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俊雄;周权
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是世界性分布的专性细胞内寄生原虫,可感染人类和几乎各类哺乳动物,导致弓形虫病.弓形虫的毒力取决于参与寄生虫-宿主细胞相互作用或者宿主免疫应答的弓形虫毒力因子.研究弓形虫毒力相关因子,对于寻找有效的药物作用靶位点和疫苗候选分子,预防和控制这种社会性寄生虫病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对弓形虫毒力相关因子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作者:徐安健;赵高潮;乌姗娜;靳庆娥;谷俊朝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慢性肝病患者血清铜蓝蛋白(CER)、铁蛋白(SF)水平变化与肝细胞损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依据200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及分型标准,将人选168例病例分为慢性轻度乙肝组35例,慢性中度乙肝组38例,慢性重度乙肝组26例,肝炎性肝硬化组30例,原发性肝癌组39例,另选取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化学发光法与免疫比浊法测定各组SF、CER含量,分析不同组别血清CER、SF水平与肝细胞损伤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血清CER水平:原发性肝癌组>正常对照组>慢性重度乙肝组>肝炎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轻度乙肝组,慢性中度乙肝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SF水平:原发性肝癌组>肝炎肝硬化组>慢性重度乙肝组>慢性中度乙肝组>慢性轻度乙肝组>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慢性肝炎由轻度发展到中度、重度乃至肝硬化的过程中,肝细胞受损是一个渐进性的发展过程,在此演变过程中,血清CER水平渐进降低而SF水平则渐进升高,可作为判断肝细胞坏死程度、治疗预后有价值的指标.血清CER原发性肝癌时升高,肝炎肝硬化时降低,可用于二者的鉴别和筛选.
作者:黄勇;郑青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平顶山市近2年来布鲁氏菌病实验室检测结果,为防治本病提供依据.方法 对平顶山市布鲁氏菌防治门诊接诊的疑似布鲁氏菌病例进行血清学检测,检测方法按照《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执行.结果 检测布鲁氏菌病疑似病例505例,阳性166例,阳性率为32.87%;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4~7月是发病高峰;男性与女性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1,P>0.05);60~岁年龄组阳性率高(43.69%,45/103);职业分布以农民阳性率高(35.83%,129/166);地区分布以鲁山县阳性率高(44.87%,35/78),其次是石龙区,阳性率为42.86%(6/14).结论 平顶山市布鲁氏菌病疫情经前几年快速上升后进入平台期,建议政府部门继续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作者:宋倩倩;郭建沂;赵华彬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通过对2012年深圳市流感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探索流感流行规律,为制定流感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全市哨点医院的流感样病例数据,病原学检测结果和暴发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2年深圳市的流感样病例占门诊急诊就诊总数百分比(ILI%)为4.15%,波动在3.16~5.56%之间.2012年全市哨点医院共采集ILI咽拭标本3 776份,分离出474株流感病毒,阳性率为12.6%,其中264株季节H3亚型(55.7%),150株B(Victoria,31.6%)亚型,55株B(Yamagata,11.6%)亚型,4株季节H1亚型(0.8%),1株甲型H1N1亚型(0.2%).2012年全市报告了87起ILI暴发疫情,流感PCR检测阳性74起,其中乙型23起(26.7%),季节性甲型46起(53.5%),季节性甲型和乙型混合感染5起(5.8%).结论 2012年深圳市流感活动较低,主要在上半年流行,3月初和6月初出现流行高峰.
