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予立;林本丹;胡奕山
复合树脂在口腔临床的应用已变得日益广泛,但吸水性和溶解性对复合树脂的性能影响较大。本文介绍了复合树脂在水环境中的吸水机制、吸水值和溶解值,以及吸水性引起的体积膨胀、增塑反应、对复合树脂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对近年有关双酚A双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和氨基甲酸酯双甲基丙烯酸酯类复合树脂采取的减少吸水性的改进方法和新型的矽油基底基环氧化物类复合树脂进行介绍。
作者:宋晓兵;杨杨;宫海环;宋艾阳;朱松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急诊内科老年重症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案,为临床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就诊的104例老年重症心力衰竭的患者。随机将以上患者分为A组35例、B组35例以及C组34例。C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抗心力衰竭治疗,B组则在强心的基础上加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胶囊口服,A组患者则在B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片口服。对比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B型脑钠肽以及1年随访期间的住院次数、住院天数以及死亡率。结果三组患者接受治疗半年后,A组和B组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以及B型脑钠肽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A组和B组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C组(P<0.05),A组B型脑钠肽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B组(P<0.05);接受治疗1年后,C组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以及B型脑钠肽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A组的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以及B型脑钠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B组和C组(P<0.05)。三组患者在随访1年中,A组和B组的住院次数、住院天数以及死亡率均明显低于C组(P<0.05);A组的住院次数、住院天数以及死亡率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急诊内科治疗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早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联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抑制剂能够提高其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王波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嗜酸性胃肠炎的CT影像及临床特点,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嗜酸性胃肠炎患者的CT影像表现及其临床资料。结果嗜酸性胃肠炎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多样性;CT影像主要表现为以胃和小肠为主的弥漫性管壁水肿和增厚,CT影像显示病变部位和程度与临床疼痛部位和症状基本一致;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升高,患者对激素治疗敏感。结论 CT检查可快速显示嗜酸性胃肠炎的病变范围和程度,这有助于对本病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李清水;杨新魁;黄锦钊;熊诗俊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以哮喘日记为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手段是否能够减轻哮喘患者家长的焦虑和疾病不确定感的心理。方法将129名哮喘儿童的家长按单双号随机分为日记组(n=65)和对照组(n=64)。对照组采用定期讲座的形式介绍哮喘防治知识,日记组除了采用定期讲座教育以外,同时用哮喘日记记录患儿用药和症状的变化情况,根据日记记录的变化进行个体化教育。用焦虑和Mishel疾病不确定感量表分别测量家长健康教育前后焦虑和疾病不确定感的程度。用直观模拟标度尺确定家长教育后的满意度。结果两组哮喘儿童家长在健康教育前有严重的焦虑[(46.4±8.5)分、(47.6±9.2)分]和疾病不确定感心理[总分分别为(117.9±12.4)分、(120.5±13.2)分],不同的健康教育方法都能有效减轻二种心理状态[(26.3±6.7)分、(37.7±7.0)分和(73.6±8.8)分、(88.7±12.5)分],但以哮喘日记为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健康教育,实施后日记组和对照组之间焦虑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85,P<0.001),疾病不确定感总分和4个维度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教育后日记组家长对哮喘知识获取的满意度为(9.9±1.6) cm,高于对照组的(8.9±1.6) cm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哮喘日记为个体化的健康教育可以有效降低哮喘儿童家长焦虑和疾病不确定感心理。
作者:沈波;谭妹;陈芳;吴时灵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顽固性跖腱膜炎(Plantar fasciitis,PF)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对15例20足顽固性跖腱膜炎患者应用内窥镜下微型推刀行跖腱膜切断术。术前20足均经保守治疗疗效不佳,术前VAS (Visual Analog Scale)评分6~10分,平均7.9分;术后20足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2~6个月(平均4.4个月)。结果术后第3天VAS评分0~2分,平均0.3分。术后7 d内15足跟痛症消失,占75%,术后3个月19足跟痛症消失,占95%。剩余1例患者疼痛敏感性高,随访至术后6个月,跟痛症存在,VAS评分1分。所有术后切口甲级愈合,均无足底内、外侧血管、神经损伤;无明显切口瘢痕形成。结论内窥镜下微型推刀跖腱膜切断术是治疗顽固性跖腱膜炎安全方便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刘全;杨小辉;孔靖;芦慎;陈彬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评估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3年2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CT血管造影资料,分析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征、夹层累及范围和螺旋CT血管造影的影像学特点。结果 CT血管造影结果显示依据DeBakey分型法,Ⅰ型8例、Ⅱ型2例、Ⅲ型18例。所有患者均存在明确的撕裂内膜片、真假腔、破口位置、数目及分支受累情况。破口的部位多位于主动脉峡部,存在多个破口的有6例。2例为不典型的主动脉夹层。结论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及其各种图像后处理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准确判断主动脉夹层的直接影像学征象,能为临床提供精细的影像学信息,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临床参考价值。
