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联合治疗宫颈沙眼衣原体感染

黄晓虹

关键词:沙眼衣原体, 感染, 联合治疗
摘要:生殖道沙眼衣原体(CT)感染是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可引起不孕症、异位妊娠、盆腔炎、流产以及新生儿沙眼衣原体感染等严重危害,我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对就诊者行宫颈沙眼衣原体检测和相应治疗,获得满意结果,现报告如下.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HBsAg-PLGA缓释疫苗的制备及相关研究

    目的 研制PLGA为栽体的一针剂免疫乙肝疫苗,观察该疫苗的注射部位炎症及分析使用者的依从性.方法 采用复乳溶荆法制备乙型肝炎疫苗微球,单剂注射到实验兔后腿肌肉内观察病理学反应,井随机调查100人对一针免疫乙肝疫苗的使用看法.结果 HBsAg-PLGA微球包裹率达55%以上且制备工艺稳定,荆型生物兼容性及注射人群依从性表现良好.结论 HBsAg-PLGA缓释疫苗具有一定的研究开发价值.

    作者:尹文国;徐万国;李宇辉;苏畅;韩冰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输血面临的风险与安全输血的对策

    如何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性,是每个输血工作者和临床医生面临的重要课题.目前检测技术存在局限性.临床输血存在输血指征过宽,输血免疫学副作用等.为消除不安全的血液,控制输血风险,提出相应对策.应从低危险性献血者中采集血液,严格筛查血液,临床合理用血,建立健全输血医疗文书,输血前告知等.通过控制输血不安全因素,可以达到减少或消除输血传播疾病的目的.

    作者:武峰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413例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分析

    目的 了解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常见病因,为指导防治慢性肾功能衰竭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413例住院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资料.结果 413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引起者占首位,共145例(35.1%);其次为糖尿病肾病,共107例(25.9%);高血压肾病78例(18.9%);梗阻性肾痛44例(10.7%);慢性肾盂肾炎8例(1.9%);先天遗传性肾病6例(1.5%);狼疮性肾炎、乙肝相关性肾病等25例(6.1%).结论 慢性肾功能衰竭病因的构成比例与现有的文献资料有差异,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明显上升.梗阻性肾病在海南地区发病率明显高于内地.

    作者:叶凤;梁海琴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高压氧综合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高压氧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疗效.方法 分高压氧(HBO)组62例,对照组49例,两组患儿进行分析.结果 HBO组有效率为91.9%,对照组有效率73.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19,P<0.05).结论 高压氧综合治疗病毒性脑炎疗效显著.

    作者:苏娜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妊娠合并重症肝炎22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重症肝炎的病因、临床特点和产科处理.方法 分析本院收治的22例妊娠合并重症肝炎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分析.结果 妊娠合并重症肝炎有典型的临床表现:AST、ALT值均>500U/L,AST/ALT比值>1,血清总胆红素均TBIL>171μmol/L,疑血酶原活度PTA<40%,逐渐出现肝性脑病.经皮肝穿刺病理诊断4例.抢救成功13例,孕产妇死亡9例.死亡率40.9%,死因为产后出血、DIC、产褥感染、肝性脑病.剖宫产17例(外院术后转入2例),顺产4例(外院产后转入1例),死胎1例.新生儿窒息率50%(9/18).结论 妊娠合并重症肝炎死亡率高,在孕前、孕期应检查并治疗病毒性肝炎,避免诱因,及早识别并诊断,行人工肝系统等综合治疗并及时终止妊娠,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作者:李映桃;刘益芬;王晓仪;陈敦金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柳州市建筑工地农民工艾滋病认知及行为现状调查

    目的 通过调查,了解建筑工地农民工艾滋病认知程度和行为状况,为做好艾滋病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在工地管理人员的配合下,深入工地.通过一对一或自行填写问卷的方法,收集建筑工地农民工有关预防艾滋病的信息.结果 农民工对艾滋病有了一定的认知.对传播途径的认识中,母婴传播知晓率较低;而对非传播途径的认识较高,但对蚊虫叮咬不传播艾滋病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误区.在调查对象中,有配偶外的性伴人数占有一定的比例(约20%),而安全套使用人数较少,正确使用安全套的比例较低.结论 还须加强对建筑工地农民工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他们对艾滋病认知水平,减少高危行为,预防艾滋病的发生.

