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炜;周艳荣;陈柏成;陈林;肖颖彬;安琪
在结肠镜检查中,掌握一种快速、安全的结肠镜检查方法,是完善和发展大肠疾病诊疗工作的基本前提。目前,结肠镜检查的插入方法分为双人操作法和单人操作法,其中单人操作法在国际上已成为结肠镜插入法的主流趋势[1-2]。我院在国内开展单人操作法已十余年,并在西部地区多家医院通过进修医师培训进行了技术推广,培训中的一个难点是从结肠镜双人操作法到单人操作法的技术转变,现就相关问题报告如下。
作者:甘涛;吴俊超;杨锦林;王一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在布加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与DSA联合引导下介入治疗布加综合征患者32例,探讨其临床效果。结果手术成功率为90.6%(29/32),其中置入下腔静脉支架11枚。术中均未发生肺动脉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无术中死亡病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5%(4/32),其中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经治疗无效死亡;急性心功能衰竭2例,经抗心力衰竭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另有1例患者于肝静脉破膜、扩张后当天出现血性腹水,予止血、抗感染治疗后好转。随访期间复发率为9.7%(3/31)。结论介入治疗在布加综合征患者中能够以较小的创伤、较快的恢复速度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目前已逐渐成为该病治疗的首选方法。
作者:崔健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通过盆底动态MRI结合尿动力学检查评估女性压力性尿失禁(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患者膀胱尿道解剖学异常与功能学改变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2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60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 SUI)患者的临床资料,盆底动态MRI正中矢状面上测量H线长度、M线长度、尿道前倾角以及膀胱、子宫、肛直肠连接部越过耻尾线( pubococcygeal line,PCL)的距离,记录尿动力学参数,Pearson's 相关性分析统计分别统计H线、M线长度与尿道前倾角的相关性,H线、M线长度与膀胱颈、子宫、肛直肠连接部越过耻尾线( PCL)的距离的相关性,H线、M线长度与尿动力学参数的相关性。结果H线、M线长度与尿道前倾角呈正相关,H线、M线长度分别与膀胱颈、子宫、肛直肠连接部越过耻尾线( PCL)的距离呈正相关,H线、M线长度分别与功能性尿道长度、大尿道闭合压、腹压漏尿点压( VLPP)、逼尿肌开启压呈负相关。结论盆底动态MRI结合尿动力学检查能够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 SUI)患者膀胱尿道的形态及功能学改变进行较全面的评估。
作者:沈洪君;胡正伟;霍文谦;张克勤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经皮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胫骨骨折骨不连的疗效。方法回顾2007年至2011年采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胫骨骨折骨不连患者11例。抽取自身骨髓,送检、分离及培养扩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后,在X线透视下用一枚骨穿针经皮刺入骨不连部位注射,术后加压包扎,随访复查X线片。结果11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4~27个月,平均13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良好,未见不良事件的发生。结论经皮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胫骨骨折骨不连疗效满意,尤其是对于合并有严重皮肤软组织损伤瘢痕愈合者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玉龙;王明贵;贺小兵;王海;饶瑞强;姬彦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不同手术术式治疗腋臭的临床疗效,探讨和寻求疗效佳的手术方法。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200例腋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不同手术方法的远期疗效。手术方法分为传统腋臭切除术、微创刮除术、射频笔触式电针烧灼术和改良式切刮术,对观察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传统切除术80例,手术切口平均愈合时间为18.7 d,远期疗效治愈78例(97.5%),显效2例(2.5%)。微创刮除术60例中,切口平均愈合时间为8.6 d;远期疗效治愈3例(5.0%),显效8例(13.3%),好转16例(26.7%),弱效4例(6.7%),无效29例(48.3%)。射频笔触式电针烧灼术30例,显效5例(16.7%),好转8例(26.7%),无效17例(56.6%)。改良式切刮术30例,伤口平均愈合时间为9.8 d,远期疗效治愈28例(93.3%),显效2例(6.7%)。结论传统切除术疗效好,但是伤口瘢痕大,恢复期长;微创刮除术和射频笔触式电针烧灼术恢复快,但是复发率高;改良式刮除术吸收了传统和微创手术的优点,恢复快,疗效肯定,缺点是伤口瘢痕较大,但是总体疗效令人满意,可以作为治疗腋臭的首选手术方法。
作者:张丽康;孟镔;王立宇;孟迪生;陆军;范华贵;樊佳慧;高陆碧柔;朱江锋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通过观察糖尿病足患者临床相关指标的变化,探讨糖尿病足发生发展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将134例观察对象分为非糖尿病足组(NDF)及糖尿病足组(DF)2组,观察随访期间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肌酐、尿酸、尿微量白蛋白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及糖尿病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血糖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DF组患者的HbA1c水平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F女性组与NDF女性组比较,其尿酸水平较高,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DF组尿微量白蛋白与NDF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血清钾、血清钠等生化指标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临床上可通过观察HbA1c、尿酸、尿微量白蛋白等指标的变化,及早预测及干预糖尿病足发生。
