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芮;王浩
目的:通过对TruebeamTM直线加速器的机械参数、射野参数以及影像等中心和呼吸门控系统等进行测试,探讨该加速器性能检测和质量保证的内容及方法。方法:使用水平仪和坐标纸等测量机器的相关机械参数;使用胶片、三维水箱和剂量仪等测量机器的相关射野参数;使用IsocCal模体验证影像等中心偏移;使用剂量仪验证呼吸门控出束准确性。结果:所有测试的机械参数均在误差允许范围之内;在射野参数方面,光野射野一致性误差<1.2 mm,射束的平坦度<105%(非均整射束除外),对称性<102%,绝对剂量误差<1%;影像等中心偏差<3 mm;实施呼吸门控时其剂量偏差<0.5‰。结论:TruebeamTM直线加速器性能优越,适合开展复杂的放射治疗技术。
作者:黄宝添 刊期: 2015年第01期
医用负压吸引系统主要是采用真空技术吸除患者体内的痰、血、脓及其他污物,普遍应用于手术室、抢救室、监护室、住院病房和口腔科等临床科室。该系统设备通常与中心供氧系统配套安装使用,是医院医用气体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负压的压力按医院各科室需求不同,分别由中心负压吸引系统与口腔科负压抽吸系统构成[1-4]。
作者:刘士龙;李晓梅;李鹃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优化医院医技检查流程,减少患者排队等候时间。方法:在门诊设立集中式检查预约中心,开发实施医技检查预约平台,与医院信息系统(HIS)、影像存档与传输系统(PACS)及分诊叫号等系统全面集成。结果:实现了所有患者“一站预约、网络分配、多点检查”的功能,较好地解决了医技检查无序的问题。结论:检查预约平台的实施,在方便患者就诊、合理使用检查设备、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就诊环境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作者:陈敏亚;罗春;李柯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调查具有正常生育能力、围绝经期和绝经早期妇女骨密度(BMD)测量值和身体成分的变化,分析身体成分对BMD的影响。方法:采用韩国OsteoSys公司生产的EXA-3000型前臂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器,检测在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非惯用手前臂远端BMD,对300例围绝经期妇女、300例绝经早期妇女和300例正常生育妇女进行BMD测量,记录身高、体重及体质量指数(BMI)。结果:围绝经期和绝经早期妇女的体质量、BMI和BMD均低于对照组。结论:低体重是绝经后妇女发生骨质疏松(OP)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骨量流失从围绝经期开始,绝经后骨质疏松防治工作应及早实施。
作者:黄喜顺;吴义森;兰宇频;邱耀辉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分析替罗非班在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围手术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接受介入治疗的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并随机将其分为接受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和接受替罗非班治疗的观察组,并检测治疗前后患者的血小板CD40L表达、血清CRP水平以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等情况。结果:①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小板CD40L表达强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81,P<0.05);②给药后1 d、1周和4周观察组患者的血清CR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3,t=2.748,t=4.719;P<0.05);③接受药物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介入治疗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93,P<0.05)。结论:围术期替罗非班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血小板表达及炎症水平,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杜睿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设计一种便携式内窥镜的冷光源系统,以外接的方式为内窥镜提供高质量的照明。方法:采用特制的发光二极管(LED)作为冷光源,以光纤为传导介质,设计LED到内窥镜前端的光学系统;以TPS61165为大电流驱动芯片,芯片STM32产生PWM信号,设计LED的控制电路;通过外接镶嵌的方式设计LED照明的散热系统。结果:经过临床测试,冷光源系统照度稳定,显色指数高,色温低,散热效果好。结论:便携式内窥镜冷光源的照明系统非常适合便携式内窥镜的运用。
作者:周文光;孔悦;王春飞;许新建;毛坤剑 刊期: 2015年第01期
KDE-200lA型体外冲击波碎石机是典型的液电式体外冲击波碎石机,其原理是在水下安装一对正负电极,电极的尖端通过瞬间的高压放电产生冲击波,毫微秒级的强脉冲放电产生液电效应,利用冲击波能量在水和人体的软组织中有较好的传导性,通过反射使冲击波的能量作用于一点,并产生空化效应。再利用X射线透视和机械的四维运动定位结石在人体内的位置,将冲击波能量的焦点移至结石的位置,从而达到碎石的效果[1—3]。该型碎石机冲击波能量高,碎石效果好,能够产生较好的综合效益。现结合实践,对该型碎石机的日常保养和常见故障的解决进行归纳,供同行参考。
作者:马宪礼;丁蔚;杜梦楠;仲辉;谢凤鸣;成定胜;薛谭;杨彬 刊期: 2015年第01期
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评估II(APACHE II)系统是目前临床重症监护病房(ICU)应用广泛且极具权威的危重患者病情评价系统。APACHE II能够正确判断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评估患者预后,分值越高病情越重,且预后越差,病死率越高,已成为世界上应用为广泛的危重病预后评价系统。追溯APACHE II系统的历史发展以及在重症监护领域的应用现状,对其应用的局限性进行回顾和探讨,提示在临床重症监护中充分利用APACHE II系统的优势,克服其局限性使之更好的为临床服务,使危重病评分系统在重症监护工作中得到更广泛更合理的应用,以提高危重患者的救治水平和重症监护水平。