作者:王昕;房师松;程小雯;吴春利;吕星;张仁利;唐秀娟;马汉武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海口地区α地中海贫血的发病率及分析缺失型基因的类型.方法 对具有α地中海贫血高风险的278人使用裂口PCR (gap-PCR)法进行缺失型基因的检测.结果 278人中检出α地中海贫血111人,发病率为39.93%.α地中海贫血缺失型基因类型分布为东南亚缺失型杂合子(-SEA/α α)28例,东南亚缺失型纯合子(--SEA/--SEA)4例,右缺失型杂合子(-α3.7/α α)23例,右缺失型纯合子(-α 3.7/-α 3.7)4例,左缺失型杂合子(-α 4.2/αα)17例,左缺失型纯合子(-α4.2/-α 4.2)2例,血红蛋白H病21例,3.74.2双重杂合子(-α3.7/-α4.2)4例,α地中海贫血复β地中海贫血8例.结论 α地中海贫血是常见、危害大的单基因遗传病,在海口地区属于高发病区,做好α地中海贫血基因类型的诊断对于优生优育起到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提高整体人类出生素质.
作者:陈扬;王婵;黄邓高;冯女;张淑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武汉市汉阳区流动人口肺结核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为开展流动人口结核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武汉市汉阳区2008年1月~2012年12月登记管理426例流动人口结核病患者的发现方式、年龄特点、临床表现、X线胸片病灶分布特点、痰涂片抗酸杆菌检查结果及治疗转归情况,并与1 038例同年龄段本地户籍患者比较.结果 426例流动人口新发肺结核中15~45岁青壮年患者385例(90.4%,385/426);以健康体检方式发现者253例(59.4%,253/426)、肺部病变累及两个或以上肺叶者267例(62.7%,267/426)、痰涂片抗酸杆菌检查阳性者152例(35.7%,152/426),均高于户籍患者(x2值分别为98.19,37.38,39.29,P值均<0.001);流动人口新发肺结核治疗成功333例,占78.2%,(333/426),明显低于户籍人口(94.8%,984/1038)(x2=92.46,P<0.001).结论 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病变范围广、痰涂片抗酸杆菌阳性率高、治疗成功率低,增加了结核病控制工作的难度.
作者:周利;周美兰;张剑;王长武;朱建;曾文霞;刘华;陈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明确去除伯氏疟原虫CSP基因的中央重复序列不影响该蛋白的膜定位及与肝细胞特异结合的特性. 方法 将去除中央重复序列的伯氏疟原虫CSP基因片段(PbCSP’)克隆入原核表达质粒pGEX-4T-1,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诱导表达,纯化重组蛋白,免疫大鼠获得相应抗体;用流式细胞仪筛选表达EGFP-PbCSP’的Hela细胞,应用Con focal显微镜及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表达的蛋白是否定位于细胞膜及能否与小鼠肝癌细胞(H22)特异结合. 结果 pGEX-PbCSP’的原核表达及纯化、免疫大鼠获得抗体,在Hela细胞表达的EGFP-PbCSP’蛋白定位于细胞膜,并能与小鼠肝癌细胞(H22)特异结合. 结论 去除中央重复序列的伯氏疟原虫CSP片段与肝细胞特异结合,为进一步研究其是否可作为肝细胞的靶向分子奠定了基础.
作者:吴姿蓉;余新炳;李艳文;陈晓湘;袁竹青;马长玲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在宫颈癌的新辅助化疗疗效中的评价作用.方法 收集我院经病理检查证实的25例宫颈癌患者,在新辅助化疗前及化疗后行常规MRI及DWI检查,评价化疗前后肿瘤及转移性淋巴结在DWI图像及其ADC值的变化.结果 (1)25例宫颈癌化疗后肿瘤实性成分ADC值较化疗前明显升高,且肿块体积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DWI序列对转移性淋巴结的检出敏感性高于T2WT序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有效的淋巴结DWI信号减低,ADC值增高.(3)宫颈癌病理分型平均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WI序列评价宫颈癌化疗前后疗效早于肿瘤体积变化,检测转移性淋巴结的敏感性高于常规MRI.
作者:申艳光;刘越雄;涂蓉;金松;黎明鸾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感染了艾滋病病毒(HIV)的女性性服务人员(FSW)抗病毒治疗效果.方法 对13例感染了HIV的FSW进行及早抗病毒治疗,并跟踪随访,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不同时间检测其CD4+T细胞和HIV病毒载量.结果 13例FSW经过3个月多的抗病毒治疗后,病例的CD4+T细胞计数不同程度增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IV病毒载量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生活状况良好.结论 及早抗病毒治疗感染了HIV的FSW,给感染者带来好的预后结果,降低了传播艾滋病的风险.
