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8F-FDG PET/CT在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原发灶探寻中的价值

王玉分;张工化;王永玲;孔震

关键词: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常规影像学, 颈部淋巴结转移癌, 原发灶
摘要: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在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原发灶探寻中的价值。方法:收集颈部淋巴结转移癌患者39例,回顾18F-FDG PET/CT和常规影像学检查结果,并与组织病理学诊断和(或)长期临床随访资料进行比较,计算18F-FDG PET/CT与常规影像学在颈部淋巴结转移癌原发灶探寻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与阴性预测值(NPV)。测量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结合18F-FDG PET/CT图像及临床表现做定性诊断。结果:39例患者18F-FDG PET/CT诊断灵敏度、特异度、PPV及NPV分别为82.1%、81.8%、92.0%及64.3%,常规影像学分别为57.1%、45.4%、72.7%及29.4%。18F-FDG PET/CT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常规影像学。18F-FDG PET/CT比常规影像学发现了更多的转移淋巴结和其他组织转移灶。结论:18F-FDG PET/CT在探寻颈部淋巴结转移癌原发灶中比常规影像学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而常规影像学如胃镜等可以更好地显示空腔器官,对消化、泌尿等系统肿瘤有更好的检出率。两者各有优势,不能相互取代,临床工作中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必要时联合应用,更好地发挥其优势。
中国医学装备杂志相关文献
  • 肺灌注显像在优化肺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计划中的价值

    目的:将肺灌注显像的功能信息整合到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计划的制定过程中,探讨能否优化放射治疗计划,从而更好地保护正常肺组织。方法:将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18例肺癌患者按缺损区与肿瘤病灶的大小分为4级。①0级:无灌注受损;②1级:肿瘤及其周围局部肺灌注受损;③2级:达1叶肺灌注受损;④3级:超过1叶肺灌注受损。选择患者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断层图像中放射性计数大值≥30%作为阈值,由计算机在各个断层上自动生成感兴趣区(ROI),界定为功能正常的肺组织区域(FL)。分别参照和不参照三维肺灌注图像制定三维放射治疗计划并进行对比。结果:1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肺动脉血流灌注受损,其中1级5例,2级7例,3级6例。在10 Gy、13 Gy、20 Gy、25 Gy、30 Gy及40 Gy的放射性剂量受量水平上,所有患者受量>x Gy的全肺容积接收剂量的百分数(≥x Gy,WLVx)和功能性正常肺容积接收剂量的百分比(≥x Gy,FLVx)均有降低,并且FLVx的降低幅度均>WLVx;在10 Gy、13 Gy、20 Gy及25 Gy的剂量受量水平上,2级以上患者的FLVx降低幅度均>1级患者;在30 Gy、40 Gy的剂量受量水平上,2级以上患者的FLVx降低幅度轻微<1级患者。结论:肺灌注显像能有效优化肺癌三维放射治疗计划,保护功能正常肺组织,并且对于肺灌注缺损大的患者效果更佳。

    作者:林琳;郑容;王绿化;耿建华;陈盛祖;李晔雄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颈动脉彩超检查与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分析

    目的:观察探讨彩超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44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138例无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老年人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行彩超颈动脉检查,观察分析其斑块和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76.4%;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2,t=5.64;P<0.05);血管阻力指数(RI)、血管搏动指数(PI)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3,t=3.56;P<0.05)。结论:脑梗死发病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不稳定斑块是主要的风险因素。

    作者:何栋梁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18F-FDG PET/CT在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原发灶探寻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在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原发灶探寻中的价值。方法:收集颈部淋巴结转移癌患者39例,回顾18F-FDG PET/CT和常规影像学检查结果,并与组织病理学诊断和(或)长期临床随访资料进行比较,计算18F-FDG PET/CT与常规影像学在颈部淋巴结转移癌原发灶探寻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与阴性预测值(NPV)。测量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结合18F-FDG PET/CT图像及临床表现做定性诊断。结果:39例患者18F-FDG PET/CT诊断灵敏度、特异度、PPV及NPV分别为82.1%、81.8%、92.0%及64.3%,常规影像学分别为57.1%、45.4%、72.7%及29.4%。18F-FDG PET/CT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常规影像学。18F-FDG PET/CT比常规影像学发现了更多的转移淋巴结和其他组织转移灶。结论:18F-FDG PET/CT在探寻颈部淋巴结转移癌原发灶中比常规影像学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而常规影像学如胃镜等可以更好地显示空腔器官,对消化、泌尿等系统肿瘤有更好的检出率。两者各有优势,不能相互取代,临床工作中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必要时联合应用,更好地发挥其优势。

