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智能控制多功能康复关怀组合系统的保养与维修

张博;古凯

关键词:智能控制, 设备保养, 维修, 多功能康复
摘要:智能控制多功能康复关怀组合系统是一种新型的康复设备,此设备集自动翻身、背部辅助、便溺功能、左右下肢分别运动、用餐、防坠、上肢锻炼功能、下肢蹬车锻炼功能、足浴、恒温水冲洗功能、全球眼影、音监视功能以及无线遥控功能于一身,综合采用机械电子技术。因其功能全面使用方便,深受康复患者的喜爱。
中国医学装备杂志相关文献
  • 增强CT与胃镜检查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诊断价值对比观察

    目的:探讨增强CT检查与胃镜检查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98例肝硬化合并胃底静脉曲张或食管静脉曲张患者,并行增强CT检查与胃镜检查,分析增强CT扫描下门静脉和脾静脉值。结果:98例患者中,增强CT检测和胃镜检查在诊断肝硬化合并食管静脉曲张、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肝硬化合并胃底静脉曲张中诊断结果相似;增强CT检测出轻度、中度和重度患者的门静脉值及脾静脉值与胃镜检查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3.06, F=20.22;P<0.05)。结论:增强CT和胃镜检查对诊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诊断效果良好,且增强CT检测对诊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上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红霞;张丽娟;刘正基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改良中凹卧位在妇科腹腔镜手术的应用

    目的:观察改良中凹卧位对妇科腹腔镜术中患者气道峰压(Ppeak)、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的影响及术后复苏的影响。方法:对45例经美国麻醉师协会(ASA)评分为Ⅰ~Ⅱ级的患者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23例)和观察组(22例)。对照组采用头低脚高截石位(T体位);观察组采用改良中凹卧位,观察两组患者术中Ppeak及PETCO2变化情况,统计两组患者术后的拔管时间,恶心、呕吐及寒战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术中气腹后15 min、30min、60min对照组患者的Ppeak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26,t=2.838, t=2.881;P<0.05);对照组患者气腹后30 min、60 min的PETCO2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15,t=2.436;P<0.05),术后拔管时间对照组大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63,P<0.05)。结论:改良中凹卧位可以降低妇科腹腔镜术中患者的Ppeak和PETCO2,有利于患者术后的复苏。

    作者:吴浩;张伟;蒋忠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葡萄糖水溶液阻抗检测系统的设计应用

    目的:设计葡萄糖溶液阻抗检测系统,分析研究葡萄糖水溶液浓度水平与阻抗的关系,为研究人体血糖检测与血液阻抗的关系奠定基础。方法:采用AD5933中的数字频率合成器(DDS)产生激励信号,施加在待测阻抗上,模拟数字转换器(ADC)采集相应信号并送到片内离散傅里叶变换(DFT)模块进行数字处理,测量结果通过I2C送至单片机,再由单片机与计算机上位机通讯,计算机显示该阻抗值。结果:该仪器能够实现电阻、电容、电感及葡萄糖水溶液阻抗快速和准确地测量。实验验证,阻抗幅值和相位测量的相对误差较小,电阻阻抗平均偏差为0.04,相位平均偏差为0.15 o。结论:葡萄糖水溶液阻抗检测系统的应用,可准确测量出葡萄糖水溶液浓度水平;葡萄糖水溶液浓度与阻抗呈线性相关,相关系数>0.99。

    作者:周菁楠;朱立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医院设备信息化管理及系统架构设计

    目的:探讨医院医疗设备管理方法,提出设备信息化管理需完成的任务及发展方向。突破常规的设计思路,进一步扩展医院设备信息化管理的范畴,真正实现信息化辅助下的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目标。方法:全面分析医院日常医疗设备管理工作,设计出一种全新的“双核”设备信息系统架构,即采购前+采购后双核心架构。结果:基于该全新架构,可方便地实现系统模块化和全流程化设计。各种功能模块在“双核”架构下可灵活扩展,终实现对医院医疗设备管理的全覆盖。结论:采购前+采购后的“双核”架构是一种稳定性强,且适宜扩展的系统架构,真实地还原了设备管理的本质,强调了“集体劳动”的作用,终实现医疗设备动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目标。

    作者:王一栋;陈刚;牛伟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基于Excel的医用耗材管理系统开发及应用