作者:侯云静;唐晟;王彬;李冰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为加强对生物显微镜的质量控制与监督提供技术支持和参考。方法:以国家标准GB/T 2985-2008生物显微镜为基础,阐述物镜、目镜和聚光镜等光学部件的主要质量控制参数及意义,探讨其参数参与质量控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对下一步的质量控制工作提出对策。结果:生物显微镜的物镜和聚光镜的数值孔径以及物镜和目镜的齐焦距离偏差等光学参数直接影响着显微镜的成像质量。结论:三大光学部件的主要质量控制参数对控制生物显微镜的质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应考虑将其纳入质量控制的范畴。
作者:邵玉波;孟祥峰;刘艳珍;张超;苑富强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联合应用三维CT血管造影(CTA)及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7例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三维CTA及三维DSA检查结果与外科手术治疗的终结果进行对比,评价三维CTA及三维DSA在动脉瘤的检出率、三维形态与空间关系的显示能力。探讨联合应用三维CTA及三维DSA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及治疗价值。结果:在27例疑似患者中有25例经外科手术治疗证实为动脉瘤,发现动脉瘤28个。三维CTA及三维DSA动脉瘤检出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37,P>0.05)。三维CTA对检出的动脉瘤可准确清楚地显示其三维形态及与周围颅骨的空间关系,三维DSA对颅内动脉瘤和动脉瘤的瘤颈、瘤体及动脉瘤与载瘤动脉关系显示清楚、准确。结论:在颅内动脉瘤影像学诊断上,三维CTA和三维DSA各有优势,两种检查方法互补可提高动脉瘤的检出率。联合应用三维CTA及三维DSA可为手术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李雨;杜彦李;王桂杰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对比观察应用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ALP)与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为此类患者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72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采用PFNA治疗,对照组采用ALP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切口、术中出血、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恢复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平均出血量、平均手术时间、术后负重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837,t=41.483,t=18.512,t=9.724,t=8.351,t=14.078;P<0.05)。观察组并发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7.152,P<0.05)。结论:PFNA及ALP长期疗效无差别,但PFNA创口更小、术中出血少、骨折愈合时间及负重活动时间更早,早期效果更好,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庞杰;刘磊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血液辐照仪的辐射防护及样品辐照区剂量分布情况。方法:选用C-3001型和XHBRI-1000型血液辐照仪为研究对象,使用环境X、γ剂量率仪对辐照与非辐照状态下辐照仪外表面辐射剂量水平进行测量;以LiF(Mg、Ti)热释光元件为探测器,布放于辐照杯内不同层面,辐照后进行数据测读,探讨辐照杯内不同位置的剂量分布。结果:两种型号血液辐照仪在静止(关机)状态下,其外表面辐射剂量率大值分别为0.30μGy/h和0.60μGy/h,工作状态(辐照)大值分别为0.62μGy/h和0.28μGy/h。辐照杯内不同位置的辐照剂量值分布:C-3001型中层>顶层>底层,外围>中心;XHBRI-1000型顶层>中层>底层,中心>外围。辐照剂量偏差分别为-6.7%~10.4%和3.7%~17.5%。结论:两台血液辐照仪的辐射防护水平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辐照杯内不同层面辐射剂量分布较均匀。
作者:王宏芳;马永忠;万玲;娄云;翟曙光;俞君;冯泽臣;张泓;孙亚茹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开发一个由模拟人体和系列体感诱发电位(SSEP)训练数据的虚拟训练系统,有效地提高受训者的操作技能和临床技巧。方法:对30例脊柱侧弯病患者进行跟踪手术,采集体感诱发电位信号,提取典型的体感诱发电位信号和噪声数据,开发一个虚拟的训练系统对电生理技师的监护操作进行评价。结果:该系统可通过检测SSEP电极安放的位置产生不同的信号,在评判不同信号输出后训练者需根据自己的经验对信号正常与否以及异常的原因进行判断。结论:本研究使用的SSEP信号均为实际信号的合成,其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作者:徐晗辉;徐圣普;谢小波;崔红岩;李佳宁;胡勇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显微镜辅助下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垂体瘤患者病历资料,并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接受显微镜辅助下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的观察组和给予经口唇下-鼻中隔-蝶窦垂体瘤切除术的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术中应激程度、疗效相关指标以及并发症情况,并与已有研究进行比较。