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015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放射诊断设备与放射防护用品配置分布的调查

梁挺;陈发想;董颖;陈掌凡;梁桂强;吴应宇;谢萍

关键词:放射诊断设备, 放射工作人员, 放射防护用品, 调查, 配置管理
摘要:目的:了解和掌握广西放射诊断设备的数量和放射防护用品的配备情况,为合理配置放射诊断设备和放射防护用品提供依据,促进放射诊疗机构改进防护措施。方法:以广西所有放射诊疗机构为调查对象,通过文件形式将调查表发放至广西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分别由其负责辖区内调查表的填报。结果:广西共有放射诊断设备2359台,平均拥有数量为0.50台/万人。其中,拍片机1624台(占68.8%),CT机251台(占10.6%),牙科机179台(占7.6%),透视机158台(占6.7%),乳腺机64台(占2.7%),其他设备83台(占3.5%)。平均每家机构拥有放射诊断设备1.8台;放射诊疗机构铅橡胶围裙(方巾)的配备率为48.7%,铅橡胶颈套的配备率为31.2%,铅橡胶帽子的配备率为33.1%。结论:广西放射诊断设备数量少,人均数量不足,放射防护用品配置率低;应增加广西放射诊断设备的数量,提高放射防护用品的配置率,进一步完善辐射防护措施,保障受检者与操作者健康。
中国医学装备杂志相关文献
  • 超声造影联合弹性成像技术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评估超声造影联合弹性成像技术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19例患者的140个乳腺肿块行超声造影及弹性成像技术检查,并与病理结果对比分析乳腺超声造影、弹性成像技术单独及联合使用诊断乳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结果:病理检查结果显示:140个乳腺病灶中恶性90例(108个病灶),良性29例(32个病灶)。超声造影检查结果显示:140个乳腺病灶中恶性98个病灶,良性42个病灶。弹性成像技术检查结果显示:140个乳腺病灶中恶性96个病灶,良性44个病灶。超声造影联合弹性成像检查结果显示:140个乳腺病灶中恶性103个病灶,良性37个病灶。两种方法联合应用诊断乳腺恶性病灶的灵敏度为92.59%、特异度为90.63%、准确率为92.14%,均高于超声造影及弹性成像检查,其中灵敏度和准确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52,x2=12.02;P<0.05)。结论:超声造影和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对乳腺癌的术前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两种技术联合应用可提高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

    作者:周成香;魏倩;朱小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螺旋CT在鉴别肺癌及炎性假瘤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在鉴别炎性假瘤及肺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炎性假瘤及5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肺癌术前CT平扫及增强影像资料。结果:炎性假瘤及肺癌在CT表现上有许多重叠征象,均可出现分叶征、桃尖征、刀切征(平直征)、棘状突起、毛刺征、邻近胸膜增厚、空洞征、血管集束征和空洞征;在21例炎性假瘤患者中,分叶征出现2例,桃尖征出现4例,刀切征出现13例,有3例出现毛刺,4例出现空洞;而53例肺癌中,分叶征出现46例,毛刺征出现48例,血管集束征43例,有17例发现空洞,37例病变邻近胸膜出现胸膜凹陷征。在21例炎性假瘤患者中未发现淋巴结肿大;而在53例肺癌患者中有43例出现淋巴结转移。术前CT增强影像学改变发现,炎性假瘤大部分早期可见强化,延迟后强化明显,而肺癌强化呈快进快出样改变。结论:炎性假瘤及肺癌在CT表现上有重叠征象,故鉴别困难大,但结合患者病史、CT平扫及增强检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行鉴别。

    作者:常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数字化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与传统模式的比较研究

    目的:通过医学影像信息系统结合传统模式在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临床教学模式中的应用,探讨数字化趋势下医学影像教学的新模式,使医学影像教学满足现代医学影像学学科发展与临床工作的需要。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专业大三年级学生300名,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50名。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授课方式,观察组学生采用传统授课模式结合医学影像信息系统进行授课,对比分析两组学习成绩、教学效果评价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学生对影像资料的病例分析、典型征象辨认及疾病判断各项评分均较对照组具有优势,且观察组学生对教学方式新颖度、知识理解程度、知识广度、课程内容印象性以及学习积极性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6.620,t=31.365,t=6.283,t=38.509, t=21.394;P<0.05);观察组学生对教学效果满意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369,P<0.05)。结论:数字化医学影像信息系统结合传统授课模式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影像学的教学质量及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值得在临床医学教学中推广并借鉴。

