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辅助椎体内植骨对预防Denis B型胸腰椎骨折术后矫正度丢失及伤椎骨缺损的效果。方法:选取60例Denis B型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患者是否进行伤椎内植骨将其分为伤椎内植骨组和未植骨组,每组30例。统计两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手术前后脊柱后凸角度(Cobb角),且在术后统计伤椎骨的CT横断位的缺损程度及位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植骨组术前Cobb角和术后一周时的Cobb角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t=7.139,P<0.001);且术前Cobb角和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比较也具有显著性差异(t=2.189,P=0.033)。未植骨组术前Cobb角和术后一周时的Cobb角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t=6.685,P<0.001),且术前Cobb角和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比较也具有显著性差异(t=2.473, P=0.016)。两组患者的CT横断位骨缺损分布无显著性差异(x2=0.754,P=0.861),而椎骨缺损的程度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t=-5.457,P<0.001)。结论: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辅助椎体内植骨对预防Denis B型胸腰椎骨折术后矫正度丢失及伤椎骨缺损的效果良好,可以有效矫正伤椎前缘高度以及Cobb角,并降低伤椎的缺损程度。
作者:李家祺;王建华;刘刚;孙娟;新燕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评估超声造影联合弹性成像技术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19例患者的140个乳腺肿块行超声造影及弹性成像技术检查,并与病理结果对比分析乳腺超声造影、弹性成像技术单独及联合使用诊断乳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结果:病理检查结果显示:140个乳腺病灶中恶性90例(108个病灶),良性29例(32个病灶)。超声造影检查结果显示:140个乳腺病灶中恶性98个病灶,良性42个病灶。弹性成像技术检查结果显示:140个乳腺病灶中恶性96个病灶,良性44个病灶。超声造影联合弹性成像检查结果显示:140个乳腺病灶中恶性103个病灶,良性37个病灶。两种方法联合应用诊断乳腺恶性病灶的灵敏度为92.59%、特异度为90.63%、准确率为92.14%,均高于超声造影及弹性成像检查,其中灵敏度和准确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52,x2=12.02;P<0.05)。结论:超声造影和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对乳腺癌的术前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两种技术联合应用可提高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
作者:周成香;魏倩;朱小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MSCTA)在颅内自发性出血诊断中的成像特点,以提高MSCTA对颅内自发性出血病因分析的检出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64例颅内出血患者的多层螺旋CT影像资料,根据MSCTA成像特点,分析评价MSCTA在颅内自发性出血病因中的影像价值。结果:在164例患者中,动脉瘤合并出血者37例;血管发育不良伴出血者48例;动静脉血管畸形继发出血者13例;高血压合并脑动脉粥样硬化,继发出血者49例;白血病颅内浸润继发出血者3例;脑转移瘤伴出血者5例;凝血机制障碍继发颅内出血者2例;原因不明出血者7例。治疗前MSCTA检查明确出血原因者总计132例。MSCTA诊断与终病理结果符合率达80.5%。结论:MSCTA能够作为颅内自发性出血的一种筛查手段,可为临床明确自发性颅内出血提供有效的影像学诊断依据。
作者:范治国;林鸣;戴捷;李艳;王小妮;马振国;刘坤;毛世梅;董宇杰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细菌16S核糖体核糖核酸(16S rRNA)基因检测对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对126例疑似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血标本进行16S rRNA基因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并同时做血培养,比较分析两种方法检测细菌病原体的快速性、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126例疑似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血标本经血培养检测阳性率为13.8%(17/126);经PCR检测阳性率为22.2%(28/126),PCR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血培养检测阳性率,差异显著(x2=10.234,P=0.004)。以血培养为“金标准”,PCR检测灵敏度为88.2%(15/17)、特异度为88.1%(96/109)。从操作时间分析,血培养和PCR检测的平均时间分别为(28.9±4.3)h和(7.5±1.2)h,PCR检测速度明显快于血培养。结论:细菌16S rRNA基因PCR检测方法速度快、敏感性高且特异性强,不受抗生素的干扰,可为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贾永锋;朱金梅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在双光能X射线骨密度测量中,腰椎和左右两侧股骨骨质疏松检出率的差异。方法:选取4000例临床科室推送的需行骨密度检查的患者,进行腰椎和两侧股骨的骨密度测量,按照病情分类将其分为A、B、C、D共4组。A组为无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因素的患者;B组为有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因素患者;C组为右侧有较重的下肢疼痛、关节炎、抽筋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病症患者;D组为左侧有较重的下肢疼痛、关节炎、抽筋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病症患者。对4组患者左右两侧股骨颈骨密度值、骨质疏松及低骨量检出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组与B组患者的左右两侧股骨颈骨密度值相比均无差异(t=1.371,t=1.490;P>0.05);左右两侧股骨颈骨质疏松及低骨量检出率相比均无差异(x2=1.890,x2=1.957;P>0.05)。C组与D组患者的左右两侧股骨颈骨密度值相比有差异(t=2.494,t=2.371;P<0.05),左右两侧股骨颈骨质疏松及低骨量检出率相比均有差异(x2=5.593,x2=5.043;P<0.05)。结论:对于有下肢疼痛、关节炎、抽筋以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病症的患者,测量腰椎和双侧股骨的骨密度值并选取低的T值作为判断标准,能够提高骨质疏松及低骨量的检出率。
