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丽红;陈琼;刘德英
氯氮平与奋乃静为广谱抗精神病药,由于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时间较长,其具有一定不良反应.为了比较两种药对肾功能的影响情况,探讨精神科用药,本文通过对本院5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氯氮平和奋乃静后血尿素、血肌酐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如下.
作者:陈莹;曹翔;刘清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比较喹硫平与利培酮对女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将符合CCMD-3 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67例女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喹硫平与利培酮治疗,疗程为8周.以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评定疗效、以精神药物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副反应.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PANSS、CGI评分均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间比较PANSS、CGI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喹硫平组副反应发生率低于利培酮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喹硫平与利培酮对女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相当,有效率分别为81.9%、85.3%.喹硫平锥体外系副反应和内分泌改变较利培酮少,更适用于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
作者:曹长安;郭金宏;高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自杀行为是精神科临床上常见而后果又为严重的意外事故之一.在疾病急性发作期,受妄想幻觉等病态支配下可发生;而在疾病康复期,自杀行为却往往因某些心理社会因素所诱发.因此,防范病人自杀行为是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作者:李小琼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舒必利和维思通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舒必利组和维思通组进行6周治疗,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数字划消测验(CT)、修订韦氏记忆测验(WMS-RC)、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讲行检查,评估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及与精神症状变化关系.结果:脱落2例,58例患者在6周以后两组PANSS量表分显著下降,CT、WMS-RC、WCST测验成绩均显著提高,治疗后两组WCST成绩改善有差异,但不显著.舒必利组认知改善主要与精神症状的阳性症状,一般病理性症状改善有关.维思通组认知改善主要与阴性症状改善有关.结论:舒必利和维思通均能改善精神分裂症的认知损害,但作用机制可能不同,维思通对精神分裂症的执行功能疗效更好.
作者:成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尝试结构式家庭治疗在已婚精神病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方法:以60例已婚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均符合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中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均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富马酸喹硫平(商品名:舒思苏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生产)治疗;且精神异常症状缓解(采用BPRS量表评定,总分均《35分).将60例病人随机分为家庭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两组均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富马酸喹硫平治疗的基础上仅研究组定期辅以家庭治疗,3个月为一疗程,并在治疗后对两组病人采用家庭功能量表及Locke-Wollance婚姻调适测定量表的评定,资料用spss10.0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通过家庭治疗,可不同程度的改善已婚精神病人的家庭及婚姻质量.结论:家庭治疗合并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优于单用抗精神病药物,有利于病人的康复.
作者:李轶琛;王继中;周新芳;姜文娟;欧阳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验证万拉法新治疗广泛性焦虑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68例广泛性焦虑症按就医顺序分为两组,分别用万拉法新及阿普唑仑进行治疗,疗程6周,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4、6周末进行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焦虑自评量表(SAS)、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万拉法新和阿普唑仑两药疗效相仿,万拉法新不良反应少而轻微.结论:万拉法新是治疗广泛性焦虑症较为理想的药物.
作者:于宏伟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大学入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90项症状清单(SCL-90)对长江大学2003年入学的新生作了心理问卷调查,对有效答卷用EPQ,SCL-90及 SPSS 11.5分析系统作了统计分析.结果:有效问卷EPQ:6 491份,SCL-90:7 083份,其中EPQ-N》60占17.35%,SCL-90因子分≥2者占17.37%,其中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偏执、焦虑、精神病性等因子大于常模(P《0.01),男性大于女性(P《0.01或0.05),位于前三位的是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结论:大学新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作者:郑建;李师东;杨克菲;丁万涛;彭俊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病患者死亡的特点.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20例住院精神病(研究组)死亡病例与24例随机抽取的同期住院精神病生存病例(对照组)的一般情况和病情特点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年龄(t=0.78,P》0.05)、男女性别(x2=0.248,P》0.05)差异无显著性.由抗精神病药物抗胆碱能作用所致的肠麻痹噎食病例(x2=3.9,P《0.05),有拒食自杀行为病例(x2=3.9,P《0.05),心电图不正常病例(x2=5.5,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研究组的由于抗精神病药物抗胆碱能作用所致肠麻痹噎食、有拒食自杀行为者、心电图不正常者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
作者:侯英锋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青少年精神疾病的发生与个性特征、应激因素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6月间712例首次住我院,年龄17岁及其以下患精神疾病的青少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自制调查表,对他们进行个性特征、应激因素与其发病之间关系的调查.结果:青少年精神疾病的发生与其个性特征、应激因素有重要的关系,个性中以内向型性格的患病率高(63.6%),差异非常显著(P《0.01).其次有明显应激因素诱发患病的占70.2%,其中以学习紧张,压力大,升学落榜占多数(53%).结论:青少年其个性心理还未完全成熟,对社会的适应性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差,易诱发各种精神疾病,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王俊凤;赵树美;于兰娟 刊期: 2006年第11期
抑郁症(major depression)是一种常见的情感性疾病,临床诊断依据为有至少两周的特有征象和症状,主要症状为情绪低沉、缺乏兴趣和精力,难以从以往享乐的活动中获取乐趣.