作者:覃雄林;李晓华;覃春伟;韦微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海南省14个疟疾联防市县2010年及2011年抗疟工作报表的报告质量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方法 收集并整理海南省近两年来14个市县上报的常规抗疟月报表和常规季节性抗疟报表.使用Microsoft Excell 2003数据的录入和整理,计算报表的上报率、及时率、符合率.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11年常规抗疟月报表上报率(x2=8.599,P<0.05)和及时率(x2=6.463,P<0.05)均低于2010年,2011年符合率(x2=8.351,P<0.05)高于2010年.季节性抗疟报表上报率两年相同,符合率(x2=0.087,P>0.05)2011年低于2010年1.82个百分点.结论 抗疟工作报表报告质量不理想.建议不断完善该系统监测报告,提高报告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以满足抗疟工作规范化与科学化的需要.
作者:王善青;孟文芳;王光泽;蔡红林;胡锡敏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云南省祥云县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特征和汉坦病毒(HV)宿主动物分布特点.方法 收集祥云县2003~2012年HFRS疫情资料并采集病人和健康人血清检测HV抗体.在居民区和野外捕鼠,鼠肺组织标本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HV抗原,用RT-PCR法检测HV核酸.结果 祥云县2003~2012年共报告HFRS病例100例,平均年发病率2.18/10万(0.88/10万~ 4.64/10万).主要发病地区为云南驿镇、普棚镇和下庄镇.全年均有发病,以男性青壮年农民为主.居民区以褐家鼠和黄胸鼠为优势种,野外以中华姬鼠为优势种.鼠间HV总感染率为6.22%,其中褐家鼠、黄胸鼠和中华姬鼠HV感染率分别为4.38%(14/320)、5.33%(9/169)和13.25%(11/83),其它阳性鼠种为灰麝鼩、臭鼩鼱、小家鼠、大绒鼠.从8份阳性褐家鼠肺标本中检测到汉城型病毒核酸阳性3份,汉滩型核酸阳性1份.结论 祥云县不仅存在着以褐家鼠为主要传染源的HFRS家鼠型疫源地,也存在野鼠型疫源地.近几年发病率上升与较高的鼠密度和鼠间HV感染率有关.
作者:李文娟;张海林;张云智;杨卫红;周济华;段春丽;张琼娜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泛昔洛韦联合微波治疗女性生殖器疱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符合标准的178例女性生殖器疱疹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89例给予泛昔洛韦片,0.25,口服,3次/d,10d为一个疗程,治疗组89例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联合微波患处局部治疗,隔日一次.观察两组患者的症状缓解情况(如止疱时间、结痂时间、皮损愈合时间等),比较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以及一年内的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症状缓解时间相比:止疱时间(0.7±0.3vs1.3±0.5d,t=40.0)、结痂时间(1.6±0.2vs2.9±0.5d,t=25.0)、皮损愈合时间(5.1±0.5vs6.9±0.6d,t=3.2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0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9,P<0.05).随访一年后,治疗组的复发率为35.96%,对照组的复发率为56.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33,P<0.01).结论 泛昔洛韦联合微波治疗女性生殖器疱疹可以明显提高临床治愈率,减少复发频率,价格低廉,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修霞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结核感染、发病、转归过程中患者细胞免疫状态的连续变化及其对患者的病情、病程、疗效转归的影响. 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测定潜伏感染者、现患者及健康未感染者血清中IFN-γ、IL-4、IL-17等相关细胞因子蛋白水平的动态变化. 