作者:王猛;周翠红;刘杰;续蕊;李环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联合替吉奥(S-1)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80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3D-CRT联合替吉奥治疗,3D-CRT治疗总剂量为60 Gy(2.0 Gy/次,5次/周,治疗6周);自放射治疗开始同时口服替吉奥胶囊80 mg/(m2?d),2次/d,服药两周停1周,3周为1个周期,共口服3个周期。对照组采用单纯3D-CRT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0%,临床受益率为87.5%,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有差异(x2=38.958,P<0.05)。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主要为放射性食管炎所致的吞咽疼痛、恶心、食欲不振以及白细胞下降,不良反应主要为Ⅰ~Ⅱ级,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x2=1.27,x2=1.05,x2=0.13;P>0.05)。结论:3D-CRT联合替吉奥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凤玉;王舒琦;王丽梅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微创负压引流技术联合甲硝唑对浆细胞性乳腺炎(PCM)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20例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9~69周岁,平均年龄(36.9±1.9)岁;病程9~3年,平均(1.6±0.3)年;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0例。观察组除给予口服甲硝唑联合微创负压引流技术对其病灶区进行冲洗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口服甲硝唑常规治疗;治疗后对两组患者随访6~12个月,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治疗时间、生活质量、乳房外形满意度以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差异(x2=4.072,P<0.05);观察组的治疗时间为7~17 d,平均(9.4±0.9)d,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差异(t=3.171,P<0.05);观察组的生活质量和对乳房外形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差异(x2=1.288,x2=9.377,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5.00%,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差异(x2=8.467,P<0.05)。结论:微创负压引流技术联合甲硝唑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的治疗效果好,治疗时间缩短,复发率低,且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康伟明;薛毅;梁红梅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分析超声、低剂量CT扫描与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在新生儿脑白质病变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诊断新生儿脑白质病变提供快速、安全及准确的影像诊断技术。方法:选择501例临床怀疑脑白质病变的新生儿,行超声、低剂量CT及MRI检查,分析3种检查诊断的检出率、灵敏度和特异度等情况。结果:超声、CT及MRI对新生儿脑白质病变的检出率分别为91.22%、71.26%和93.41%。在诊断脑白质病变上,超声与MRI比较无差异(x2=1.70,P>0.01);超声与CT比较有差异(x2=65.48,P<0.01);CT与MRI比较差异显著(x2=0.000,P<0.01)。结论:超声波扫描与MRI对新生儿脑白质病变的诊断准确率类似,而MRI繁杂,超声检查无创、无辐射、安全、价廉和可重复性强,值得广泛应用。
作者:芦钺;郑义;王洪;薄飞;白显树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联合阿替洛尔对老年气滞血瘀型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并研究联合用药在冠心病螺旋CT血管造影(CT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22例老年气滞血瘀型冠心病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1例。观察组患者口服稳心颗粒2周,检查的当日联合应用阿替洛尔后进行CT扫描;对照组检查当日口服阿替洛尔后进行CT扫描。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心率、心率波动控制情况,分析心率及重建时相对CTA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冠脉成像质量右冠脉(RCA)、左前降支(LAD)、左旋支(LCX)评分及综合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有差异(t=0.870,t=0.903,t=1.097,t=0.913;P<0.05)。观察组检查过程中平均心率、心率波动及率变异性(HRV)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有差异(x2=6.785, x2=6.844,x2=12.151;P<0.05)。