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媛;许卫东
目的 了解和分析接触三硝基甲苯和健康损害之间的关系,为预防和控制相应职业病提供依据.方法 对某化工厂所有在职人员进行全面体检,长期接触三硝基甲苯的作业人员作为接触组,把本厂没有接触任何毒物的工作人员作为对照组,两组体检结果对照比较分析.并对长期接触三硝基甲苯的工人眼晶状体损害进行性别、年龄、工种、工龄分析.结果 三硝基甲苯接触组的神经衰弱综合症和异常心电图患病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5).153名TNT作业职工检出晶状体损害38人,检出丰为24.84%,眼晶状体损害男女性别有显著性差异(x2=18.64,P<0.005),男性组晶体损害不同工种检出率不同,并随年龄及工龄的增加而上升.结论 目前的TNT作业,眼晶状体改变仍为特异、严重和常见的危害.加强职业健康教育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能减少三硝基甲苯对健康的损害.
作者:姚令辉;艾健康;黄铁珠;张红梅;曹继东;郑月胜;朱小珍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动物溺水死后不同时间血锶的变化.方法 以高频电感偶合等离子体光谱分析仪(ICP-XSP)检测外样水体中锶离子含量,并分别测定家兔溺死与死后入水的左心血的锶含量.结果 实验家兔溺水死后5min、6h和24h血锶含量分别为(0.273±0.126)、(0.335±0.146)和(0.132±0.033)μg/ml,溺水死后5min和6h与溺水前的(0.117±0.035)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溺水死后24h与溺水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死后入水的血锶含量与死前差异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验表明尸体在水中浸泡时间对血锶含量有显著影响,所以超过12h以上的水中尸体,须结合当地环境,尸体现象,硅藻检验,溺死水源及血锶离子含量等多因素综合分析,确定死因.
作者:甘建一;朱金生;龙仁;赖伟勇;岳霞;林少影;梁安文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三亚市在实施<结核病防治十年规划>五年来所取得的工作成效.方法按照全国统一要求的检查评估办法,对三亚市结核病防治十年规划实施五年来的总体情况,从专项防治经费的投入、健康促进、结核病人发现登记和督导管理.以及病人的治疗转归等几方面,全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评价五年来所取得的工作效果.结果三亚市自2001年来已全面执行现代结核痛控制策略(DPTS策略),2001~2005 年市财政共投入结防专项经费19万元,按照规划的预算比例总体到位率已达 100%;人均年结防经费投入有 0.076 元.2001~2005 年市结防机构共检查可疑肺结核病人 7 659 例,共登记活动性肺结核病人2 080例.其中登记1 636例涂阳肺结核病人(传染性病人),2001~2005 年发现的涂阳病人完成<规划>五年工作指标数的 123.1%.2001~2005年登记涂阳病人1 636 例.疗程结束治愈1 589倒,总治愈率达 97.1%,达到<规划>要求.结论三亚市在实施结核病防治十年规划中,市政府加强承诺,在经费上、工作上给予大力支持,加强了健康促进工作,结防机构发现了大量的肺结核病人,并取得了高发现率和高治愈率的显著效果.今后应继续认真组织实施<规划>,不断探讨和研究在防治工作中存在和出现的新问题,并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把三亚市结核病防治工作稳步向前推进.
作者:林常勇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阳江市区 6 类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污染状况.方法 抽检生肉类、熟肉制品类、奶类、水产品类、冷饮类、蔬菜类共 6 类食品 370 份样品,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并参照广东省 2006 年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方案对抽取的样品进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分离、鉴定.结果 370 份样品中共检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14株,总阳性检出率为 3.78%,其中生羊肉中检出 2 株,生鸡肉中检出 5 株,熟肉中检出 7 株,检出率分别为8.00%(2/25)、10.00%(5/50)和15.56%(7/45),其它类中均未检出.结论 阳江市区 6 类食品中存在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污染,应加强相关的食品监督管理.
作者:林媛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对一起伐木工地疟疾局部爆发进行调查分析,为今后疫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共报告病例19例,罹患率61.29%,病例均有隔日发冷、发热、出汗、头痛等症状,病例较为集中,全部为来自外地民工.结论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病例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定为一起由输入性疟疾引起的同日疟局部爆发.
作者:张杰民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SBP)的诱因、临床表现、检查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 对68例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发生率为8.18%.致病菌以G-菌多见.结论 临床表现、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多呈不典型表现,腹水进行性增加、腹水细胞数和/或细菌培养是SBP的诊断依据,综合支持治疗、三代头孢和腹腔灌洗为有效治疗.预防性应用喹诺酮类抗生素可防止SBP的发生.
