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琼
目的:了解曾被关锁精神病人解除关锁后社区治疗的长期效果.方法:对1997年发现的34例被关锁精神病人,在社区精神病防治网点的治疗效果进行随访,并与治疗前作比较.结果:经7年的精神病社区治疗后,这组病人的疗效肯定,社会功能改善明显,个别病人病情有过波动或恶化,也能在防治网点指导下加强治疗或送住院治疗而得到及时控制.结论:精神病社区防治网点是一种适合我国目前国情、民情的切实措施.
作者:黄玉琴;马淑君;李植荣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健康教育对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的作用.方法: 将120例分裂症患者,以随机入组方式,分为健康教育组60例与非健康教育组60例对照观察治疗依从性效果.结果:健康教育组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非健康教育组(P《0.01).结论:健康教育显著提高分裂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作者:吴丽红;陈琼;刘德英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尝试结构式家庭治疗在已婚精神病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方法:以60例已婚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均符合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中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均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富马酸喹硫平(商品名:舒思苏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生产)治疗;且精神异常症状缓解(采用BPRS量表评定,总分均《35分).将60例病人随机分为家庭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两组均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富马酸喹硫平治疗的基础上仅研究组定期辅以家庭治疗,3个月为一疗程,并在治疗后对两组病人采用家庭功能量表及Locke-Wollance婚姻调适测定量表的评定,资料用spss10.0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通过家庭治疗,可不同程度的改善已婚精神病人的家庭及婚姻质量.结论:家庭治疗合并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优于单用抗精神病药物,有利于病人的康复.
作者:李轶琛;王继中;周新芳;姜文娟;欧阳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分析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方法: 用自制的调查登记表对435例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社会人口学资料统计及临床分析.结果: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率20.23%,男性高于女性,各病种间攻击行为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攻击行为与既往攻击行为史、命令性幻听、激惹性、敌对猜疑、被害妄想、消极自责密切相关.结论:上述危险因素应引起精神科临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作者:罗汝琴;陈仁云;任玉生;王安奇 刊期: 2006年第11期
2002-2004 年, 作者对我院首发抑郁患者抗抑郁药的应用进行了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宏光;胡文东;李志文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验证万拉法新治疗广泛性焦虑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68例广泛性焦虑症按就医顺序分为两组,分别用万拉法新及阿普唑仑进行治疗,疗程6周,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4、6周末进行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焦虑自评量表(SAS)、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万拉法新和阿普唑仑两药疗效相仿,万拉法新不良反应少而轻微.结论:万拉法新是治疗广泛性焦虑症较为理想的药物.
作者:于宏伟 刊期: 2006年第11期
变态心理学是近年来发展于医学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异常心理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它对于临床工作者认识心理障碍、神经症及某些精神障碍的本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王晔 刊期: 2006年第11期
氯氮平与奋乃静为广谱抗精神病药,由于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时间较长,其具有一定不良反应.为了比较两种药对肾功能的影响情况,探讨精神科用药,本文通过对本院5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氯氮平和奋乃静后血尿素、血肌酐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如下.
作者:陈莹;曹翔;刘清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舒血宁治疗分裂症残留期认知障碍的疗效.方法: 将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中关于分裂症残留期间诊断标准的96例病人随机分为A、B两组,A组46例,B组50例,两组病人在年龄、病程、受教育年限、抗精神病药物剂量,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治疗组服用舒血宁,每次1粒,每日3次,3日后,每次2粒,每日3次.结果:治疗8周后由药剂人员揭盲,治疗组言语商、操作商和全智商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5),记忆商数提高更为显著(P《0.01),而对照组各项分值差异有显著性,而TESS评分,两组治疗前后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舒血宁治疗分裂症残留期认知障碍的疗效确切,副作用少.
作者:王福华;陈洪辉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青少年精神疾病的发生与个性特征、应激因素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6月间712例首次住我院,年龄17岁及其以下患精神疾病的青少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自制调查表,对他们进行个性特征、应激因素与其发病之间关系的调查.结果:青少年精神疾病的发生与其个性特征、应激因素有重要的关系,个性中以内向型性格的患病率高(63.6%),差异非常显著(P《0.01).其次有明显应激因素诱发患病的占70.2%,其中以学习紧张,压力大,升学落榜占多数(53%).结论:青少年其个性心理还未完全成熟,对社会的适应性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差,易诱发各种精神疾病,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王俊凤;赵树美;于兰娟 刊期: 2006年第11期
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COMT)是广泛存在于人体内的一种代谢酶,它存在二种形式即膜结合型COMT(MB-COMT)、可溶型COMT(S-COMT).