    作者:王玉分;张工化;王永玲;孔震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新型可爬梯式智能轮椅的研究和设计

    目的:研究并设计一种新型可爬梯式智能轮椅,从而解决医院孕妇、母婴及各类需乘坐轮椅的患者在面对凹凸不平、路况复杂的道路上身旁无护理人员时不能自我处理的难题。方法:通过对目前国内、外爬梯式轮椅研究现状及市场的需求展开研究,以Y型行星轮作为可爬梯式轮椅行走部件以及驱动系统构建型轮椅结构,并用AutoCAD绘图软件建立模型进行结构分析。结果:新型可爬梯式轮椅达到的主要技术参数为:①微处理器控制,速度可调为1~10 km/h;②承重为120 kg;③大爬坡角度为15 o左右;④大越障高度为25 cm;⑤大越沟宽度为25 cm;⑥充电时间为8h。结论:新型可爬梯式智能轮椅的系统主要技术指标能够满足电动轮椅的国家标准。

    作者:吴晓龙;覃忠;伍学明;李成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基于医院信息系统的住院费用检查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目的:利用自主开发的软件,检查住院患者的费用合理性情况,防止费用的多收、漏收及记账的“张冠李戴”现象。方法:从医院信息系统(HIS)和其他系统中提取相关的费用数据和诊疗信息,按预先制定好的规则进行费用的各种检查与稽核,如账单分类、冲账记录、逻辑性检查、完整性检查以及结果汇总等。结果:通过软件进行自动稽核,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患者住院费用收取的准确性,减少了计费纠纷的发生率。结论:患者住院费用检查系统的应用给医院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作者:胡桂平;王明举;魏森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牙周基础治疗的疗效评价

    目的:探讨对侵袭性牙周炎患者进行牙周基础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00例侵袭性牙周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配合抗生素、六味地黄丸和维生素C;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方式的基础上进行牙周基础治疗,并对两组患者进行跟踪调查,观察比较治疗周期结束后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牙周探诊深度(PD)、探诊出血指数(BOP)、附着水平(AL)以及牙齿松动数。结果:治疗周期结束后,较接受治疗前,两组患者PD、BOP及AL值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者的改善状况更为明显。在观察期结束后,观察组患者的牙齿松动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17,x2=12.94;P<0.05)。结论:对侵袭性牙周炎患者进行牙周基础治疗是一种疗效确切、效果显著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尽快改善临床症状,且适宜临床推广。

    作者:麦蕙晶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多层螺旋CT在胆囊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胆囊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以提高胆囊癌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胆囊癌患者资料的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相对照,分析胆囊癌误诊原因。结果:20例病例中肿块型9例(占45%);腔内结节型4例(占20%);胆囊壁增厚型7例(占35%),合并肝脏及其他脏器受侵、肝脏及淋巴结转移、肝内外胆管扩张、胆囊结石等间接征象。结论:CT扫描不仅能正确诊断大多数胆囊癌,而且可鉴别肿瘤类型;同时能仔细分析胆囊及周围的结构和器官的改变,有助于提高胆囊癌的CT诊断水平。

    作者:闵钢;白卓杰;王小进;胡宁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影像,超乎想象--飞利浦Multiva 1.5T开启磁共振超高清时代

    1978年,英国诺丁汉大学和阿伯丁大学的物理学家们成功取得第一幅人体头部的核磁共振图像。自磁共振设备问世以来,其出色的软组织成像能力就受到广泛青睐,而今,历经20余年发展,已经成为临床诊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其创新能力和速度也在不断取得突破。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中国医学装备杂志征订回执(复印有效)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基层医院国产与进口超声设备在正常阑尾超声检查中的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国产与进口超声设备在显示正常阑尾结构之间的差异,探讨基层医院利用国产超声设备进行阑尾超声检查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国产超声设备与进口超声设备分别对41名无症状体检人员进行阑尾扫查留图,并对正常阑尾的根部、管腔及边界依次进行观察,从图像二维结构显示的清晰度及二维精细结构显示的清晰度两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用半定量评分表评判记分,利用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1名正常人中(4分以上为清晰显示)国产超声设备阑尾整体清晰显示率为92.7%,进口超声设备的整体清晰显示率为97.6%。国产超声正常阑尾显示总评分为530分,进口超声正常阑尾显示总评分为567分,两者整体显示、腔内透声及边界评分相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885,x2=4.316,x2=1.584;P>0.05)。结论:在基层医院,国产超声设备在正常阑尾显示方面与进口超声设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国产超声设备可以在基层医院进行普及推广。

