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艳;朱国钦
目的 研究AML-M5b患者外周血T细胞TCR Vβ亚家族表达及克隆性增殖特点,并分析分选的患者T细胞经体外诱导、活化及短期培养后其TCR Vβ亚家族的利用及克隆性增殖情况.方法 运用RT-PCR-基因扫描技术分析初治AML-M5b患者外周血T细胞TCR Vβ亚家族利用和克隆性增殖,免疫磁珠分选患者T淋巴细胞,体外利用自体白血病DC细胞联合CD3单抗、CD28对T细胞进行诱导、活化,并对诱导后T细胞进行TCR Vβ亚家族表达和克隆性增殖分析.结果 9例患者T细胞在体外获得增殖,TCR Vβ分析显示患者外周血T细胞均表达部分Vβ亚家族,体外诱导前后的T细胞TCR Vβ亚家族表达和克隆性增殖特点不完全相同,有部分出现新的Vβ亚家族表达及克隆性增殖,有部分Vβ亚家族在诱导前后始终表现为克隆性增殖,体外杀伤性分析发现诱导后的T细胞对自体白血病细胞具有一定的识别作用.结论 AML-M5患者TCR Vβ亚家族T细胞的倾斜性分布和克隆性增殖,部分Vβ亚家族T细胞在诱导前后始终保持克隆性增殖状态,可能是机体针对白血病相关抗原的特异性CTL,体外诱导活化及短期培养后患者T细胞TCR、Vβ亚家族表达数量增加,并出现新的克隆性增殖Vβ亚家族T细胞,提示体外诱导活化能够产生白血病患者自体的白血病特异性CTL.
作者:张玉平;王彩霞;许艳丽;王汉平;王顺清;杜庆华;莫文健;陈小卫;李庆山;毛平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鸽脑磷脂软胶囊对记忆的改善作用.方法 选择104名战士志愿者作为受试对象,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编制的临床记忆量表检测.将受试者按记忆商高低分成均衡的两组,每组52人.随机选择一组为实验组口服试样(每日3次,每次2粒),另一组为对照组服用等量的安慰剂,连续服用30d.结果 试验后实验组MQ为95.5±9.8,比服用前的84.2±11.8有明显提高,也与对照组MQ 85.8±11.6比较,差异也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 鸽脑磷脂软胶囊对改善人体记忆有一定效果.
作者:王琼瑶;阮征;李俊侃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面神经F波对于周围性面神经炎的早期诊断意义.方法 应用肌电图诱发电位检查仪对53例早期(3d内)周围性面神经炎的患者分别检测健侧和患侧面神经F波.结果 其中37例严重病变患者患侧面神经F菠消失,健侧面神经F波存在.16例轻至中度病变患者患侧面神经F波存在,但患侧面神经F波的平均潜伏期、潜伏期小值及潜伏期大值和健侧相比明显延长,患侧F波出现率和健侧相比明显减少.所有53例患者的统计结果表明F波健侧与患侧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01),健侧明显高于患侧.结论 面神经F波作为一种能准确评价面神经颅内段功能的简单、敏感的客观方法,为一种早期诊断周围性面神经瘫痪的客观指标,将在面神经疾病的早期诊断中发挥作用.
作者:王冰雁;吴小丽;邢贻刚;廖小平;文国强;龙志刚;欧阳锋;高允锁;黄仕雄;吴宏胜;邓益东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2003~2006年海盐倒人群HIV感染状况和流行趋势,为制定艾滋病的预防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自愿检测者、强制检测者、羁押人员、公共场所人业人员血样标本开展HIV抗体检测.结果 4年间共检测血样4 853份,检出HIV抗体阳性7例(6人),其中2003年检出HIV抗体阳性例数0,2004年阳性例数1,2005年阳性例数为1(该例与2004年阳性例为同一人).2006年阳性例数为5.其中自愿检测者阳性人数为3人,强制检测者阳性人数为2人,羁押人员阳性人数为1人,公共场所人业人员阳性人数为0.感染途径以异性性接触为主(66.7%),外省流动人口居多(83.3%).结论 近4年海盐县HIV感染者正在逐年增加,呈上升趋势,今后应进一步加强艾滋病宣传教育力度和人群监测力度,采取有效防控措施,遏制艾滋病感染的上升蔓延势头.