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病例组血清中IL-4、IL-17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IFN-γ却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潜伏感染组血清中IL-4、IL-17水平亦有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FN-γ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病例组血清中IL-4、IL-17水平高于潜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FN-γ水平要低于潜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D.01). 结论 部分细胞因子蛋白水平的动态变化,与患者病情、病程、疗效转归有紧密的关系,检测IFN-γ、IL-4、IL-17等有助于指导肺结核的治疗,为结核病的快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黄文焰;刘晋洪;郑军;陈涛;温贵华;陈伊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广西孕产妇艾滋病、梅毒及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现状,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及其感染艾滋病的危险因素,为孕产妇针对性干预策略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将2011及2012年的4~8月确定为监测时间,监测期间就诊于广西35个孕产妇艾滋病监测哨点的所有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对孕产妇的人口学特征、艾滋病相关知识、吸毒及性行为等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集3~5ml静脉血进行HIV、梅毒及HCV抗体检测,应用SPSS20.0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 (1)共调查了28 078名孕产妇,回收有效问卷26 883份,调查问卷的有效应答率为95.74%.监测期间,采集血样28 077份,HIV感染率为0.10%(29/28 077)、梅毒感染率为0.81%(227/28 077)、HCV感染率为0.23%(64/28 077).(2)孕产妇艾滋病知识的总体知晓率为88.43%,对艾滋病的非传播途径知晓率为77.31%~86.44%,对三大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为88.93%~97.14%.(3)单因素分析显示:文化程度、丈夫吸毒、有丈夫以外性伙伴、丈夫艾滋病/性病以及HCV阳性是感染HIV的危险因素;(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感染艾滋病的风险是其他文化程度者的4.40倍(P=0.01,95%CI=(1.37,14.12)),丈夫为艾滋病或性病患者的孕产妇感染艾滋病的风险是丈夫为非艾滋病非性病者的152.57倍(P=0.01,95%CI=(49.06,474.47)).结论 广西孕产妇HIV和HCV感染率尚处于较低水平,梅毒感染率略高;需重点关注丈夫吸毒、丈夫为艾滋病患者、多男性伴、HCV阳性以及文化程度在小学及以下的孕产妇,加强随访和HIV检测是减少垂直传播的重要手段.
作者:陈栏心;董柏青;陈怡;朱秋映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南通市农村居民肠道寄生虫病感染情况,为今后制定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改良加藤氏厚涂片法检查农村居民肠道线虫卵感染情况;采用透明胶纸法检查农村幼儿园学龄前儿童和小学1~2年级学生蛲虫卵感染情况.结果 2003 ~ 2012年的10年间,我市农村居民肠道线虫病总感染率为1.93%,其中钩虫、蛔虫和鞭虫总感染率分别为0.97%、0.72%和0.24%.人群的总感染率和各单虫感染率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农村幼儿园学龄前儿童和小学低年级学生蛲虫病总感染率为1.87%.结论 大规模人群集体驱虫服药是农村居民肠道线虫病感染率下降的主要措施;另加强室教活动,减少类便接触也是农村居民肠道线虫病感染率下降的另一主要因素.
作者:丁桂生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住院及门诊患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情况并探讨其防范措施.方法 对2008~2012年237 735例住院及门诊患者进行HIV抗体检测,并分析其阳性结果.结果 初筛阳性173例,确认阳性167例,符合率为96.53%,阳性率为0.07%.167例感染者中男117例,女50例,年龄0~80岁,男性感染者主要分布于31~50岁年龄段(68.37%);女性感染者主要分布于31~40岁和>60岁之间(60.00%);科室分布:内科、外科、妇科、门诊抗-HIV阳性率分别为0.047%、0.093%、0.057%和0.071%;HIV感染者以性传播为主,已婚者占多数,文化程度越低,感染率越高,职业分布以无业、农民和经商者多.结论 对全民进行预防艾滋病知识的普及,能有效降低HIV抗体阳性率,医务人员要做好预防工作,防止职业暴露的发生,使用质量好的试剂可提高检测准确性.