    作者:蒋琦莲;柳元;陈启玲;韦启后;俸卫东;蒙晓晖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314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观察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获得性出血性疾病,以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加,以及缺乏原因包括外源的继发性因素为特征.

    作者:符祥俊;姚红霞;林丽娥;王述文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海南省2006年登革热传播媒介监测分析

    目的 了解海南省登革热传播媒介的种群分布、密度及带毒情况,为制定登革热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06年在既往登革热流行区的儋州市、临高县、陵水县设立监测点,全年每月定时定点定人监测媒介幼虫密度和成蚊种群、密度;6~10月份监测雌性伊蚊登革病毒携带状况.结果 各监测点全年均有媒介伊蚊活动,布雷图指数每月均高于5,儋州市2个哨点全年有11个月指数均≥20,其中港口村8月达168为高指数;除儋州市港口村、临高县宫花村有明显4~8月季节高峰外,其他各点无明显季节高峰.各监测点伊蚊幼虫孳生环境也有所不同,儋州市以永久性容器孳生为主,临高县和陵水县以暂时性容器孳生占多数.三个监测点全年捕获的埃及伊蚊与白纹伊蚊总数的种群分布比,儋州市为138:15,临高县为0:64,陵水县为42:113,存在明显的种群分布差异.对188只雌性伊蚊进行登革病毒分离,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海南省既往登革热流行区广泛存在传播媒介,全年活动,且密度均较高,存在发生登革热爆发或流行的潜在危险.

    作者:吴维学;金玉明;孙莲英;曾祥洁;苏新元;贾鹏本;李臻;劳世军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2004年某哨点医院流感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探讨流感病毒的流行和菌株变化情况,为流感防制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海南省人民医院监测的流感样病例和送检标本检测结果.结果 2004年海南省人民医院共采集流感样病例标本197份,阳性29例,阳性率14.72%,其中H3型13例,B型16例.结论 2004年海南省流感流行高峰可能在4~9月份,流行菌株为H3型和B型.

    作者:祝朝勇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慈溪市2001~2005年医疗机构消毒效果监测分析

    为了解慈溪市医疗机构的消毒工作质量,提高医疗机构消毒与灭菌效果,控制医院感染,我们于2001~2005年连续对慈溪市市级医疗单位和部分乡镇医疗单位进行了监测,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范飞能;徐菊英;方桂英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聚类分析在艾滋病中医望诊分析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在艾滋病中医望诊检查分类中的应用,为艾滋病的中医诊断和筛检艾滋病高危人群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05年12月~2006年2月在河南省艾滋病高发地区驻马店市、开封市、南阳市及商丘4个地区抽取艾滋病服药病人550名及对照454名,运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艾滋病的中医望诊主要症状可以聚为四类,第一类主要有姿态、舌病、舌态等;第二类为舌下脉络;第三类为舌形;第四类为牙齿.结论 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可以对艾滋病高危人群的中医望诊信息进行较好的中医证型分类,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艾滋病高危人群的中医证型特点,在中医证候研究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张艳丽;孙长青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海南红岭农场中小学生氟斑牙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了解红岭农场中小学生氟斑牙患病情况,为改水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口腔检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 调查红岭农场1 200名中小学生,氟斑牙患病率为28.6%.调查22个饮用水源,有3个水源水氟含量超过国家标准0.6倍.其中饮用三口高氟井水单位的学生患病率(59.6%)明显高于其它单位的学生患病率(17.0%),说明学生患氟斑牙与饮用这三口高氛井水密切相关.接触高氟水时间越长,氟斑牙患病率越高.结论 红岭农场中小学生发生氟斑牙的病因主要是长期饮用高氟水所致,应重视饮水安全,加强监管,提高防范意识,保证学生身心健康.

    作者:徐德洲;郑期优;杨建立;赵永兴;王秋英;周国平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血脂及脂蛋白(a)的变化

    目的 研究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S)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二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蛋白a[LP(a)]含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50例原发性NS患者与25例健康人(对照组)的血脂及脂蛋白a,并进行比较.结果 原发性NS患者血清TC、TG、LDL-c、LP(a)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 NS患者存在着明显的脂代谢紊乱.

