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丽媛;梁永刚;倪萍;陈自谦;陈坚;李威;刘冰川;陈建新
目的:探讨腮腺良性肿瘤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腮腺良性肿瘤患者的MRI资料,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2例腮腺良性肿瘤均与正常腮腺组织分界清;11例多形性腺瘤中9例位于腮腺浅叶,2例位于腮腺深叶,在T1WI上呈等或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其中7例呈渐进性强化;8例腺淋巴瘤均位于腮腺浅叶,在T1WI上高信号,T2WI上呈等或低信号,增强后轻度不均匀强化;2例基底细胞腺瘤,1例位于腮腺深叶,1例位于腮腺浅叶,T1WI上呈等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1例浆细胞型肌上皮瘤,无特征性表现。结论:腮腺良性肿瘤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故MRI在腮腺良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马锦琳;乔鹏岗;李明;李功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冷光源在各种腔镜手术和检查中是必不可少的设备,尤其是在手术室和耳鼻咽喉科、消化科,如果无冷光源,绝大部分手术和检查治疗无法进行。冷光源属于高电压、大电流及高发热类医疗设备,在使用过程中极易损坏。为此,以桐庐尖端冷光源为例介绍冷光源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典型故障以及维修体会经历,就医用冷光源的维修问题进行探讨。
作者:徐杰;雍帅;王旭;梁科俊;刘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血常规和凝血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转归期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98例明确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且出院的患者,按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危险评分标准将其分为低分组(98例,得分≤4)与高分组(100例,得分>4)。对所有患者在转归期的血常规、生化指标及凝血参数进行检测分析。结果:①血常规:低分组的血小板(PLT)计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明显低于高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466, t=15.506,t=636.619;P<0.05),其余指标两组之间相比无差异;②生化指标:低分组和高分组的C反应蛋白(CRP)、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血尿酸(UA)、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及肌钙蛋白T(TnT)中无统计学差异;③凝血参数:低分组的抗凝血酶Ⅲ(AT Ⅲ)高于高分组(t=57.869,P<0.05),在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与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两组间无差异。结论:血常规PLT、PLR和NLR以及凝血联合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转归期患者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刘晓婷;兰亚婷;向代军;李绵洋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比较体外冲击波与高频热疗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CABP)的疗效。方法:选取76例CABP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高频热疗组与冲击波组,每组38例。高频热疗组实施体外高频热疗,冲击波组实施体外冲击波治疗,并于治疗6周后依据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NIH-CPSI)及前列腺液白细胞计数来评定疗效。结果:①冲击波组治疗后NIH-CPSI评分、疼痛评分、排尿及前列腺液白细胞计数改善幅度明显高于高频热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6,t=4.19,t=4.08,t=3.31;P<0.05);②冲击波组前列腺按摩液(EPS)中白细胞介素-6(IL-6)从治疗前的(54.76±6.03)ng/ml升高至治疗后的(85.13±9.73)ng/m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浓度分别从治疗前的(3.90±0.15)ng/ml和(3.40±1.18) ng/ml下降至(3.01±0.26)ng/ml和(1.51±0.70)ng/ml,改善幅度均明显高于高频热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5,t=3.13,t=8.29;P<0.05);③高频热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57.89%,冲击波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1.58%,冲击波组总有效率高于高频热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5,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体外高频热疗与冲击波治疗CABP均有一定疗效,但冲击波对患者疼痛及排尿症状的改善更为明显。
