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新华SL-IC型放射治疗模拟机的工作原理及故障维修

夏小林;刘玮;段巧

关键词:放射治疗模拟机, 工作原理, 放射治疗设备, 影像增强器, 高压发生器, 治疗方案, 维修方法, 使用实践, 模拟设计, 控制部分, 常规模拟, 运动, 验证, 故障, 定位, 成像
摘要:新华SL-IC型放射治疗模拟机作为一种常规模拟放射治疗设备,用于治疗方案的模拟设计和验证,在放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结合使用实践,依据设备工作原理,对高压发生器成像部分和影像增强器运动控制部分故障进行分析,提供定位与维修方法,供同行参考。
中国医学装备杂志相关文献
  • 肺灌注显像在优化肺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计划中的价值

    目的:将肺灌注显像的功能信息整合到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计划的制定过程中,探讨能否优化放射治疗计划,从而更好地保护正常肺组织。方法:将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18例肺癌患者按缺损区与肿瘤病灶的大小分为4级。①0级:无灌注受损;②1级:肿瘤及其周围局部肺灌注受损;③2级:达1叶肺灌注受损;④3级:超过1叶肺灌注受损。选择患者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断层图像中放射性计数大值≥30%作为阈值,由计算机在各个断层上自动生成感兴趣区(ROI),界定为功能正常的肺组织区域(FL)。分别参照和不参照三维肺灌注图像制定三维放射治疗计划并进行对比。结果:1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肺动脉血流灌注受损,其中1级5例,2级7例,3级6例。在10 Gy、13 Gy、20 Gy、25 Gy、30 Gy及40 Gy的放射性剂量受量水平上,所有患者受量>x Gy的全肺容积接收剂量的百分数(≥x Gy,WLVx)和功能性正常肺容积接收剂量的百分比(≥x Gy,FLVx)均有降低,并且FLVx的降低幅度均>WLVx;在10 Gy、13 Gy、20 Gy及25 Gy的剂量受量水平上,2级以上患者的FLVx降低幅度均>1级患者;在30 Gy、40 Gy的剂量受量水平上,2级以上患者的FLVx降低幅度轻微<1级患者。结论:肺灌注显像能有效优化肺癌三维放射治疗计划,保护功能正常肺组织,并且对于肺灌注缺损大的患者效果更佳。

    作者:林琳;郑容;王绿化;耿建华;陈盛祖;李晔雄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中国医学装备》杂志投稿指南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超声清创在大面积烧伤患者晚期创面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针对大面积烧伤晚期创面的综合治疗,系统阐述超声清创技术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通过大面积烧伤晚期创面治疗专用设备,提出了将浸浴疗法和超声清创技术相结合在临床的应用。研究新型超声水疗槽的技术创新方案,对完善大面积烧伤晚期创面治疗手段,提高大面积烧伤晚期治疗疗效有重要意义。

    作者:田君鹏;严潭;颜燕敏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新型可爬梯式智能轮椅的研究和设计

    目的:研究并设计一种新型可爬梯式智能轮椅,从而解决医院孕妇、母婴及各类需乘坐轮椅的患者在面对凹凸不平、路况复杂的道路上身旁无护理人员时不能自我处理的难题。方法:通过对目前国内、外爬梯式轮椅研究现状及市场的需求展开研究,以Y型行星轮作为可爬梯式轮椅行走部件以及驱动系统构建型轮椅结构,并用AutoCAD绘图软件建立模型进行结构分析。结果:新型可爬梯式轮椅达到的主要技术参数为:①微处理器控制,速度可调为1~10 km/h;②承重为120 kg;③大爬坡角度为15 o左右;④大越障高度为25 cm;⑤大越沟宽度为25 cm;⑥充电时间为8h。结论:新型可爬梯式智能轮椅的系统主要技术指标能够满足电动轮椅的国家标准。

