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集成数据互联共享提高医疗效率降低成本--飞利浦心血管持续健康管理

关键词:
摘要:目前,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现“一高一低”的态势;即发病率高、患者年龄趋低(年轻化)。如何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如何在诊疗过程中提高效率,做好术后患者的健康管理以降低再入院率,就成为心血管疾病领域专业医疗人员、专家及管理者共同关心的议题。
中国医学装备杂志相关文献
  • 超声、低剂量CT及MRI检查在新生儿脑白质病变的对比研究

    目的:分析超声、低剂量CT扫描与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在新生儿脑白质病变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诊断新生儿脑白质病变提供快速、安全及准确的影像诊断技术。方法:选择501例临床怀疑脑白质病变的新生儿,行超声、低剂量CT及MRI检查,分析3种检查诊断的检出率、灵敏度和特异度等情况。结果:超声、CT及MRI对新生儿脑白质病变的检出率分别为91.22%、71.26%和93.41%。在诊断脑白质病变上,超声与MRI比较无差异(x2=1.70,P>0.01);超声与CT比较有差异(x2=65.48,P<0.01);CT与MRI比较差异显著(x2=0.000,P<0.01)。结论:超声波扫描与MRI对新生儿脑白质病变的诊断准确率类似,而MRI繁杂,超声检查无创、无辐射、安全、价廉和可重复性强,值得广泛应用。

    作者:芦钺;郑义;王洪;薄飞;白显树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升级后DR与普通X射线机高千伏尘肺摄片效果的对比研究

    目的:分析普通X射线机升级为数字化X射线摄影(DR)后在尘肺病筛查等特殊健康检查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抽取在职业病健康体检期间行普通X射线机高千伏摄片的136名疑似尘肺征象者进行DR摄片,将受检者的2次摄片分别统计影像的甲级片率,同时评价尘肺病小阴影分布的检出率。结果:图像质量比较,升级后DR摄片的甲级片率为93.38%,升级前高千伏摄片的甲级片率为63.38%,升级前后甲级片率比较有明显差异(x2=27.49,P<0.01)。尘肺病小阴影分布的检出率,升级后DR摄片组小阴影2个肺区的检出率为44.85%,升级前高千伏摄片组小阴影2个肺区检出率为22.79%,升级前后检出率比较有差异(x2=14.78,P<0.01)。结论:在进行尘肺病的筛查诊断时,升级后DR摄取的胸片图像质量及对尘肺病小阴影分布的检出率明显优于升级前的高千伏摄片,而DR系统操作简单,成像快捷,适合尘肺病的X射线诊断。

    作者:邹念强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3.0T磁共振T1反转角对钆塞酸二钠增强MR肝胆特异期肝实质信号强度影响的研究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反转角(FA)在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MR肝胆特异期时肝实质与竖脊肌对比度,确定合理肝胆特异期延迟时间及扫描序列参数。方法:对15例肝脏结节性病变患者在Gd-EOB-DTPA磁共振肝胆造影术(MRC)中肝胆特异期注药后5 min、10 min、15 min和20 min分别行FA值为9 o、25 o、30 o和35 o的扫描成像。测量FA值的每组图像肝实质、竖脊肌对比噪声比(CNR);并对图像的伪影、均匀度、对比度以及整体质量行双盲主观评分,采用两独立样本比较FA 25 o15 min与FA 9 o20 min的肝实质-竖脊肌CNR。结果:同一时间点下FA值为9 o、25 o、30 o和35 o时,肝实质-竖脊肌CNR有显著差异(F=17.76,P<0.05);主观评分结果伪影和均匀度均无差异(x2=20.87,x2=29.63;P>0.05);肝实质-竖脊肌CNR和图像整体质量有差异(x2=46.76,x2=43.23;P<0.05)。FA值为25 o注药后15 min与FA值为9 o注药后20 min的肝实质-竖脊肌CNR之间无差异(t=1.89,P>0.05)。结论:在3.0T Gd-EOB-DTPA MRC肝胆特异期时,加大FA值能有效地提高肝实质信号强度,注药后15 min采用FA值25 o可缩短肝胆特异期延迟时间。