作者:周晓红;陈鸣芳;沈珠明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建立头孢西酮钠含量测定及有关物质测定的HPLC法.方法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流动相:0.2mol/L的磷酸二氢钾:乙腈=85:15;检测波长为280;流速为1ml/min;进样量:20μl.结果 头孢西酮钠在0.0804~0.294mg/ml浓度范围内峰面积与浓度线性关系良好,r=0.99999,低检限为0.02ng,本方法的重复性与精密性良好(RSD%=0.23%,n=6)经专属性试验,可知杂质峰与主峰分离良好,理论塔板数均大于4000,分离度均大于3.该方法的平均回收率为100.62%(n=9).结论 该方法简便,灵敏度高,结果准确,可用于头孢西酮钠原料药含量及有关物质的检测.
作者:王康俊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BacT/ALERT 3D全自动培养仪在结核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用BacT/ALERT 3D全自动培养仪(3D法)对临床送检的加2份标本(其中结核病患者标本330份,非结核病患者标本72份)进行结棱分枝杆菌分离培养,阳性者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同时与BACTE TB 460系统(Bactec法)和改良罗氏培养法(L-J法)进行比较.结果 330份结核病患者标本中,3D法、Bactec法和L-J法的阳性分离率分别为42.1%、43.9%和31.2%;初分离平均阳性时间为16.1d、12.8d和25.6d,平均药敏时间12.9d、12.4d和22.4d,总报告时间分别为29d、25.2d和48d.3D法在阳性分离率和平均报告时间均明显优于改良罗氏法(P<0.05)、与Bactec法相近(P>0.05).3种方法污染率分别为4.0%、6.2%和3.5%;3D法低于Bactec法(P<0.05)、与L-J法相近(P>0.05).3D法与Bactec法和L-J法药敏总符合率分别为97.28%和94.79%.在72份非结核病人标本中,3种方法培养均为阴性.结论 BacT/ALERT 3D全自动培养仪检测分枝杆菌具有阳性分离率高、快速、污染率低、安全可靠、自动化程度高,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快速检测分枝杆菌的方法.
作者:廖光付;蓝红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无明显症状的早期异位妊娠(EP)的超声图像特征及鉴别要点,为临床提供早期诊断依据.方法 从超声检查680例EP中,选出经腹超声与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联合检出早期EP99例,对其超声表现为附件区EP囊样结构及微小结构(直径≤3.5cm,多教直径<2.5cm)及临床资料作回顾分析,重点分折未破裂的早期EP声像图特征.结果 经腹或经阴道CDFI检查99例早期EP,经手术病理证实,84例为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其中3例合并卵巢畸胎瘤;3例为破裂输卵管妊娠;4例宫角妊娠.8例非手术治疗过程动态监测HCG定量并追踪复查超声.结论 超声所见早期EP不同类型的声像图,可分为稍强回声Ⅰ型、妊娠囊Ⅱ型、包块Ⅲ型,尤其是稍强回声Ⅰ型,为附件区微小光团尚未形成清晰的囊样无回声,体积小(直径约≤1.5cm),是超声诊断EP的难点.经腹部结合阴道超声检查,确能提高未破裂EP的早期确诊丰.
作者:邢秋;黄浩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慢性骨髓炎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对12例慢性骨髓炎行病灶清除,应用庆大霉素溶液缓慢灌洗,根据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生素全身用药.结果 随访3个月~10年,近期及远期效果良好,仅1例植骨术后近期复发,后经灌洗,骨髓炎被控制,1例内踝骨髓炎分泌物时间较长,经清创钻孔、换药治愈.结论 彻底清除炎性病灶是治愈慢性骨髓炎的关键措施.消除死腔,引流通畅,保持局部有效的药物浓度,保持局部成骨活性,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是治疗慢性骨髓炎的有效方法.
