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雯;葛毅;张玉霞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清醒镇静在光棒辅助困难气道插管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择60例拟在全麻下手术,预计为困难气道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右美托咪定联合光棒辅助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右美托咪定治疗,记录分析两组的插管时间、插管次数及成功率、患者的一般状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首次插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其插管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t=63.18,P<0.05)。观察组插管前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无明显变化,对照组的MAP、HR插管前后具有显著差异。观察组术后的并发症发生较对照组低,具有显著差异。结论:右美托咪定清醒镇静在光棒辅助困难气道插管中应用可提高插管成功率,对患者影响小,并可减少相应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宋涛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检测评价192Ir后装治疗机的辐射防护及性能。方法:依据国家标准,对后装治疗机的辐射防护及其各项性能进行检测。使用FLUKE电离室巡测仪451P对192Ir后装治疗机贮源器泄漏辐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和治疗室周围环境中散射辐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进行测量;使用HDR1000 Plus井形电离室对192Ir放射源活度进行校准。结果:192Ir后装治疗机贮源器及周围环境的辐射剂量远远低于国家标准,192Ir放射源活度的偏差为-2.07%,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偏差≤±5%。结论:开展后装治疗应定期对其辐射环境的剂量及各项性能进行监测。
作者:林珠;陈秀如;张武哲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学生综合性实验设计内容。方法:以“水蒸气蒸馏-气相色谱内标法测定小茴香中反式茴香脑”为例,开展适合药学专业的综合性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践。结果:实验设计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不仅可以提高药学生的实验技能,还可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结论:综合性实验设计的实践,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闫淑莲;唐静成;何深知;邵建群;夏颖;张枫;石晨;徐艳霞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针对海上救治平台医疗设备故障频发的原因提出合理解决对策,以提高海上医疗保障能力。方法:对近年来海上救治平台出行任务时的医疗设备常见故障进行统计;利用查阅文献、专家询问等方法研究海上救治平台医疗设备发生故障的影响因素;通过改善设备性能和加强设备管理,探讨如何削弱影响因素对设备的损害。结果:通过对海上救治平台医疗设备故障分析发现,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是导致其故障发生的主要因素;环境适应能力、机动能力及结构设计等方面的改进可改善设备性能;使用和维修管理制度的落实以及人员培训可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结论:加大海上救治平台医疗设备研究力度,提高设备对海上特殊环境适应能力,制定科学管理制度,注重人员专业素质培养,可降低海上救治平台医疗设备故障率。
作者:刘海博;袁蕾;李振彪;王朝;徐祥;段新安;戴丹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建立医疗设备租赁中心,减少医院医疗设备重复购置,实现资源共享,节省设备维修费用,提高医疗设备使用率。方法:医院建立应急救援设备租赁中心,采用应急救援设备专管共用模式,由设备科进行统一管理,并以租赁方式保障临床使用。结果:应急救援设备租赁中心建立以来,优化了医院资源配置,明显降低了设备投入成本,提高了医疗设备使用率,为临床科室提供了可靠的服务。结论:通过应急救援医疗设备租赁中心的建立,改变了传统管理模式,实现了资源共享,临床设备使用达到了及时、安全及可靠的总体要求。
作者:王文芳;李旭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影像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可行性培养模式。方法:根据科室教学经验,围绕医学影像专业研究生教育目标,加强临床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多元化的课程设置,多层次的临床实践轮转,重点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结果:用评价体系从各方面阐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使临床技能培训实现程序化规范化。结论:多元化的课程、多层次的临床实践及科研能力培养,可以提高影像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技能培养力度及学生的职业素养。
作者:范占明;李宇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通过负压校准装置的实现方法和结构设计,研制一种便携式负压校准装置。方法:利用负压传感器和气体流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实现负压吸引器的压力与流量的校准功能及其稳定性的监测功能。结果:从设计理念出发,研制的便携式负压校准装置能满足负压吸引器质量控制检测工作的基本需求。结论:在医院临床急救和野战应急使用时能够保障负压吸引器的准确性和高效性,避免吸引器因负压失准导致的医源性损伤事故。
