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凌志;童强;王慧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三维数字化人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等多个领域[1]。其优点在于三维立体的人体解剖模型可以进行任意平移、旋转和拉伸,可以从任意空间角度、任意方位进行观察,远远优于传统、枯燥的二维解剖图片,这将为古老的发展了近几百年的人体解剖学教学和研究进行一场巨大的、跨时代的革命。
作者:吴毅;谭立文;罗娜;张绍祥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不同手术术式治疗腋臭的临床疗效,探讨和寻求疗效佳的手术方法。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200例腋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不同手术方法的远期疗效。手术方法分为传统腋臭切除术、微创刮除术、射频笔触式电针烧灼术和改良式切刮术,对观察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传统切除术80例,手术切口平均愈合时间为18.7 d,远期疗效治愈78例(97.5%),显效2例(2.5%)。微创刮除术60例中,切口平均愈合时间为8.6 d;远期疗效治愈3例(5.0%),显效8例(13.3%),好转16例(26.7%),弱效4例(6.7%),无效29例(48.3%)。射频笔触式电针烧灼术30例,显效5例(16.7%),好转8例(26.7%),无效17例(56.6%)。改良式切刮术30例,伤口平均愈合时间为9.8 d,远期疗效治愈28例(93.3%),显效2例(6.7%)。结论传统切除术疗效好,但是伤口瘢痕大,恢复期长;微创刮除术和射频笔触式电针烧灼术恢复快,但是复发率高;改良式刮除术吸收了传统和微创手术的优点,恢复快,疗效肯定,缺点是伤口瘢痕较大,但是总体疗效令人满意,可以作为治疗腋臭的首选手术方法。
作者:张丽康;孟镔;王立宇;孟迪生;陆军;范华贵;樊佳慧;高陆碧柔;朱江锋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个人电脑和手机成为现代人获取资讯及沟通交流必不可少的工具,近年来有关厂商将掌上电脑的功能整合到手机中,出现了智能手机( Smart Phone)的概念。智能手机是指“像个人电脑一样,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软件、游戏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通过此类程序来不断对手机的功能进行扩充,并可以通过移动通讯网络来实现无线网络接入的这样一类手机的总称”[1]。智能手机在高校学生中有着很高的普及率,以带教的小班为例,17名学生中有16名使用智能手机,其中绝大多数学生经常使用QQ、微信、拍照、录像等功能。智能手机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如何将智能手机带来的便利应用于教学实践,是非常值得高校教师关注的问题。
作者:郭洪峰;杨波;李香凝;文灿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在结肠镜检查中,掌握一种快速、安全的结肠镜检查方法,是完善和发展大肠疾病诊疗工作的基本前提。目前,结肠镜检查的插入方法分为双人操作法和单人操作法,其中单人操作法在国际上已成为结肠镜插入法的主流趋势[1-2]。我院在国内开展单人操作法已十余年,并在西部地区多家医院通过进修医师培训进行了技术推广,培训中的一个难点是从结肠镜双人操作法到单人操作法的技术转变,现就相关问题报告如下。
作者:甘涛;吴俊超;杨锦林;王一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长期缺氧对紫绀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肠道菌群代谢的影响。方法将我院住院治疗的法洛四联症患儿10例设为缺氧组,健康同龄儿童10例为对照组。核磁共振波谱仪(1 H-NMR)检测禁食后清晨尿液马尿酸含量。结果缺氧组与对照组的马尿酸含量分别为(47.15±32.88) mg/L和(346.698±13.555) mg/L,有显著性差异,P=0.002。结论长期慢性缺氧会影响婴幼儿肠道菌群代谢。
作者:仁国;孙国林;彭晓波;马瑞岩;肖颖彬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通过盆底动态MRI结合尿动力学检查评估女性压力性尿失禁(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患者膀胱尿道解剖学异常与功能学改变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2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60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 SUI)患者的临床资料,盆底动态MRI正中矢状面上测量H线长度、M线长度、尿道前倾角以及膀胱、子宫、肛直肠连接部越过耻尾线( pubococcygeal line,PCL)的距离,记录尿动力学参数,Pearson's 相关性分析统计分别统计H线、M线长度与尿道前倾角的相关性,H线、M线长度与膀胱颈、子宫、肛直肠连接部越过耻尾线( PCL)的距离的相关性,H线、M线长度与尿动力学参数的相关性。结果H线、M线长度与尿道前倾角呈正相关,H线、M线长度分别与膀胱颈、子宫、肛直肠连接部越过耻尾线( PCL)的距离呈正相关,H线、M线长度分别与功能性尿道长度、大尿道闭合压、腹压漏尿点压( VLPP)、逼尿肌开启压呈负相关。结论盆底动态MRI结合尿动力学检查能够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 SUI)患者膀胱尿道的形态及功能学改变进行较全面的评估。
作者:沈洪君;胡正伟;霍文谦;张克勤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中枢神经细胞瘤( CNC)的MRI影像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确诊并行手术治疗的CNC患者9例,患者均在术前进行MRI,术后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9例CNC均于左侧脑室内,并与Monro孔紧密相连,其中4例位于左侧脑室中部脑室前的2/3,3例位于透明隔并向双侧脑室内生长,2例浸润于透明隔且和基底边侧粘连。 CNC中,MRI 信号不均,实性部分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周围可见多发囊变及等信号条索样结构与脑室壁及透明隔粘连。增强扫描,实性部分明显不均匀性强化4例,中度和轻度不均匀性强化分别3例和2例。 HE染色见大小均匀一致、圆形或卵圆形瘤细胞;免疫组化染色后突触素阳性表达6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表达3例。术后3例失去随访,随访的6例中,生存3年2例,生存2年4例。结论青年患者MRI显示位于侧脑室前中部及Monro孔附近占位性病变,则提示为CNC;CNC免疫组化染色后大多数突触素阳性表达。
作者:赵琳;张军;张琰君;聂书伟;唐宗椿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经皮加压钢板( PCCP)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采用PCCP手术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136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年龄、骨折类型、术前阿司匹林应用、合并内科疾病等对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影响及不同血红蛋白( HGB)水平的患者分布情况。结果平均隐性失血量499 mL,占总失血量92.54%,HGB平均下降11 g/L,A2.3型与A3型骨折患者HGB<80 g/L入院时发生率6.62%,术后14.70%,A2.3型(862 mL)、A3型(698 mL)平均隐性失血分别高于A1型(430 mL)、A2.1型(450 mL)和A2.2型(415 mL),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A2.3型与A3型骨折、术前阿司匹林应用是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微创PCCP手术显性失血少,股骨粗隆间骨折是围手术期大量隐性失血的主要影响因素, A2.3型与 A3型骨折是围手术期HGB<80 g/L老年患者的早期预测因素。