    目的:为促进医院临床和科研医用耗材管理工作,提高统计分析的效率,基于Excel开发自定义医用耗材分析管理系统。方法:将医院原系统中的数据导出,利用Microsoft Excel软件的数据透视表、函数及数据透视图等功能,对医用耗材出库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利用Microsoft Excel软件的数据统计及函数功能制作统计表,绘制统计图,能够更加方便、可自定义地对耗材出库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论:开发的自定义医用耗材分析管理系统对耗材出库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弥补原有管理系统的不足,提高耗材管理工作的效率。

    作者:姜茂刚;罗二平;雷涛;景达;谢康宁;申广浩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DV8900激光相机故障排除4例

    柯达DV8900激光相机是激光相机中比较成熟的产品,其构造精细,具有运行成本低,效率高,成像速度快等优点[1-2]。作为DR、MR、CT及DSA等设备的图像输出设备,在医院广泛应用[3]。现将该设备出现过的4种故障和排除方法进行分析。

    作者:倪世杰;刘永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第二代移动式数字化野战口腔诊疗车模块的设计及应用研究

    目的:设计口腔诊疗车进行模块化,使口腔诊疗系统具有升级潜力,并能够根据需要不断更新、完善,体现其可扩展性、可维护性。方法:选用西沃VOLVO 9300车型,根据野战口腔诊疗车的卫勤保障功能任务的需求以及口腔治疗特点和分类,将车厢内口腔专科诊疗的设备,按照功能设计为6个数字化模块单元。结果:数字化模块的口腔诊疗车其野战保障能力较第一代及其他同类诊疗车大幅提升,模块的系统化使其他诊疗设备相应增加,基本涵盖了口腔各病种的诊疗范围,提高了诊治能力,扩大野外诊疗半径和治疗量。结论:第二代移动式数字化野战口腔诊疗车模块的研制设计,突出先进性、实用性和科学合理性,能够极大提升口腔卫勤保障能力和水平。

    作者:周建学;辛红;杨继庆;何芳丽;卜欣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血液透析装置透析液加热配比系统技术分析及透析液温度对肾纤维化透析患者的影响研究

    目的:分析透析液温度对肾纤维化终末期透析患者的影响,探讨血液透析装置对透析液温度进行实时监测的重要意义。方法:以日机装DBB-27型血液透析装置为研究对象,分析透析液混合配比及温度监视部分的工作原理、主要结构及功能特点;结合温度故障检修案例分析透析液温度对肾纤维化终末期透析患者的影响。结果:温度监视对保证透析液混合配比部分正常稳定运转及透析液温度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结论:透析液温度对肾纤维化终末期透析患者具有重要影响,对透析液混合配比部分温度实时监测非常必要。透析装置加热除气配比系统之间通过监视系统环环相扣,能够使整个透析装置正常、稳定运转,为患者提供安全可靠的透析治疗。

    作者:严嘉伟;何立群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移动医疗中生物医学传感器及电极研究进展

    通过评阅国内外研究所、高校和企业的新研究文献,分析生物医学传感器的研究进展,阐述移动医疗中传感器的研究和发展方向。生物医学传感器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从种类、精度及应用等各方面均获得高度关注,可总结归纳为电生理类、生化检测类、心肺监测类及运动监测类。移动医疗是现代医疗发展的必然趋势,移动医疗离不开通讯网络、智能终端以及生物医学传感器,其技术进步为移动医疗的迅猛发展奠定了基础。

    作者:汪长岭;申倩;李治;沈华强;朱兴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超声三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的TAVI术患者左室整体收缩功能

    目的:探讨三维斑点追踪显像(3D-STI)技术对左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S)患者行经导管主动脉瓣腔内植入术(TAVI)后左室早期整体收缩功能变化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行TAVI术的LVEF正常的16例重度AS患者纳入TAVI组,选取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20名纳入对照组。采集16例AS患者术前、术后3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健康对照组标准心尖四腔观左室实时三维动态图像,应用3D-STI技术测量并比较各组左室整体纵向应变(GLS)、圆周应变(GCS)、面积应变(GAS)及径向应变(GRS)。结果:TAVI组术后各时间点主动脉瓣前向血流大流速(AV),大跨瓣压差(Max PAG)均较术前明显下降;术前TAVI组LVEF均>50%,术后各时间点LVEF变化不明显;3D-STI分析TAVI组术后各组左室纵向应变、圆周应变、面积)应变及径向应变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并呈上升趋势,术后3个月左室舒张末重量指数(LVEDMI)出现明显改善,但仍低于健康对照组。结论:3D-STI技术分析左室整体应变可在LVEF变化不明显的情况下早期有效地评价TAVI患者左室收缩功能的变化。