    作者:吴晓龙;覃忠;伍学明;李成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超声影像在诊断病毒性肝炎合并胆道损害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合并胆道系统损害的发生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超声影像在诊断病毒性肝炎合并胆道损害中的价值。方法:观察158例各种临床类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胆囊充盈程度、胆囊壁厚度、胆囊内胆汁情况以及胆囊内透声等超声影像情况,并对患者肝内、肝外胆管壁的厚度进行测量,对腔内清晰程度进行观察。结果:158例患者胆系超声检测结果表现为胆囊壁粗糙增厚、双边征、透声差、结石、胆囊增大或变小以及类实质样改变等变化。重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胆道系统异常明显高于急性肝炎及慢性肝炎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96, x2=16.27;P<0.05)。结论:病毒性肝炎合并胆道系统损害与临床类型、病程长短及肝功能受损程度有关。用超声动态观察胆系改变,及时检测肝功能,对指导临床用药、判断肝炎病情轻重及预测肝炎慢性化提供依据。

    作者:吴淑芬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影像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讨

    目的:探讨影像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可行性培养模式。方法:根据科室教学经验,围绕医学影像专业研究生教育目标,加强临床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多元化的课程设置,多层次的临床实践轮转,重点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结果:用评价体系从各方面阐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使临床技能培训实现程序化规范化。结论:多元化的课程、多层次的临床实践及科研能力培养,可以提高影像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技能培养力度及学生的职业素养。

    作者:范占明;李宇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新型18F标记心肌灌注显像剂的PET显像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初步动物实验,评价4-氯-2-叔丁基-5-[[6-[[4-(2-氟-18F-乙基)-1H-1,2,3-三唑-1-基]甲基]-2-吡啶基]甲氧基]-3(2H)-哒嗪酮(18F-FPTP2)用于心肌灌注发射型正电子断层显像(PET)的可能性。方法:采用18F-F-取代OTs前体的方法进行标记,通过HPLC非梯度洗脱进行纯化,并通过HPLC确认标记化合物结构。中华小型猪经静脉注射18F-FPTP2(37 MBq/15 kg),并于注射后2 min、10 min、20 min、30 min、40 min、50 min和60 min分别进行PET/CT扫描。结果:18F-FPTP2制备的总时间为70 min,未校正的放化产率为(25±7.2)%,放射化学纯度>98%。PET研究表明,18F-FPTP2在中华小型猪中的心肌摄取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靶器官与非靶器官比值亦随之增加。注射后2 min,心和(或)肝以及心和(或)肺放射性摄取比值分别为0.65±0.10和3.47±0.29。注射后60 min,心和(或)肝以及心和(或)肺放射性摄取比值分别为0.92±0.13和9.28±0.77。结论:18F-FPTP2能够被心肌组织摄取而显影清晰,但心和(或)肝放射性摄取比值需要进一步提高。

    作者:王道宇;牟甜甜;赵祚全;郭风;张现忠;方纬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不同采集条件对PET/CT中CT线性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索不同采集条件下PET/CT中CT的CT值线性表现,为保障图像质量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GE Discovery ST-16型号的PET/CT系统,对Catphan?500型号CT质量模体进行34次扫描,固定管电压(120 kV),在螺距为0.938、1.375、1.75时,管电流从30~210 mA,以20 mA为间隔,分别进行30组扫描;固定管电流及螺距,管电流150 mA,螺距为1.75,管电压分别为80 kV、100 kV、120 kV及140 kV,分别进行4组扫描。测量CT质量模体中CTP401模块内4种物质的CT值,计算对比度标度。结果:固定管电压,4种物质的CT值及对比度标度基本不随管电流及螺距变化,固定管电流及螺距,4种物质的CT值及对比度标度随管电压改变,管电压升高对比度标度降低。结论:CT值线性随管电压改变而变化,不随管电流及螺距改变而变化。

    作者:张连宇;梁子威;耿建华;王弈斌;吴宁;郑容;周纯武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实验室超纯水机的规范应用与维护技术

    目的:探索实验室超纯水机的规范操作与保养措施。方法:在总结超纯水机应用实践的基础上,研究超纯水机集成过滤、超滤、离子交换及微滤等技术的原理与操作保养的相互关系,完善必要的配套设施,制定操作流程规范、质量控制和保养措施。结果:超纯水机的规范操作降低了实验室超纯水机的故障发生率,保证产水质量,纯水柱的更新周期延长,节省资金。结论:规范超纯水机的应用及保障合格水质的提供,需在掌握膜分离等技术原理的基础上,严格执行仪器技术操作流程和日常与定期维护措施,实施全技术流程的监测与管理。