作者:赵丽杰;赵军凤;公艳玲;杨宝山;马海波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目标管理(MBO)在医院医疗器械监管中的应用价值与效果,提高在用医疗器械的监管水平。方法:针对目前医疗器械管理中的不足,制定管理目标,按照管理目标和质量控制标准,建立目标考核指标体系,确定各部分工作权重系数与考核细化分值。结果:按总分1000分制定出MBO考核细则,将部门全年工作分解为:计划中工作(800分)、临时工作(100分)和科室管理工作(100分),并逐一打分。其中计划中工作又分为常规工作(400分)、重点工作(300分)和重点改进工作(100分),计算终得分。结论:MBO的应用使医疗器械监管工作有了明确的方向和重点,医疗器械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得到有效改善。
作者:李昱萱;唐昊;张和华;向华;尹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分析气管内镜定位系统在临床中应用,以提高设备在常规使用过程中的准确性。方法:通过探讨电磁导航支气管镜(ENB)技术、系统组成、临床操作和工作环境要求,提出气管内镜定位系统的临床应用和使用环境标准。结果:电磁导航支气管镜结合了电磁导航技术、虚拟支气管镜和三维CT成像技术,通过实施引导定位,准确到达常规支气管镜无法到达的肺外周病灶和纵膈淋巴结获取标本行病理检查,并可进行局部注射药物或行放射性粒子植入等介入治疗。结论:气管内镜定位系统体现了一体化的微创技术及医学可视化的优势,是介入性肺病学发展史上的巨大进步。
作者:李旦;干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通过掌握药剂学发展的新进展,探讨基因药学实验技术在药剂教学的新思路。方法:以基因治疗为思路强化药剂学载体的设计方法,通过基因递送载体研究强化基因载体评价手段,引入基因药学实验技术。结果:熟悉siRNA加载与测定技术并依此进行新药设计,成为药学、化学、生物学和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教师及研究人员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明确使学生掌握该知识和技能是生物学时代教学内容改革的重要任务,能够适应生物学时代药学教育教学内容的改革需求。结论:现代药剂学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探讨基因药学在药剂学教学中的作用和应用,使新型现代药剂学的教学具有更广阔的教学内涵和外延。
作者:崔纯莹;蒋雪云;李珊;赵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通过评阅国内外研究所、高校和企业的新研究文献,分析生物医学传感器的研究进展,阐述移动医疗中传感器的研究和发展方向。生物医学传感器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从种类、精度及应用等各方面均获得高度关注,可总结归纳为电生理类、生化检测类、心肺监测类及运动监测类。移动医疗是现代医疗发展的必然趋势,移动医疗离不开通讯网络、智能终端以及生物医学传感器,其技术进步为移动医疗的迅猛发展奠定了基础。
作者:汪长岭;申倩;李治;沈华强;朱兴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改良中凹卧位对妇科腹腔镜术中患者气道峰压(Ppeak)、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的影响及术后复苏的影响。方法:对45例经美国麻醉师协会(ASA)评分为Ⅰ~Ⅱ级的患者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23例)和观察组(22例)。对照组采用头低脚高截石位(T体位);观察组采用改良中凹卧位,观察两组患者术中Ppeak及PETCO2变化情况,统计两组患者术后的拔管时间,恶心、呕吐及寒战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术中气腹后15 min、30min、60min对照组患者的Ppeak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26,t=2.838, t=2.881;P<0.05);对照组患者气腹后30 min、60 min的PETCO2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15,t=2.436;P<0.05),术后拔管时间对照组大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63,P<0.05)。结论:改良中凹卧位可以降低妇科腹腔镜术中患者的Ppeak和PETCO2,有利于患者术后的复苏。
