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玉莲;蔡徳祥
目的:探讨长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方法:对住院十年以上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中国修订韦氏成人智力量表并与短期住院患者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各分量表及言语智商、总智商较低(P<0.01),未分化型患者总智商较低(P<0.05).结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受损较重,未分化型患者受损较重.
作者:吴洪军;徐丽萍 刊期: 2005年第06期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因素对疾病的作用已越来越受重视,尤其对神经症的病人心理治疗则显得更为重要.本文就2001-2003年间收治的68例心脏神经症,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心理干预,收到良好效果,现分析的报道如下.
作者:武伟琦;何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开放式管理对长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症病人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以我院开放式管理病房为研究对象,封闭式管理病房为对照,对住院10年以上精神分裂症病人用我院郭贵云主任医师主编的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为评定工具,进行住院10年前后对比研究.结果:相对开放的管理方法给长期住院的精神病患者提供较舒适的住院疗养环境,但不能改变精神分裂症的疾病演变过程.结论: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终出现社会功能减退是疾病自身发展规律,外界环境影响,不能改变疾病自身发展规律.
作者:计宝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电针合用抗抑郁剂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63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用电针合并抗抑郁剂和单独使用抗抑郁剂进行对照研究6周,用HAMD评定疗效,用TESS评定副反应.结果:电针合并抗抑郁剂组有效率84.39%,抗抑郁剂组有效率为22.58%,两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电针合并抗抑郁剂治疗难治性抑郁症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且不增加副反应.
作者:陈国歧;温乃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住院精神病人由于病情影响,经常出现躯体症状,且缺乏相应的主诉,这给治疗和护理带来了某些特殊困难.密切观察病情,及早发现躯体症状,有效地进行预防,对减轻病人痛苦和家属的经济负担,使病人及早回归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韩雪红;袁利明;苗夕枝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在司法精神医学鉴定中,性被害的鉴定经常遇到,现将我们所鉴定的78例性被害的司法精神医学鉴定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邢淑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便秘主要是指粪便干结、排便困难或不尽感以及排便次数减少等.它是精神病患者常发生的症状,容易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影响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效果.针对精神病人的便秘症状,我们采取及时、合理的护理援助措施,收到较好的护理效果.现将128位住院精神病患者便秘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援助措施介绍如下.
作者:曹志芳;章连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氯氮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糖、血脂的影响及相关因素.方法:将接受氯氮平治疗的9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8周末检测血糖和血脂水平,并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经氯氮平治疗8周后血糖血脂水平显著上升,并且其升高水平与年龄成正相关;对不同性别、有无精神分裂症家族史患者的血糖、血脂水平影响无差异.结论:氯氮平引起精神分裂症患者血糖、血脂代谢紊乱与年龄有关,年龄越大影响越重.
作者:刘晓芹;卞美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发率高的常见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疗效和预后往往受生物、心理和社会等众多因素影响.目前对精神分裂症尚无根治的方法,精神分裂症的核心问题是社会功能的衰退、认知功能的下降,单用抗精神病药治疗及药物的不良反应也可导致患者社会功能受损,同时也影响患者本人的生活质量.因此为使精神分裂症患者更好的恢复,社会和职业功能较少受损,较好的长期结局、减少住院次数和药费,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等综合治疗,尤其是加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十分必要.
作者:戴梅竹;涂哲明;刘春仙;刘胜皇;蔡德明;刘波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评价氟西汀与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及副作用.方法:用氟西汀与阿米替林进行对照性研究42例抑郁症患者.结果:两药均有明显抗抑郁、抗焦虑效果.结论:两药对抑郁症有明显效果,氟西汀副作用明显低于阿米替林.
作者:林劲松;邱大宏;张作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精神运动性兴奋病人的互伤、误伤或处理兴奋病人不当均可产生骨折[1].作者对我院15例精神疾病患者骨折的原因进行分析,现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陈道美;李德萍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索慢性精神病人医院内康复治疗模式.方法:遵循康复医学总体槪念和原则,在医院内开展积极、有效地院内康复治疗.结果:通过各种康复治疗,缓解了病人的精神症状及预防和延缓了精神衰退,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结论:康复治疗是与传统的药物治疗相辅相成,是恢复病人正常生活、工作及社交功能所必需的,是治疗精神病的有效手段之一.
