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万拉法新与阿普唑仑治疗广泛性焦虑症对照研究

于宏伟

关键词:广泛性焦虑症, 万拉法新, 阿普唑仑
摘要:目的:验证万拉法新治疗广泛性焦虑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68例广泛性焦虑症按就医顺序分为两组,分别用万拉法新及阿普唑仑进行治疗,疗程6周,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4、6周末进行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焦虑自评量表(SAS)、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万拉法新和阿普唑仑两药疗效相仿,万拉法新不良反应少而轻微.结论:万拉法新是治疗广泛性焦虑症较为理想的药物.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精神病人夏秋季肠道感染的预防措施

    目的:了解精神病人夏秋季肠道感染情况及相关因素,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以《医院感染管理手册》中的院内感染诊断标准为依据,对我院复退精神病人330例病史资料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病人夏秋季肠道感染与病程、住院时间、年龄、病情衰退不会主诉、卫生知识缺乏有关.结论:做好卫生宣教工作,加强饮食卫生,加强清洁消毒工作,发现肠道感染病人及时隔离,加强工作责任心,从而使我院夏秋季肠道感染发生率由1997年的23.94%下降到2004年的7.88%.

    作者:王新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奎硫平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奎硫平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给予奎硫平与利培酮治疗8周,并在治疗0、1、2、4、8周评定PANSS和TESS量表,在0、4、8周检查心电图和肝肾功能,在0、8周检查血催乳素和空腹血糖.结果:奎硫平与利培酮疗效相当,奎硫平与利培酮均能迅速减轻精神症状,不良反应少、严重程度轻,奎硫平很少引起催乳素变化,利培酮则会显著提高血催乳素水平.结论:奎硫平治疗精神分裂症安全有效.

    作者:王云;张子梅;孙富根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方法: 用自制的调查登记表对435例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社会人口学资料统计及临床分析.结果: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率20.23%,男性高于女性,各病种间攻击行为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攻击行为与既往攻击行为史、命令性幻听、激惹性、敌对猜疑、被害妄想、消极自责密切相关.结论:上述危险因素应引起精神科临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作者:罗汝琴;陈仁云;任玉生;王安奇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家庭治疗合并富马酸喹硫平对已婚精神病人家庭质量的疗效观察

    目的:尝试结构式家庭治疗在已婚精神病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方法:以60例已婚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均符合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中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均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富马酸喹硫平(商品名:舒思苏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生产)治疗;且精神异常症状缓解(采用BPRS量表评定,总分均《35分).将60例病人随机分为家庭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两组均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富马酸喹硫平治疗的基础上仅研究组定期辅以家庭治疗,3个月为一疗程,并在治疗后对两组病人采用家庭功能量表及Locke-Wollance婚姻调适测定量表的评定,资料用spss10.0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通过家庭治疗,可不同程度的改善已婚精神病人的家庭及婚姻质量.结论:家庭治疗合并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优于单用抗精神病药物,有利于病人的康复.

    作者:李轶琛;王继中;周新芳;姜文娟;欧阳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分裂症患者的行为评定与护理对策

    目的:探讨分裂症患者行为能力与病程的关系,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对238例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按住院年限分15组,分别用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30)进行评定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NOSIE总评分与病程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57,经显著性检验有高度显著性差异,各因子T分经方差分析有高度显著性差异.结论:分裂症患者的行为能力随病程的延长逐渐衰退,积极因素逐渐下降,消极因素逐渐增加,合理的护理对减缓病人的衰退很有必要.

    作者:于春凤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大学生求职挫折的心理辅导

    大学生的择业是在交织着多种冲突与障碍的状态下进行的.要缓解冲突,解除障碍,就必须从个人与社会两个方面着手进行自我调节与完善,努力使自身的愿望与社会需要相互协调,达到和谐,以保持自已的心理健康.请看以下几个案例.

    作者:司荣婷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氯氮平致血小板减少1例报告

    目前,氯氮平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抗精神病,其不良反应引起血小板减少较少见.现将所观察到的1例血小板减少报道如下.