作者:刘晓雯;葛毅;张玉霞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肺炎型肺癌(PTCL)的多层螺旋CT(MSCT)征象及病理分型,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参照肺腺癌的国际多学科分类标准,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活检证实的23例PTCL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CT特征及病理分型。结果:在PTCL患者病例中,12例出现肺叶肺段实变影,为大片状或弥漫性分布的密度增高影,其中7例病灶内显示不规则蜂窝及空泡影。5例出现空气支气管征,支气管僵硬、狭窄者3例,管腔粗细不均伴迂曲者2例,呈枯枝状改变。7例为磨玻璃结节影,其中4例为混合磨玻璃结节,周围伴结节状卫星灶。3例出现肿块、纤维化及实变为主的混合影。3例以纯磨玻璃结节及纤维化为主。术后病理或活检显示,腺癌13例,细支气管肺泡癌5例,鳞癌4例,乳头状腺癌1例。结论:MSCT可发现PTCL影像学特征,动态观察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作者:袁德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借助医学影像学的技术发展,使无创检测和评价重性抑郁障碍(MDD)患者在脑部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病理性损害成为可能。采用多参数磁共振成像技术,准确获取脑部结构、血流、功能和脑白质及脑连接等方面的信息,从不同角度研究评价MDD患者的病理生理特征所导致的行为变化。然而,目前的临床研究大都集中于单一模态的分析,因此结合多参数磁共振影像筛选出有效影像学参数,为MDD的机制研究、诊断及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定量的影像学指标。MDD是人类一种常见的精神类疾病,使用多参数磁共振成像技术有望为临床诊断和评价提供客观的定量指标。
作者:宋梦妮;李宝娟;徐桓;李椋;卢虹冰;刘洋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建立急救医学模拟教学基地标准操作规程模式的意义。方法:引入SOP教学理念,建立急救医学模拟教学基地标准操作规程模式,指导教学实践。结果:通过SOP模式在急救医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有利于拓展实训教学体系的内涵;丰富了实训教学内容;促进了实训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增强了急救医学模拟基地的辐射能力,加快了实践教学和管理的标准化进程。结论:急救医学模拟教学基地标准操作规程模式对探索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培养特色模式、培养高素质中西医急救人才具有积极和深远的意义。
作者:岳颖;王卫;周桂桐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索不同采集条件下PET/CT中CT的CT值线性表现,为保障图像质量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GE Discovery ST-16型号的PET/CT系统,对Catphan?500型号CT质量模体进行34次扫描,固定管电压(120 kV),在螺距为0.938、1.375、1.75时,管电流从30~210 mA,以20 mA为间隔,分别进行30组扫描;固定管电流及螺距,管电流150 mA,螺距为1.75,管电压分别为80 kV、100 kV、120 kV及140 kV,分别进行4组扫描。测量CT质量模体中CTP401模块内4种物质的CT值,计算对比度标度。结果:固定管电压,4种物质的CT值及对比度标度基本不随管电流及螺距变化,固定管电流及螺距,4种物质的CT值及对比度标度随管电压改变,管电压升高对比度标度降低。结论:CT值线性随管电压改变而变化,不随管电流及螺距改变而变化。
作者:张连宇;梁子威;耿建华;王弈斌;吴宁;郑容;周纯武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临床PET/CT多为全身扫描,患者所受的辐射剂量较大,其中CT的剂量占较大的比例,因此如何保证临床对图像质量的要求下控制PET/CT中CT的剂量尤为重要。仿真人体等效模型是研究PET/CT中CT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佳选择。为此,对仿真人体等效模型及利用该模体对PET/CT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研究进行综述,并对PET/CT中CT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讨论。
作者:梁子威;耿建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宫腔镜治疗子宫内膜息肉后激素配合治疗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采用单纯宫腔镜术的对照组(39例)和宫腔镜术后采用激素配合治疗的观察组(4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差异。结果: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为16~45 min,平均(29.8±7.2)min;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为10~65 ml,平均(41.8±11.6)ml。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为18~55 min,平均(33.2±8.8)min;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为13~69 ml,平均(43.2±13.1)ml。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不显著。观察组患者的1年复发率为6.38%,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0.77%(x2=8.802,P<0.05)。治疗后第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观察组患者的月经量分别为(53.6±17.8)ml、(41.3±13.5)ml、(33.8±9.6)ml及(20.8±6.4) m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t=12.564,t=12.691,t=14.494, t=23.72;P<0.05)。治疗后第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观察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分别为(8.2±1.0)mm、(7.1±0.9)mm、(4.2±0.8)mm及(3.5±0.7)mm,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1.324, t=3.774,t=11.996,t=10.508;P<0.05)。结论:宫腔镜治疗子宫内膜息肉后配合激素治疗对减少患者月经量、减少内膜厚度及降低息肉复发率有显著作用。