作者:汪蓉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研究核素肾动态显像中三种不同“弹丸”注射法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中的质量优劣。方法将180例肾动态显像患者分为三组,每组60例。三组患者静脉穿刺部位相同,分别用传统直接注射法、留置针注射法和三通管注射法进行“弹丸”注射,采用肾动态显影图像质量合格率作为观察指标,比较三种方法穿刺质量和“弹丸”显影质量。结果三者穿刺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留置针注射法“弹丸”良好率为33.3%、三通管注射法“弹丸”良好率为38.3%,直接注射法“弹丸”良好率为95.0%,三种“弹丸”注射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直接注射法形成的“弹丸”质量好。结论加强直接注射法技能演练,提高“弹丸”注射质量,在肾动态显像中才能更好地判断肾功能。
作者:姚少红;蒋炳辰;杨晓明;肖国有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同一个实验室内不同的仪器检测同一个项目的结果之间有无可比性。方法依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EP9-A文件,分别使用ABBOTT I2000和ABBOTT Axsym全自动化学发光仪同时检测40例血清HCY浓度水平,对两种不同检验仪器测定的两组结果进行回归分析和偏倚分析。结果两台仪器测定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系数(r)为0.9998,回归方程为y=0.9846x-0.0443,在医学决定水平处得预期相对偏差为1.7%、1.6%,两台仪器检测结果之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结论当同一个实验室内有两台仪器检测同一项目时,必须对两种方法检测的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偏倚评估,以确保两台仪器测定同一项目时的结果具有可比性和一致性。
作者:陆敏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老年抑郁患者的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RAAS)含量的变化与抑郁的相关性。方法从2011年开始来我院进行治疗的确诊老年抑郁患者中抽取34例抑郁患者并应用黛力新对其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放射免疫法及化学发光法对其进行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及醛固酮含量的测定。从开始治疗到治疗结束每隔2周对患者的抑郁程度进行1次评定,评定量表选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结果治疗后患者的血管紧张素Ⅱ含量为(174.01±131.19) pg/ml,明显低于治疗前的(435.82±232.80) pg/ml,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前后的血浆肾素分别为(1.64±0.89) ng/ml与(1.20±0.81) ng/ml,治疗前后的血浆醛固酮分别为(0.22±0.07) mmol/L与(0.22±0.08) mmol/L,两者治疗前后的含量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患者血管紧张素Ⅱ水平的变化与HAMA和HAMD的减分率间的相关系数分别的-0.429与-0.465,其相关关系为负相关,但血浆肾素与血浆醛固酮水平的变化却与HAMA和HAMD减分率间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老年抑郁患者的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以及醛固酮水平之间存在着一定相关关系,且其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变化与抑郁密切相关。
作者:李毅;邓小援;胡云南;王文天;许建玲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观察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骨科人工关节置换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我科收治的100例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护理,研究组患者则按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实施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疼痛缓解时间、拆线时间、护理满意度、治疗依从性和并发症。结果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疼痛缓解时间、拆线时间均低于对照组,而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优势护理服务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谢素文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系统评价VEGF蛋白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CNKI、CBM等数据库,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研究文献,并对文献进行异质性检验,以病例组及对照组比值比(OR值)为效应评价指标,然后应用Meta分析RevMan5.0.1软件对各研究原始数据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共有25篇病例对照文献纳入研究,其中病例组1385例,合并对照组908例, Meta分析结果显示VEGF在OSCC及合并对照组中的阳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0.73,95%CI:7.26~15.86,P<0.00001);同时,VEGF在OSCC淋巴结转移组中的阳性表达也明显高于非转移组(OR=3.98,95%CI:2.09~7.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根据目前研究推测,VEGF在人类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及淋巴结转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作为口腔鳞癌诊断和治疗的一个很有价值的临床生物指标蛋白。
作者:董红;张小燕;龙明生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观察采用超普网塞(ULTRAPRO Plug,UPP)行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泰州人民医院普通外科采用UPP行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手术均顺利,平均手术时间45 min,术后6 h开始下床活动恢复饮食,术后发生尿潴留5例,异物感1例,平均住院时间7 d,随访6~18个月,无复发。结论腹膜前间隙UPP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复发率低的手术方法,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作者:黄传江;连彦军;徐宁;王元杰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评价内外侧肌群-韧带复合体彻底剥离松解治疗创伤后异位骨化所致肘关节僵硬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3例创伤后异位骨化所致肘关节僵硬患者,均采用肱骨内外髁附着肌群-韧带复合体彻底剥离松解术治疗,采用Mayo评分评价患者手术前后的肘关节功能。结果13例患者通过手术治疗后未出现明显疼痛、关节不稳等不良反应,伤口均为Ⅰ期愈合,其中优9例,良2例,中1例,差1例,优良率为84.62%。术后患者的肘关节疼痛、稳定性、日常生活能力、肘关节功能、主动屈伸活动度和功能均优于术前(P<0.05)。而手术前后的外旋活动范围和内旋活动范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创伤后异位骨化所致肘关节僵硬患者实施内外侧肌群-韧带复合体彻底剥离治疗效果显著。