结论:稳心颗粒联合阿替洛尔治疗可有效改善气滞血瘀型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及心率变异性,提高冠状动脉CTA成像质量,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作者:田希存;王铁钢;田雷超;吴玉辉;韩卓祎;周涛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通过测定血清中骨钙素(BGP)、碱性磷酸酶(ALP)水平及联合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99Tcm-MDP)单光子发射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SPECT)检测,分析BGP和ALP在前列腺癌非骨转移与前列腺癌骨转移间的水平变化,探讨血清BGP和ALP检测联合99Tcm-MDP SPECT在前列腺癌骨转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选取40例前列腺癌患者,根据SPECT全身骨扫描结果将其分为骨转移组(24例)和非骨转移组(16例);同期选取26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各组受检者血清BGP和ALP水平进行检测,并将对照组检测结果分别与骨转移组、非骨转移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骨转移组检测BGP为48.27(26.66~68.38)ng/ml,ALP为237.2(70.0~404.5)μ/L;非骨转移组BGP为22.9(7.24~45.96)ng/ml,ALP为95(74.1~115.9)μ/L;对照组BGP为13.88(6.69~17.65)ng/ml,ALP为66.5(50.38~82.16)μ/L;两组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H=104.7,H=87.1;P<0.05);②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BGP佳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诊断值为29 ng/ml;ALP的佳诊断值为110μ/L;③血清BGP和ALP与99Tcm-MDP SPECT在前列腺癌骨转移吻合度比较,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分析BGP和ALP检测与99Tcm-MDP SPECT扫描2种方法的诊断结论吻合度较好(k=0.548,k=0.648)。结论:测定血清BGP与ALP水平及联合99Tcm-MDP SPECT检测在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王永斌;邓智勇;洪涛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肝炎肝硬化血细胞减少与骨髓病态造血及脾功能亢进的相关性,以及乳酸脱氢酶活性检查对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320例代偿期及失代偿期肝炎肝硬化患者,根据脾脏肿大情况将其分为脾大组及无脾大组,每组160例;另选同期健康献血者40名作为对照组,进行外周血及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检测。并随机选取失代偿期肝炎肝硬化脾大组及无脾大组各30例患者,进行骨髓祖细胞体外培养及骨髓血细胞形态学观察,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代偿期肝硬化脾大组与无脾大组的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及LDH活性值相比,均无差异(t=0.017,t=0.019,t=0.015,t=0.014;P>0.05);失代偿期肝硬化脾大组的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及LDH活性值降低明显高于无脾大组,其差异显著(t=8.364, t=2.442,t=3.542,t=4.542;P<0.05)。失代偿期肝硬化脾大组与无脾大组骨髓祖细胞不良生长率及骨髓血细胞病态造血率相比均无差异(t=0.798,t=1.754,t=0.618,t=1.575, t=0.302,t=0.881,t=1.060;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三系血细胞减少与骨髓病态造血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0.355,P<0.05),而三系血细胞减少与脾功能亢进程度呈显著负相关(r=-0.521,P<0.05)。结论:肝炎肝硬化外周血细胞减少与骨髓病态造血及脾功能亢进具有相关性,系由血细胞生成减少、成熟障碍以及破坏增多所致,而血细胞减少可作为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且三系血细胞减少提示预后较差。
作者:陆光生;景晔;徐和福;吴少华;宋丽萍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使用改良冷刀锥切术(CKC)治疗宫颈高级别内皮瘤(CINⅡ~Ⅲ)的疗效观察和对预后影响的因素。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选取189例CINⅡ~Ⅲ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106例)与对照组(83例),观察组采用改良CKC切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高频电波刀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治疗,观察分析两组的疗效及预后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视觉模拟评分(VAS)等手术情况进行比较,均无差异(t=0.034,t=0.093,t=0.104;P>0.05);术后切缘病变残留率和诊断符合率的病理结果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x2=4.516, x2=10.013;P<0.05);住院时间、术后阴道溢液时间和愈合时间等恢复情况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t=0.017,t=0.014,t=0.003;P<0.05);术后出血率、感染率、1年内并发症率和复发率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x2=0.041,x2=0.048,x2=0.047,x2=0.042;P<0.05)。结论:使用改良CKC治疗宫颈CINⅡ~Ⅲ,操作简便、安全有效,能显著加快术后恢复,减少病灶残留,提高诊断符合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率,是一种疗效较好的治疗方法。
