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姚璐;薛晓霞;崔泽实
借助医学影像学的技术发展,使无创检测和评价重性抑郁障碍(MDD)患者在脑部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病理性损害成为可能。采用多参数磁共振成像技术,准确获取脑部结构、血流、功能和脑白质及脑连接等方面的信息,从不同角度研究评价MDD患者的病理生理特征所导致的行为变化。然而,目前的临床研究大都集中于单一模态的分析,因此结合多参数磁共振影像筛选出有效影像学参数,为MDD的机制研究、诊断及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定量的影像学指标。MDD是人类一种常见的精神类疾病,使用多参数磁共振成像技术有望为临床诊断和评价提供客观的定量指标。
作者:宋梦妮;李宝娟;徐桓;李椋;卢虹冰;刘洋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快速加温透析配液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选取长期MHD患者34例,对其进行MHD自身对照观察,并将其分为两组,在2010年冬季使用传统配液法为MHD2010组;2011年冬季使用快速加温透析配液法为MHD2011组。同时抽取3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三个组随访3个月,分别比较三组在0月、3个月测定的血清hs-CRP水平。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MHD2010组及MHD2011组的hs-CRP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45,P<0.05);②随访3个月后MHD2011组和MHD2010组hs-CRP水平与自身治疗前比较都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t=3.346,t=3.356,P<0.05);③治疗后, MHD2011组和MHD2010组hs-CRP水平相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t=1.019,P>0.05)。结论:MHD患者存在微炎症状态,与传统配液法相比,快速加温透析配液法也可降低hs-CRP水平。
作者:苏东东;郭赤;周露;车华;赵育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设计一种可穿戴式心电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患者的心电变化。方法:基于生物反馈技术,引入生物反馈训练,设计具有放松疗法和行为疗法功能的可穿戴式心电监测系统。该系统采用射频识别(RFID)的物联网技术,实现心电数据的无线传输,并应用矩阵实验室(MATLAB)软件简单实现了心电数据的家庭化分析。结果:系统实现了可穿戴式的无线心电监测,可更好地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作用,使其自发地进行心理、生理活动的内在调节,进而达到预防疾病或治疗疾病的目的。结论:应用生物反馈技术和基于RFID的物联网技术设计的可穿戴式心电监测系统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推广应用。
作者:李金霞;张立强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阐述一种在未配备六维治疗床的直线加速器上,使用旋转误差补偿角度消除患者旋转误差的方法。方法:使用锥形束CT(CBCT)获得患者每次六维摆位误差,在刚体假设下,根据摆位误差定义加速器坐标系和患者坐标系的变换矩阵。使用2个独立矢量描述加速器机架角、治疗床转角和准直器转角3个变量,对这2个矢量作坐标变换后,即可得到加速器旋转误差补偿角度。结果:使用加速器旋转误差补偿角度,能完全纠正治疗过程中的摆位旋转误差,纠正旋转误差耗时少,可以加入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的日常操作流程中。结论:用旋转误差补偿角度替代六维治疗床,纠正摆位旋转误差的方法简单可行,可以使未配备六维治疗床的加速器具备纠正摆位旋转误差的能力。
作者:王彬冰;单国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针对大面积烧伤晚期创面的综合治疗,系统阐述超声清创技术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通过大面积烧伤晚期创面治疗专用设备,提出了将浸浴疗法和超声清创技术相结合在临床的应用。研究新型超声水疗槽的技术创新方案,对完善大面积烧伤晚期创面治疗手段,提高大面积烧伤晚期治疗疗效有重要意义。
作者:田君鹏;严潭;颜燕敏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2015年5月15日下午14:00,由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国药励展和医采阳光科技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全国统一的中国医疗器械采购公共服务平台”开通试运行新闻发布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行。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理事长朱庆生、常务副理事长赵自林、副理事长王东升、白知朋,以及200多位来自全国各级医疗卫生管理部门、集采中心、医疗机构、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金融机构代表以及各大媒体朋友出席了此次新闻发布会。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通过负压校准装置的实现方法和结构设计,研制一种便携式负压校准装置。方法:利用负压传感器和气体流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实现负压吸引器的压力与流量的校准功能及其稳定性的监测功能。结果:从设计理念出发,研制的便携式负压校准装置能满足负压吸引器质量控制检测工作的基本需求。结论:在医院临床急救和野战应急使用时能够保障负压吸引器的准确性和高效性,避免吸引器因负压失准导致的医源性损伤事故。