    作者:赵宇;滕婷;祝因苏;张玲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尿液中α1-微球蛋白的含量

    目的:对自主研制的尿α1-微球蛋白(α1-MG)检测试剂盒进行综合性能评价,并与进口试剂进行临床对比。方法:采用尿α1-MG检测试剂盒,对收集的101例肾病患者晨尿进行α1-MG的含量检测。将α1-MG的多克隆抗体包被在胶乳微粒上,添加相应的稳定剂得到试剂R2,采用适合的缓冲体系、增敏剂及稳定剂得到试剂R1。评价由试剂R1和试剂R2组成试剂盒的定标曲线、稳定性、干扰试验及回收率等检测性能。结果:试剂盒的测量范围在2.0~160 mg/L,回收率为94.0%~106.0%,对不同浓度的临床样本测试20次,其变异系数(CV)<5.0%;与日本进口试剂相比较,测试临床标本101例,其相关系数r2=0.9854。结论:该试剂盒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重复性,线性范围宽,符合临床检测需要,可用于尿液中α1-MG的含量检测。

    作者:蒋泽军;蒋庆姣;冼庆勇;刘云鹏;何金洋;韦秋云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基于商业智能医院管理信息决策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目的:设计开发基于商业智能(BI)的医院管理信息决策平台,对大量的医院业务数据进行分析整理,为医院管理者制定医院管理决策提供循证信息。方法:采用以微软SQL Server 2008 R2为中心的技术架构,集成ETL技术、OLAP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通过ETL工具从多个业务系统中提取源数据,清洗整理数据并装入数据仓库,利用AS分析工具构建数据算法模型,通过多维度与度量值的方式实现数据的聚合查询,以Web报表页面展示给用户。结果:医院积累的大量数据得到有效的二次利用,系统生成了8个主题模块和110多张分析报表,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数据满足了医院各部门的管理和监控要求;系统自动生成分析报表改变了传统的手工处理报表模式。结论:医院管理信息决策平台可集成各业务系统中的大量数据,以转化为辅助决策知识的形式展现给医院管理者,并可提高信息管理效率;在提升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实现医院精细化管理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张怡;李柯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稳心颗粒联合阿替洛尔对老年冠心病患者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联合阿替洛尔对老年气滞血瘀型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并研究联合用药在冠心病螺旋CT血管造影(CT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22例老年气滞血瘀型冠心病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1例。观察组患者口服稳心颗粒2周,检查的当日联合应用阿替洛尔后进行CT扫描;对照组检查当日口服阿替洛尔后进行CT扫描。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心率、心率波动控制情况,分析心率及重建时相对CTA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冠脉成像质量右冠脉(RCA)、左前降支(LAD)、左旋支(LCX)评分及综合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有差异(t=0.870,t=0.903,t=1.097,t=0.913;P<0.05)。观察组检查过程中平均心率、心率波动及率变异性(HRV)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有差异(x2=6.785, x2=6.844,x2=12.151;P<0.05)。结论:稳心颗粒联合阿替洛尔治疗可有效改善气滞血瘀型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及心率变异性,提高冠状动脉CTA成像质量,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作者:田希存;王铁钢;田雷超;吴玉辉;韩卓祎;周涛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加速器15 MV射线引起残留辐射的测量研究

    目的:研究高能射线出束结束后的电离辐射情况,监测分析其残留辐射数据。方法:使用15 MV高能X射线的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对15 cm×15 cm×15 cm的水箱进行照射,开设5 cm×5 cm、10 cm×10 cm和15 cm×15 cm的照射野,并对每一照射野均出射跳数为50 MU、100 MU和300 MU的射线。每间隔5 s记录一次监测仪所在位置的剂量当量率,记录时间为30 min,分析比较剂量当量率与照射野和跳数MU的关系以及3种照射野的剂量当量率变化趋势。结果:①剂量当量率呈非线性跌落,并且在某时间段内剂量率有上升的反弹现象;②对于同一照射野,跳数为300 MU的射线产生的剂量率高,其余依次为100 MU和50 MU的射线,即剂量当量率H300 MU>H100 MU>H50 MU;③对于相同跳数的射线,不同面积射野产生的剂量当量率无明显的规律,即剂量当量率不决定于射野面积。结论: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使用15 MV的射线进行治疗时所引起的残留辐射应引起注意,且必须采取相应的辐射防护措施。