作者:管凌志;童强;王慧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总结心上径路吻合法的经验,探讨治疗心上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 TAPVC)的佳手术方法。方法2000年1月至2008年4月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共收治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心上型)52例,其中男35例,女17例,年龄1个月至41岁,体质量3.1~77 kg,全部采用心上径路吻合法进行手术。结果1例死亡,51例痊愈出院,术后无出现吻合口狭窄和心律失常的发生,45例患者参加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至12年,心功能均正常。结论采用心上径路吻合法治疗心上型TAPVD可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是治疗TAPVC(心上型)较好的手术方法。
作者:李炜;周艳荣;陈柏成;陈林;肖颖彬;安琪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胃癌根治术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主要方法,该手术创伤大,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慢,术后疼痛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科学合理的护理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疼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4]。2011年6月至2013年5月我们对本院128例胃癌根治术后患者进行了个体化疼痛护理干预,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易秋岑;周骏;黄海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常患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动力髋内固定治疗后失败率较高,有报道显示螺钉股骨头切出的发生率高达25%[1]。一旦发生内固定失败,就要面对二次手术的问题,二次手术难度大、风险大、花费高,对于继续采用内固定还是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仍然存在争议[2]。我院对11例转子间骨折DHS内固定失败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作者:孟勇;郭燕庆;兰海;信效堂;于永林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是一种从外周静脉导入且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临床护理中主要适用于需长期输液及输注化疗药物等情况,不仅能解除反复静脉穿刺带给患者的痛苦,还能保护外周静脉[1]。但我们在临床中发现PICC存在一些并发症,如穿刺失败、脱落、静脉炎等。特别是在输注化疗药物时,由于化疗药物浓度高、刺激性强,操作不当可致局部软组织及血管内皮损伤,从而引起给药静脉及临近组织出现红、肿、热、痛、血管硬结等化学性静脉炎,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2]。因此探索一种快速有效的治疗方式,对这类患者进行积极的护理干预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我科自2011年10月以来,开展喜辽妥联合镇痛灸治疗静脉炎,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莫彩云;王林娟;刘型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慢性骨髓炎在采用抗生素骨水泥链进行治疗后的感染控制。方法将我院收治的50例慢性骨髓炎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病灶清除后,分别给予患者抗生素骨水泥链置入处理和闭合灌洗引流术,观察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平均手术次数以及治愈率。结果研究组21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65±4.2) d;平均手术次数为(2.3±1.2)次;患者的治愈率为85.7%。对照组29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03±2.5) d;平均手术次数为(2.8±1.4)次;患者治愈率为55.2%。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生素骨水泥链治疗慢性骨髓炎具有良好效果,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手术次数,提高治愈率,病灶清除后的感染控制效果好。
作者:宋先东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对胃癌患者术后消化吸收功能的影响。方法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收治114例胃癌患者,按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58例行空肠食管Roux-en-y吻合术,观察组56例行“P”形空肠袢空肠食管 Roux-en-Y吻合术,对2组患者并发症及术后营养状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RBC、HGB、TP、AL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中并发症、术后腹泻及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观察组患者术后倾倒综合征及腹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形空肠袢空肠食管 Roux-en-Y吻合术疗效明显优于空肠食管Roux-en-y吻合术。
作者:陈强;唐小兵;安涛;周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 ICL)植入治疗高度近视早期的并发症及处理情况,并探讨其原因。方法观察在我院行ICL/TICL植入术的患者46例(92眼),在虹膜周切手术和ICL植入手术中及术后半年出现的并发症,记录并发症处理方法以及处理后的情况。结果无1例瞳孔阻滞性青光眼发生,术前虹膜周切后有8眼眼压升高,ICL植入术后有7眼眼压升高,均未超过28 mmHg,未做特殊处理;术前 YAG 激光虹膜周切组虹膜出血及色素播散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手术虹膜周切组(P<0.05),术中晶体损伤2眼,1眼行透明晶体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后TICL旋转2眼,术后视觉干扰主要表现阴影及眩光各1例,术后视觉心理改变1例。结论 ICL植入治疗高度近视早期并发症少,基本可预防和控制,术后患者满意度极高,该手术方式值得大力推广。