    作者:杨艳;董莘;敖国昆;吴宁;刘杰爱;许国宇;韩顺霞;常海峰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基于质量控制的磁共振成像系统周期性图像性能测试方法

    磁共振成像(MRI)系统质量控制的目的是为保证MRI设备图像质量,确保MRI图像的真实可靠,以满足临床诊断对图像质量的需求。依据国家医药行业标准以及医疗诊断对MRI技术的要求,采用周期性图像性能测试方法,对图像信噪比、均匀性、伪影、几何畸变、层厚及空间分辨力等性能参数进行周期性测试;按照数据偏差的严重性将检测周期规定为3~6个月。将测试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判断设备各项系统性能是否达到质量评价标准和稳定性质量保证,确保医学影像符合诊断标准,保证影像质量,降低设备的故障率,发现更优的测试方法。通过对MRI影像检查的图像质量进行控制,为临床诊断提供优质的MR图像。

    作者:张梦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超声造影联合弹性成像技术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评估超声造影联合弹性成像技术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19例患者的140个乳腺肿块行超声造影及弹性成像技术检查,并与病理结果对比分析乳腺超声造影、弹性成像技术单独及联合使用诊断乳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结果:病理检查结果显示:140个乳腺病灶中恶性90例(108个病灶),良性29例(32个病灶)。超声造影检查结果显示:140个乳腺病灶中恶性98个病灶,良性42个病灶。弹性成像技术检查结果显示:140个乳腺病灶中恶性96个病灶,良性44个病灶。超声造影联合弹性成像检查结果显示:140个乳腺病灶中恶性103个病灶,良性37个病灶。两种方法联合应用诊断乳腺恶性病灶的灵敏度为92.59%、特异度为90.63%、准确率为92.14%,均高于超声造影及弹性成像检查,其中灵敏度和准确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52,x2=12.02;P<0.05)。结论:超声造影和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对乳腺癌的术前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两种技术联合应用可提高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

    作者:周成香;魏倩;朱小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自发性出血的研究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MSCTA)在颅内自发性出血诊断中的成像特点,以提高MSCTA对颅内自发性出血病因分析的检出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64例颅内出血患者的多层螺旋CT影像资料,根据MSCTA成像特点,分析评价MSCTA在颅内自发性出血病因中的影像价值。结果:在164例患者中,动脉瘤合并出血者37例;血管发育不良伴出血者48例;动静脉血管畸形继发出血者13例;高血压合并脑动脉粥样硬化,继发出血者49例;白血病颅内浸润继发出血者3例;脑转移瘤伴出血者5例;凝血机制障碍继发颅内出血者2例;原因不明出血者7例。治疗前MSCTA检查明确出血原因者总计132例。MSCTA诊断与终病理结果符合率达80.5%。结论:MSCTA能够作为颅内自发性出血的一种筛查手段,可为临床明确自发性颅内出血提供有效的影像学诊断依据。

    作者:范治国;林鸣;戴捷;李艳;王小妮;马振国;刘坤;毛世梅;董宇杰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基于过程性知识架构的医学影像成像原理课程建设研究

    目的: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学生特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建设基于过程性知识架构的医学影像成像原理课程。方法:通过对北京市各级各类医院放射科开展调研,组织专家论证,分析影像技术人员的工作流程,归纳整理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医学影像成像原理课程建设及实践的研究。结果:制定和完成了医学影像成像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开发学习项目,改革教学实施评价体系,建立起了课程实训平台。结论:基于过程性知识架构的教学模式适用于实施医学影像成像原理课程的教学。

    作者:杨德武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新型半导体心脏专用SPECT的常规质量控制方法