    作者:陈亚正;祁国海;李厨荣;张声江;廖雄飞;肖明勇;黎杰;王培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手术保暖约束被的研制与应用

    目的:研制手术保暖约束被,解决手术患者的保暖问题,提高手术患者的安全性。方法:采用软质深蓝色纯棉布、棉蕊等材料,改进原有手术盖被与约束带的结构,设计研制集安全、舒适、保暖以及便捷等特点于一体的手术保暖约束被。结果:手术保暖约束被将约束带与保暖被巧妙结合设计,具有并发症双重性能,已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起到手术患者手术保暖作用,减少患者术中低体温并发症的发生;在临床应用中确保手术患者的安全性,减轻了患者对约束带使用的恐惧心理。结论:手术保暖约束被结构简单、合理且轻巧,具有便于展开、撤收、可清洗和消毒等优点,体现人性化护理服务理念,可有效提高手术护理质量与工作效率,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郭彩云;陈珺;于美华;谢玮娜;何丽云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基于质量控制的磁共振成像系统周期性图像性能测试方法

    磁共振成像(MRI)系统质量控制的目的是为保证MRI设备图像质量,确保MRI图像的真实可靠,以满足临床诊断对图像质量的需求。依据国家医药行业标准以及医疗诊断对MRI技术的要求,采用周期性图像性能测试方法,对图像信噪比、均匀性、伪影、几何畸变、层厚及空间分辨力等性能参数进行周期性测试;按照数据偏差的严重性将检测周期规定为3~6个月。将测试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判断设备各项系统性能是否达到质量评价标准和稳定性质量保证,确保医学影像符合诊断标准,保证影像质量,降低设备的故障率,发现更优的测试方法。通过对MRI影像检查的图像质量进行控制,为临床诊断提供优质的MR图像。

    作者:张梦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基于“一站式”住院自助服务平台的住院流程再造

    目的:在现有信息技术水平的基础上,对医院现有住院流程进行优化再造,实现将住院相关服务集中到病区护士站自助系统办理,以提高医院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方法:根据现有住院流程及患者的切实需求,设计并构建“住院一站式”自助服务平台,强化入院登记、缴纳预交金两个重要的环节,将需要住院的患者在病区以外部门办理的环节转移到病区的自助设备上办理,从而实现住院流程再造。结果:住院流程改造后,患者分流到各个病区的自助服务平台办理入院和出院业务,无需在多个部门之间来回奔波及排队,办理时间由流程改造前的平均40 min左右缩短至<10 min,并可随时查询住院相关信息,不仅方便了住院患者,也节约了医院的人力成本。结论:“一站式”住院自助服务平台的功能全面,对住院流程的优化效果显著,提升了医疗管理效率,促进了患者就医体验与医患关系和谐。

    作者:陈飞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双光能X射线骨密度测量对不同部位骨质疏松检出率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在双光能X射线骨密度测量中,腰椎和左右两侧股骨骨质疏松检出率的差异。方法:选取4000例临床科室推送的需行骨密度检查的患者,进行腰椎和两侧股骨的骨密度测量,按照病情分类将其分为A、B、C、D共4组。A组为无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因素的患者;B组为有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因素患者;C组为右侧有较重的下肢疼痛、关节炎、抽筋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病症患者;D组为左侧有较重的下肢疼痛、关节炎、抽筋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病症患者。对4组患者左右两侧股骨颈骨密度值、骨质疏松及低骨量检出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组与B组患者的左右两侧股骨颈骨密度值相比均无差异(t=1.371,t=1.490;P>0.05);左右两侧股骨颈骨质疏松及低骨量检出率相比均无差异(x2=1.890,x2=1.957;P>0.05)。C组与D组患者的左右两侧股骨颈骨密度值相比有差异(t=2.494,t=2.371;P<0.05),左右两侧股骨颈骨质疏松及低骨量检出率相比均有差异(x2=5.593,x2=5.043;P<0.05)。结论:对于有下肢疼痛、关节炎、抽筋以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病症的患者,测量腰椎和双侧股骨的骨密度值并选取低的T值作为判断标准,能够提高骨质疏松及低骨量的检出率。