    作者:周末;姚璐;薛晓霞;崔泽实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提高医学工程专业研究生专业英文文献研读能力的探讨

    目的:探讨提高医学工程专业研究生专业英文文献研读能力的方法。方法:结合教学科研实际,找出医学工程专业研究生在文献阅读中常见问题,提出解决办法。结果:从专业英文文献的检索、阅读及整理等几个方面提出具体建议。结论:专业英文文献研读能力是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只有掌握正确的文献阅读和分析方法,才能不断提高文献研读能力。

    作者:白玫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便携式负压校准装置的研制

    目的:通过负压校准装置的实现方法和结构设计,研制一种便携式负压校准装置。方法:利用负压传感器和气体流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实现负压吸引器的压力与流量的校准功能及其稳定性的监测功能。结果:从设计理念出发,研制的便携式负压校准装置能满足负压吸引器质量控制检测工作的基本需求。结论:在医院临床急救和野战应急使用时能够保障负压吸引器的准确性和高效性,避免吸引器因负压失准导致的医源性损伤事故。

    作者:刘晓雯;葛毅;张玉霞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评估多层螺旋CT在医院危急值报告制度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成像特点,尤其是后处理技术在成像中的应用,评估在危急值报告中的价值。方法:随机抽取在医院行多层螺旋CT检查的600例危急值报告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多层螺旋CT成像特点,归类危急值病例,分析螺旋CT在危急值报告制度中的价值。结果:参考危急值报告制度中的标准,在600例报告中脑出血260例,硬膜下血肿90例,硬膜外血肿45例,大面积脑梗死90例,血气胸90例,空腔肠管破裂及腹部脏器损伤60例,急性主动脉综合征38例,肺栓塞及腹部大血管栓塞12例,全身多发粉碎性骨折49例,心包填塞2例。影像诊断与临床符合率为92.4%。结论:多层螺旋CT检查在危急值报告制度中作用明显,特点突出,对临床诊断的明确、手术方式制定及术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戴捷;范治国;温煜;于峣;高宝军;丁晓娟;陈光真;袁凌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2-18F-氟代丙酸的自动化合成及其Micro PET肺癌小鼠显像

    目的:利用国产PET-MF-2V-IT-I型氟多功能合成模块建立2-18F-氟代丙酸(2-18F-FPA)稳定合成方法,并评价其在肿瘤显像中的价值。方法:前体2-溴代丙酸乙酯与18F-发生氟代反应,中间体2-18F-FPA乙酯采用高压液相色谱法(HPLC)分离,收集保留时间在6.3~7.3 min的组分,将组分与NaOH溶液于100℃加热水解10 min,加入HCl调至中性,经过0.22μm除菌滤膜后得终产品。目测澄清度,测定pH值、放射化学纯度和稳定性后行C57BL/Micro PETJ荷瘤小鼠显像。结果:自动合成过程约40 min,放化收率(35±2)%(未经时间校正),产品放化纯度>98%。产品澄清无颗粒,pH值为6.0,在室温放置6 h稳定,小鼠肿瘤显像清晰。结论:利用国产PET-MF-2V-IT-I型氟多功能合成模块合成肿瘤显像剂2-18F-FPA,操作简便,合成时间短,收率及放射化学纯度高,稳定性好,在肿瘤显像中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党永红;蔡炯;王玲;李欣;吕京桥;李方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全流程动态化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开发应用

    目的:研究探讨实现固定资产尤其是医疗设备高效、全面及深入的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方法:通过分析固定资产管理各阶段发展历程,并根据现有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实际工作需求和发展方向进行全流程动态化固定资产管理的总体流程设计。结果:建立了基于全流程动态化固定资产管理理念的第三版管理系统。结论:全流程动态化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建立,可实现全生命周期覆盖、全职能部门参与及实时查询工作步骤、进度等功能,对提高医院工作效率、医疗质量以及提升医院整体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曹燕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MORA生物共振治疗仪联合药物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MORA生物共振治疗仪联合普瑞巴林药物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疗效。方法:将94例PH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治疗组在口服药物基础上联合MORA生物共振治疗仪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普瑞巴林药物治疗。在治疗前、治疗后的1周、4周及8周,对患者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睡眠评分,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的疗效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的1周、4周及8周各时间点的VAS和睡眠评分均较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03,t=0.964,t=1.818;P<0.01);治疗组显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899,P<0.05)。两组均未观察到明显副反应。结论:MORA生物共振治疗仪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安全有效,对其康复有促进作用。