作者:唐伯莹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糖尿疾病对凝血机制和纤溶活化功能的影响,分析糖尿疾病患者与凝血机制和纤溶活化功能的关系.方法 对1型糖尿病组、2型糖尿病组、妊娠糖尿病组、特异性糖尿病组及正常对照组进行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和D-二聚体(D2)检测,水平统计学方法用t检验.结果 1型糖尿病组、2型糖尿病组、妊娠糖尿病组和特异性糖尿者组PT、APTT、TT都明显延长,FIB、PLT下降,D2水平增高,均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具有极其显著性(P<0.01).1型糖尿病组变化更明显.结论 凝血因子及纤溶功能的检测对动态观察糖尿疾病的病情变化、预后估计及治疗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孙振亚;郑定容;杨庆珣;周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戊型肝炎发病的平均年龄正逐渐增大,老年患者所占比例增多,发病有老年化趋势.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与人口老年化,老年人户外活动增多,导致与感染源接触机会增多,以及卫生习惯及某些流行因素等相关[1].为了探讨老年性戊型肝炎临床特点及预后,对平阳县人民医院近3年来收治42例老年性戊型肝炎和42例非老年性戊型肝炎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如下.
作者:李节繁 刊期: 2008年第01期
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i,CTnI)作为心肌损伤的标志物,在临床上已应用多年.由于其高度的心肌特异性,对心肌损伤程度的高度敏感性及较长的诊断窗口期,CTnI已被国内外临床医生及检验人员广泛接受,正逐渐取代 CK-MB,成为诊断心肌损伤,特别是诊断心肌梗死的特异性标志物.
作者:徐文媛;许卫东 刊期: 2008年第01期
为了解湖州市无偿献血者HCV感染现状,我们对2001~2004年度无偿献血者抗-HCV阳性率和年份,血型,性别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庄小狮;陈义柱;汪峰;杨迪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泉州市鼠疫宿主动物的种群构成及数量分布情况,为鼠疫防治工作积累基础资料.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生物分类学、血清学调查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捕获鼠形动物2 237只,平均鼠密度6.26%,鼠染蚤率33.11%,黄胸鼠构成比24.38%,印鼠客蚤构成比82.83%,总蚤指数1.16,印鼠客蚤指数1.13,鼠疫实验室检测用4种方法未检出阳性标本.结论 泉州市鼠间出现临界线的危险信息和指征,必须引起重视,加强监测,采取防制措施,防患于未然.
作者:李锋平;杨德林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调查中缅边境境外疟疾突发疫情情况,制定防治方案,遏止其向我国边境蔓延.方法 用现场调查和资料收集等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缅甸佤邦第二特区南部地区2006年1~6月疟疾发病人数为14 564人,死亡180人.8月5~13日现场调查,在1 578发热病人发现疟疾感染病人433人,阳性率 27.44%,其中恶性疟238人(7人为混合感染),占54.97%,间日疟195人,占 45.03%.结论 中缅边境缅甸地区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疟疾易于爆发性流行,经常波及我国边境地区.因此边境卫生防疫部门应对境外输入性疟疾的工作亟待加强和提高.
作者:范建华;郭卫真;郭卫中;李鸿斌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 移植对四氯化碳诱导所致的肝硬化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首先行大鼠 MSCs 的分离、纯化及扩增.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肝硬化组,肝硬化组采用60%的四氯化碳(CCl<,4>)皮下注射8周.然后肝硬化组再随机分成 MSCs 对照组和 MSCs 移植组及8周肝硬化组.MSCs 移植组经门静脉注射 MSCs 入大鼠肝内,4 周后处死所有大鼠,行肝功能检测、肝脏免疫组化检查和 HE 染色的病理检测.结果 MSCs 经门静脉移植肝硬化大鼠后,其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及谷丙转氨酶(ALP)含量明显下降及血清白蛋白(ALB)和胆固醇(CHO)含量明显升高.病理检查结果示 MSCs 移植组肝内胶原纤维增生程度明显减轻.尽管假小叶仍然存在,但小叶周围和小叶内的肢原纤维明显减少.小叶中还出现了较多形态正常的肝细胞.结论 MSCs 可能在肝硬化大鼠体内分化成为具有肝样细胞的功能,并改善了肝硬化大鼠的部分肝功能及肝脏的部分病理结构,为今后临床行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徐献忠;陈斌;倪勇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腰椎管硬膜内肿瘤的诊断及治疗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9 年10月~2006年10月25例腰椎管硬膜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及手术治疗.结果 25例为良性肿瘤,23例完整切除,2例大部分切除.随访时间1~8年,术后25例症状明显改善,神经功能恢复满意;6例会阴部和下肢轻度麻木.结论 腰椎管硬膜内肿瘤早期易漏诊误诊,早期诊断要详细询问病史、认真查体结合影像学检查;MRI所见为诊断主要依据,可作为首选.肿瘤完整切除率高,诊断一旦确立,应尽早手术,神经功能恢复良好.