    作者:王猛;周翠红;刘杰;续蕊;李环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改良冷刀锥切术与环形电切术治疗宫颈高级别内皮瘤临床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使用改良冷刀锥切术(CKC)治疗宫颈高级别内皮瘤(CINⅡ~Ⅲ)的疗效观察和对预后影响的因素。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选取189例CINⅡ~Ⅲ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106例)与对照组(83例),观察组采用改良CKC切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高频电波刀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治疗,观察分析两组的疗效及预后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视觉模拟评分(VAS)等手术情况进行比较,均无差异(t=0.034,t=0.093,t=0.104;P>0.05);术后切缘病变残留率和诊断符合率的病理结果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x2=4.516, x2=10.013;P<0.05);住院时间、术后阴道溢液时间和愈合时间等恢复情况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t=0.017,t=0.014,t=0.003;P<0.05);术后出血率、感染率、1年内并发症率和复发率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x2=0.041,x2=0.048,x2=0.047,x2=0.042;P<0.05)。结论:使用改良CKC治疗宫颈CINⅡ~Ⅲ,操作简便、安全有效,能显著加快术后恢复,减少病灶残留,提高诊断符合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率,是一种疗效较好的治疗方法。

    作者:徐晓英;龙雯晴;王秀美;薛晓玲;卢红;王惠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升级后DR与普通X射线机高千伏尘肺摄片效果的对比研究

    目的:分析普通X射线机升级为数字化X射线摄影(DR)后在尘肺病筛查等特殊健康检查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抽取在职业病健康体检期间行普通X射线机高千伏摄片的136名疑似尘肺征象者进行DR摄片,将受检者的2次摄片分别统计影像的甲级片率,同时评价尘肺病小阴影分布的检出率。结果:图像质量比较,升级后DR摄片的甲级片率为93.38%,升级前高千伏摄片的甲级片率为63.38%,升级前后甲级片率比较有明显差异(x2=27.49,P<0.01)。尘肺病小阴影分布的检出率,升级后DR摄片组小阴影2个肺区的检出率为44.85%,升级前高千伏摄片组小阴影2个肺区检出率为22.79%,升级前后检出率比较有差异(x2=14.78,P<0.01)。结论:在进行尘肺病的筛查诊断时,升级后DR摄取的胸片图像质量及对尘肺病小阴影分布的检出率明显优于升级前的高千伏摄片,而DR系统操作简单,成像快捷,适合尘肺病的X射线诊断。

    作者:邹念强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探讨细菌16S rRNA基因检测对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的意义

    目的:探讨细菌16S核糖体核糖核酸(16S rRNA)基因检测对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对126例疑似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血标本进行16S rRNA基因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并同时做血培养,比较分析两种方法检测细菌病原体的快速性、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126例疑似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血标本经血培养检测阳性率为13.8%(17/126);经PCR检测阳性率为22.2%(28/126),PCR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血培养检测阳性率,差异显著(x2=10.234,P=0.004)。以血培养为“金标准”,PCR检测灵敏度为88.2%(15/17)、特异度为88.1%(96/109)。从操作时间分析,血培养和PCR检测的平均时间分别为(28.9±4.3)h和(7.5±1.2)h,PCR检测速度明显快于血培养。结论:细菌16S rRNA基因PCR检测方法速度快、敏感性高且特异性强,不受抗生素的干扰,可为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贾永锋;朱金梅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手术室层流净化系统基本结构及典型故障分析

    手术室是医院感染控制管理的重要部门,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及医疗质量标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医院新建或改建了手术室层流净化系统。然而,由于手术室层流净化系统结构复杂,容易发生各种故障,及时准确的维修和有效的维护保养尤为重要。

    作者:栾震涛;韩敏;石磊;王锟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血液中心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效果

    目的:探索更适合的备份策略,建立新的虚拟机,以配合新型血液管理信息系统测试,监控各个虚拟机的状态,搭建无线网络,满足信息安全三级等级保护要求。方法:搭建虚拟化平台、新存储系统、无线WiFi系统以及网络审计系统。结果:运用虚拟化技术,灵活实现了物料设备和集中化检测子系统的接口部署工作,有效降低了工作时长。通过无线WiFi系统,为献血者提供献血公益性宣传、查询血液中心科室服务内容等资讯;为中心领导提供行政工作移动互联、信息共享等平台,从而提高管理效率、促进精细化管理。通过审计系统实现信息资产的统一管理、监控资产的运行状况,协助中心全面审计信息系统整体安全状况;实施的新技术均满足信息安全三级等级保护的要求。结论:密切配合血液中心业务工作,运用虚拟机等新技术充实构建血液管理信息系统,可有效保障系统的适用性与安全稳定运行。