作者:吴浩;张伟;蒋忠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三维斑点追踪显像(3D-STI)技术对左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S)患者行经导管主动脉瓣腔内植入术(TAVI)后左室早期整体收缩功能变化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行TAVI术的LVEF正常的16例重度AS患者纳入TAVI组,选取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20名纳入对照组。采集16例AS患者术前、术后3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健康对照组标准心尖四腔观左室实时三维动态图像,应用3D-STI技术测量并比较各组左室整体纵向应变(GLS)、圆周应变(GCS)、面积应变(GAS)及径向应变(GRS)。结果:TAVI组术后各时间点主动脉瓣前向血流大流速(AV),大跨瓣压差(Max PAG)均较术前明显下降;术前TAVI组LVEF均>50%,术后各时间点LVEF变化不明显;3D-STI分析TAVI组术后各组左室纵向应变、圆周应变、面积)应变及径向应变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并呈上升趋势,术后3个月左室舒张末重量指数(LVEDMI)出现明显改善,但仍低于健康对照组。结论:3D-STI技术分析左室整体应变可在LVEF变化不明显的情况下早期有效地评价TAVI患者左室收缩功能的变化。
作者:张敏;金修才;徐芬;熊文峰;赵宝珍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为促进医院临床和科研医用耗材管理工作,提高统计分析的效率,基于Excel开发自定义医用耗材分析管理系统。方法:将医院原系统中的数据导出,利用Microsoft Excel软件的数据透视表、函数及数据透视图等功能,对医用耗材出库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利用Microsoft Excel软件的数据统计及函数功能制作统计表,绘制统计图,能够更加方便、可自定义地对耗材出库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论:开发的自定义医用耗材分析管理系统对耗材出库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弥补原有管理系统的不足,提高耗材管理工作的效率。
作者:姜茂刚;罗二平;雷涛;景达;谢康宁;申广浩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医学影像设备课程教学现状和用人单位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影像设备知识的要求,做好“医学影像设备”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法:与学生座谈,并面向北京地区各级各类医院开展调研,并对调研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调研及分析,提出课程教学改革方案。结论:为更好地进行医学影像设备课程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作者:蔡惠芳;杨德武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低管电压和低浓度对比剂容积CT血管造影(CTA)检查在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可行性及效果。方法:筛选72例疑似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A组与B组,每组36例。两组患者均接受320排容积CTA检查,其中A组管电压设置为120 kV,对比剂为350 mgI/ml碘克沙醇,B组管电压设置为100 kV,对比剂为270 mgI/ml碘克沙醇, A组和B组与经导管颈总动脉(CCA)造影术检查结果比较,评价两组获取影像质量以及患者受照剂量,并分析A组与B组及CCA检查对不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敏感度与特异度。结果:采用四分法评分结果显示,A组与B组的影像质量比较无差异;两组患者图像噪声以及增强效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736,t=11.927;P<0.05);B组对冠状动脉中度以上狭窄(≥50%)及重度狭窄(≥75%)的敏感度、特异度及符合率等与CCA结果比较均无差异;Kappa一致性分析显示二者一致性为良(Kappa=1.320, P<0.001)。结论:采用低管电压和低浓度对比剂容积冠状动脉CTA检查具有安全性与可靠性。
作者:李小明;浦江;董宏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医疗机构中的生物安全柜种类繁多,在使用时常遇到选型的困难。科学选型需要因实验要求而选择合适的安全柜设备,以有效防止因操作的病原微生物扩散而造成人员伤害和环境污染。方法:按照工作特点、实验室级别、实际开展检测项目以及操作的病原微生物的危险水平等情况,确定需要配备的生物安全柜级别。结果:按照不同类型的实验,正确选择合适的生物安全柜,可使实验中生物安全得到明显的提高,不良事件发生率由原来的12%降为3%;实验人员的安全得到提升。结论:通过对生物安全柜明确使用和选型的方法,既可提高检测人员生物安全意识,又能够加强生物安全标准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机制的落实,避免使用中的生物安全问题,提高实验室工作效率和实验质量,保障实验人员的生物安全。