    作者:马相国;赵林英;崔立刚;郭丽娟;王金锐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多层螺旋CT对肺炎型肺癌征象分析及病理分型探讨

    目的:探讨肺炎型肺癌(PTCL)的多层螺旋CT(MSCT)征象及病理分型,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参照肺腺癌的国际多学科分类标准,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活检证实的23例PTCL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CT特征及病理分型。结果:在PTCL患者病例中,12例出现肺叶肺段实变影,为大片状或弥漫性分布的密度增高影,其中7例病灶内显示不规则蜂窝及空泡影。5例出现空气支气管征,支气管僵硬、狭窄者3例,管腔粗细不均伴迂曲者2例,呈枯枝状改变。7例为磨玻璃结节影,其中4例为混合磨玻璃结节,周围伴结节状卫星灶。3例出现肿块、纤维化及实变为主的混合影。3例以纯磨玻璃结节及纤维化为主。术后病理或活检显示,腺癌13例,细支气管肺泡癌5例,鳞癌4例,乳头状腺癌1例。结论:MSCT可发现PTCL影像学特征,动态观察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作者:袁德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橙意家人发布睡眠呼吸整体解决方案

    2015年5月30日,橙意家人推出医既是“全”--橙意鼾症检测仪2.0,并在北京朝阳医院发布睡眠呼吸整体解决方案暨学术研讨会。京津两地的睡眠呼吸领域专家和来自阿里云、三星、京东、弘晖资本及红杉资本等相关负责人一同出席。据悉,此发布会是国内首个落地在三甲医院的移动医疗项目发布会。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医疗设备租赁中心建设探索与实践

    目的:建立医疗设备租赁中心,减少医院医疗设备重复购置,实现资源共享,节省设备维修费用,提高医疗设备使用率。方法:医院建立应急救援设备租赁中心,采用应急救援设备专管共用模式,由设备科进行统一管理,并以租赁方式保障临床使用。结果:应急救援设备租赁中心建立以来,优化了医院资源配置,明显降低了设备投入成本,提高了医疗设备使用率,为临床科室提供了可靠的服务。结论:通过应急救援医疗设备租赁中心的建立,改变了传统管理模式,实现了资源共享,临床设备使用达到了及时、安全及可靠的总体要求。

    作者:王文芳;李旭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次氯酸钠在血液透析机消毒中的应用

    次氯酸钠消毒液应用于血液透析机内部管路消毒,对其浓度和容量均有明确规定,以确保消毒过程安全、有效[1]。但是有些消毒液厂商对透析机临床消毒现状了解不足,致使标注为血液透析机专用的消毒液并不能直接用于临床;如若临床技师对次氯酸钠的消毒机制及消毒效果认识不够,对消毒液浓度及吸入量配比有随意性则会影响消毒效果,损伤透析机内部部件,甚至影响临床医疗安全[2]。

    作者:董斌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右美托咪定清醒镇静在光棒辅助困难气道插管中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清醒镇静在光棒辅助困难气道插管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择60例拟在全麻下手术,预计为困难气道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右美托咪定联合光棒辅助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右美托咪定治疗,记录分析两组的插管时间、插管次数及成功率、患者的一般状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首次插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其插管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t=63.18,P<0.05)。观察组插管前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无明显变化,对照组的MAP、HR插管前后具有显著差异。观察组术后的并发症发生较对照组低,具有显著差异。结论:右美托咪定清醒镇静在光棒辅助困难气道插管中应用可提高插管成功率,对患者影响小,并可减少相应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宋涛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MORA生物共振治疗仪联合药物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MORA生物共振治疗仪联合普瑞巴林药物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疗效。方法:将94例PH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治疗组在口服药物基础上联合MORA生物共振治疗仪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普瑞巴林药物治疗。在治疗前、治疗后的1周、4周及8周,对患者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睡眠评分,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的疗效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的1周、4周及8周各时间点的VAS和睡眠评分均较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03,t=0.964,t=1.818;P<0.01);治疗组显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899,P<0.05)。两组均未观察到明显副反应。结论:MORA生物共振治疗仪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安全有效,对其康复有促进作用。

    作者:刘琬椿;吕梅;段小倩;张浩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18F-FLT和18F-FDG PET显像评价肺腺癌放射治疗疗效研究