    作者:张敏;金修才;徐芬;熊文峰;赵宝珍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可疑肾实质来源肿瘤患者术前评估18F-FDG PET/CT图像特点分析

    目的:分析探讨临床可疑肾实质来源肿瘤患者术前18F-FDG PET/CT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选取126例可疑肾实质来源恶性肾肿瘤患者,按照患者的年龄将其分为老年组(42例)和中青年组(84例)。所有患者按常规方法行18F-FDG PET显像,通过勾画感兴趣区(ROI)方法计算原发、转移灶及正常肾实质标准化摄取值大值(SUVmax)和原发灶靶本比(T/B),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恶性114例,良性12例,18F-FDG PET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37.72%、83.33%、95.56%和12.35%;②转移患者16例,原发灶大小及SUV均明显高于未转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12,Z=-4.26,P<0.001);③老年患者组原发灶大小、SUV及转移发生率与中青年组相比无显著差异;④透明细胞癌病灶18F-FDG PET阳性率及代谢活性显著低于非透明细胞癌病灶,大小无差异。结论:SUVmax和T/B值均不适用于肾实质来源肿瘤诊断。原发灶代谢明显增高时,诊断恶性把握较大,且病理类型常为非透明细胞癌。肿瘤原发灶越大、代谢越高则越易发生转移。老年肾肿瘤患者的18F-FDG PET影像特点与中青年组一致。

    作者:胡桂兰;霍力;郑有璟;邢海群;纪志刚;吕京桥;李方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基因药学实验技术在药剂学教学中的渗透与探索

    目的:通过掌握药剂学发展的新进展,探讨基因药学实验技术在药剂教学的新思路。方法:以基因治疗为思路强化药剂学载体的设计方法,通过基因递送载体研究强化基因载体评价手段,引入基因药学实验技术。结果:熟悉siRNA加载与测定技术并依此进行新药设计,成为药学、化学、生物学和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教师及研究人员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明确使学生掌握该知识和技能是生物学时代教学内容改革的重要任务,能够适应生物学时代药学教育教学内容的改革需求。结论:现代药剂学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探讨基因药学在药剂学教学中的作用和应用,使新型现代药剂学的教学具有更广阔的教学内涵和外延。

    作者:崔纯莹;蒋雪云;李珊;赵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纤维支气管镜在诊断中央型肺癌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应用于中央型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7例中央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纤维支气管镜的诊断准确率和镜下表现,并与传统CT影像学检查进行比较。结果:纤维支气管镜诊断准确率为90.51%,高于胸部CT检查(占75.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450,P<0.05),纤维支气管镜对鳞癌、未分化癌和腺癌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2.86%、92.68%和66.67%,纤维支气管镜直视下多见的是增生型肺癌(占61.31%)。结论:纤维支气管镜在中央型肺癌的诊断中具有CT和MRI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作者:董丽丽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射波刀治疗计划中定位中心的改变对靶区剂量分布影响研究

    目的:研究在椎体追踪和肺追踪模式下,定位中心的改变对靶区剂量分布的影响。方法:选取3例肺癌患者,对椎体追踪靶区2例和肺追踪靶区1例进行计划设计,椎体追踪靶区分为靠近椎体病变和远离椎体病变。选择与靶区中心对应的定位中心进行计划设计,逐渐改变定位中心,每移动一个椎体设计一个计划,计划命名为T1-T5。结果:采用椎体追踪的靶区剂量分布参数均有所变化,其中覆盖靶区体积改变较大,如靠近椎体靶区的覆盖靶区体积由95.73%改变为93.08%,而远离椎体靶区的覆盖靶区体积由98.52%改变为90.42%。采用肺追踪的靶区剂量分布不随定位中心的改变而改变。结论:采用椎体追踪的靶区,定位中心的改变对靶区分布有一定影响,当定位中心改变较小时,剂量分布变化不大,而当定位中心改变较大时,剂量分布有较大的变化,其中远离椎体的靶区剂量分布改变较靠近椎体的稍大;采用肺追踪模式的靶区,定位中心的改变对靶区剂量分布无影响。

    作者:高行新;陆军;李莎;姜澎;崔晓磊;黄永辉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量子点技术及其在生物医学检验中的应用

    目前,量子点技术在生物医学中取得了广泛的应用,由于其具有独特的光谱特性和很好的光化学稳定性,逐渐成为生物医学检验领域中一种重要方式。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科学家已对量子点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优势逐渐显现,20世纪的末期被应用到生物学领域。至此之后,量子点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受到关注和重视,在生物医学的多个领域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并具有广阔的前景。