    作者:邱堂威;黄巧燕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伴发躯体疾病的住院流浪精神病人临床对照分析

    目的:探讨伴发躯体疾病的住院流浪精神病人临床特征.方法: 将228例住院流浪精神病人按伴发躯体疾病与否分为研究组(伴发躯体疾病)和对照组,用自编《住院流浪精神病人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回顾性调查统计及分析.结果:躯体疾病以皮肤软组织损伤、感染性疾病、营养不良、传染病、骨折等占前几位.研究组:各项目资料不全者比例较高(P《0.05);由慢性病防治院送入方式较多(P《0.01);入院直接原因以脏臭流浪、少语少动、扰乱交通较多,而在言语紊乱包括骂人高歌方面较少(P《0.05);医疗费用由慢性病防治院记帐付费较多,但家属付费者更少(P《0.01).精神病院总体亏损明显.结论:流浪精神病人伴发各种躯体疾病多见,对自身及社会危害大,应引起有关决策部门重视及妥善处理.

    作者:邱友胜;方亚明;秦性好;张春玲;段卫东;高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多巴胺受体与5-羟色胺2A受体基因多态性与迟发性运动障碍的关联分析

    目的:研究多巴胺D2受体(DRD2)基因TaqI A多态性、多巴胺D3受体(DRD3)基因Ser9Gly功能多态性、5-羟色胺2A(5-HT2A)受体基因A-1438G、T102C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伴发迟发性运动障碍(TD)的相关性.方法: 使用异常不自主运动量表(AIMS)评定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无TD及TD严重程度.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LP)法分析TD组和非TD组的各受体基因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分布.结果:DRD2基因TaqI A 的等位基因频率(P》0.05)和基因型(P》0.05)分布在TD组(n=42)与非TD组(n=52)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且不同基因型间的AIMS总分值差异也无显著性(P》0.05).DRD3基因Ser9Gly的等位基因频率(P》0.05)和基因型(P=0.08)分布在TD组(n=42)与非TD组(n=52)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且不同基因型间的AIMS总分值差异也无显著性(P》0.05).5-HT2A受体基因T102C多态性位点与A-1438G为完全连锁不平衡,TD组(n=42)与非TD组(n=51)的基因型总体分布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的差异有显著性(x2=4.36,υ=1,P《0.05).结论:在中国汉族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中DRD2基因的TaqI A多态性、DRD3功能基因的Ser9Gly多态性可能不是影响TD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5-HT2A受体基因的T102C、A-1438G多态性可能与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TD相关联.

    作者:许晓峰;张晓斌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奎硫平(启维)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奎硫平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以奎硫平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38例,疗程8周,以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副反应量表(TES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第2、4、6、8周末PANSS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显效率63.2%,总有效率为89.5%,主要不良反应有头晕、直立性低血压、兴奋和激越等,抗胆碱能不良反应轻微,无锥体外系不良反应(EPS).结论:奎硫平对女性精神分裂症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对体重影响和内分泌影响小.

    作者:袁瑗琳;张丽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国产利培酮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国产利培酮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对住院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40例换用利培酮泊疗24周,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症状,用不良反应量表(TESS)及锥体外系不良反应量表(ESR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PANSS总分、PANSS-C(一般精神病理)分、PANSS-P(阳性症状)分、PANSS-N(阴性症状)分在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PANES总分及各量表均自12周末起显著下降.说明自12周末开始显效.PANSS总分减分率为20%或以上者24例,达50%或以上者7例,有效率为60%,显效率为16.67%.常见的不良反应是体重增加(12/40)和锥体外系反应.结论:国产利培酮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有肯定的疗效,且不良反应非常小.

    作者:郑胜云;孟宪隐;钟海辉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精神病人治疗前后SCL-90测评结果对比分析

    目的:评定精神病人治疗前后应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比分析其评分变化,了解其在精神病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对32例住院精神病人治疗前后使用SCL-90评分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患者在治疗前后SCL-90各项分值除抑郁外均有差异,而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P《0.05).结论:SCL-90量表对精神病人治疗前后自知力判断有临床价值,可以作为精神病人治疗前后判断自知力、评价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效果的一项检查工具,有应用价值.

