记录、定期计量质量控制以及从巡检到日常维护开展多方式、多渠道的技术保障,加强技术建设和人才培养。结果:通过实施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措施,既保障了临床医疗工作的需求,又能为医院增收节支。结论:医疗设备的维修管理是医院医疗设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医疗设备的临床使用综合效益,需从多方入手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以满足医院医疗工作需求。

    作者:许敏光;侯羿;闫伟;蒋勇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医学装备质量控制及计量管理系统的应用

    目的:在医院信息系统(HIS)的基础上运用信息化管理模式,推进医院卫生装备计量及质量控制管理。方法:通过分析医院卫生装备计量及质量控制管理现状,提出卫生装备计量及质量控制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介绍医院动态化卫生装备计量及质量控制管理系统的应用情况。结果:应用卫生装备计量及质量控制管理系统,能够完善卫生装备计量及质量控制管理流程,提高设备的合格率。结论:运用卫生装备计量及质量控制管理平台,提高设备的送检率,以确保检测合格设备在临床中使用。

    作者:林小灵;陈浩;李佳宇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CT机的维护与检测方法

    目的:探讨CT机的维护与检测方法,以减少CT机故障的发生,保障其性能质量,降低使用成本,提高CT机的使用价值,更好的为人民群众诊疗服务。方法:定期对CT机按照科学规范的方法维护与检测,针对东芝64排CT机各时间段的维护保养内容及检测内容列出检测数据。结果:定期保养和维护CT机,使其性能质量得到有效保障,机器故障发生率减少30%~50%,减少机器的硬件损坏、软件程序或数据出错的故障发生率。结论:定期对CT机保养和维护是预防性维修的核心内容,定期检测是CT机性能质量有效保证的必要措施,计量院和疾控中心应与医院协调,将两部门检测时间间隔半年左右,既符合国家强检要求、又符合质量保证的合理性,同时避免重复检测造成的人力、物力浪费。

    作者:王志泉;沈春花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全视野数字化乳腺X射线摄影质量控制与管理前后影像质量评价

    目的:对全视野数字化乳腺X射线摄影质量控制前、后的影像质量进行评价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全数字化乳腺X射线摄影的636名受检者乳腺资料,其中质量控制前、后乳腺X射线影像资料分别为248名和388名,得出质量控制前、后两组图像的甲级片率、乙级片率、丙级片率和废片率,并对非甲级片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实施质量控制后,乳腺摄影图像甲级片率由质量控制前的74.5%上升到90.5%。结论:通过质量控制与管理,乳腺X射线摄影图像质量明显提高,从而为临床提供高质量影像资料,减少漏诊和误诊。

    作者:付丽媛;倪萍;梁永刚;陈自谦;钟群;黄淑贞;刘冰川;陈建新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舒适模式在COBE Spectra细胞分离机造血干细胞采集中的应用探讨

    目的:探讨舒适模式在外周血干细胞采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舒适模式进行外周干细胞采集,做好采集前环境的布局、严格规范技术操作的准备工作;侧重对患者开展心理疏导,密切观察患者体征。结果:在外周血干细胞采集治疗过程中,降低了供者心理压力,主观感觉舒适,采集过程顺畅。结论:舒适模式应用外周血干细胞采集,可提高供者对医疗护理质量满意度,提高外周血干细胞采集的成功率。

    作者:王勤;谷凌云;陈震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声明]

    本刊已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中国知网及其系列数据库产品中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该社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并支付。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的行为即视为同意我社上述声明。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PFNA与LCP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疗效比较研究

    目的:探讨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内固定手术方式。方法:将82例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组和股骨近端锁定钢板(LCP)组,每组41例。PFNA组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LCP组采用LCP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透视次数,出院后对两组患者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2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和优良率以及内固定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无差异;LCP组术中出血量大于P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19,P<0.05)。对两组患者出院后随访12个月,PFNA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LC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16,P<0.05);术后12个月PFNA组髋关节Harris评分及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均优于LCP组;LCP组内固定并发症发生率高于PFN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51,P>0.05)。结论:PFNA内固定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理想的内固定方式。