作者:徐晓英;龙雯晴;王秀美;薛晓玲;卢红;王惠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联合单通道经皮肾镜对复杂性肾结石的疗效及其安全性的分析。方法:选取120例复杂性肾结石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A组、B和C组,每组40例。A组使用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B组采用单通道经皮肾镜取石,C组采用两种手术联合治疗。三组患者术后第2 d采用B超复查,比较其结石清除率及视觉疼痛评分(VAS)情况,记录分析术前、术后三组患者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hs-CRP)、血清肌酐(SCr)上升值及血红蛋白(Hb)下降值,以及各组手术相关情况和术后1个月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SCr上升值以及Hb下降值等均少于C组(q=3.70,q=35.72,q=8.73;q=10.6,q=16.55;P<0.05)和B组(q=12.96,q=66.84,q=15.65,q=18.26,q=26.15;P<0.05),同时C组也均少于B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9.26,q=31.12,q=6.91, q=7.66,q=9.61;P<0.05);术后VAS及hs-CRPA组显著低于C组和B组,但A组术后感染及发热例数明显多于B组,两组相比有差异(x2=6.13,x2=8.89;P<0.05)、A组上述指标也显著多于C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4.11,x2=6.13,P<0.05);术后复查结石完全清除率C组清除率100%远高于A组的80%,两组相比有差异(x2=8.89,P<0.05),同时也显著高于B组,两组相比有差异(x2=10.14,P<0.05)。结论:在患者可耐受的情况下,同期输尿管软镜钬激光联合经皮肾镜治疗复杂性肾结石比单一使用其中的一种手术效果更好,且预后较好,并不增加手术风险,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刘勇;王涛;果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在鉴别炎性假瘤及肺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炎性假瘤及5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肺癌术前CT平扫及增强影像资料。结果:炎性假瘤及肺癌在CT表现上有许多重叠征象,均可出现分叶征、桃尖征、刀切征(平直征)、棘状突起、毛刺征、邻近胸膜增厚、空洞征、血管集束征和空洞征;在21例炎性假瘤患者中,分叶征出现2例,桃尖征出现4例,刀切征出现13例,有3例出现毛刺,4例出现空洞;而53例肺癌中,分叶征出现46例,毛刺征出现48例,血管集束征43例,有17例发现空洞,37例病变邻近胸膜出现胸膜凹陷征。在21例炎性假瘤患者中未发现淋巴结肿大;而在53例肺癌患者中有43例出现淋巴结转移。术前CT增强影像学改变发现,炎性假瘤大部分早期可见强化,延迟后强化明显,而肺癌强化呈快进快出样改变。结论:炎性假瘤及肺癌在CT表现上有重叠征象,故鉴别困难大,但结合患者病史、CT平扫及增强检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行鉴别。
作者:常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手术室是医院感染控制管理的重要部门,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及医疗质量标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医院新建或改建了手术室层流净化系统。然而,由于手术室层流净化系统结构复杂,容易发生各种故障,及时准确的维修和有效的维护保养尤为重要。
作者:栾震涛;韩敏;石磊;王锟 刊期: 2016年第11期
西门子SOMATOM DEFINITION双源CT是双源计算机断层扫描(dual 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DSCT)系统,通过2个X射线源和2套探测器进行高质量检查[1]。DSCT诊断床是由床体、电源模块、驱动控制模块、运动模块、定位模块和安全保护装置等组成,是CT扫描仪的重要组成单元[2]。DSCT诊断床对于患者的承载和定位可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对其加强维护保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
作者:陈浩 刊期: 2016年第11期
放射治疗是目前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已成为现代放射治疗领域的主流设备[1]。南通市肿瘤医院2012年和2015年先后引进2台瑞典医科达Synergy高能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该直线加速器为360 o旋转的鼓状结构,加速管为行波加速管,真空器件(如枪灯丝等)可以拆卸更换,能产生多档高能X射线和电子线,配备XVI和iViewGT影像平板,满足各种类型与不同部位的深度肿瘤放射治疗[2]。
作者:杨爱建;杨智祥;吴海波;蒋丹 刊期: 2016年第11期
超声成像检查是利用超声波的反射和透射,对人体组织器官的物理特性、形态结构与功能状态作出诊断的非创伤性检查方法。超声检查是目前医学影像的一项重要诊断技术,与传统X射线及CT、MRI、DSA以及核素成像等共同组成现代医学影像检查[1-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彩超)是目前普遍、使用广泛的检查设备,已成为现代医院不可或缺的辅助检查设备,能有效提高疾病的诊断率。但是作为机器设备,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产生故障而无法正常使用,故及时对故障进行分析并维修显得尤为重要[3]。
作者:蒋秉梁 刊期: 2016年第11期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用于诊断和治疗的医疗设备不断推出,对从事医疗设备维修的工程技术人员的知识体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需要其不断探索新知识、新技术以及提高维修工作能力,以满足医院技术保障要求。医疗设备维修和保养工作中的安全防护是面临的新课题之一,维修工程技术人员如果不注意安全防护,就可能遭遇到电击伤害、生物学伤害、机械伤害、电离辐射以及化学物品等各种伤害,将造成精神和人身伤害,甚至危及生命。在工作实践和文献评阅的基础上,综述在医疗设备维修中涉及到的各种伤害及其防护与处理方法。
作者:潘吉锋;林向军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是目前实现肿瘤微创治疗和(或)精准放射治疗主要前沿技术手段之一,为此,分析X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设备的技术评价现状,从设备的技术性能、可用性、可靠性及安全性、临床功能及效果、经济性、服务体系以及适宜性等6个方面设计构建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设备从投入市场到临床使用以及维护保养等多个模块的评价体系,综合比较评价国内医疗机构在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设备的优劣。
作者:刘胜林;张强;张盛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磁共振成像(MRI)系统质量控制的目的是为保证MRI设备图像质量,确保MRI图像的真实可靠,以满足临床诊断对图像质量的需求。依据国家医药行业标准以及医疗诊断对MRI技术的要求,采用周期性图像性能测试方法,对图像信噪比、均匀性、伪影、几何畸变、层厚及空间分辨力等性能参数进行周期性测试;按照数据偏差的严重性将检测周期规定为3~6个月。将测试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判断设备各项系统性能是否达到质量评价标准和稳定性质量保证,确保医学影像符合诊断标准,保证影像质量,降低设备的故障率,发现更优的测试方法。通过对MRI影像检查的图像质量进行控制,为临床诊断提供优质的MR图像。
