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维思通与氯氮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刘桂芳;邹锦山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 生活质量, 维思通, 氯氮平
摘要:目的:比较维思通和氯氮平对精神分裂症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维思通和氯氮平治疗三个月,观察两者对患者精神症状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维思通和氯氮平对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的改善疗效相当,维思通组对躯体功能、心理功能损害小于氯氮平组,对社会功能的提高优于氯氮平组.结论:维思通比氯氮平能更好地改善精神分裂症的生活质量.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慢性精神病人的院内康复初探

    目的:探索慢性精神病人医院内康复治疗模式.方法:遵循康复医学总体槪念和原则,在医院内开展积极、有效地院内康复治疗.结果:通过各种康复治疗,缓解了病人的精神症状及预防和延缓了精神衰退,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结论:康复治疗是与传统的药物治疗相辅相成,是恢复病人正常生活、工作及社交功能所必需的,是治疗精神病的有效手段之一.

    作者:田玉莲;蔡徳祥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首次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缓解期的心理护理干预

    目的:探讨首次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缓解期的心理卫生状况及心理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将76例处于缓解期的首次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其中的38例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干预组),并与对照组(未干预组)进行比较.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于干预前和干预后4周末进行量表评定.结果:首次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缓解期的主要心理问题为抑郁、焦虑、人际关系、强迫、敌对、偏执等.干预组在干预后4周末SCL-90的焦虑、抑郁、人际关系3个因子分与干预前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强迫、敌对、偏执3个因子分有显著性差异(p< 0.05),其他各项因子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对照组各因子分干预前后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在SCL-90的焦虑、抑郁、人际关系、强迫、敌对、偏执等6个因子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首次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缓解期的心理卫生状况,促进病人的康复.

    作者:吕纪珍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精神病人便秘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援助

    便秘主要是指粪便干结、排便困难或不尽感以及排便次数减少等.它是精神病患者常发生的症状,容易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影响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效果.针对精神病人的便秘症状,我们采取及时、合理的护理援助措施,收到较好的护理效果.现将128位住院精神病患者便秘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援助措施介绍如下.

    作者:曹志芳;章连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特点

    目的:探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在533例住院分裂症患者(男性328例、女性205例)中有113例符合难治性标准的患者入研究组.对照组则按照与研究组1:1的比例,分别在不同性别的非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选取.对研究组与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113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男性有76例、女性有37例,总的难治性比率为21.20%.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在受教育年限、首发年龄、治疗前病程、病程、住院次数、服药依从性、社会支持方面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而家庭经济水平方面差异无显著意义.两组患者在起病方式、病程特点、症状特点及诊断分型4个因素方面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而在性格、家族史上的差异则无显著性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服药依从性、社会支持、诊断分型、症状特点、住院次数、病程特点6个因素对分裂症患者疗效影响有显著意义.结论:分裂症患者难治的原因既有生物学因素,也有社会心理因素,在治疗分裂症患者时应注意多因素的影响.

    作者:杨海晨;杨孔军;刘铁榜;高欢;陆亚文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拉莫三嗪联合氟西汀与氟西汀单独治疗抑郁症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拉莫三嗪联合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的效果.方法:随机将68例抑郁症患者分成两组,分别给予拉莫三嗪联合氟西汀单独应用氟西汀治疗8周;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疗效,以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副反应.结果: 两组间HAMD于第2、4、6、8周末减分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P<0.05).两组间TESS评分各周差异均不明显.结论: 拉莫三嗪联合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疗效优于单纯使用氟西汀,耐受性好.

    作者:张陆云;张丽莎;刘玉元;崔中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城乡癔症患者临床特征及心理护理对策

    目的:探讨城乡癔症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城市30例、农村52例癔症患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城乡癔症患者在文化程度和情感暴发、朦胧及附体状态等方面具有显著差异(x2=5.48~x2=24.08,p<0.05~p>0.01).结论:城乡癔症患者临床特征存有差异.

    作者:王立娥;郭玉岚;杜宪慧;张霞;郭秋玲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电针合用抗抑郁剂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电针合用抗抑郁剂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63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用电针合并抗抑郁剂和单独使用抗抑郁剂进行对照研究6周,用HAMD评定疗效,用TESS评定副反应.结果:电针合并抗抑郁剂组有效率84.39%,抗抑郁剂组有效率为22.58%,两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电针合并抗抑郁剂治疗难治性抑郁症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且不增加副反应.

    作者:陈国歧;温乃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社区精神卫生的发展概况与展望

    1引言社区是社会群体(家庭、氏族)或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一定地理区域,形成一个在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其特点是:①社区中群体的构成以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为基础;②社区有一定的地域界限;③社区中居民有特定的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④居民在感情上对本社区抱有地方观念或乡土观念.社区精神卫生是指应用社会精神病学的理论、研究方法和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医疗技术,对社区人口中的精神疾病进行预防、治疗、康复,并为社区范围内的居民提供相应和必要的精神卫生服务.在服务对象上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者,以社区中的全体居民为对象,即包括目前心理状态正常者,开展全方位式的服务,需要政府及其各部门与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狭义者,主要服务对象为社区中的现症精神疾病患者,由卫生部门承担主要任务,同时也需要其它部门的协同和配合,我国目前现阶段的社区服务对象仍以后者为主[1,3].

    作者:潘忠德;沈文龙;张国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健康教育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发率高的常见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疗效和预后往往受生物、心理和社会等众多因素影响.目前对精神分裂症尚无根治的方法,精神分裂症的核心问题是社会功能的衰退、认知功能的下降,单用抗精神病药治疗及药物的不良反应也可导致患者社会功能受损,同时也影响患者本人的生活质量.因此为使精神分裂症患者更好的恢复,社会和职业功能较少受损,较好的长期结局、减少住院次数和药费,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等综合治疗,尤其是加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十分必要.