作者:田玉莲;蔡徳祥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分析了解富马酸喹硫平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40例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各20例.治疗组患者给予富马酸喹硫平,起始量为50毫克/日,大剂量为600毫克/日,平均剂量(342.3±62.4)毫克/日,分2次口服.对照组患者给予氯氮平,平均剂量为(384. 2 ±76.8)毫克,每日分2次口服.两组均单一用药,疗程6~12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症状评分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75%,对照组有效率为70%.两组有效率比较疗效相当.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表1有极显著性(P<0.01),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富马酸喹硫平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氯氮平相近,其不良反应少,依从性好,安全性高.
作者:罗毅;张绍文;王安奇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对部分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30周的管乐器训练以了解管乐器训练对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状况的作用.方法:对部分病人进行管乐器训练30周,在训练前后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内外向性格测验问卷>分别对病人进行测试,并对测试所得数据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的心理状况得到改善.<焦虑自评量表>所测得数据前后相比显示有效率65.7%(t值3.038,P<0.01);<内外向性格测验问卷>所得的数据前后相比显示总有效率为57.14%,(t值2.6122,P<0.05).结论:管乐器训练对改善长期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状况是有效的.
作者:唐微韵;陈予君;杨春蕾;陆秀英;沈玉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住院精神病人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80例住院精神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①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②积极的心理护理;③健康教育;④纠正态度和信念;⑤自知力教育;⑥家庭和社会的支持.结果: 干预6周后,观察组服药依从性明显提高,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积极的护理干预可以提高病人的服药依从性,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有效的预防复发.
作者:汤瑞娟;左平霞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比较维思通和氯氮平对精神分裂症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维思通和氯氮平治疗三个月,观察两者对患者精神症状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维思通和氯氮平对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的改善疗效相当,维思通组对躯体功能、心理功能损害小于氯氮平组,对社会功能的提高优于氯氮平组.结论:维思通比氯氮平能更好地改善精神分裂症的生活质量.
作者:刘桂芳;邹锦山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了解住院精神病人的婚姻状况.方法:对出院病历进行回顾性的调查,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精神病人的未婚率和离婚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且与病人的性别、年龄、病程、疾病种类、职业有关.结论:要改变精神病人的婚姻状况,必须要缩短病人的住院时间、注重精神康复、加强社会保障、进行精神卫生的宣传.
作者:李红英;王瑞文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流行性出血热时常伴发精神障碍,病情复杂、多变.因此,加强对该类病人的护理,对病人的早日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人于2003年成功护理了3例流行性出血热所致精神障碍的病人,体会如下:
作者:刘月英;刘欣荣;司桂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首次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缓解期的心理卫生状况及心理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将76例处于缓解期的首次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其中的38例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干预组),并与对照组(未干预组)进行比较.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于干预前和干预后4周末进行量表评定.结果:首次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缓解期的主要心理问题为抑郁、焦虑、人际关系、强迫、敌对、偏执等.干预组在干预后4周末SCL-90的焦虑、抑郁、人际关系3个因子分与干预前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强迫、敌对、偏执3个因子分有显著性差异(p< 0.05),其他各项因子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对照组各因子分干预前后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在SCL-90的焦虑、抑郁、人际关系、强迫、敌对、偏执等6个因子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首次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缓解期的心理卫生状况,促进病人的康复.
作者:吕纪珍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了解伴有冲动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电图特征.方法:采用美国BIO-1导联数字化视频脑电记录仪对3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记录.结果:对伴有打人、毁物等冲动攻击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行脑电图检查出现癫痫样放电征,与精神分裂症无冲动攻击行为患者的脑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对比性分析,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冲动攻击行为可能与大脑癫痫样放电征有关,大脑异常放电冲动刺激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打人、毁物等冲动攻击行为.
作者:钟志慧;刘剑涛 刊期: 200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