作者:张梦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调查分析5省13家医疗机构临床PET-CT在配置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方法:对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和海南5省区13家医疗机构的13台PET-CT,从设备厂家及类型、购置金额及经费来源、使用年限、机构和使用科室以及是否配备回旋加速器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在13台PET-CT设备中,临床研究型为8台(占61.53%),临床应用型为5台(占38.47%)。平均单价>1700万元,其中,经费来源为融资合作的有7台(占53.84%);使用年限>10年的为1台(占7.69%),使用年限>5年<10年的为6台(占46.15%)。配备回旋加速器的为5台(占38.46%)。结论:各医疗机构应对PET-CT的配置加强宏观配置管理;PET-CT设备在临床应用中的质量控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作者:胡红波;戴美萍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了解和掌握广西放射诊断设备的数量和放射防护用品的配备情况,为合理配置放射诊断设备和放射防护用品提供依据,促进放射诊疗机构改进防护措施。方法:以广西所有放射诊疗机构为调查对象,通过文件形式将调查表发放至广西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分别由其负责辖区内调查表的填报。结果:广西共有放射诊断设备2359台,平均拥有数量为0.50台/万人。其中,拍片机1624台(占68.8%),CT机251台(占10.6%),牙科机179台(占7.6%),透视机158台(占6.7%),乳腺机64台(占2.7%),其他设备83台(占3.5%)。平均每家机构拥有放射诊断设备1.8台;放射诊疗机构铅橡胶围裙(方巾)的配备率为48.7%,铅橡胶颈套的配备率为31.2%,铅橡胶帽子的配备率为33.1%。结论:广西放射诊断设备数量少,人均数量不足,放射防护用品配置率低;应增加广西放射诊断设备的数量,提高放射防护用品的配置率,进一步完善辐射防护措施,保障受检者与操作者健康。
作者:梁挺;陈发想;董颖;陈掌凡;梁桂强;吴应宇;谢萍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分析物资清查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医学装备在使用中的规范化管理。方法:根据医学装备管理现状,按照物资清查中的具体相关标准并结合实际使用情况,采取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提升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提高医疗设备管理质量以及加强信息化建设等方法,并对其予以分析和总结,完善现有工作制度及工作流程。结果:经实施系列改进措施后,医院医学装备管理质量和控制管理机制逐渐完善,并逐渐趋于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发展,使工作流程精细化,制度法制化,并能提高帐物一致性,以助于提升医疗设备的使用质量,有效提高了医疗设备管理工作的效率。结论:医院医学装备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环节,通过物资清查,科学规范医学装备管理,提高医院的整体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
作者:任庆惠;张和华;尹军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将“死亡质量”的概念引入到医疗设备报废管理中的效果。方法:通过阐述“报废质量”的定义、评定标准及准入条件等,指出提升医疗设备报废质量的管理策略和方法。对医院近年医疗设备的实际报废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评定医院医疗报废质量管理水平。结果:在2012-2015年的4年中,使用年限>8年的报废设备数占总报废设备数的比例分别为86.87%、88.89%、67.01%和51.61%,平均值为76.59%;单价<50万的报废设备金额占报废总金额的比例分别为67.78%、95.16%、74.43%和79.79%,4年平均值为79.33%。医疗设备报废质量处于较高的平均水平,医院管理措施的实施,使医疗设备的先进性、时效性和经济性均得到有效提高。结论:科学合理执行报废质量标准,可提升医疗设备报废的管理水平,有利于医院资源的高效利用。
作者:向华;付孝梅;张和华;任庆惠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学生特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建设基于过程性知识架构的医学影像成像原理课程。方法:通过对北京市各级各类医院放射科开展调研,组织专家论证,分析影像技术人员的工作流程,归纳整理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医学影像成像原理课程建设及实践的研究。结果:制定和完成了医学影像成像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开发学习项目,改革教学实施评价体系,建立起了课程实训平台。结论:基于过程性知识架构的教学模式适用于实施医学影像成像原理课程的教学。
作者:杨德武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分析医学专业数字资源建设的现状、发展趋势、技术特征及热点专题,探讨需求与发挥效应的路径。方法:检索中国知识资源集成数据库(CNKI)2002-2015年间文献,进行文献年代分布、热点专题、研究层次等文献计量学分析,基于医学技术评阅高被引文献,并结合工作实践讨论示例。结果:有关数字资源的文献在2002-2015年间呈逐年增长趋势,2015年的文献量是2002年的5.58倍;热点专题聚焦在图书情报、相关信息技术与专业数字资源3个方面;文献评阅表明医学专业数字资源平台建设在循证医学、数字医学、精准医学、技术转移与技术服务、教育与科技创新、健康信息管理等领域展现出明确的效应。结论:医学专业数字资源库具有在技术上综合数字资源库难以取代的优势,加强其建设与推广应用,将助力医学大数据的整合分析,在服务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作用。
作者:王菲;董淼;王勇;崔泽实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反应杯状况的敏感性指标,为实验室及时、合理地更换反应杯提供指导。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新鲜混合血清中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葡萄糖(GLU)、α羟丁酸脱氢酶(HBDH)、γ谷氨酰转肽酶(GGT)以及白蛋白(ALB),每个项目检测10次,以获得各项目对照值。将施污染项目(A)和受污染项目(B)分别配对检测,进行携带污染筛查实验;确认候选组合后将项目A检测1次,项目B连续检测3次。更换新反应杯后再次按携带污染确认实验的方式,验证候选评判指标。结果:检测数据与对照值相比,ALB会导致AST的绝对偏差(测定值为26.20 U/L)和相对偏差(89.60%)均低于允许范围,且更换新反应杯后,此组合通过验证试验。结论:ALB与AST的携带污染组合试验可作为评判反应杯状况正常与否的敏感指标,使实验室能够较早地识别反应杯状况的异常,从而避免因比色杯异常引入至检验过程中的医疗风险。