    作者:王海安;董卫国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医院感染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神经外科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医院感染情况,探讨医院感染防控措施.方法 对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03年1月~2006年12月发生MRSA医院感染病例的有关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135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者中,111例为MRSA感染,占82.2%;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92.79%;MRSA感染者病死率迭14.41%.药敏结果显示MRSA除对万古霉素、利福平相对敏感外,对其它抗菌药物均有较强耐药性.结论 严密监控神经外科MRSA感染,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降低下呼吸道感染发病率,对降低病死率有重要作用.

    作者:刘春来;练丽珠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氟康唑与酮康唑治疗口腔念珠菌病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氟康唑与酮康唑对口腔念珠菌病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口腔念珠菌的感染用药选择提供指导.方法 共有86例口腔念珠菌感染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氟康唑与酮康唑进行治疗,现其疗效.结果 氟康唑组治疗总有效率78.43%,酮康唑组治疗总有效率51.43%,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χ2=6.89,P<0.01).结论 氟康唑对口腔念珠菌感染疗效优于酮康唑.

    作者:聂海燕;陈从麟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血通注射液和奥扎格雷钠联合应用治疗脑血栓形成疗效观察

    脑血栓形成是当今社会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致残率高,也是中老年人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各种医疗设备的不断普及,使得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更及时和有效.本文对162例脑血栓形成患者,给予血通注射液和奥扎格雷钠治疗,均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卢艳;刘龙;李秀明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建水县农村生活饮用水现状

    水是生命之源,让广大农民能喝上安全水,放心水,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解农村生活饮用水概况,掌握有关农村生活饮用水的本底资料,根据《中国(云南)农村饮用水与农村环境卫生现状实施方案》,于2006年8~10月,开展了建水县农村生活饮用水与环境卫生现状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钱艳芬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海口市青年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调查

    目的 了解海口市青年大学生中有关艾滋病/性病的知识、态度及行为现状,为制定适合青年大学生预防艾滋病/性病知识健康教育方案和行为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海口市某大学的918名青年大学生进行艾滋病/性病知识、态度、行为同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对与艾滋病病人发生性关系、输血或输入血制品有传染艾滋病的危险、与艾滋病人共用注射器吸毒、感染上艾滋病病毒的孕妇可能将病毒传给胎儿等传播途径的回答正确率较高,分别是94.55%、90.41%、85.72%和91.83%;而蚊虫叮咬、与艾滋病人握手、拥抱等日常接触、正确使用安全套能预防艾滋病/性病等非传播途径知识回答正确率较低,分别是72.11%、87.04%、68.08%;有部分大学生对艾滋病人存在歧视现象;在性行为现念方面,赞成婚前性行为35.37%,赞成有多个性伴侣13.61%;获得艾滋病知识来源前三位是电视广播72.32%、杂志书刊52.23%和医务人员宣传48.24%.结论 青年大学生艾滋病/性病知识掌握还不够,性观念较开放,应加强对青年大学生艾滋病/性病教育、性道德教育,改变错误观念和不良行为,控制艾滋病的传播.

    作者:冯福;林志文;朱庆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胞内细胞因子染色分析艾滋病人CD4+ T淋巴细胞Th1/Th2漂移

    目的 建立CD4+ T淋巴细胞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法,研究艾滋病人在治疗过程中Th1/Th2平衡漂移.方法 胞外CD分子染色和胞内细胞因子染色相结合,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CD4+ T淋巴细胞的Th1/Th2亚群百分比.结果 艾滋病人Th1型细胞百分比的均值在治疗过程中呈阶梯状上升趋势,其与治疗时间在68周内的回归系数为0.741.但无统计学意义(r=0.741,P=0.057);Th2细胞百分比的均值在治疗过程中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与治疗时同在68周内的回归系数为0.847,有统计学意义(r=0.847,P=0.016).结论 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能监测CD4+ T淋巴细胞Th1/Th2亚群漂移,对了解艾滋病人治疗效果有重要价值.

    作者:王晓辉;冯铁建;石向东;陈琳;罗贤如;柯跃斌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2006年慈溪市疟疾监测分析

    疟疾是一种传播快、易反复、危害严重的寄生虫病.慈溪市属中华按蚊为媒介的间日疟流行区,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于1989年全市达到了基本消灭疟疾标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口流动频繁,每年均有外源性病例发生,且发病率有回升现象,现将2006年疟疾监测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杭鹤云;范飞能 刊期: 2007年第10期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海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