作者:袁军;刘玉光;曾志刚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临沂市正常人群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以下简称百白破)免疫水平,评价临沂市的百白破免疫效果,制定有效免疫规划.方法 根据临沂市区域划分特点,选取兰山、郯城、沂水、莒南、平邑、蒙阴6个县区作为采血点,按照卫生部《计划免疫技术管理规程》进行测定.结果 白喉抗体阳性率6个县区均在90%以上,抗体阳性率在6个县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MT均明显高于保护水平;百日咳抗体阳性率在6个县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百日咳免疫GMT<1:320,低于保护水平,保护率仅为20.26%;破伤风抗体水平检测结果表明,6地之间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破伤风抗体CMT均明显高于保护水平.结论 白喉、破伤风抗体保护率均已达到可控制发病水平.百日咳免疫效果不甚理想.
作者:夏丽萍 刊期: 2007年第10期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现察杏丁注射液联合福辛普利治疗IgA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56例IgA肾病患者随机分为杏丁注射液联合福辛普利组和福辛普利组,观察两组的疗效.结果 4周后,联合组24b尿蛋白定量明显下降(P<0.01),血白蛋白(AIb)水平升高(P<0.01),疗效优于福辛普利组;4周后,联舍组BUN有一定程度下降(P<0.01),疗效优于福辛普利组,联合组和单用福辛普利组治疗后,SCr比较,联合组明显低于福辛普利组(P<0.05).结论 杏丁注射液联合福辛普利治疗IgA肾病的患者,可以减轻尿蛋白,改善和稳定肾功能,疗效优于单用福辛普利者.
作者:韩珠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常见病因,为指导防治慢性肾功能衰竭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413例住院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资料.结果 413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引起者占首位,共145例(35.1%);其次为糖尿病肾病,共107例(25.9%);高血压肾病78例(18.9%);梗阻性肾痛44例(10.7%);慢性肾盂肾炎8例(1.9%);先天遗传性肾病6例(1.5%);狼疮性肾炎、乙肝相关性肾病等25例(6.1%).结论 慢性肾功能衰竭病因的构成比例与现有的文献资料有差异,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明显上升.梗阻性肾病在海南地区发病率明显高于内地.
作者:叶凤;梁海琴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调查云南省啮齿动物汉坦病毒自然感染状况,为制定云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鼠笼和鼠夹在云南省11个县(市)进行捕鼠,捕获的啮齿动物进行分类鉴定并解剖取肺脏组织和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汉坦病毒.结果 在调查的11个县(市)共捕获5属8种啮齿动物1 303只,黄胸鼠和褐家鼠为居民区优势种,高山姬鼠和大绒鼠为野外优势种.调查县(市)汉坦病毒自然感染率范围为2.5%~7.1%;居民区黄胸鼠、褐家鼠、小家鼠和大足鼠中汉坦病毒自然感染率分别为3.8%(24/637)、5.5%(15/274)、4.2%(2/47)和3.0%(3/100);野外高山姬鼠、大绒鼠、中华姬鼠和臭鼩鼱中汉坦病毒自然感染率分别为2.2%(3/139)、1.8%(3/163)、0(0/4)和14.3%(1/7).结论 云南省啮齿动物汉坦病毒自然感染普遍,存在以褐家鼠-黄胸鼠为主要宿主的汉城型病毒的循环形式和以高山姬鼠-大绒鼠为主要宿主的汉滩型病毒的循环形式.
作者:张云智;张海林;杨卫红;亚红祥;袁庆红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调查深圳地区特殊女性人群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状况厦其亚型分布,为预防HPV感染和宫颈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人类乳头瘤病毒基因分型技术对深圳某银行系统1 276名女性员工进行HPV检查,并对HPV亚型感染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 276名女性员工共检出HPV阳性者94例,阳性率为7.37%,在被测的23个HPV亚型中,18个与宫颈癌密切相关的高危亚型HPV阳性率为6.35%,5个低危亚型HPV阳性率为1.02%;高危型中16型多,占2.74%,其次为33型,占1.18%;94例HPV阳性者中,发生Ⅱ度或Ⅱ度以上宫颈糜烂者有8例,均为HPV高危型感染,无低危型感染者.结论 调查人群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率相对较低,但由于高危型与宫颈糜烂发病关系密切,加强HPV检查对有效降低该人群宫颈癌的发生率和致死率有重要意义.