    作者:刘琬椿;吕梅;段小倩;张浩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次氯酸钠在血液透析机消毒中的应用

    次氯酸钠消毒液应用于血液透析机内部管路消毒,对其浓度和容量均有明确规定,以确保消毒过程安全、有效[1]。但是有些消毒液厂商对透析机临床消毒现状了解不足,致使标注为血液透析机专用的消毒液并不能直接用于临床;如若临床技师对次氯酸钠的消毒机制及消毒效果认识不够,对消毒液浓度及吸入量配比有随意性则会影响消毒效果,损伤透析机内部部件,甚至影响临床医疗安全[2]。

    作者:董斌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医疗设备租赁中心建设探索与实践

    目的:建立医疗设备租赁中心,减少医院医疗设备重复购置,实现资源共享,节省设备维修费用,提高医疗设备使用率。方法:医院建立应急救援设备租赁中心,采用应急救援设备专管共用模式,由设备科进行统一管理,并以租赁方式保障临床使用。结果:应急救援设备租赁中心建立以来,优化了医院资源配置,明显降低了设备投入成本,提高了医疗设备使用率,为临床科室提供了可靠的服务。结论:通过应急救援医疗设备租赁中心的建立,改变了传统管理模式,实现了资源共享,临床设备使用达到了及时、安全及可靠的总体要求。

    作者:王文芳;李旭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后配合激素治疗的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宫腔镜治疗子宫内膜息肉后激素配合治疗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采用单纯宫腔镜术的对照组(39例)和宫腔镜术后采用激素配合治疗的观察组(4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差异。结果: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为16~45 min,平均(29.8±7.2)min;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为10~65 ml,平均(41.8±11.6)ml。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为18~55 min,平均(33.2±8.8)min;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为13~69 ml,平均(43.2±13.1)ml。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不显著。观察组患者的1年复发率为6.38%,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0.77%(x2=8.802,P<0.05)。治疗后第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观察组患者的月经量分别为(53.6±17.8)ml、(41.3±13.5)ml、(33.8±9.6)ml及(20.8±6.4) m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t=12.564,t=12.691,t=14.494, t=23.72;P<0.05)。治疗后第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观察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分别为(8.2±1.0)mm、(7.1±0.9)mm、(4.2±0.8)mm及(3.5±0.7)mm,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1.324, t=3.774,t=11.996,t=10.508;P<0.05)。结论:宫腔镜治疗子宫内膜息肉后配合激素治疗对减少患者月经量、减少内膜厚度及降低息肉复发率有显著作用。

    作者:田荣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高血压肾功能损害患者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含量检测及其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研究高血压肾功能损害患者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含量检测及其临床价值。方法:筛选15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病情将其分为3组:①原发性高血压未合并靶器官功能损害的患者为对照组(50例);②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肾功能损害Ⅰ期的患者为肾功能Ⅰ期组(50例);③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肾功能损害Ⅱ期的患者为肾功能Ⅱ期组(50例)。比较3组受试者的血清TGF-β1含量以及肾功能指标。结果:3组受试者的血肌酐(Scr)和血尿素氮(Urea)水平相比,无统计学差异;肾功能Ⅰ期组、Ⅱ期组患者的内生肌酐清除率(Ccr)低于对照组;TGF-β1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523,P<0.05);TGF-β1水平与Ccr呈负相关关系。结论:当肾功能损害为Ⅰ期、Ⅱ期时,TGF-β1水平发生明显改变,且与菊粉清除率(Cin)水平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是反应肾功能的理想指标。

    作者:王恭;云辉;曾学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新华SL-IC型放射治疗模拟机的工作原理及故障维修

    新华SL-IC型放射治疗模拟机作为一种常规模拟放射治疗设备,用于治疗方案的模拟设计和验证,在放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结合使用实践,依据设备工作原理,对高压发生器成像部分和影像增强器运动控制部分故障进行分析,提供定位与维修方法,供同行参考。

    作者:夏小林;刘玮;段巧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中国医学装备杂志

中国医学装备杂志

主管:中国医学装备协会

主办:中国医学装备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