    作者:汤陌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体外冲击波与高频热疗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体外冲击波与高频热疗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CABP)的疗效。方法:选取76例CABP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高频热疗组与冲击波组,每组38例。高频热疗组实施体外高频热疗,冲击波组实施体外冲击波治疗,并于治疗6周后依据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NIH-CPSI)及前列腺液白细胞计数来评定疗效。结果:①冲击波组治疗后NIH-CPSI评分、疼痛评分、排尿及前列腺液白细胞计数改善幅度明显高于高频热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6,t=4.19,t=4.08,t=3.31;P<0.05);②冲击波组前列腺按摩液(EPS)中白细胞介素-6(IL-6)从治疗前的(54.76±6.03)ng/ml升高至治疗后的(85.13±9.73)ng/m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浓度分别从治疗前的(3.90±0.15)ng/ml和(3.40±1.18) ng/ml下降至(3.01±0.26)ng/ml和(1.51±0.70)ng/ml,改善幅度均明显高于高频热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5,t=3.13,t=8.29;P<0.05);③高频热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57.89%,冲击波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1.58%,冲击波组总有效率高于高频热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5,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体外高频热疗与冲击波治疗CABP均有一定疗效,但冲击波对患者疼痛及排尿症状的改善更为明显。

    作者:赵丽杰;赵军凤;公艳玲;杨宝山;马海波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基于HIS数据库的门诊患者诊疗行为分析研究

    目的:探讨医院门诊患者的诊疗行为,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方法:抽取医院信息系统(HIS)数据库中2013-2014年的门诊患者基本信息、诊断信息及处方信息等,建立数据模型,对医院中的患者结构及流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通过数据分析所得出的数据,为医院持续性改进服务水平提供了有效支持。结论:基于HIS数据库对医院门诊患者行为进行分析研究,可使管理者从多视角透视医院的运行状况,从而为医院管理制定“精准决策”提供参考。

    作者:徐吟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医院互联网+医疗的应用研究

    目的:为优化医院门诊服务,解决门诊排队和就医体验差的突出问题,结合移动互联网技术,打造一套门诊服务的移动应用,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O2O门诊”服务流程。方法:以医院信息系统为依托,借助支付宝服务窗平台,上线使用“友谊医院服务窗”的移动互联网医疗应用,着重就其技术架构、功能设计和关键技术环节等进行探讨分析。结果:“友谊医院服务窗”实现了门诊就诊流程的改造,大幅减少了门诊患者的无效等待时间,减少了医院人力成本,提高了门诊诊疗服务效率。结论:移动互联网技术在门诊服务中的应用,改善了患者就医体验,提升了医院形象,为医院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作者:张旭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肺通气灌注显像与64排CT肺动脉造影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比较研究

    目的:评价肺通气灌注显像与64排CT肺动脉造影在诊断肺动脉栓塞中的价值。方法:选取73例临床怀疑有肺动脉栓塞的患者,分别进行核素肺通气灌注显像以及64排CT肺动脉造影两种检查,以终临床确诊为标准,评价并比较两种显像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结果:核素肺通气灌注显像对肺动脉栓塞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依次为:82.86%、92.11%、90.63%和85.37%。64排CT肺动脉造影检查诊断肺动脉栓塞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74%、94.12%、94.59%和88.89%。结论:64排CT肺动脉造影诊断肺动脉栓塞的特异性强,核素肺通气灌注显像诊断肺动脉栓塞的灵敏度较高;二者均为诊断肺动脉栓塞有效的影像学方法,且联合应用有助于更好地诊断肺动脉栓塞。

    作者:孙长青;徐炳福;刘兰;马建青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追踪方法学在医用高值耗材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追踪方法学在医用高值耗材管理中的应用,发现医用高值耗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隐患,提出解决方法。方法:设计并运用基于高值耗材的系统追踪与基于患者的个案追踪,对医院高值耗材管理进行追踪检查,汇总追踪的情况,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存在的隐患制定相应改进措施。结果:通过追踪发现,医用高值耗材使用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其中品种引进、采购实施方案、使用科室落实及组织领导是医用高值耗材管理的主要方面。结论:高值耗材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追踪方法学发现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可为医院医用高值耗材安全管理提供有效保障。

    作者:金鑫;张亮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中国医学装备杂志

中国医学装备杂志

主管:中国医学装备协会

主办:中国医学装备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