作者:陈勋;杜娟;吴晶;郭盼;李荣海;郭慧娟;唐玉凤;尚晓泓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校准X射线机机械固件及X射线通路的偏离位置,使X射线机灯光照射野与X射线照射野中心点及四边的位置偏离符合国际标准相关要求。方法:采用专用的位置校准模块进行检测分析,明确偏离点,通过对X射线机的机架立柱、球管位置及承托架机械等机械通路以及球管内的光学通路的单一调整校准或结合调整校准,并反复校正。结果:通过多次校准,终将射线中心及四边位置与X射线照射野调节到标准位置,射线剂量值符合国际标准。结论:X射线机设备校准后其图像输出质量有较大改善,射线质量控制符合医疗卫生行业标准,定期实施校准技术流程可为临床诊断质量提供保障。
作者:魏坤;余华良;谢杲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对新产业MAGLUMI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肝纤维化指标的方法学性能进行验证。方法: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推荐方法测定的生物参考区间指标,采用MAGLUMI4000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对检测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P)、Ⅳ型胶原(CⅣ)的批内和日间精密度、准确度、线性范围及灵敏度等进行验证。结果:MAGLUMI分析仪测定HA、LN、PⅢNP、CⅣ批内和日间精密度变异系数(CV)分别为3.01%~4.82%和3.77%~4.69%;相对偏倚(%)为-5.3%~0.2%;测定线性范围与厂商要求相近;HA、LN、PⅢN-P和CⅣ的测定数值与厂商提供的参考区间符合,检测的灵敏度分别为1.30 ng/ml、0.9 ng/ml、0.49 ng/ml和0.54 ng/ml。结论:MAGLUMI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可直接用于对人血清中肝纤维化指标HA、LN、PⅢNP及CⅣ的含量进行定量分析,批内精密度、日间精密度、准确度、线性范围、灵敏度以及参考区间均较好,报告结果准确可靠。MAGLUMI分析仪是一种较理想的适用于判断肝纤维化程度的检测仪,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黄永攀;韦荣国;覃政;李灵;宋波权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分析普通X射线机升级为数字化X射线摄影(DR)后在尘肺病筛查等特殊健康检查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抽取在职业病健康体检期间行普通X射线机高千伏摄片的136名疑似尘肺征象者进行DR摄片,将受检者的2次摄片分别统计影像的甲级片率,同时评价尘肺病小阴影分布的检出率。结果:图像质量比较,升级后DR摄片的甲级片率为93.38%,升级前高千伏摄片的甲级片率为63.38%,升级前后甲级片率比较有明显差异(x2=27.49,P<0.01)。尘肺病小阴影分布的检出率,升级后DR摄片组小阴影2个肺区的检出率为44.85%,升级前高千伏摄片组小阴影2个肺区检出率为22.79%,升级前后检出率比较有差异(x2=14.78,P<0.01)。结论:在进行尘肺病的筛查诊断时,升级后DR摄取的胸片图像质量及对尘肺病小阴影分布的检出率明显优于升级前的高千伏摄片,而DR系统操作简单,成像快捷,适合尘肺病的X射线诊断。
作者:邹念强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检测神经外科手术室照明系统光照强度,分析各种波长下光照强度物理学性质,以满足微创手术及深部组织手术照明的需求。方法:采用光照仪、滤光片和温度计对无影灯、显微镜的光照强度进行检测,分析不同光照强度对局部组织的升温作用。结果:经检测普通照明在手术床上的光照度为280~360 lx;无影灯距离手术床1 m聚焦照射,光照度为40000~55000 lx;Leica手术显微镜距离术区30 cm,85%档位的光照度为150000 lx;100%档位的光照度为172500 lx;当Leica手术显微镜光照度为172500 lx时,光照10 min时局部可升温18.5℃;光照度为150000 lx,光照10 min时局部可升温11.6℃。结论:手术室高强度的光照局部升温作用明显,无影灯中蓝光、紫光光照强度较手术显微镜高,应引起神经外科手术室术者的高度重视。
作者:赵东升;费舟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研究高能射线出束结束后的电离辐射情况,监测分析其残留辐射数据。方法:使用15 MV高能X射线的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对15 cm×15 cm×15 cm的水箱进行照射,开设5 cm×5 cm、10 cm×10 cm和15 cm×15 cm的照射野,并对每一照射野均出射跳数为50 MU、100 MU和300 MU的射线。每间隔5 s记录一次监测仪所在位置的剂量当量率,记录时间为30 min,分析比较剂量当量率与照射野和跳数MU的关系以及3种照射野的剂量当量率变化趋势。结果:①剂量当量率呈非线性跌落,并且在某时间段内剂量率有上升的反弹现象;②对于同一照射野,跳数为300 MU的射线产生的剂量率高,其余依次为100 MU和50 MU的射线,即剂量当量率H300 MU>H100 MU>H50 MU;③对于相同跳数的射线,不同面积射野产生的剂量当量率无明显的规律,即剂量当量率不决定于射野面积。结论: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使用15 MV的射线进行治疗时所引起的残留辐射应引起注意,且必须采取相应的辐射防护措施。
作者:陈亚正;祁国海;李厨荣;张声江;廖雄飞;肖明勇;黎杰;王培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反转角(FA)在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MR肝胆特异期时肝实质与竖脊肌对比度,确定合理肝胆特异期延迟时间及扫描序列参数。方法:对15例肝脏结节性病变患者在Gd-EOB-DTPA磁共振肝胆造影术(MRC)中肝胆特异期注药后5 min、10 min、15 min和20 min分别行FA值为9 o、25 o、30 o和35 o的扫描成像。测量FA值的每组图像肝实质、竖脊肌对比噪声比(CNR);并对图像的伪影、均匀度、对比度以及整体质量行双盲主观评分,采用两独立样本比较FA 25 o15 min与FA 9 o20 min的肝实质-竖脊肌CNR。结果:同一时间点下FA值为9 o、25 o、30 o和35 o时,肝实质-竖脊肌CNR有显著差异(F=17.76,P<0.05);主观评分结果伪影和均匀度均无差异(x2=20.87,x2=29.63;P>0.05);肝实质-竖脊肌CNR和图像整体质量有差异(x2=46.76,x2=43.23;P<0.05)。FA值为25 o注药后15 min与FA值为9 o注药后20 min的肝实质-竖脊肌CNR之间无差异(t=1.89,P>0.05)。结论:在3.0T Gd-EOB-DTPA MRC肝胆特异期时,加大FA值能有效地提高肝实质信号强度,注药后15 min采用FA值25 o可缩短肝胆特异期延迟时间。