作者:郭广洲;姜萍;张冰凌;曹明清;鲁晓欢;杨树平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在艾滋病中医望诊检查分类中的应用,为艾滋病的中医诊断和筛检艾滋病高危人群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05年12月~2006年2月在河南省艾滋病高发地区驻马店市、开封市、南阳市及商丘4个地区抽取艾滋病服药病人550名及对照454名,运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艾滋病的中医望诊主要症状可以聚为四类,第一类主要有姿态、舌病、舌态等;第二类为舌下脉络;第三类为舌形;第四类为牙齿.结论 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可以对艾滋病高危人群的中医望诊信息进行较好的中医证型分类,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艾滋病高危人群的中医证型特点,在中医证候研究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张艳丽;孙长青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中国南方地区H5N1亚型人禽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分子特征.方法 从Genebank中下载中国南方地区3株H5N1亚型人禽流感病毒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16株代表性H5N1亚型人禽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DNASTAR 5.0进行核酸同源性分析,用MEGA 3.1进行核酸和氨基酸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结果 中国南方3株H5N1亚型人禽流感病毒HA蛋白的重链区和轻键区连接肤的序列为LRERRR-KR,与动物分离的高致病性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和东南亚地区人禽流感病毒的连接肽相比,减少1个碱性氨基酸;共有8个潜在的糖基化位点,抗原决定簇位点有其独特的特征.基因进化树表明中国南方3株H5N1亚型人禽流感病毒HA基因位于单一的进化簇,与动物来源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A基因同源性高.结论 中国南方3株H5N1亚型人禽流感病毒HA基因分子特征一致,有其显著的独有特点.提示候鸟或其他扩散因素在高致病性H5N1亚型流感病毒HA基因的重配方面扮演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房师松;何建凡;程小雯;吕星;逯建华;张顺祥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荆州市晚期血吸虫病人实施免费救治后转归情况.方法 采用Excel软件分年度输入晚期血吸虫病人档案,建立数据库,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荆州市2004~2006年度经湖北省累计核定晚期血吸虫病人8 292人(含复治病人),实际救治晚期血吸虫病人4 201人,临床分型以腹水型多,连续3年晚期血吸虫病人平均受治率为96.43%,人均复治2.04人次,临床好转和临床治愈率为91.58%.结论 在疲区实施晚期血吸虫病人免费救治时,应遵循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进一步提高晚期血吸虫病人的救治效果,保持晚期血吸虫病人免费救治工作的连续性.
作者:董娟;彭孝武;王加松;袁梅枝;何亮才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SA)的基因多态性分型特征,为控制感染提供分子流行病学依据.方法 利用一条10bp随机引物,建立随机引物多态性(RAPD)分析方法,并利用这一方法对44株MRSA进行基因分型的研究.结果 44株MRSA中有30株产生RAPD指纹图谱,经电泳得到2~8条片段,可分为5个型,其中Ⅲ型菌株占50%.结论 通过RAPD分型研究,可了解MRSA的基因型流行特征,为控制感染提供分子流行病学依据.
作者:崔颖鹏;徐鸿绪;唐蕾;肖明锋;姜傥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医疗与疾控机构共同实施结核病控制项目效果.方法 根据工作职责和单位优势,分别评价疾控机构组织发动、制定计划和培训人员、检查以及医疗机构发现、治疗和管理病人在结核病控制中的作用.结果 在肺结核病人发现率、查痰率和治愈率上,共同实施项目高于独立完成项目的疾控机构.结论 共同实施提高了病人的发现率和治愈率,为项目的开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作者:葛利辉;赵亚玲;邓其军;黄家运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建立SYBR Green I荧光PCR快速检测登革热病毒的方法.方法 以通用引物对标准株提取物和血清样本进行耵-PCR扩增,同时以SYBR Green I标记进行实时PCR扩增,分析其灵敏性特异性和重复性.结果 标准毒株的扩增结果与预期结果相同,测序结果显示实验结果序列与标准株序列一致.实验的灵敏性特异性和重复都较高.结论 SYBR Green I荧光PCR检测登革热病毒的方法是一个快速、准确检测登革热的方法,但它更适用于早期传染病监测.
作者:王佃鹏;朱玉兰;吴兵;金玉娟;黄宗炎;徐云庆 刊期: 200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