作者:杜召云;刘平;杨绪霞;王广新;成义仁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精神病人死亡发生率较正常人要高,除精神症状导致部分病人自杀和全身衰竭外,住院精神病人还可伴发其他的躯体疾病和药物不良反应导致死亡.为了探讨住院精神病人死亡原因,提高诊治水平,降低死亡率,现将我院1989年1月-2005年8月期间58例死亡病例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周严俊;李四冬;池晖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康复期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 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疗、放松训练对50例康复期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并在干预前后对其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心理测评,与国内常模进行对照.结果:心理干预前SCL-90各因子分与国内常模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干预后SCL-90除偏执外,其余各因子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与国内常模比较,恐怖因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其余各因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着较多的心理问题,心理干预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
作者:陈全花;赵晶媛;李艳芬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大学入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90项症状清单(SCL-90)对长江大学2003年入学的新生作了心理问卷调查,对有效答卷用EPQ,SCL-90及 SPSS 11.5分析系统作了统计分析.结果:有效问卷EPQ:6 491份,SCL-90:7 083份,其中EPQ-N》60占17.35%,SCL-90因子分≥2者占17.37%,其中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偏执、焦虑、精神病性等因子大于常模(P《0.01),男性大于女性(P《0.01或0.05),位于前三位的是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结论:大学新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作者:郑建;李师东;杨克菲;丁万涛;彭俊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比较喹硫平与利培酮对女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将符合CCMD-3 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67例女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喹硫平与利培酮治疗,疗程为8周.以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评定疗效、以精神药物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副反应.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PANSS、CGI评分均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间比较PANSS、CGI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喹硫平组副反应发生率低于利培酮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喹硫平与利培酮对女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相当,有效率分别为81.9%、85.3%.喹硫平锥体外系副反应和内分泌改变较利培酮少,更适用于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
作者:曹长安;郭金宏;高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了解精神科护士实施心理护理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使精神病人得到良好的心理护理,缩短病程,早日恢复,回归社会.方法: 本文利用问卷的形式对本市两所精神病专科医院的150名护士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统计学处理.结果:护理人员第一学历多为中专;以自学获得心理学知识者占大多数;在实施心理护理中:精神科护士掌握心理学知识与心理护理技能有限;护士与精神病人之间存在沟通障碍;精神病人家属与护士缺乏合作意识;少部分护士缺乏慎独精神.结论:精神科护士正确实施心理护理的对策将有助于解决各现存问题具有指导性意义.
作者:崔凤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调查苯二氮(艹卓)类药物(BZD)在住院精神病患者中的应用情况.方法: 对本院2004年所有住院精神病患者182例应用BZD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出院时仍在服用BZD的患者66例随访,用CCMD3诊断标准诊断其BZD依赖情况.结果:调查发现182例住院精神病患者中143例应用过BZD,占78.87%,其中单用1种的123例(86.01%),2种合用的20例(13.99%),药物应用依次为地西泮、艾司唑仑、阿普唑仑、氯硝西泮、劳拉西泮、硝西泮等,随访的66例患者中,因故仅随访52例,BZD依赖18例(34.62%).结论:BZD在住院精神病患者中应用范围广泛、时间较长、剂量偏大 ,存在明显滥用情况,易导致患者出院后BZD依赖.
作者:陶文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个性特征,为临床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明尼苏达多项个性调查表(MMPI),对6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评定,与国内常模比较.结果:量表L、F、K、Hs、D、Pd、Mf、Pa、Pt、Sc、Ma分值高于常模(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个性特征及各量表相关,而且测验成绩差的病人其疗效和预后均较差.
作者:钱春;李存芬;刘小林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抑郁症状对焦虑症的人格和临床特症的修饰和影响.方法:采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定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对30例伴发抑郁症状和23例不伴发抑郁症状的焦虑症进行测评比较.结果:伴发抑郁症状的焦虑症组SCL90中强迫、焦虑及恐怖分显著性较不伴发抑郁症状的焦虑症低,而其抑郁分较高.结论:伴发抑郁症状和不伴发抑郁症状的焦虑症其人格特征并无显著性差异,但伴发抑郁症状焦虑症较不伴发抑郁症状的焦虑症的焦虑症状轻.
作者:余常红;周云飞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比较奎硫平和氟哌啶醇治疗晚发性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50例晚发性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奎硫平和氟哌啶醇,疗程均为6周.在治疗前和治疗第2、4、6周末,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副反应量表﹙TESS)评估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奎硫平和氟哌啶醇治疗晚发性分裂症疗效相似,但不良反应较氟哌啶醇显著减少.结论:奎硫平治疗晚发性分裂症不良反应小而安全,且疗效确切,比较适宜于老年患者.
作者:宋文慧;马洪涛;许家泉;邹灵芳;苏静 刊期: 200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