    作者:刘欣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过氧化氢低温灭菌器故障分析及排除

    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器是利用过氧化氢等离子体活性基因,通过高速粒子击穿和紫外线作用,在常温条件下能够实现快速干燥灭菌,适用于怕热、怕湿、具有微细管腔手术器械灭菌[1]。STERRAD100S型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器,其灭菌剂采用卡匣式,组机主要由AC系统、真空系统、注射系统、控制系统、灭菌舱门以及等离子发生系统构成[2]。

    作者:庄水华;刘承军;郑培英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诊断脑动脉瘤的临床价值与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脑动脉瘤患者CTA影像资料,56例CTA病例所采用的造影剂为350 mgI/100 ml欧乃派克,注射速度为4.0 ml/s,所有重组后处理过程均在ADW4.2工作站完成,经容积重建(VR)、源皮距(SSD)、大密度投影法(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以及血管仿真内窥镜(VE)法进行血管重组,分析不同血管重建方法对动脉瘤的诊断价值。结果:16层螺旋CTA可清楚显示颅内动脉瘤的位置和大小,所有重组方法中,VR和MIP法发现动脉瘤耗时较短,所需平均诊断时间分别为4.3 min和5.1 min,SSD法对于6例小动脉瘤诊断与实际差别较大。结论:多种重建方法综合应用可提高16层螺旋CTA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董馨;毕妍;李旭文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阴道镜检查在宫颈细胞学不典型鳞状细胞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阴道镜检查在宫颈细胞学意义未明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516例患者行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TCT),对结果为ASCUS的患者进行阴道镜检查,其中209例阴道镜检为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以上病变者再取活检送病理检查;307例阴道镜检为慢性宫颈炎者给予阴道用药,治疗1~3个疗程,3~6个月复查TCT,12例细胞学检查仍异常者行阴道镜下取活检送病理检查,其余295例细胞学阴性者定期复查TCT。结果:516例宫颈细胞学ASCUS中行宫颈活检221例(占42.82%),检出慢性宫颈炎30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 I-III)185例,宫颈癌6例,其余295例避免了宫颈活检损伤,随访6~18个月复查TCT均未发现异常。结论:阴道镜结合宫颈细胞学检查可有效检出ASCUS中CIN及宫颈癌患者,对ASCUS的处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何金兰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消化内镜模拟教学法在提高本科护生护理技巧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利用模拟教学法对提高本科护生消化内镜检查护理技巧的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择2010届本科护生100名,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名。对照组采用讲解观摩教学法;实验组在讲解观摩教学法基础上实施模拟教学法,采取“讲-看-教-做-查”五步骤教学模式,分别在实习开始及实习2个月末进行考核及评级,观察其实习效果。结果:两组学生经2个月实习,理论优秀者及技术优秀、良好、合格者均较前增多,其消化内镜理论知识、技能操作得分均得到明显提高。结论:模拟教学法可有效提高本科护生消化内镜检查护理理论知识和护理技巧,值得在临床内镜护理教学中推广应用。

    作者:李会灵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与常规放射治疗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研究

    目的:分析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与常规放射治疗联合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2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3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放射治疗联合TACE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3D-CRT联合TACE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IGF-Ⅱ、IGFBP-2和AFP水平、无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期差异。结果:①观察组患者接受3D-CRT联合TACE治疗方案后的完全缓解(CR)和部分缓解(PR)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②观察者患者接受治疗后的IGF-Ⅱ、IGFBP-2和AF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③观察者患者接受治疗后的无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期均明显长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25,t=6.924;P<0.05)。结论:3D-CRT联合TACE治疗有助于提升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血液相关肿瘤指标水平及延长生存时间,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显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统筹医疗设备质量控制检测的途径与实践

    目的:抓好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工作的各个环节,落实医疗设备质量控制检测,准确评估受控医疗设备质量,保证医疗设备应用质量与安全。方法:采集受控对象信息进行周密计划,通过各项控制途径,实施医疗设备质量控制检测。结果:通过对医疗设备进行质量控制,使受控医疗设备检测率达到100%,医疗设备的应用质量得到可靠保证。结论:统筹医疗设备质量控制检测,能避免受控设备漏检,使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得到全面落实。

    作者:徐新民;胡军智;梁燕妮 刊期: 2015年第07期

中国医学装备杂志

中国医学装备杂志

主管:中国医学装备协会

主办:中国医学装备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