    作者:李颖;戴云;冯毅;孟雅娟;万峻;陈超;袁曜;田甜;王硕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构建X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设备评价体系的研究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是目前实现肿瘤微创治疗和(或)精准放射治疗主要前沿技术手段之一,为此,分析X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设备的技术评价现状,从设备的技术性能、可用性、可靠性及安全性、临床功能及效果、经济性、服务体系以及适宜性等6个方面设计构建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设备从投入市场到临床使用以及维护保养等多个模块的评价体系,综合比较评价国内医疗机构在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设备的优劣。

    作者:刘胜林;张强;张盛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自发性出血的研究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MSCTA)在颅内自发性出血诊断中的成像特点,以提高MSCTA对颅内自发性出血病因分析的检出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64例颅内出血患者的多层螺旋CT影像资料,根据MSCTA成像特点,分析评价MSCTA在颅内自发性出血病因中的影像价值。结果:在164例患者中,动脉瘤合并出血者37例;血管发育不良伴出血者48例;动静脉血管畸形继发出血者13例;高血压合并脑动脉粥样硬化,继发出血者49例;白血病颅内浸润继发出血者3例;脑转移瘤伴出血者5例;凝血机制障碍继发颅内出血者2例;原因不明出血者7例。治疗前MSCTA检查明确出血原因者总计132例。MSCTA诊断与终病理结果符合率达80.5%。结论:MSCTA能够作为颅内自发性出血的一种筛查手段,可为临床明确自发性颅内出血提供有效的影像学诊断依据。

    作者:范治国;林鸣;戴捷;李艳;王小妮;马振国;刘坤;毛世梅;董宇杰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反应杯状况敏感指标评判的研究

    目的:探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反应杯状况的敏感性指标,为实验室及时、合理地更换反应杯提供指导。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新鲜混合血清中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葡萄糖(GLU)、α羟丁酸脱氢酶(HBDH)、γ谷氨酰转肽酶(GGT)以及白蛋白(ALB),每个项目检测10次,以获得各项目对照值。将施污染项目(A)和受污染项目(B)分别配对检测,进行携带污染筛查实验;确认候选组合后将项目A检测1次,项目B连续检测3次。更换新反应杯后再次按携带污染确认实验的方式,验证候选评判指标。结果:检测数据与对照值相比,ALB会导致AST的绝对偏差(测定值为26.20 U/L)和相对偏差(89.60%)均低于允许范围,且更换新反应杯后,此组合通过验证试验。结论:ALB与AST的携带污染组合试验可作为评判反应杯状况正常与否的敏感指标,使实验室能够较早地识别反应杯状况的异常,从而避免因比色杯异常引入至检验过程中的医疗风险。

    作者:陈勋;杜娟;吴晶;郭盼;李荣海;郭慧娟;唐玉凤;尚晓泓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医用红外测温仪的软件设计

    目的:基于红外测温原理和体温折算法设计医用红外测温仪软件,以实现医用红外测温仪的模块功能运用。方法:采用汇编语言设计主程序、电池低电量检测子程序、环境温度检测程序、待测温度监测计算子程序、蜂鸣器报警子程序、EEPROM数据存储子程序、体温精度校准子程序以及按键检测子程序等,并使用烧录器进行烧录。结果:医用红外测温仪经过临床测试,其软件系统在环境温度为24℃、26℃和28℃时进行精度测试,测试结果大差值仅为0.2℃,测量温度重复性较好,精度较高。结论:设计的医用红外测温仪软件系统在设置的不同环境温度下测试精度高,重复性好,能够满足红外测温仪快速测温的运用,为临床提供准确的测温数据。

    作者:毛坤剑;许新建;张明旭;刘暾东;李达义 刊期: 2016年第11期

中国医学装备杂志

中国医学装备杂志

主管:中国医学装备协会

主办:中国医学装备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