    作者:张平;陈琳;张月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37例住院女性精神病人自杀行为的分析及护理

    自杀行为是精神科临床上常见而后果又为严重的意外事故之一.在疾病急性发作期,受妄想幻觉等病态支配下可发生;而在疾病康复期,自杀行为却往往因某些心理社会因素所诱发.因此,防范病人自杀行为是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作者:李小琼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三种精神疾病防御方式对照分析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三种精神疾病的心理防御方式的特点.方法: 运用防御方式问卷(DSQ)对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抑郁症60例、焦虑症40例和正常对照30例进行评定.结果:成熟防御因子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为:精神分裂症、正常对照组、抑郁症、焦虑症;不成熟防御因子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为:精神分裂症、焦虑症、抑郁症、正常对照组;中间型防御因子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为: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正常对照组;掩饰因子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为:焦虑症、正常对照组、精神分裂症、抑郁症.除掩饰因子外, 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患者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各种防御方式的得分差异都有显著性意义.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在掩饰因子上的得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两比较发现,抑郁症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在成熟防御因子上的得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其余各种因子得分,在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与正常对照组两两之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三种疾病患者都采取了与正常人不一样的心理防御方式来应对冲突.不同的疾病采取的心理防御方式也是不一样的,但没有发现某种疾病与某种特定的防御方式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

    作者:刘诏薄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障碍的临床特征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障碍的临床特征的异同.方法:以单相抑郁35例和双相抑郁32例为研究对象,对两者一般资料及临床特征进行对照分析,在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比较两者疗效.结果:单相抑郁患者中家族史阳性率高,自杀行为及焦虑激越突出,治疗6周总有效率为74.3%.而双相抑郁患者中伴精神病性症状,精神运动性迟滞突出,治疗6周后总有效率为53.1%.结论: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临床特征有所不同,单相抑郁治疗效果更好,支持两者为异源性疾病的观点.

    作者:冯征;廖春平;许玉梅;高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有无伴发抑郁症状的焦虑症之人格与临床特征研究

    目的:探讨抑郁症状对焦虑症的人格和临床特症的修饰和影响.方法:采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定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对30例伴发抑郁症状和23例不伴发抑郁症状的焦虑症进行测评比较.结果:伴发抑郁症状的焦虑症组SCL90中强迫、焦虑及恐怖分显著性较不伴发抑郁症状的焦虑症低,而其抑郁分较高.结论:伴发抑郁症状和不伴发抑郁症状的焦虑症其人格特征并无显著性差异,但伴发抑郁症状焦虑症较不伴发抑郁症状的焦虑症的焦虑症状轻.

    作者:余常红;周云飞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苯二氮(艹卓)类药物在住院精神病患者中使用现状

    目的:调查苯二氮(艹卓)类药物(BZD)在住院精神病患者中的应用情况.方法: 对本院2004年所有住院精神病患者182例应用BZD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出院时仍在服用BZD的患者66例随访,用CCMD3诊断标准诊断其BZD依赖情况.结果:调查发现182例住院精神病患者中143例应用过BZD,占78.87%,其中单用1种的123例(86.01%),2种合用的20例(13.99%),药物应用依次为地西泮、艾司唑仑、阿普唑仑、氯硝西泮、劳拉西泮、硝西泮等,随访的66例患者中,因故仅随访52例,BZD依赖18例(34.62%).结论:BZD在住院精神病患者中应用范围广泛、时间较长、剂量偏大 ,存在明显滥用情况,易导致患者出院后BZD依赖.

    作者:陶文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奎硫平和氟哌啶醇治疗晚发性分裂症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奎硫平和氟哌啶醇治疗晚发性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50例晚发性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奎硫平和氟哌啶醇,疗程均为6周.在治疗前和治疗第2、4、6周末,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副反应量表﹙TESS)评估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奎硫平和氟哌啶醇治疗晚发性分裂症疗效相似,但不良反应较氟哌啶醇显著减少.结论:奎硫平治疗晚发性分裂症不良反应小而安全,且疗效确切,比较适宜于老年患者.

    作者:宋文慧;马洪涛;许家泉;邹灵芳;苏静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卡马西平、碳酸锂致牛皮癣复发1例

    患者,男,19岁.患者原患有牛皮癣8年.近3年来,兴奋话多夸大,爱管闲事或闷闷不乐,唉声叹气,自责自罪反复交替发作,于2002年12月2日首次来我院就诊,体检:四肢、胸背部大片陈旧性皮损,表面有较多的白色皮屑,下肢偏重.

    作者:吴延海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首发抑郁患者抗抑郁药应用分析

    2002-2004 年, 作者对我院首发抑郁患者抗抑郁药的应用进行了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宏光;胡文东;李志文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民康医学(上半月);中国民政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