    目的:建立新型半导体心脏专用NM Discovery 530c和Spectrum D单光子发射型电子计算机断层显像仪(SPECT)的每日常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对NM Discovery 530c的质量控制放射源采用740 MBq 57Co面源,主要质量控制参数及参考值能峰为(122±1.5)keV,能量分辨率半高宽(FWHM)≤7.5%,均匀性≤9%,中心坏点像素单元数≤30,超过7个坏点的探头数≤3。对Spectrum D-SPECT质量控制放射源采用370 MBq 57Co线源,主要参数指标可接受范围分别为区域均匀性>90%、整体均匀性>85%和有效视野>90%,灵敏度为(2277.6±38.1)cpm/mCi;连续进行10 d的质量控制检测。每日分别采集10例99Tcm-MIBI心肌灌注显像,并评价其图像质量。结果:NM Discovery 530c和Spectrum D-SPECT的各项质量控制指标测试结果均在可接受范围内,图像优良率均为100%。结论:新型半导体心脏专用SPECT常规质量控制测试指标达到要求,心肌显像图像质量可以得到有效的保证。

    作者:张宗耀;郭风;任俊灵;吴大勇;汪蕾;何作祥;许百灵;方纬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2015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放射诊断设备与放射防护用品配置分布的调查

    目的:了解和掌握广西放射诊断设备的数量和放射防护用品的配备情况,为合理配置放射诊断设备和放射防护用品提供依据,促进放射诊疗机构改进防护措施。方法:以广西所有放射诊疗机构为调查对象,通过文件形式将调查表发放至广西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分别由其负责辖区内调查表的填报。结果:广西共有放射诊断设备2359台,平均拥有数量为0.50台/万人。其中,拍片机1624台(占68.8%),CT机251台(占10.6%),牙科机179台(占7.6%),透视机158台(占6.7%),乳腺机64台(占2.7%),其他设备83台(占3.5%)。平均每家机构拥有放射诊断设备1.8台;放射诊疗机构铅橡胶围裙(方巾)的配备率为48.7%,铅橡胶颈套的配备率为31.2%,铅橡胶帽子的配备率为33.1%。结论:广西放射诊断设备数量少,人均数量不足,放射防护用品配置率低;应增加广西放射诊断设备的数量,提高放射防护用品的配置率,进一步完善辐射防护措施,保障受检者与操作者健康。

    作者:梁挺;陈发想;董颖;陈掌凡;梁桂强;吴应宇;谢萍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基于实时操作系统的ATmega128串行通信驱动程序设计

    目的:基于实时操作系统uCOS-II进行ATmega128串行通信驱动程序设计,作为智能化静脉麻醉靶控模块通信的一部分,与药物注射机械控制系统协同运行,以提高整个药代动力学目标控制注射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实时性。方法:根据ATmega128微处理器USART特点,采用信号量、消息邮箱及环形缓冲队列,设计串口通信驱动模块。结果:串口驱动通信模块采用信号量、消息邮箱及环形缓冲区解决CPU快速处理和外部慢速通信接口的速度配合问题,并利用信号量和消息邮箱,实现串口通信中断服务与数据处理任务间数据传输的同步性和实时性。结论:通过实验验证了在多种不同通信速率下串行通信驱动模块数据传输的可靠性,该传输模块数据传输具有误码率低、传输稳定可靠的特点。

    作者:陈海;陈宇珂;潘泽森;丁效军;张兴安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构建X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设备评价体系的研究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是目前实现肿瘤微创治疗和(或)精准放射治疗主要前沿技术手段之一,为此,分析X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设备的技术评价现状,从设备的技术性能、可用性、可靠性及安全性、临床功能及效果、经济性、服务体系以及适宜性等6个方面设计构建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设备从投入市场到临床使用以及维护保养等多个模块的评价体系,综合比较评价国内医疗机构在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设备的优劣。

    作者:刘胜林;张强;张盛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X射线机灯光照射野与X射线照射野中心点及四边偏离的调整校准