作者:李珊珊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分析探讨临床可疑肾实质来源肿瘤患者术前18F-FDG PET/CT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选取126例可疑肾实质来源恶性肾肿瘤患者,按照患者的年龄将其分为老年组(42例)和中青年组(84例)。所有患者按常规方法行18F-FDG PET显像,通过勾画感兴趣区(ROI)方法计算原发、转移灶及正常肾实质标准化摄取值大值(SUVmax)和原发灶靶本比(T/B),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恶性114例,良性12例,18F-FDG PET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37.72%、83.33%、95.56%和12.35%;②转移患者16例,原发灶大小及SUV均明显高于未转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12,Z=-4.26,P<0.001);③老年患者组原发灶大小、SUV及转移发生率与中青年组相比无显著差异;④透明细胞癌病灶18F-FDG PET阳性率及代谢活性显著低于非透明细胞癌病灶,大小无差异。结论:SUVmax和T/B值均不适用于肾实质来源肿瘤诊断。原发灶代谢明显增高时,诊断恶性把握较大,且病理类型常为非透明细胞癌。肿瘤原发灶越大、代谢越高则越易发生转移。老年肾肿瘤患者的18F-FDG PET影像特点与中青年组一致。
作者:胡桂兰;霍力;郑有璟;邢海群;纪志刚;吕京桥;李方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经皮胸膜活检术对胸膜病变检出的阳性率和安全性。方法:对105例胸膜患者于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以取出目标组织者为取材成功,否则为不成功。全部病例以超声引导穿刺活检病理肯定诊断或随访6个月为后诊断。结果:105例胸膜患者取材成功率为100%,病例中恶性44例,其中腺癌19例,鳞癌8例,小细胞癌4例,间皮瘤13例;良性61例,其中结核性胸膜炎50例,慢性炎症11例。病理阳性率为89.5%。穿刺过程中3例出现胸膜反应,1例出现咯血。复查胸片均未发现气胸。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诊断胸膜病变的准确性高,并发症低,且安全性好,是临床诊断胸膜病变的有效方法。
作者:张更臣;曹兵生;李卓;王波;宋晶莹;邓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应用于中央型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7例中央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纤维支气管镜的诊断准确率和镜下表现,并与传统CT影像学检查进行比较。结果:纤维支气管镜诊断准确率为90.51%,高于胸部CT检查(占75.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450,P<0.05),纤维支气管镜对鳞癌、未分化癌和腺癌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2.86%、92.68%和66.67%,纤维支气管镜直视下多见的是增生型肺癌(占61.31%)。结论:纤维支气管镜在中央型肺癌的诊断中具有CT和MRI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作者:董丽丽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在椎体追踪和肺追踪模式下,定位中心的改变对靶区剂量分布的影响。方法:选取3例肺癌患者,对椎体追踪靶区2例和肺追踪靶区1例进行计划设计,椎体追踪靶区分为靠近椎体病变和远离椎体病变。选择与靶区中心对应的定位中心进行计划设计,逐渐改变定位中心,每移动一个椎体设计一个计划,计划命名为T1-T5。结果:采用椎体追踪的靶区剂量分布参数均有所变化,其中覆盖靶区体积改变较大,如靠近椎体靶区的覆盖靶区体积由95.73%改变为93.08%,而远离椎体靶区的覆盖靶区体积由98.52%改变为90.42%。采用肺追踪的靶区剂量分布不随定位中心的改变而改变。结论:采用椎体追踪的靶区,定位中心的改变对靶区分布有一定影响,当定位中心改变较小时,剂量分布变化不大,而当定位中心改变较大时,剂量分布有较大的变化,其中远离椎体的靶区剂量分布改变较靠近椎体的稍大;采用肺追踪模式的靶区,定位中心的改变对靶区剂量分布无影响。
作者:高行新;陆军;李莎;姜澎;崔晓磊;黄永辉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柯达DV8900激光相机是激光相机中比较成熟的产品,其构造精细,具有运行成本低,效率高,成像速度快等优点[1-2]。作为DR、MR、CT及DSA等设备的图像输出设备,在医院广泛应用[3]。现将该设备出现过的4种故障和排除方法进行分析。
作者:倪世杰;刘永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评价肺通气灌注显像与64排CT肺动脉造影在诊断肺动脉栓塞中的价值。方法:选取73例临床怀疑有肺动脉栓塞的患者,分别进行核素肺通气灌注显像以及64排CT肺动脉造影两种检查,以终临床确诊为标准,评价并比较两种显像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结果:核素肺通气灌注显像对肺动脉栓塞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依次为:82.86%、92.11%、90.63%和85.37%。64排CT肺动脉造影检查诊断肺动脉栓塞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74%、94.12%、94.59%和88.89%。结论:64排CT肺动脉造影诊断肺动脉栓塞的特异性强,核素肺通气灌注显像诊断肺动脉栓塞的灵敏度较高;二者均为诊断肺动脉栓塞有效的影像学方法,且联合应用有助于更好地诊断肺动脉栓塞。
作者:孙长青;徐炳福;刘兰;马建青 刊期: 201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