作者:田荣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医学计量是法制计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质量控控工作也已纳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体系[1]。汞柱血压计(以下简称血压计)是医学计量强检设备,所采集的数据是临床诊断治疗的重要依据,设备的精准性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医疗安全[2]。
作者:顾睿;赵文龙;高鹏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在诊断鼻咽癌治疗后有无肿瘤残留或复发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55例鼻咽癌治疗结束后行18F-FDG PET/CT检查,其中38例纤维鼻咽镜(NPS)检查,31例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以组织病理学或6个月以上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作为诊断病灶性质的标准。计算PET/CT判断鼻咽局部肿瘤残留或复发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并确定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判断肿瘤残存或复发的界值。用ROC曲线分析比较PET/CT与NPS、MRI判断鼻咽局部肿瘤残留或复发的诊断效能。分析PET/CT对颈部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以及第二原发癌的检出率。结果:PET/CT判断鼻咽局部肿瘤残留或复发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100%、87.9%和92.7%。SUVmax判断鼻咽局部肿瘤残留或复发的界值为4.2。PET/CT判断鼻咽局部肿瘤残留或复发的诊断准确率高于NPS(x2=7.11,P<0.05),与MRI相仿(x2=2.79,P>0.05)。PET/CT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为14.5%,远处转移检出率为10.9%,第二原发癌检出率为5.5%。结论:PET/CT不仅在判断鼻咽局部肿瘤残留或复发方面具有很高的准确性,而且PET/CT扫描有助于颈部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第二原发癌的检出,从而为鼻咽癌治疗后的再分期及治疗计划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作者:梁颖;吴宁;耿建华;罗德红;方艳;郑容;张雯杰;刘瑛;李小萌 刊期: 2015年第06期
1978年,英国诺丁汉大学和阿伯丁大学的物理学家们成功取得第一幅人体头部的核磁共振图像。自磁共振设备问世以来,其出色的软组织成像能力就受到广泛青睐,而今,历经20余年发展,已经成为临床诊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其创新能力和速度也在不断取得突破。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利用国产PET-MF-2V-IT-I型氟多功能合成模块建立2-18F-氟代丙酸(2-18F-FPA)稳定合成方法,并评价其在肿瘤显像中的价值。方法:前体2-溴代丙酸乙酯与18F-发生氟代反应,中间体2-18F-FPA乙酯采用高压液相色谱法(HPLC)分离,收集保留时间在6.3~7.3 min的组分,将组分与NaOH溶液于100℃加热水解10 min,加入HCl调至中性,经过0.22μm除菌滤膜后得终产品。目测澄清度,测定pH值、放射化学纯度和稳定性后行C57BL/Micro PETJ荷瘤小鼠显像。结果:自动合成过程约40 min,放化收率(35±2)%(未经时间校正),产品放化纯度>98%。产品澄清无颗粒,pH值为6.0,在室温放置6 h稳定,小鼠肿瘤显像清晰。结论:利用国产PET-MF-2V-IT-I型氟多功能合成模块合成肿瘤显像剂2-18F-FPA,操作简便,合成时间短,收率及放射化学纯度高,稳定性好,在肿瘤显像中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党永红;蔡炯;王玲;李欣;吕京桥;李方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阐述一种在未配备六维治疗床的直线加速器上,使用旋转误差补偿角度消除患者旋转误差的方法。方法:使用锥形束CT(CBCT)获得患者每次六维摆位误差,在刚体假设下,根据摆位误差定义加速器坐标系和患者坐标系的变换矩阵。使用2个独立矢量描述加速器机架角、治疗床转角和准直器转角3个变量,对这2个矢量作坐标变换后,即可得到加速器旋转误差补偿角度。结果:使用加速器旋转误差补偿角度,能完全纠正治疗过程中的摆位旋转误差,纠正旋转误差耗时少,可以加入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的日常操作流程中。结论:用旋转误差补偿角度替代六维治疗床,纠正摆位旋转误差的方法简单可行,可以使未配备六维治疗床的加速器具备纠正摆位旋转误差的能力。
作者:王彬冰;单国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成像特点,尤其是后处理技术在成像中的应用,评估在危急值报告中的价值。方法:随机抽取在医院行多层螺旋CT检查的600例危急值报告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多层螺旋CT成像特点,归类危急值病例,分析螺旋CT在危急值报告制度中的价值。结果:参考危急值报告制度中的标准,在600例报告中脑出血260例,硬膜下血肿90例,硬膜外血肿45例,大面积脑梗死90例,血气胸90例,空腔肠管破裂及腹部脏器损伤60例,急性主动脉综合征38例,肺栓塞及腹部大血管栓塞12例,全身多发粉碎性骨折49例,心包填塞2例。影像诊断与临床符合率为92.4%。结论:多层螺旋CT检查在危急值报告制度中作用明显,特点突出,对临床诊断的明确、手术方式制定及术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戴捷;范治国;温煜;于峣;高宝军;丁晓娟;陈光真;袁凌 刊期: 201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