作者:杨艳;董莘;敖国昆;吴宁;刘杰爱;许国宇;韩顺霞;常海峰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对自主研制的尿α1-微球蛋白(α1-MG)检测试剂盒进行综合性能评价,并与进口试剂进行临床对比。方法:采用尿α1-MG检测试剂盒,对收集的101例肾病患者晨尿进行α1-MG的含量检测。将α1-MG的多克隆抗体包被在胶乳微粒上,添加相应的稳定剂得到试剂R2,采用适合的缓冲体系、增敏剂及稳定剂得到试剂R1。评价由试剂R1和试剂R2组成试剂盒的定标曲线、稳定性、干扰试验及回收率等检测性能。结果:试剂盒的测量范围在2.0~160 mg/L,回收率为94.0%~106.0%,对不同浓度的临床样本测试20次,其变异系数(CV)<5.0%;与日本进口试剂相比较,测试临床标本101例,其相关系数r2=0.9854。结论:该试剂盒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重复性,线性范围宽,符合临床检测需要,可用于尿液中α1-MG的含量检测。
作者:蒋泽军;蒋庆姣;冼庆勇;刘云鹏;何金洋;韦秋云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建立新型半导体心脏专用NM Discovery 530c和Spectrum D单光子发射型电子计算机断层显像仪(SPECT)的每日常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对NM Discovery 530c的质量控制放射源采用740 MBq 57Co面源,主要质量控制参数及参考值能峰为(122±1.5)keV,能量分辨率半高宽(FWHM)≤7.5%,均匀性≤9%,中心坏点像素单元数≤30,超过7个坏点的探头数≤3。对Spectrum D-SPECT质量控制放射源采用370 MBq 57Co线源,主要参数指标可接受范围分别为区域均匀性>90%、整体均匀性>85%和有效视野>90%,灵敏度为(2277.6±38.1)cpm/mCi;连续进行10 d的质量控制检测。每日分别采集10例99Tcm-MIBI心肌灌注显像,并评价其图像质量。结果:NM Discovery 530c和Spectrum D-SPECT的各项质量控制指标测试结果均在可接受范围内,图像优良率均为100%。结论:新型半导体心脏专用SPECT常规质量控制测试指标达到要求,心肌显像图像质量可以得到有效的保证。
作者:张宗耀;郭风;任俊灵;吴大勇;汪蕾;何作祥;许百灵;方纬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采用自回归积分移动平均(ARIMA)模型对2000-2014年全国艾滋病发病率建立预测模型,并使用预测模型对2015-2017年艾滋病发病率进行预测。方法:分析2000-2014年全国艾滋病发病率原始数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对其进行平稳化处理,使其符合ARIMA模型的要求,并对ARIMA模型进行参数识别和模型拟合后预测2015-2017年艾滋病发病率;在对预测模型诊断检验的同时分析评价预测结果。结果:2000-2014年全国艾滋病发病率持续上升,在2011-2012年间增幅较大,对2015-2017年各年发病率进行预测,其结果分别为3.57/10万、3.80/10万和4.04/10万,与2000-2014年趋势相比依旧呈现持续上升。结论:利用全国2000-2014年艾滋病发病率数据,采用时间序列ARIMA模型对其建立预测模型,并使用该模型对2015-2017年全国艾滋病发病率预测,能够准确提供艾滋病病毒(HIV)感染数据信息,使HIV感染者能及时认识到其危害,有效预防控制艾滋病的发生。
作者:杨秋英;郭广行;陈卉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基于红外测温原理和体温折算法设计医用红外测温仪软件,以实现医用红外测温仪的模块功能运用。方法:采用汇编语言设计主程序、电池低电量检测子程序、环境温度检测程序、待测温度监测计算子程序、蜂鸣器报警子程序、EEPROM数据存储子程序、体温精度校准子程序以及按键检测子程序等,并使用烧录器进行烧录。结果:医用红外测温仪经过临床测试,其软件系统在环境温度为24℃、26℃和28℃时进行精度测试,测试结果大差值仅为0.2℃,测量温度重复性较好,精度较高。结论:设计的医用红外测温仪软件系统在设置的不同环境温度下测试精度高,重复性好,能够满足红外测温仪快速测温的运用,为临床提供准确的测温数据。
作者:毛坤剑;许新建;张明旭;刘暾东;李达义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分析基于K-means聚类分析算法的2型糖尿病动态血糖监测数据,以解决动态血糖测量仪所测数据中的噪声和干扰信号问题,得到适用于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的实验数据。方法:引入K-means聚类分析算法处理和分析由动态血糖仪测得的糖尿病患者60 min血糖值的数据,去除误差较大的数据点,使平均数值更加可靠。结果:K-means聚类分析算法对生成所需的、无干扰地对患者60 min内间隔5 min的血糖值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并与采用K-means分析算法处理之前的数据进行对比。结论:K-means聚类分析法能够有效去除干扰和噪声信号,获得高质量的实验数据,有利于对动态血糖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作者:韦哲;吕克难;王能才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研制手术保暖约束被,解决手术患者的保暖问题,提高手术患者的安全性。方法:采用软质深蓝色纯棉布、棉蕊等材料,改进原有手术盖被与约束带的结构,设计研制集安全、舒适、保暖以及便捷等特点于一体的手术保暖约束被。结果:手术保暖约束被将约束带与保暖被巧妙结合设计,具有并发症双重性能,已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起到手术患者手术保暖作用,减少患者术中低体温并发症的发生;在临床应用中确保手术患者的安全性,减轻了患者对约束带使用的恐惧心理。结论:手术保暖约束被结构简单、合理且轻巧,具有便于展开、撤收、可清洗和消毒等优点,体现人性化护理服务理念,可有效提高手术护理质量与工作效率,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郭彩云;陈珺;于美华;谢玮娜;何丽云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设计基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自动控制系统的内窥镜自动洗镜机系统,以提高洗镜机性能。方法:通过研究自动化洗镜机的设计原理,分析临床清洗消毒的需求,结合维修洗镜机的实践方法,设计基于PLC自动控制系统的内窥镜自动洗镜机系统。针对单片机的缺陷,采用PLC控制系统来稳定机器性能,尝试采用改善硬件材料质量,改良电气控制系统等方法提高洗镜机控制系统性能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结果:采用可靠性和抗干扰性高的PLC自动控制系统,实现了PLC对多个执行机构稳定的控制,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实时性、抗干扰性和可靠性,提高自动化洗镜机的稳定性,感控细菌培养合格。结论:基于PLC自动控制系统的可编程控制器能够实现多个执行机构系统中稳定控制,能够满足实际内窥镜清洗消毒过程中的需要。