作者:刘晓雯;葛毅;张玉霞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宫腔镜治疗子宫内膜息肉后激素配合治疗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采用单纯宫腔镜术的对照组(39例)和宫腔镜术后采用激素配合治疗的观察组(4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差异。结果: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为16~45 min,平均(29.8±7.2)min;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为10~65 ml,平均(41.8±11.6)ml。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为18~55 min,平均(33.2±8.8)min;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为13~69 ml,平均(43.2±13.1)ml。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不显著。观察组患者的1年复发率为6.38%,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0.77%(x2=8.802,P<0.05)。治疗后第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观察组患者的月经量分别为(53.6±17.8)ml、(41.3±13.5)ml、(33.8±9.6)ml及(20.8±6.4) m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t=12.564,t=12.691,t=14.494, t=23.72;P<0.05)。治疗后第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观察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分别为(8.2±1.0)mm、(7.1±0.9)mm、(4.2±0.8)mm及(3.5±0.7)mm,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1.324, t=3.774,t=11.996,t=10.508;P<0.05)。结论:宫腔镜治疗子宫内膜息肉后配合激素治疗对减少患者月经量、减少内膜厚度及降低息肉复发率有显著作用。
作者:田荣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科曼新生儿监护仪是新生儿专用监护仪,除了能监测患儿的动态心电图、呼吸、体温、血压(分无创和有创)、血氧饱和度以及脉率等生理参数,还可存储血压、心率值、体温、呼吸及血氧回顾数据。该监护仪是由电路和机械两部分组合,由于其中大多数半导体元器件的状态受温度、湿度、纯净度和环境因素影响,故要减少监护仪发生故障,使其正常工作,就要选择适合的运行环境[1]。
作者:贾仁杰;许敏光;侯羿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探讨实现固定资产尤其是医疗设备高效、全面及深入的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方法:通过分析固定资产管理各阶段发展历程,并根据现有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实际工作需求和发展方向进行全流程动态化固定资产管理的总体流程设计。结果:建立了基于全流程动态化固定资产管理理念的第三版管理系统。结论:全流程动态化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建立,可实现全生命周期覆盖、全职能部门参与及实时查询工作步骤、进度等功能,对提高医院工作效率、医疗质量以及提升医院整体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曹燕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在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原发灶探寻中的价值。方法:收集颈部淋巴结转移癌患者39例,回顾18F-FDG PET/CT和常规影像学检查结果,并与组织病理学诊断和(或)长期临床随访资料进行比较,计算18F-FDG PET/CT与常规影像学在颈部淋巴结转移癌原发灶探寻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与阴性预测值(NPV)。测量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结合18F-FDG PET/CT图像及临床表现做定性诊断。结果:39例患者18F-FDG PET/CT诊断灵敏度、特异度、PPV及NPV分别为82.1%、81.8%、92.0%及64.3%,常规影像学分别为57.1%、45.4%、72.7%及29.4%。18F-FDG PET/CT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常规影像学。18F-FDG PET/CT比常规影像学发现了更多的转移淋巴结和其他组织转移灶。结论:18F-FDG PET/CT在探寻颈部淋巴结转移癌原发灶中比常规影像学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而常规影像学如胃镜等可以更好地显示空腔器官,对消化、泌尿等系统肿瘤有更好的检出率。两者各有优势,不能相互取代,临床工作中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必要时联合应用,更好地发挥其优势。
作者:王玉分;张工化;王永玲;孔震 刊期: 2015年第06期
次氯酸钠消毒液应用于血液透析机内部管路消毒,对其浓度和容量均有明确规定,以确保消毒过程安全、有效[1]。但是有些消毒液厂商对透析机临床消毒现状了解不足,致使标注为血液透析机专用的消毒液并不能直接用于临床;如若临床技师对次氯酸钠的消毒机制及消毒效果认识不够,对消毒液浓度及吸入量配比有随意性则会影响消毒效果,损伤透析机内部部件,甚至影响临床医疗安全[2]。
作者:董斌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影像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可行性培养模式。方法:根据科室教学经验,围绕医学影像专业研究生教育目标,加强临床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多元化的课程设置,多层次的临床实践轮转,重点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结果:用评价体系从各方面阐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使临床技能培训实现程序化规范化。结论:多元化的课程、多层次的临床实践及科研能力培养,可以提高影像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技能培养力度及学生的职业素养。