作者:汤晨逢;李国新;袁忠治;温健;杨昀焯;李继云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玉溪市不同地区居民伤害死亡及其潜在寿命损失的情况.方法 选择不同的地区,对 2003年1月1日~2005年12月31日伤害死亡居民进行调查.结果 2003~2005 年伤害死亡率为 46.13/10 万,YPLL(潜在寿命损失年数)率为 17.18‰,其中男性的伤害死亡丰为 72.39/10万.YPLL 率为 24.82‰;女性为 26.68/10万,YPLL率为 9.25‰.死因为交通事故、中毒、溺水、施工等14类.去伤害后死亡预期寿命为 77.7岁.伤害死亡平均减少预期寿命为 4.35岁,有效控制伤害死亡预期寿命平均可增加 5.93%;男性增加 7.37%,女性增加4.78%.山区的伤害死亡率较高,迭 70.14/10万,彝族的伤害死亡率较高,迭 247.36/10万,初中文化死亡占 38.75%.结论 当地伤害死亡率和 YPLL 率低于全国.但高于发达地区水平.伤害死亡率高低与地区、年龄、民族和文化程度有关.
作者:范波;黄正美;李六九;范芝宏;李永艳;杜春华;邢兰燕;瞿媛;赵微;郑应莲;王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本文通过对深圳市部分医疗卫生机构卫生应急预案的调查分析以及文献研究、理论分析,探讨卫生应急预案的现状与影响因素,以期为以后的预案制订、补充与完善工作提供参考.
作者:张雅德;梅树江;吴永胜;吴小敏;刘东溟;迟秀梅;刘颖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上海市蛔虫病住院情况及其对患者的危害和经济负担.为防治蛔虫病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在全市范围内对各级医疗部门确诊的蛔虫病住院病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上海市19个区县提供1991~2001年间蛔虫病例共1 790例,其中肠道蛔虫痛、胆道蛔虫病分别占 28.38%和 69.83%.2001 年的住院病例数(94例)较1991年(175例)下降了 46.29%,总体呈下降趋势.患者男女之比为 1:1.36,平均住院年龄为 32.71 岁,1~9 岁年龄段以肠蛔虫痛为主,青壮年以胆道蛔虫病为主.13.35%患者出现并发症,居前三位为胆囊炎(27.10%)、胆管炎(18.25%)、贫血(2.99%).25.31%患者通过病原学确诊,影像学检查阳性率为 76.54%.肠、胆蛔虫病单用药物治疗者占43.65%~47.63%,痊愈占64.49%~78.97%.住院天数平均 11.33d,长98d.平均每例住院费用肠道蛔虫769元,胆道蛔虫2 661元.结论 蛔虫病多发生于儿童和妇女,1991~2001 年间的住院例数呈下降趋势,对高危人群应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
作者:马杏宝;蔡黎;张小萍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三亚市吸毒人群HIV感染争高危行为状况及动态,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SPSS 8.0统计软件对材料进行人口学、行为学特征分析.结果 3年共监测785人,HIV抗体阳性19人,阳性率2.4%,2003年、2005年、2006年阳性率分别为3.7%、2.0%、1.5%,个别农村地区阳性率较高;吸毒人群注射率、共针率、性乱率、性乱者未用安全套率显下降趋势.结论 三亚市艾滋病防治工作,对减少吸毒人群的高危行为,控制艾滋病的传播起重要作用,但是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
作者:林竹良;刘武汉;徐大修;黄周珠;周春霞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肝硬化与胆囊结石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我院2003年4月~2007年4月收治的肝硬化患者253例作为肝硬化组,并以同期门诊体检无肝硬化患者 843 例作为参照组.分析指标包括肝硬化惠者与非肝硬化患者胆囊结石的发病率差异、肝硬化患者胆囊结石发病率与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差异.肝硬化患者胆囊结石的性别差异.结果 肝硬化组胆囊结石的发病率(18.2%)明显高于参照组胆囊结石的发病率(5.3%),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 <0.01),肝硬化 Child- PughA 级(5.98%)、Child-PughB 级(20.7%)、Child-PughC 级(40.7%)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 0.01),肝硬化胆囊结石发病率男性(17.9%)与女性(18%)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肝硬化患者为胆囊结石患病的高危人群,肝硬化患者胆囊结石惠病率与肝功能损害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作者:韩东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吸毒人群艾滋病知识、行为及感染状况,为制定综合干预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东莞市强制戒毒所内1 035名吸毒者,采用统一调查表进行面对面的询问,并采集5ml静脉血作HIV抗体和梅毒抗体检测.结果 吸毒人群以青年男性、流动人口、低文化程度为主;艾滋病传播途径知识知晓丰在60.97%~86.47%之间,其他相关知识知晓率相对较低,对蚊虫叮咬是否传播艾滋病正确知晓率仅为22.42%;静脉吸毒者占68.41%,其中的35.03%有共用注射器史;31.50%的人拥有临时性伴,73.01%的人拥有多个性伴,有23.29%的人得到或提供过商业性性服务;与固定性伴发生性行为时每次均用安全套率低(10.32%),得到商业性性服务时每次均用安全套率高(50.00%);获得艾滋病知识途径曩多的是电视(66.38%);共查出HIV抗体阳性47例,感染率4.54%;梅毒抗体阳性79例,感染率7.63%.结论 吸毒人群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度较低,促进艾滋病传播的高危行为普遍存在,在吸毒人群中开展行之有效的综合干预措施非常必要.
作者:王晓霞;陈柏芬;张巧利 刊期: 200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