    目的:校准X射线机机械固件及X射线通路的偏离位置,使X射线机灯光照射野与X射线照射野中心点及四边的位置偏离符合国际标准相关要求。方法:采用专用的位置校准模块进行检测分析,明确偏离点,通过对X射线机的机架立柱、球管位置及承托架机械等机械通路以及球管内的光学通路的单一调整校准或结合调整校准,并反复校正。结果:通过多次校准,终将射线中心及四边位置与X射线照射野调节到标准位置,射线剂量值符合国际标准。结论:X射线机设备校准后其图像输出质量有较大改善,射线质量控制符合医疗卫生行业标准,定期实施校准技术流程可为临床诊断质量提供保障。

    作者:魏坤;余华良;谢杲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医科达Synergy医用直线加速器运动故障分析与处理

    放射治疗是目前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已成为现代放射治疗领域的主流设备[1]。南通市肿瘤医院2012年和2015年先后引进2台瑞典医科达Synergy高能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该直线加速器为360 o旋转的鼓状结构,加速管为行波加速管,真空器件(如枪灯丝等)可以拆卸更换,能产生多档高能X射线和电子线,配备XVI和iViewGT影像平板,满足各种类型与不同部位的深度肿瘤放射治疗[2]。

    作者:杨爱建;杨智祥;吴海波;蒋丹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探讨细菌16S rRNA基因检测对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的意义

    目的:探讨细菌16S核糖体核糖核酸(16S rRNA)基因检测对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对126例疑似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血标本进行16S rRNA基因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并同时做血培养,比较分析两种方法检测细菌病原体的快速性、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126例疑似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血标本经血培养检测阳性率为13.8%(17/126);经PCR检测阳性率为22.2%(28/126),PCR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血培养检测阳性率,差异显著(x2=10.234,P=0.004)。以血培养为“金标准”,PCR检测灵敏度为88.2%(15/17)、特异度为88.1%(96/109)。从操作时间分析,血培养和PCR检测的平均时间分别为(28.9±4.3)h和(7.5±1.2)h,PCR检测速度明显快于血培养。结论:细菌16S rRNA基因PCR检测方法速度快、敏感性高且特异性强,不受抗生素的干扰,可为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贾永锋;朱金梅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手术保暖约束被的研制与应用

    目的:研制手术保暖约束被,解决手术患者的保暖问题,提高手术患者的安全性。方法:采用软质深蓝色纯棉布、棉蕊等材料,改进原有手术盖被与约束带的结构,设计研制集安全、舒适、保暖以及便捷等特点于一体的手术保暖约束被。结果:手术保暖约束被将约束带与保暖被巧妙结合设计,具有并发症双重性能,已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起到手术患者手术保暖作用,减少患者术中低体温并发症的发生;在临床应用中确保手术患者的安全性,减轻了患者对约束带使用的恐惧心理。结论:手术保暖约束被结构简单、合理且轻巧,具有便于展开、撤收、可清洗和消毒等优点,体现人性化护理服务理念,可有效提高手术护理质量与工作效率,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郭彩云;陈珺;于美华;谢玮娜;何丽云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联合替吉奥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联合替吉奥(S-1)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80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3D-CRT联合替吉奥治疗,3D-CRT治疗总剂量为60 Gy(2.0 Gy/次,5次/周,治疗6周);自放射治疗开始同时口服替吉奥胶囊80 mg/(m2?d),2次/d,服药两周停1周,3周为1个周期,共口服3个周期。对照组采用单纯3D-CRT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0%,临床受益率为87.5%,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有差异(x2=38.958,P<0.05)。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主要为放射性食管炎所致的吞咽疼痛、恶心、食欲不振以及白细胞下降,不良反应主要为Ⅰ~Ⅱ级,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x2=1.27,x2=1.05,x2=0.13;P>0.05)。结论:3D-CRT联合替吉奥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凤玉;王舒琦;王丽梅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医院医疗设备报废质量管理研究