作者:陈桂成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五华县农村生活饮用水微生物卫生状况.方法 对2011 ~2012年五华县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对全县16个镇的农村生活饮用水进行调查,2011年共采集水样416份,总合格率为45.4%,2012年采集水样392份,总合格率为36.0%;出厂水、末梢水、地下水、泉水、河水2011年的合格率分别为61.1%、55.6%、48.1%、46.9%、22.45%,2012年的合格率分别为57.1%、50.0%、47.1%、26.1%、9.30%.结论 五华县16个镇的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自然污染和人为的污染,水质较差.水质微生物严重超标,存在引发肝炎、痢疾等肠道传染病流行的潜在性危险,需加强监管.为保障五华县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饮用水安全,必须加强对现有水源的保护,改善农村生活饮用水的现状,从而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和身体健康.
作者:张少忠;黄文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掌握常德市甲乙类传染病流行特征,为制定传染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6~2012年甲乙类传染病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2006~2012年共报告22种甲乙类传染病81 924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04.55/10万.肠道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总体上呈现下降态势,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呈现高度散发状态,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呈逐年上升态势.年平均发病率居前七位的传染病分别是肺结核、乙肝、梅毒、痢疾、肝炎(未分型)、淋病.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年龄分布以成人为主.结论 常德市传染病谱正在发生变化,应根据该变化特点和人群分布特征,在抓好分类管理的同时,突出以农民为重点人群,以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梅毒、痢疾、淋病等为代表的多发传染病的防治工作,特别要注意落实行为干预措施,遏制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的上升势头.
作者:聂俊雄;周权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广州市黄埔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及流行因素,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及《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预警信息系统》中广州市黄埔区2009~2012年手足口病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9~2012年广州市黄埔区手足口病报告病例7389例,年平均发病率434.39/10万,无死亡病例,报告重症病例2例,重症率为0.03%;发病呈现双峰特点,主高峰为4~7月,次高峰为9~10月;全区各街道均有发病,黄埔街报告病例数多,共1327例,穗东街发病率高,为740.41/10万;4年报告病例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共7021例,占95.02%,男女性别发病率比为1.15:1,发病以散居儿童和托幼儿童为主;检测251份手足口病病例标本,肠道病毒阳性率70.92%,其中CoxA16阳性率25.90%、EV71阳性率24.30%、其他肠道病毒阳性率19.92%;全区共报告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199起,主要发生在幼儿园,占88.44%,对73起疫情采样,60起肠道病毒阳性,其中EV71阳性率32.88%,CoxA16阳性率28.77%,CoxA16和EV71同时检出阳性率8.22%.结论 2009~ 2012年广州市黄埔区手足口病处于高发状态,发病有明显的季节和人群特征,幼儿园是发生聚集性疫情的主要场所;CoxA16和EV71肠道病毒是引起黄埔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应加强政府主导,部门合作,在加强手足口病疫情监测和病原监测工作的同时,大力开展宣传教育.
作者:罗小华;孙颖颖;周焰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重庆市九龙坡区2007~2012年手足口病(HFMD)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重庆市九龙坡区7 503例HFMD病发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7~2012年共发生HFMD 7 503例,重症3例,死亡2例,年均发病率为137.8/10万,死亡率0.04/10万,病死率0.23%;病例发病时间集中在4~6月和10~12月;城区发病多于农村(x2=9.79,P<0.01);发病人群以5岁以下散居儿童和托幼儿童为主,占病例总数的95.51%,尤以1~3岁发病高占72.11%;男女性别比例为1.53∶1,男性发病率比女性高(x2=307.87,P<0.01).病原学构成普通病例以CoxA16型、EV71型为主,聚集性和暴发病例以EV71型为流行优势株.6年间发生聚集性病例和暴发疫情共32起420例,罹患率4.77%,均发生在幼托机构.结论 九龙坡区HFMD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聚集性病例和暴发疫情高发场所为托幼机构,应加强托幼机构、商业集中的街道社区及流动人口聚居地5岁以下儿童HFMD防病知识宣传和疫情监测控制.
作者:谭学筠;梁小华;熊飞;吴贵琴 刊期: 201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