    目的:评价3'-脱氧-3'-18F-氟代胸苷(18F-FLT)和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PET早期肺腺癌显像在放射治疗疗效中的作用。方法:将18只荷肺腺癌小鼠随机分为18F-FLT组和18F-FDG组,各组又随机配对分为A、B、C3组,每组3只。A组为对照组,未进行任何治疗;B组于实验前1d采用异氟醚麻醉后,固定于直线加速器下,对小鼠肿瘤部位进行放射治疗,单次剂量2000 cGy,能量6 MV,射线类型为X射线;C组于实验前2 d同样对小鼠肿瘤部位进行放射治疗,操作方法及放射治疗剂量同B组。经小鼠尾静脉注入18F-FLT和18F-FDG后行MicroPET显像,并处死小鼠取各器官用井形探测仪测定生物分布。结果:荷肺腺癌小鼠的生物分布研究中发现,肿瘤部位18F-FLT及18F-FDG摄取较高,肿瘤对肌肉及肺的T/NT比值均>2,18F-FLT及18F-FDG PET对肿瘤显像清晰。放射治疗后肺腺癌18F-FLT摄取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而18F-FDG摄取变化不明显。PET显像18F-FLT组在放射治疗24 h和48 h后T/NT值明显降低且与放射治疗前对比有明显差异(t=2.017,P<0.05)。18F-FDG组则无明显差异。结论:18F-FLT可被肺部恶性肿瘤摄取,其特异度高于18F-FDG。放射治疗引起的18F-FLT摄取变化较18F-FDG灵敏,放射治疗后18F-FLT摄取降低较18F-FDG明显,因而18F-FLT是一种监测恶性肿瘤放射治疗疗效的有效示踪剂。

    作者:曲宝林;俞伟;王卉;张慧娟;蔡博宁;张锦明;杜乐辉;田嘉禾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多参数磁共振成像在重性抑郁障碍研究中的应用

    借助医学影像学的技术发展,使无创检测和评价重性抑郁障碍(MDD)患者在脑部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病理性损害成为可能。采用多参数磁共振成像技术,准确获取脑部结构、血流、功能和脑白质及脑连接等方面的信息,从不同角度研究评价MDD患者的病理生理特征所导致的行为变化。然而,目前的临床研究大都集中于单一模态的分析,因此结合多参数磁共振影像筛选出有效影像学参数,为MDD的机制研究、诊断及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定量的影像学指标。MDD是人类一种常见的精神类疾病,使用多参数磁共振成像技术有望为临床诊断和评价提供客观的定量指标。

    作者:宋梦妮;李宝娟;徐桓;李椋;卢虹冰;刘洋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评价正常成人大脑动脉环变异的重要性

    目的:探讨正常成人体检行三维时间飞跃法(3D-TOF)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时大脑动脉环(Willis环)变异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体检3D-TOF MRA检查的442名正常成人体检者的MRA图像,运用后处理软件分析其血管形态特点。结果:442名体检者中,发现152例Willis环变异者,其中大脑前动脉(ACA)A1段的缺如占10.53%(16/152),A1段发育不良占36.18%(55/152),A1段开窗占3.29%(5/152),A1段的发育不良或缺如与同侧PCoA增粗呈正相关;A2段变异占15.13%(23/152);ACoA段变异者占4.61%(7/152);PCoA段增粗占66.45%(101/152),且女性大于男性;P1段变异占44.74%(68/152)。结论:体检3D-TOF MRA检查可清晰显示正常成人Willis环的变异,为临床相关疾病提供指导价值。

    作者:张玲;祁鸣;顾培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后配合激素治疗的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宫腔镜治疗子宫内膜息肉后激素配合治疗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采用单纯宫腔镜术的对照组(39例)和宫腔镜术后采用激素配合治疗的观察组(4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差异。结果: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为16~45 min,平均(29.8±7.2)min;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为10~65 ml,平均(41.8±11.6)ml。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为18~55 min,平均(33.2±8.8)min;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为13~69 ml,平均(43.2±13.1)ml。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不显著。观察组患者的1年复发率为6.38%,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0.77%(x2=8.802,P<0.05)。治疗后第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观察组患者的月经量分别为(53.6±17.8)ml、(41.3±13.5)ml、(33.8±9.6)ml及(20.8±6.4) m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t=12.564,t=12.691,t=14.494, t=23.72;P<0.05)。治疗后第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观察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分别为(8.2±1.0)mm、(7.1±0.9)mm、(4.2±0.8)mm及(3.5±0.7)mm,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1.324, t=3.774,t=11.996,t=10.508;P<0.05)。结论:宫腔镜治疗子宫内膜息肉后配合激素治疗对减少患者月经量、减少内膜厚度及降低息肉复发率有显著作用。

    作者:田荣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中国医学装备杂志

中国医学装备杂志

主管:中国医学装备协会

主办:中国医学装备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