    目的:研究将“死亡质量”的概念引入到医疗设备报废管理中的效果。方法:通过阐述“报废质量”的定义、评定标准及准入条件等,指出提升医疗设备报废质量的管理策略和方法。对医院近年医疗设备的实际报废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评定医院医疗报废质量管理水平。结果:在2012-2015年的4年中,使用年限>8年的报废设备数占总报废设备数的比例分别为86.87%、88.89%、67.01%和51.61%,平均值为76.59%;单价<50万的报废设备金额占报废总金额的比例分别为67.78%、95.16%、74.43%和79.79%,4年平均值为79.33%。医疗设备报废质量处于较高的平均水平,医院管理措施的实施,使医疗设备的先进性、时效性和经济性均得到有效提高。结论:科学合理执行报废质量标准,可提升医疗设备报废的管理水平,有利于医院资源的高效利用。

    作者:向华;付孝梅;张和华;任庆惠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肝纤维化指标的方法学性能验证

    目的:对新产业MAGLUMI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肝纤维化指标的方法学性能进行验证。方法: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推荐方法测定的生物参考区间指标,采用MAGLUMI4000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对检测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P)、Ⅳ型胶原(CⅣ)的批内和日间精密度、准确度、线性范围及灵敏度等进行验证。结果:MAGLUMI分析仪测定HA、LN、PⅢNP、CⅣ批内和日间精密度变异系数(CV)分别为3.01%~4.82%和3.77%~4.69%;相对偏倚(%)为-5.3%~0.2%;测定线性范围与厂商要求相近;HA、LN、PⅢN-P和CⅣ的测定数值与厂商提供的参考区间符合,检测的灵敏度分别为1.30 ng/ml、0.9 ng/ml、0.49 ng/ml和0.54 ng/ml。结论:MAGLUMI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可直接用于对人血清中肝纤维化指标HA、LN、PⅢNP及CⅣ的含量进行定量分析,批内精密度、日间精密度、准确度、线性范围、灵敏度以及参考区间均较好,报告结果准确可靠。MAGLUMI分析仪是一种较理想的适用于判断肝纤维化程度的检测仪,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黄永攀;韦荣国;覃政;李灵;宋波权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数字化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与传统模式的比较研究

    目的:通过医学影像信息系统结合传统模式在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临床教学模式中的应用,探讨数字化趋势下医学影像教学的新模式,使医学影像教学满足现代医学影像学学科发展与临床工作的需要。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专业大三年级学生300名,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50名。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授课方式,观察组学生采用传统授课模式结合医学影像信息系统进行授课,对比分析两组学习成绩、教学效果评价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学生对影像资料的病例分析、典型征象辨认及疾病判断各项评分均较对照组具有优势,且观察组学生对教学方式新颖度、知识理解程度、知识广度、课程内容印象性以及学习积极性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6.620,t=31.365,t=6.283,t=38.509, t=21.394;P<0.05);观察组学生对教学效果满意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369,P<0.05)。结论:数字化医学影像信息系统结合传统授课模式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影像学的教学质量及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值得在临床医学教学中推广并借鉴。

    作者:赵宇;滕婷;祝因苏;张玲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反应杯状况敏感指标评判的研究

    目的:探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反应杯状况的敏感性指标,为实验室及时、合理地更换反应杯提供指导。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新鲜混合血清中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葡萄糖(GLU)、α羟丁酸脱氢酶(HBDH)、γ谷氨酰转肽酶(GGT)以及白蛋白(ALB),每个项目检测10次,以获得各项目对照值。将施污染项目(A)和受污染项目(B)分别配对检测,进行携带污染筛查实验;确认候选组合后将项目A检测1次,项目B连续检测3次。更换新反应杯后再次按携带污染确认实验的方式,验证候选评判指标。结果:检测数据与对照值相比,ALB会导致AST的绝对偏差(测定值为26.20 U/L)和相对偏差(89.60%)均低于允许范围,且更换新反应杯后,此组合通过验证试验。结论:ALB与AST的携带污染组合试验可作为评判反应杯状况正常与否的敏感指标,使实验室能够较早地识别反应杯状况的异常,从而避免因比色杯异常引入至检验过程中的医疗风险。

    作者:陈勋;杜娟;吴晶;郭盼;李荣海;郭慧娟;唐玉凤;尚晓泓 刊期: 2016年第11期

中国医学装备杂志

中国医学装备杂志

主管:中国医学装备协会

主办:中国医学装备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