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氯氮平合并丁二酸洛沙平与单用丁二酸洛沙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随机对照研究

叶仕能;袁凤来;谈金莲

关键词:氯氮平, 丁二酸洛沙平, 精神分裂症
摘要:为探讨氯氮平合并丁二酸洛沙平与丁二酸洛沙平单用二种方案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而作此研究.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奎硫平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奎硫平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给予奎硫平与利培酮治疗8周,并在治疗0、1、2、4、8周评定PANSS和TESS量表,在0、4、8周检查心电图和肝肾功能,在0、8周检查血催乳素和空腹血糖.结果:奎硫平与利培酮疗效相当,奎硫平与利培酮均能迅速减轻精神症状,不良反应少、严重程度轻,奎硫平很少引起催乳素变化,利培酮则会显著提高血催乳素水平.结论:奎硫平治疗精神分裂症安全有效.

    作者:王云;张子梅;孙富根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氯丙嗪、氯氮平、维思通引起精神分裂症患者谷丙转氨酶变化的对照分析

    随着传统的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及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氯氮平、维思通应用于临床,使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症状很快得到控制,疗效显著.同时,这些药物的应用,对造血系统、肝、胆系统以及心、脑电图的影响,已引起临床医师的普遍关注.本文主要研究服用正常剂量氯丙嗪、氯氮平、维思通三种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谷丙转氨酶的改变,借此指导临床更安全的用药.

    作者:徐朋波;张杰英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住院病人58例死亡原因分析

    精神病人死亡发生率较正常人要高,除精神症状导致部分病人自杀和全身衰竭外,住院精神病人还可伴发其他的躯体疾病和药物不良反应导致死亡.为了探讨住院精神病人死亡原因,提高诊治水平,降低死亡率,现将我院1989年1月-2005年8月期间58例死亡病例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周严俊;李四冬;池晖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苯二氮(艹卓)类药物在住院精神病患者中使用现状

    目的:调查苯二氮(艹卓)类药物(BZD)在住院精神病患者中的应用情况.方法: 对本院2004年所有住院精神病患者182例应用BZD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出院时仍在服用BZD的患者66例随访,用CCMD3诊断标准诊断其BZD依赖情况.结果:调查发现182例住院精神病患者中143例应用过BZD,占78.87%,其中单用1种的123例(86.01%),2种合用的20例(13.99%),药物应用依次为地西泮、艾司唑仑、阿普唑仑、氯硝西泮、劳拉西泮、硝西泮等,随访的66例患者中,因故仅随访52例,BZD依赖18例(34.62%).结论:BZD在住院精神病患者中应用范围广泛、时间较长、剂量偏大 ,存在明显滥用情况,易导致患者出院后BZD依赖.

    作者:陶文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方法: 用自制的调查登记表对435例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社会人口学资料统计及临床分析.结果: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率20.23%,男性高于女性,各病种间攻击行为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攻击行为与既往攻击行为史、命令性幻听、激惹性、敌对猜疑、被害妄想、消极自责密切相关.结论:上述危险因素应引起精神科临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作者:罗汝琴;陈仁云;任玉生;王安奇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精神科护士实施心理护理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

    目的:了解精神科护士实施心理护理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使精神病人得到良好的心理护理,缩短病程,早日恢复,回归社会.方法: 本文利用问卷的形式对本市两所精神病专科医院的150名护士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统计学处理.结果:护理人员第一学历多为中专;以自学获得心理学知识者占大多数;在实施心理护理中:精神科护士掌握心理学知识与心理护理技能有限;护士与精神病人之间存在沟通障碍;精神病人家属与护士缺乏合作意识;少部分护士缺乏慎独精神.结论:精神科护士正确实施心理护理的对策将有助于解决各现存问题具有指导性意义.

    作者:崔凤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新疆民政与卫生系统精神病院基本情况调查与思考

    我国的精神卫生事业,自建国初期逐渐形成了由卫生、民政、公安三家共同管理的格局.民政部门在精神卫生方面承担的主要任务是收养、治疗、管理民政工作对象中的精神病人. 随着社会福利事业的改革,民政系统的精神卫生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基本形成了以精神病福利院为资源核心,社区康复站为依托,家庭康复为基础的精神卫生防治、康复网络.