结果:①观察组患者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肾素以及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均以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激素水平恢复正常例数、改善例数均明显增多,并发症例数少于对照组;②与已有研究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激素水平恢复正常例数、改善例数、术后并发症例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显微镜辅助下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有助于减小手术创伤、缓解应激状态,并且能够取得与神经内镜手术相当的手术疗效。
作者:张诚;李建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分析缺血型烟雾病与出血型烟雾病磁共振(MR)影像特点的差别,提高预测烟雾病出血的概率。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烟雾病患者的临床及MR影像学资料。结果:64例烟雾病患者中,大年龄49岁,小年龄26岁,平均年龄38.2岁;其中缺血型烟雾病患者21例(占32.8%),以额叶及顶叶分布为主;出血型烟雾病患者43例(占67.2%),以背侧丘脑(共28例,占65.1%)、基底节区(共9例,占20.9%)、单纯脑室内(共4例,占9.3%)以及单纯蛛网膜下腔(共2例,占4.6%)分布为主。出现脑底烟雾状异常血管网、脉络膜前动脉及胼胝体背侧动脉增粗、大脑后动脉与皮质软脑膜血管增粗、眼动脉增粗、颈外动脉分支血管增粗在缺血型烟雾病及出血型烟雾病分别为15例共28侧支(占71.4%)和38例共62侧支(占88.4%)、12例共24侧支(占57.1%)和35例共45侧支(占81.4%)、8例共16侧支(占38.1%)和30例共58侧支(占69.8%)、5例共10侧支(占23.8%)和13例共24侧支(占30.2%)、7例共11侧支(33.3%)和27例共54侧支(62.8%)。结论:迂曲扩张的脉络膜动脉及颅底异常增生的血管网是烟雾病发生出血的主要原因。
作者:谢安明;丁耀军;李功杰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和解决高效液相色谱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多种技术问题。方法:总结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在使用过程常发生的柱压力不稳、基线噪音增大、色谱柱柱效下降以及化合物保留时间漂移等问题,提出了简单有效的解决方法。结果:通过分析判断,解决了高效液相色谱的技术问题,有效提高了仪器完好率和使用率,保证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结论:高效液相色谱仪的正确使用、保养和维护可以延长仪器的使用寿命,发挥仪器设备的大效益。
作者:宋学英;杨华;赵逸松;唐静成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针对特种设备的采购流程和使用安全管理进行探讨。方法:通过具体分析特种设备购置时应具备的产品资质、使用人员应具备的操作资质以及安全使用中的注意事项,从制度、流程等方面全面强化特种设备采购和使用的安全管理。结果:总结购置时的资质审核及使用中的注意事项可有效提高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水平,减小使用安全隐患。结论:医院设备管理人员了解特种设备采购及日常安全管理流程,从制度、措施上保证特种设备的安全使用。
作者:徐恒;徐艳芳;田金;许锋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观测尿毒症患者人工动静脉造瘘血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55例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的人工动静脉造瘘血管进行超声检查、分析。结果:高频超声检测出47例尿毒症患者瘘管内径4.5~7.4 mm,瘘管血流充盈好,呈“五彩镶嵌”血流,频谱呈高速低阻;3例瘘口狭窄;2例瘘口血栓形成;1例假性动脉瘤形成;2例血管瘤样扩张。结论:高频超声能观察血管内径及管腔内回声,实时动态分析血流动力学参数,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铁柱;张志锋;王宁;段军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设计与构建血糖仪质量控制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血糖仪质量控制的动态管理。方法:针对现有便携式血糖仪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目前医院血糖仪质量控制管理模式和方法后,提出质量控制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方案。结果:系统功能包括血糖仪台帐信息管理、质量控制记录管理、生化比对结果管理、管理规程及相关制度管理以及仪器在使用过程中的耗品管理。结论:通过血糖仪质量控制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确保了临床安全有效使用。
作者:陆迎春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如何在生产和运输环节,医院内部物流及使用环节中规范植入性医用耗材的管理。方法:针对植入性医用耗材的特殊性和高风险性特点,依照国家的相关法规,依托信息化条件,规范植入性医用耗材原材料、产品加工、销售、仓储运输以及患者使用环节的追踪溯源,并对植入性医用耗材溯源规范化管理进行探讨。结果:建立植入性医用耗材各个环节的溯源管理流程,形成植入性医用耗材规范化管理模式,通过不完整信息快速检索实现双向溯源,从而有效控制植入性医用耗材的不良事件发生,降低医疗风险。结论:通过探讨为植入性医用耗材溯源制定相关的规范化管理标准提供参考。
作者:仇保跃;蒋勇;闫伟 刊期: 201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