    作者:戴梅竹;涂哲明;刘春仙;刘胜皇;蔡德明;刘波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49例住院精神病人的死亡原因分析

    目的:研究住院精神病人的死亡原因.方法:分析住院死亡病人的性别、年龄、住院时间、诊断、用药等资料.结果:49例死亡病例中,26例死于躯体疾病,占全部死亡病例的52.9%,17例死于猝死,占34.8%,3例死于自杀,3例死于药物副反应所致摔伤及窒息.对于全部死亡病例,单一用药及合并用药无显著性差异,躯体疾病死亡组住院时间明显长于猝死组,男病人死亡率明显高于女病人.结论:躯体疾病是住院精神病人的主要的死亡原因.

    作者:杨喜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管乐器训练对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状况的研究

    目的:通过对部分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30周的管乐器训练以了解管乐器训练对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状况的作用.方法:对部分病人进行管乐器训练30周,在训练前后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内外向性格测验问卷>分别对病人进行测试,并对测试所得数据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的心理状况得到改善.<焦虑自评量表>所测得数据前后相比显示有效率65.7%(t值3.038,P<0.01);<内外向性格测验问卷>所得的数据前后相比显示总有效率为57.14%,(t值2.6122,P<0.05).结论:管乐器训练对改善长期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状况是有效的.

    作者:唐微韵;陈予君;杨春蕾;陆秀英;沈玉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78例性被害人司法鉴定的分析

    在司法精神医学鉴定中,性被害的鉴定经常遇到,现将我们所鉴定的78例性被害的司法精神医学鉴定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邢淑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过程中血清催乳素水平动态观察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用氯氮平与利培酮治疗过程中,血清催乳素(PRL)的变化及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54例,随机分为氯氮平组与利培酮组,治疗12周,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在治疗前后分别评定一次;用化学发光法在治疗前和治疗2、4、8、12周测定血清PRL浓度. 结果:治疗前后两组在PANSS总分上无显著差异(t=0.27,P>0.05;t=0.34,P>0.05),治疗前患者与对照组血清PRL水平无显著差异(t=0.61,P>0.05),用氯氮平治疗后PRL水平变化不明显(t2W=0.23,t4W=0.47,t8W=0.87, t12W=0.67 ,P均>0.05),用利培酮治疗后PRL水平显著升高(t2W=3.12,t4W=4.77,t8W=7.58,t12W=7.26 ,P均<0.01). 结论:氯氮平不引起明显的PRL升高, 而利培酮有较强的致PRL升高的作用.

    作者:叶少辰;张伟英;张毓茂;郭玉花;江梅英;郑华珠;黄兰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维思通与氯氮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比较维思通和氯氮平对精神分裂症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维思通和氯氮平治疗三个月,观察两者对患者精神症状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维思通和氯氮平对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的改善疗效相当,维思通组对躯体功能、心理功能损害小于氯氮平组,对社会功能的提高优于氯氮平组.结论:维思通比氯氮平能更好地改善精神分裂症的生活质量.

    作者:刘桂芳;邹锦山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住院精神病人躯体症状的观察与护理措施

    住院精神病人由于病情影响,经常出现躯体症状,且缺乏相应的主诉,这给治疗和护理带来了某些特殊困难.密切观察病情,及早发现躯体症状,有效地进行预防,对减轻病人痛苦和家属的经济负担,使病人及早回归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韩雪红;袁利明;苗夕枝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事件相关电位P300在抑郁症认知功能评定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P300在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评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50例抑郁症患者(按是否服用抗抑郁药分为未服药组18例和服药组32例)及35例正常成人对照组,应用丹麦仪器以及靶和非靶刺激序列,完成听觉P300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P3潜伏期(301.4±19.1) ms相比,未服药组抑郁症 P3潜伏期(327.9±22.0) ms和服药组抑郁症P3潜伏期(342.6±22.4) ms二组患者的靶刺激P3潜伏期均见延迟,而且与其MMSE评分呈显著性负相关.结论:P3潜伏期可以辅助抑郁症患者的认知功能评定.

    作者:赵强;李巍;徐文兵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住院精神病人服药依从性分析与护理干预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住院精神病人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80例住院精神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①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②积极的心理护理;③健康教育;④纠正态度和信念;⑤自知力教育;⑥家庭和社会的支持.结果: 干预6周后,观察组服药依从性明显提高,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积极的护理干预可以提高病人的服药依从性,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有效的预防复发.

    作者:汤瑞娟;左平霞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丁二酸洛沙平治疗首发分裂症临床分析

    目的:验证丁二酸洛沙平(胶囊)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副反应.方法:对22例符合CCMD-3分裂症诊断标准的首发病人进行为时8周研究,以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1]、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1]、副反应量表(TESS)[1]等评定其疗效和副反应.结果:基本痊愈8例(36.4%),显进11例(50%),进步2例(9%),无效1例(4.55%)总有效率95.5%;副反应比较轻微.结论:丁二酸洛沙平治疗分裂症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曾富华;何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50例长期住院精神病人的性心理分析

    由于长期住院的精神病人,很少得到或完全得不到社会的同情和理解、家庭的温暖、亲人的关心体贴,更难得到性生活上的需要和满足,造成病人持久性的精神压抑、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导致病人情绪不稳定、病情反复的情况经常发生,下面将调查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熊英红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长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智力探讨

    目的:探讨长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方法:对住院十年以上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中国修订韦氏成人智力量表并与短期住院患者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各分量表及言语智商、总智商较低(P<0.01),未分化型患者总智商较低(P<0.05).结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受损较重,未分化型患者受损较重.

    作者:吴洪军;徐丽萍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民康医学(上半月);中国民政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