    作者:周跃明;赵灵;高燕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用变态心理学的观点看临床精神症状

    变态心理学是近年来发展于医学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异常心理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它对于临床工作者认识心理障碍、神经症及某些精神障碍的本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王晔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34例精神病人解除关锁治疗后7年疗效随访

    目的:了解曾被关锁精神病人解除关锁后社区治疗的长期效果.方法:对1997年发现的34例被关锁精神病人,在社区精神病防治网点的治疗效果进行随访,并与治疗前作比较.结果:经7年的精神病社区治疗后,这组病人的疗效肯定,社会功能改善明显,个别病人病情有过波动或恶化,也能在防治网点指导下加强治疗或送住院治疗而得到及时控制.结论:精神病社区防治网点是一种适合我国目前国情、民情的切实措施.

    作者:黄玉琴;马淑君;李植荣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住院精神病患者死亡的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病患者死亡的特点.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20例住院精神病(研究组)死亡病例与24例随机抽取的同期住院精神病生存病例(对照组)的一般情况和病情特点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年龄(t=0.78,P》0.05)、男女性别(x2=0.248,P》0.05)差异无显著性.由抗精神病药物抗胆碱能作用所致的肠麻痹噎食病例(x2=3.9,P《0.05),有拒食自杀行为病例(x2=3.9,P《0.05),心电图不正常病例(x2=5.5,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研究组的由于抗精神病药物抗胆碱能作用所致肠麻痹噎食、有拒食自杀行为者、心电图不正常者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

    作者:侯英锋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三种精神疾病防御方式对照分析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三种精神疾病的心理防御方式的特点.方法: 运用防御方式问卷(DSQ)对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抑郁症60例、焦虑症40例和正常对照30例进行评定.结果:成熟防御因子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为:精神分裂症、正常对照组、抑郁症、焦虑症;不成熟防御因子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为:精神分裂症、焦虑症、抑郁症、正常对照组;中间型防御因子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为: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正常对照组;掩饰因子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为:焦虑症、正常对照组、精神分裂症、抑郁症.除掩饰因子外, 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患者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各种防御方式的得分差异都有显著性意义.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在掩饰因子上的得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两比较发现,抑郁症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在成熟防御因子上的得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其余各种因子得分,在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与正常对照组两两之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三种疾病患者都采取了与正常人不一样的心理防御方式来应对冲突.不同的疾病采取的心理防御方式也是不一样的,但没有发现某种疾病与某种特定的防御方式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

    作者:刘诏薄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国产利培酮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国产利培酮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对住院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40例换用利培酮泊疗24周,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症状,用不良反应量表(TESS)及锥体外系不良反应量表(ESR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PANSS总分、PANSS-C(一般精神病理)分、PANSS-P(阳性症状)分、PANSS-N(阴性症状)分在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PANES总分及各量表均自12周末起显著下降.说明自12周末开始显效.PANSS总分减分率为20%或以上者24例,达50%或以上者7例,有效率为60%,显效率为16.67%.常见的不良反应是体重增加(12/40)和锥体外系反应.结论:国产利培酮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有肯定的疗效,且不良反应非常小.

    作者:郑胜云;孟宪隐;钟海辉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大学生求职挫折的心理辅导

    大学生的择业是在交织着多种冲突与障碍的状态下进行的.要缓解冲突,解除障碍,就必须从个人与社会两个方面着手进行自我调节与完善,努力使自身的愿望与社会需要相互协调,达到和谐,以保持自已的心理健康.请看以下几个案例.

    作者:司荣婷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重性抑郁症共病焦虑障碍与重性抑郁症的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基因多态性研究

    目的:探讨重性抑郁症共病焦虑障碍患者与重性抑郁症患者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基因多态性的差异.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技术,检测15例重性抑郁症共病焦虑障碍患者(研究组)和15例单纯诊断为重性抑郁症患者(对照组)的COMT基因多态性.结果:研究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无论是等位基因A、等位基因G频率还是基因型A/A、A/G及G/G频率均无显著差异;只是在等位基因A频率上,研究组的男性患者(22.2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男性患者(5.56%).结论:抑郁与焦虑共病的基因多态性研究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余常红;吴怀安;胡纪泽;吴东辉;闫小华;杨海晨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37例住院女性精神病人自杀行为的分析及护理