作者:姜武;李文利;姜亮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中、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原因、治疗方法及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2我院治疗的34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包括20例术中骨折及14例术后骨折。按Vancouver分型,AG型骨折4例,AL型骨折11例,B1型骨折12例,B2型骨折7例。结果34例中31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8年(1~4年),均达到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为88.4分,VAS评分为1.2分。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不需扶拐行走,25例步态正常,6例轻度跛行,4例诉偶有大腿疼痛。所有病例假体稳定性良好,无松动迹象。所有切口均甲级愈合,无骨折不愈合、钢板断裂、感染、症状性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出现。31例患者均对手术效果表示满意。结论按Vancouver分型规范化治疗股骨假体周围骨折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完善的术前准备、规范的手术操作及术后定期随访是预防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有效策略。
作者:郭予立;林本丹;胡奕山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胎龄≤32周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宫外发育迟缓(EUGR)发生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纳入126例胎龄≤32周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记录胎龄(超声或出生时成熟度分析数据)、出生时体重、身长、头围、性别、是否低于胎龄儿、是否存在呼吸窘迫综合征、大生理性体重减少率、恢复出生体重的天数、起始肠内喂养时间、完全肠内喂养时间(每天奶量>100 ml/kg·d),37~42周时测定早产儿体重、身长、头围,以体重、身长和头围计,分析EUGR发生率、其危险因素以及适于胎龄儿(AGA)和低于胎龄儿(SGA) EUGR发生率。结果 EUGR组胎龄、出生体重、出生身长、出生头围均低于非EUGR组(均P<0.01),而体重下降率(%)、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起始肠内喂养时间以及完全肠内喂养时间均大于非EUGR组(均P<0.01),SGA比例明显大于非EUGR组(均P<0.05)。以体重、身长、头围计,所有新生儿EUGR发生率分别为47.6%、39.7%和4.8%。总体上SGA宫外发育迟缓率明显高于AGA (均P<0.01)。胎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完全肠内喂养时间与EUGR发生密切相关。结论胎龄、宫内发育迟缓、营养摄入差及呼吸窘迫综合症仍是胎龄≤32周早产儿EUGR发生的危险因素。
作者:廖文君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分析孕28周前胎膜早破孕妇的妊娠结局及保胎成功率。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妇产科收治的孕28周前胎膜早破行保胎治疗的孕妇100例作为观察组,超声诊断羊水指数均大于3 cm;另选取同期住院的足月分娩孕妇10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娩出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孕妇剖宫产率、羊膜腔感染率分别为37.0%、18.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4.0%和3.0%,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脐带脱垂、胎盘早剥、产后出血等妊娠结局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保胎至孕37周后妊娠成功率为72.0%,对照组妊娠成功率为100.0%,观察组新生儿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为30.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1.0%,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死亡率为15.3%,也高于对照组的2.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28周前采取积极措施防治未足月胎膜早破高危因素的出现十分重要,应在严密监护下尽量延长孕周,但分娩方式与预后无关。
作者:董彤;王霭明;杜昕 刊期: 2014年第19期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是由于抗体免疫功能异常,产生抗自身红细胞的抗体,导致红细胞破坏加速造成的获得性溶血性贫血[1]。此种疾病引起不同程度的交叉配血困难,笔者对本院13例患者进行了输血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王娇华;伍燕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比较血肿量大于30 ml且形态不规则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单管钻孔引流术与双管钻孔引流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3年2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1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其中54例采用单管钻孔引流治疗(单管组),56例采用双管钻孔引流治疗(双管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7 d血肿清除率、治疗前后格拉斯哥评分(GCS)和存活患者近远期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GCS评分[(7.0±1.8)分vs (7.2±2.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2),治疗后双管组的GCS评分高于单管组[(10.2±2.0)分vs (8.4±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双管组患者的存活近远期疗效明显高于单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管组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单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肿量大于30 ml且形态不规则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双管钻孔引流术治疗效果优于单管钻孔引流术。
作者:田昵军;姜武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快通道麻醉用于老年结直肠肿瘤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92例老年结直肠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6)与对照组(n=46),两组患者均给予腹腔镜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快通道静脉麻醉,对照组给予常规吸入麻醉,比较两组患者Steward麻醉苏醒评分及神经内分泌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术后Steward≥4分者显著多于对照组(P<0.01),且术后拔管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术前麻醉诱导前血浆皮质醇以及血糖浓度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麻醉开始后观察组患者在切皮后、手术结束时以及术后1 h血浆皮质醇及血糖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观察组术后出现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快通道麻醉能够使患者获得较快的术后苏醒,同时降低了麻醉及手术操作对患者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减少了麻醉损伤,且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吴世贵;刘吉生;陈尔标 刊期: 2014年第19期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异质性肿瘤,捕获与患者预后相关的分子和蛋白标志物,建立生物标志物预后模型来预测患者的不良结局和进行风险分层,对更好地管理患者和指导治疗十分重要。
作者:孙璐;韦立新 刊期: 2014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