作者:范占明;李宇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MORA生物共振治疗仪联合普瑞巴林药物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疗效。方法:将94例PH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治疗组在口服药物基础上联合MORA生物共振治疗仪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普瑞巴林药物治疗。在治疗前、治疗后的1周、4周及8周,对患者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睡眠评分,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的疗效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的1周、4周及8周各时间点的VAS和睡眠评分均较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03,t=0.964,t=1.818;P<0.01);治疗组显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899,P<0.05)。两组均未观察到明显副反应。结论:MORA生物共振治疗仪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安全有效,对其康复有促进作用。
作者:刘琬椿;吕梅;段小倩;张浩 刊期: 2015年第06期
2015年5月30日,橙意家人推出医既是“全”--橙意鼾症检测仪2.0,并在北京朝阳医院发布睡眠呼吸整体解决方案暨学术研讨会。京津两地的睡眠呼吸领域专家和来自阿里云、三星、京东、弘晖资本及红杉资本等相关负责人一同出席。据悉,此发布会是国内首个落地在三甲医院的移动医疗项目发布会。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胆囊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以提高胆囊癌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胆囊癌患者资料的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相对照,分析胆囊癌误诊原因。结果:20例病例中肿块型9例(占45%);腔内结节型4例(占20%);胆囊壁增厚型7例(占35%),合并肝脏及其他脏器受侵、肝脏及淋巴结转移、肝内外胆管扩张、胆囊结石等间接征象。结论:CT扫描不仅能正确诊断大多数胆囊癌,而且可鉴别肿瘤类型;同时能仔细分析胆囊及周围的结构和器官的改变,有助于提高胆囊癌的CT诊断水平。
作者:闵钢;白卓杰;王小进;胡宁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在诊断鼻咽癌治疗后有无肿瘤残留或复发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55例鼻咽癌治疗结束后行18F-FDG PET/CT检查,其中38例纤维鼻咽镜(NPS)检查,31例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以组织病理学或6个月以上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作为诊断病灶性质的标准。计算PET/CT判断鼻咽局部肿瘤残留或复发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并确定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判断肿瘤残存或复发的界值。用ROC曲线分析比较PET/CT与NPS、MRI判断鼻咽局部肿瘤残留或复发的诊断效能。分析PET/CT对颈部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以及第二原发癌的检出率。结果:PET/CT判断鼻咽局部肿瘤残留或复发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100%、87.9%和92.7%。SUVmax判断鼻咽局部肿瘤残留或复发的界值为4.2。PET/CT判断鼻咽局部肿瘤残留或复发的诊断准确率高于NPS(x2=7.11,P<0.05),与MRI相仿(x2=2.79,P>0.05)。PET/CT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为14.5%,远处转移检出率为10.9%,第二原发癌检出率为5.5%。结论:PET/CT不仅在判断鼻咽局部肿瘤残留或复发方面具有很高的准确性,而且PET/CT扫描有助于颈部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第二原发癌的检出,从而为鼻咽癌治疗后的再分期及治疗计划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作者:梁颖;吴宁;耿建华;罗德红;方艳;郑容;张雯杰;刘瑛;李小萌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医学计量是法制计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质量控控工作也已纳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体系[1]。汞柱血压计(以下简称血压计)是医学计量强检设备,所采集的数据是临床诊断治疗的重要依据,设备的精准性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医疗安全[2]。
作者:顾睿;赵文龙;高鹏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利用国产PET-MF-2V-IT-I型氟多功能合成模块建立2-18F-氟代丙酸(2-18F-FPA)稳定合成方法,并评价其在肿瘤显像中的价值。方法:前体2-溴代丙酸乙酯与18F-发生氟代反应,中间体2-18F-FPA乙酯采用高压液相色谱法(HPLC)分离,收集保留时间在6.3~7.3 min的组分,将组分与NaOH溶液于100℃加热水解10 min,加入HCl调至中性,经过0.22μm除菌滤膜后得终产品。目测澄清度,测定pH值、放射化学纯度和稳定性后行C57BL/Micro PETJ荷瘤小鼠显像。结果:自动合成过程约40 min,放化收率(35±2)%(未经时间校正),产品放化纯度>98%。产品澄清无颗粒,pH值为6.0,在室温放置6 h稳定,小鼠肿瘤显像清晰。结论:利用国产PET-MF-2V-IT-I型氟多功能合成模块合成肿瘤显像剂2-18F-FPA,操作简便,合成时间短,收率及放射化学纯度高,稳定性好,在肿瘤显像中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党永红;蔡炯;王玲;李欣;吕京桥;李方 刊期: 201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