作者:黄小坪;郭展熊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在现有信息技术水平的基础上,对医院现有住院流程进行优化再造,实现将住院相关服务集中到病区护士站自助系统办理,以提高医院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方法:根据现有住院流程及患者的切实需求,设计并构建“住院一站式”自助服务平台,强化入院登记、缴纳预交金两个重要的环节,将需要住院的患者在病区以外部门办理的环节转移到病区的自助设备上办理,从而实现住院流程再造。结果:住院流程改造后,患者分流到各个病区的自助服务平台办理入院和出院业务,无需在多个部门之间来回奔波及排队,办理时间由流程改造前的平均40 min左右缩短至<10 min,并可随时查询住院相关信息,不仅方便了住院患者,也节约了医院的人力成本。结论:“一站式”住院自助服务平台的功能全面,对住院流程的优化效果显著,提升了医疗管理效率,促进了患者就医体验与医患关系和谐。
作者:陈飞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设计开发基于商业智能(BI)的医院管理信息决策平台,对大量的医院业务数据进行分析整理,为医院管理者制定医院管理决策提供循证信息。方法:采用以微软SQL Server 2008 R2为中心的技术架构,集成ETL技术、OLAP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通过ETL工具从多个业务系统中提取源数据,清洗整理数据并装入数据仓库,利用AS分析工具构建数据算法模型,通过多维度与度量值的方式实现数据的聚合查询,以Web报表页面展示给用户。结果:医院积累的大量数据得到有效的二次利用,系统生成了8个主题模块和110多张分析报表,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数据满足了医院各部门的管理和监控要求;系统自动生成分析报表改变了传统的手工处理报表模式。结论:医院管理信息决策平台可集成各业务系统中的大量数据,以转化为辅助决策知识的形式展现给医院管理者,并可提高信息管理效率;在提升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实现医院精细化管理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张怡;李柯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基于实时操作系统uCOS-II进行ATmega128串行通信驱动程序设计,作为智能化静脉麻醉靶控模块通信的一部分,与药物注射机械控制系统协同运行,以提高整个药代动力学目标控制注射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实时性。方法:根据ATmega128微处理器USART特点,采用信号量、消息邮箱及环形缓冲队列,设计串口通信驱动模块。结果:串口驱动通信模块采用信号量、消息邮箱及环形缓冲区解决CPU快速处理和外部慢速通信接口的速度配合问题,并利用信号量和消息邮箱,实现串口通信中断服务与数据处理任务间数据传输的同步性和实时性。结论:通过实验验证了在多种不同通信速率下串行通信驱动模块数据传输的可靠性,该传输模块数据传输具有误码率低、传输稳定可靠的特点。
作者:陈海;陈宇珂;潘泽森;丁效军;张兴安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索更适合的备份策略,建立新的虚拟机,以配合新型血液管理信息系统测试,监控各个虚拟机的状态,搭建无线网络,满足信息安全三级等级保护要求。方法:搭建虚拟化平台、新存储系统、无线WiFi系统以及网络审计系统。结果:运用虚拟化技术,灵活实现了物料设备和集中化检测子系统的接口部署工作,有效降低了工作时长。通过无线WiFi系统,为献血者提供献血公益性宣传、查询血液中心科室服务内容等资讯;为中心领导提供行政工作移动互联、信息共享等平台,从而提高管理效率、促进精细化管理。通过审计系统实现信息资产的统一管理、监控资产的运行状况,协助中心全面审计信息系统整体安全状况;实施的新技术均满足信息安全三级等级保护的要求。结论:密切配合血液中心业务工作,运用虚拟机等新技术充实构建血液管理信息系统,可有效保障系统的适用性与安全稳定运行。
作者:李颖;戴云;冯毅;孟雅娟;万峻;陈超;袁曜;田甜;王硕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对使用CBG BIOTECH溶剂回收仪再生的二甲苯与新开封二甲苯在手术快速冷冻病理中的染色效果进行比较。方法:选取40例测试病理组织,OCT包埋后制作冷冻切片2张,分别使用再生和新开封二甲苯进行染色处理,就其染色后的组织结构、细胞核及细胞质的染色情况进行评分。结果:在快速冷冻病理中再生二甲苯与新开封的二甲苯在组织结构细胞核染色以及细胞质染色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8,t=1.45,t=1.32;P>0.05)。结论:再生的二甲苯可以应用于快速冷冻病理的HE染色法染色。
作者:薛晓伟;李星奇;王德田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通过医学影像信息系统结合传统模式在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临床教学模式中的应用,探讨数字化趋势下医学影像教学的新模式,使医学影像教学满足现代医学影像学学科发展与临床工作的需要。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专业大三年级学生300名,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50名。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授课方式,观察组学生采用传统授课模式结合医学影像信息系统进行授课,对比分析两组学习成绩、教学效果评价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学生对影像资料的病例分析、典型征象辨认及疾病判断各项评分均较对照组具有优势,且观察组学生对教学方式新颖度、知识理解程度、知识广度、课程内容印象性以及学习积极性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6.620,t=31.365,t=6.283,t=38.509, t=21.394;P<0.05);观察组学生对教学效果满意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369,P<0.05)。结论:数字化医学影像信息系统结合传统授课模式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影像学的教学质量及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值得在临床医学教学中推广并借鉴。
作者:赵宇;滕婷;祝因苏;张玲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前,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现“一高一低”的态势;即发病率高、患者年龄趋低(年轻化)。如何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如何在诊疗过程中提高效率,做好术后患者的健康管理以降低再入院率,就成为心血管疾病领域专业医疗人员、专家及管理者共同关心的议题。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