    自杀行为是精神科临床上常见而后果又为严重的意外事故之一.在疾病急性发作期,受妄想幻觉等病态支配下可发生;而在疾病康复期,自杀行为却往往因某些心理社会因素所诱发.因此,防范病人自杀行为是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作者:李小琼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多巴胺受体与5-羟色胺2A受体基因多态性与迟发性运动障碍的关联分析

    目的:研究多巴胺D2受体(DRD2)基因TaqI A多态性、多巴胺D3受体(DRD3)基因Ser9Gly功能多态性、5-羟色胺2A(5-HT2A)受体基因A-1438G、T102C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伴发迟发性运动障碍(TD)的相关性.方法: 使用异常不自主运动量表(AIMS)评定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无TD及TD严重程度.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LP)法分析TD组和非TD组的各受体基因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分布.结果:DRD2基因TaqI A 的等位基因频率(P》0.05)和基因型(P》0.05)分布在TD组(n=42)与非TD组(n=52)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且不同基因型间的AIMS总分值差异也无显著性(P》0.05).DRD3基因Ser9Gly的等位基因频率(P》0.05)和基因型(P=0.08)分布在TD组(n=42)与非TD组(n=52)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且不同基因型间的AIMS总分值差异也无显著性(P》0.05).5-HT2A受体基因T102C多态性位点与A-1438G为完全连锁不平衡,TD组(n=42)与非TD组(n=51)的基因型总体分布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的差异有显著性(x2=4.36,υ=1,P《0.05).结论:在中国汉族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中DRD2基因的TaqI A多态性、DRD3功能基因的Ser9Gly多态性可能不是影响TD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5-HT2A受体基因的T102C、A-1438G多态性可能与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TD相关联.

    作者:许晓峰;张晓斌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奎硫平(启维)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奎硫平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以奎硫平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38例,疗程8周,以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副反应量表(TES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第2、4、6、8周末PANSS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显效率63.2%,总有效率为89.5%,主要不良反应有头晕、直立性低血压、兴奋和激越等,抗胆碱能不良反应轻微,无锥体外系不良反应(EPS).结论:奎硫平对女性精神分裂症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对体重影响和内分泌影响小.

    作者:袁瑗琳;张丽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障碍的临床特征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障碍的临床特征的异同.方法:以单相抑郁35例和双相抑郁32例为研究对象,对两者一般资料及临床特征进行对照分析,在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比较两者疗效.结果:单相抑郁患者中家族史阳性率高,自杀行为及焦虑激越突出,治疗6周总有效率为74.3%.而双相抑郁患者中伴精神病性症状,精神运动性迟滞突出,治疗6周后总有效率为53.1%.结论: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临床特征有所不同,单相抑郁治疗效果更好,支持两者为异源性疾病的观点.

    作者:冯征;廖春平;许玉梅;高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万拉法新与阿普唑仑治疗广泛性焦虑症对照研究

    目的:验证万拉法新治疗广泛性焦虑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68例广泛性焦虑症按就医顺序分为两组,分别用万拉法新及阿普唑仑进行治疗,疗程6周,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4、6周末进行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焦虑自评量表(SAS)、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万拉法新和阿普唑仑两药疗效相仿,万拉法新不良反应少而轻微.结论:万拉法新是治疗广泛性焦虑症较为理想的药物.

    作者:于宏伟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712例青少年精神疾病与个性特征应激因素相关分析

    目的:探讨青少年精神疾病的发生与个性特征、应激因素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6月间712例首次住我院,年龄17岁及其以下患精神疾病的青少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自制调查表,对他们进行个性特征、应激因素与其发病之间关系的调查.结果:青少年精神疾病的发生与其个性特征、应激因素有重要的关系,个性中以内向型性格的患病率高(63.6%),差异非常显著(P《0.01).其次有明显应激因素诱发患病的占70.2%,其中以学习紧张,压力大,升学落榜占多数(53%).结论:青少年其个性心理还未完全成熟,对社会的适应性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差,易诱发各种精神疾病,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王俊凤;赵树美;于兰娟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民康医学(上半月);中国民政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