作者:项春兰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了解曾被关锁精神病人解除关锁后社区治疗的长期效果.方法:对1997年发现的34例被关锁精神病人,在社区精神病防治网点的治疗效果进行随访,并与治疗前作比较.结果:经7年的精神病社区治疗后,这组病人的疗效肯定,社会功能改善明显,个别病人病情有过波动或恶化,也能在防治网点指导下加强治疗或送住院治疗而得到及时控制.结论:精神病社区防治网点是一种适合我国目前国情、民情的切实措施.
作者:黄玉琴;马淑君;李植荣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三种精神疾病的心理防御方式的特点.方法: 运用防御方式问卷(DSQ)对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抑郁症60例、焦虑症40例和正常对照30例进行评定.结果:成熟防御因子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为:精神分裂症、正常对照组、抑郁症、焦虑症;不成熟防御因子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为:精神分裂症、焦虑症、抑郁症、正常对照组;中间型防御因子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为: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正常对照组;掩饰因子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为:焦虑症、正常对照组、精神分裂症、抑郁症.除掩饰因子外, 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患者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各种防御方式的得分差异都有显著性意义.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在掩饰因子上的得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两比较发现,抑郁症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在成熟防御因子上的得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其余各种因子得分,在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与正常对照组两两之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三种疾病患者都采取了与正常人不一样的心理防御方式来应对冲突.不同的疾病采取的心理防御方式也是不一样的,但没有发现某种疾病与某种特定的防御方式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
作者:刘诏薄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抑郁症状对焦虑症的人格和临床特症的修饰和影响.方法:采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定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对30例伴发抑郁症状和23例不伴发抑郁症状的焦虑症进行测评比较.结果:伴发抑郁症状的焦虑症组SCL90中强迫、焦虑及恐怖分显著性较不伴发抑郁症状的焦虑症低,而其抑郁分较高.结论:伴发抑郁症状和不伴发抑郁症状的焦虑症其人格特征并无显著性差异,但伴发抑郁症状焦虑症较不伴发抑郁症状的焦虑症的焦虑症状轻.
作者:余常红;周云飞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分裂症患者行为能力与病程的关系,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对238例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按住院年限分15组,分别用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30)进行评定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NOSIE总评分与病程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57,经显著性检验有高度显著性差异,各因子T分经方差分析有高度显著性差异.结论:分裂症患者的行为能力随病程的延长逐渐衰退,积极因素逐渐下降,消极因素逐渐增加,合理的护理对减缓病人的衰退很有必要.
作者:于春凤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了解精神科护士实施心理护理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使精神病人得到良好的心理护理,缩短病程,早日恢复,回归社会.方法: 本文利用问卷的形式对本市两所精神病专科医院的150名护士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统计学处理.结果:护理人员第一学历多为中专;以自学获得心理学知识者占大多数;在实施心理护理中:精神科护士掌握心理学知识与心理护理技能有限;护士与精神病人之间存在沟通障碍;精神病人家属与护士缺乏合作意识;少部分护士缺乏慎独精神.结论:精神科护士正确实施心理护理的对策将有助于解决各现存问题具有指导性意义.
作者:崔凤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2002-2004 年, 作者对我院首发抑郁患者抗抑郁药的应用进行了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宏光;胡文东;李志文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健康教育对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的作用.方法: 将120例分裂症患者,以随机入组方式,分为健康教育组60例与非健康教育组60例对照观察治疗依从性效果.结果:健康教育组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非健康教育组(P《0.01).结论:健康教育显著提高分裂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作者:吴丽红;陈琼;刘德英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强化护理干预对脱毒治疗的影响.方法:将84例脱毒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强化病房管理,人性化护理和对患者家属的教育与辅导,以及出院后的联络指导.自制统计表,统计患者住院脱毒期间的依从性,入院时和出院6个月时家属对患者戒毒的主观态度,出院6个月内的复吸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家属的主观态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复吸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化护理干预能显著提高药物脱毒的依从性,增强家属的信心和亲密度,降低复吸率.
作者:雷球英;成珍珍;谭玉姣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了解精神病人夏秋季肠道感染情况及相关因素,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以《医院感染管理手册》中的院内感染诊断标准为依据,对我院复退精神病人330例病史资料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病人夏秋季肠道感染与病程、住院时间、年龄、病情衰退不会主诉、卫生知识缺乏有关.结论:做好卫生宣教工作,加强饮食卫生,加强清洁消毒工作,发现肠道感染病人及时隔离,加强工作责任心,从而使我院夏秋季肠道感染发生率由1997年的23.94%下降到2004年的7.88%.
作者:王新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重性抑郁症共病焦虑障碍患者与重性抑郁症患者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基因多态性的差异.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技术,检测15例重性抑郁症共病焦虑障碍患者(研究组)和15例单纯诊断为重性抑郁症患者(对照组)的COMT基因多态性.结果:研究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无论是等位基因A、等位基因G频率还是基因型A/A、A/G及G/G频率均无显著差异;只是在等位基因A频率上,研究组的男性患者(22.2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男性患者(5.56%).结论:抑郁与焦虑共病的基因多态性研究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余常红;吴怀安;胡纪泽;吴东辉;闫小华;杨海晨 刊期: 200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