作者:吴燕;罗涛;蒋炜;邱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后滤道阻滞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5眼术后1个月内发生滤道阻滞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小梁切除术后滤道阻滞不同部位,在术后1个月内切口粘连不紧密时,内部阻滞的患者通过缩瞳、角膜侧切口将前粘连的虹膜周切口分离,必要时扩大虹膜周切口,恢复周边前后房的交通;中部阻滞的患者重建小梁切口,确保其通畅;外部阻滞的患者术后1个月内结膜瓣、巩膜瓣剥离。结果眼压下降与术前眼压比较,差异显著。观察6~12个月,眼压稳定在13~21 mmHg。结论小梁切除术术后1个月内,切口粘连并不十分紧密,采取适当的措施是可以恢复滤过功能的。
作者:蒋炜;韩非;吴燕;邱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总结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和经验。方法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们完成CABG有395例,其中男299例,女96例,平均年龄62.3岁,均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其中18例同期行室壁瘤切除术。结果本组平均搭桥3.2支。体外循环时间62~170 min,平均88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5~102 min,平均68 min。术后机械通气时间12~72 h,平均18 h。围手术期死亡8例,死亡率2.0%,其中多器官功能衰竭6例,术后发生室颤抢救无效死亡1例,围术期急性心肌梗死1例。心功能均明显改善,195例心绞痛症状完全缓解,85例症状较前减轻。随访280例,随访时间8个月至11年,远期死亡5例,死亡原因不明。结论常规中低温体外循环下CABG是治疗冠心病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陈劲进;肖颖彬;陈柏成;陈林;王学锋;王咏;程伟;马瑞彦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长期缺氧对紫绀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肠道菌群代谢的影响。方法将我院住院治疗的法洛四联症患儿10例设为缺氧组,健康同龄儿童10例为对照组。核磁共振波谱仪(1 H-NMR)检测禁食后清晨尿液马尿酸含量。结果缺氧组与对照组的马尿酸含量分别为(47.15±32.88) mg/L和(346.698±13.555) mg/L,有显著性差异,P=0.002。结论长期慢性缺氧会影响婴幼儿肠道菌群代谢。
作者:仁国;孙国林;彭晓波;马瑞岩;肖颖彬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可吸收螺钉治疗四肢骨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我院收治86例四肢骨关节骨折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可吸收螺钉手术治疗,对照组使用传统方法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二次手术比例、不良反应等相关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的优良率为56.3%,观察组治疗的优良率为96.3%,观察组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二次手术比例和不良反应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可吸收螺钉治疗四肢骨关节骨折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颜端国;李茂贵;楼杨勇;冯江;胡炜炜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枢椎脱位是常见的上颈椎疾患,由于寰枢椎正对口咽后方,手术入路仅能通过经口方式来进行[1]。口腔为有菌环境,为Ⅱ类手术切口。因此,围手术期的护理尤其重要,我科对采用经口入路行寰枢椎脱位的患者进行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吴新军;侯天勇;徐耀琴;方青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影响小儿脊髓栓系综合征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我院43例脊髓栓系综合征患儿术前及术后的症状程度,对患儿的手术疗效做出评估。并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影响小儿脊髓栓系综合征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43例脊髓栓系综合征患儿28例手术治疗有效,手术总有效率为65.12%。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有无终丝紧张(P<0.05)、手术方式(P<0.05)及发病时间(P<0.05)是影响小儿脊髓栓系综合征手术疗效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小儿脊髓栓系综合征手术疗效受到有无终丝紧张、手术方式及发病时间的影响。
作者:符松;王苏明;刘兴存;廖霓;张第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构建小鼠微小RNA miR-21的真核表达载体,在人胚肾293细胞中验证其活性表达,为进一步以此载体研究miR-21的功能打下基础。方法根据小鼠miR-21的成熟序列及其上下游约170 bp的序列设计引物,利用PCR技术从小鼠基因组DNA扩增含有miR-21前体的片段382 bp,克隆到质粒pRc/CMV,对重组质粒经双酶切及测序分析,鉴定完全正确后转染人胚肾293细胞,G418(1000 mg/L)筛选后获得miR-21稳定表达细胞系, Northern blot验证其在293细胞的过表达;同时构建pmiR-21-Luc reporter荧光素酶报告质粒,与miR-21重组质粒共转染293细胞进行荧光素酶活性分析,验证其调控活性。结果成功构建小鼠miR-21的真核表达载体,其可以在293细胞中稳定高效表达,荧光素酶活性实验证实其有生物活性。结论成功构建小鼠miR-21的真核表达载体,为进一步探讨miR-21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实验基础。
作者:龙爽;粟永萍;任泂;孙慧勤;王涛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