作者:黄强;沈杰;王序全;许建中;谢肇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对比分析输尿管镜下钬激光内切开与单纯输尿管镜精道检查治疗顽固性血精的疗效。方法2003年12月至2013年4月顽固性血精患者67例均行精液分析、经直肠前列腺、精囊彩超检查,部分患者行盆腔CT或MRI检查。结果24例行单纯输尿管镜精道检查,43例行输尿管镜下钬激光内切开,均有不同程度的射精管开口狭窄或梗阻。术后随访6个月至3年,行单纯输尿管镜精道检查患者中有2例分别术后6个月、8个月血精复发,再次手术,发现射精管开口狭窄,行钬激光内切开术,术后血精消失,未发生逆行射精、尿失禁或直肠损伤等并发症。结论输尿管镜钬激光内切开较单纯输尿管镜精道检查治疗顽固性血精疗效更好,是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还需进一步观察总结。
作者:吴小军;李为兵;鄢俊安;周占松;王永权;支轶;郑霁;何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人工流产负压吸引术是指利用负压吸引方法终止早期妊娠,是妇科常见小手术之一,也是每一个妇科医生必须掌握的手术,但因其无法在直视下操作,人流术后发生并发症也屡见不鲜,常见并发症为胚胎残留[1]。胚胎残留指人工流产后仍有部分蜕膜或绒毛组织残留在宫腔内,需再次手术清除,胚胎残留导致反复吸宫是术后宫腔粘连、子宫内膜损伤、不孕症的主要原因,对生育期妇女危害大[2-4],我们总结本院门诊行负压吸引术终止早孕的1531例患者的手术经验,发现术中B超检查可显著降低术后胚胎残留的发生率,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红杰;杨冬雪;林秋玲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采用Meta分析评价运动训练对脊髓损伤大鼠的康复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2013),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89~2013)、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 VIP,1989~2013),全面收集有关脊髓损伤大鼠运动训练的相关文献。按照Jadad量表评价纳入研究文献质量,提取有效数据。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国内外文献287篇,经过排查,纳入文献11篇。 BBB评分Meta分析结果显示:运动训练组的恢复情况明显优于不训练组, BBB评分[加权均数差(WMD)=1.87,95%CI(1.50,2.33),Z=10.02,P<0.00],2组比较差异显著。结论对脊髓损伤的大鼠进行康复训练有助于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
作者:黄志翾;饶莹;曾茜;周旭旭;林晓莹;梁楠;张晓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总结心上径路吻合法的经验,探讨治疗心上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 TAPVC)的佳手术方法。方法2000年1月至2008年4月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共收治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心上型)52例,其中男35例,女17例,年龄1个月至41岁,体质量3.1~77 kg,全部采用心上径路吻合法进行手术。结果1例死亡,51例痊愈出院,术后无出现吻合口狭窄和心律失常的发生,45例患者参加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至12年,心功能均正常。结论采用心上径路吻合法治疗心上型TAPVD可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是治疗TAPVC(心上型)较好的手术方法。
作者:李炜;周艳荣;陈柏成;陈林;肖颖彬;安琪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细胞形态学是临床检验中技术较高的一门科学,与病理学检查相同,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尤其对血液疾病的诊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检查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28例血液病患者的血液和骨髓涂片的血液细胞形态学检验结果,探讨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对提高临床诊断的意义,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妮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通过观察糖尿病足患者临床相关指标的变化,探讨糖尿病足发生发展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将134例观察对象分为非糖尿病足组(NDF)及糖尿病足组(DF)2组,观察随访期间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肌酐、尿酸、尿微量白蛋白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及糖尿病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血糖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DF组患者的HbA1c水平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F女性组与NDF女性组比较,其尿酸水平较高,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DF组尿微量白蛋白与NDF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血清钾、血清钠等生化指标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临床上可通过观察HbA1c、尿酸、尿微量白蛋白等指标的变化,及早预测及干预糖尿病足发生。
作者:管凌志;童强;王慧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在无痛肠镜检查麻醉前给予小剂量长托宁(盐酸戊乙奎醚)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我院2012年7月至2013年1月接受无痛肠镜检查患者90例,将其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分别于麻醉前给予小剂量长托宁静注(小剂量组)、常规剂量长托宁静注(常规剂量组)及阿托品静脉注射(阿托品组),观察3组患者的下镜顺利程度、检查前后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及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3组患者的总下镜顺利率和血氧饱和度比较未见明显差异,小剂量组在检查前后心率及平均动脉压方面作用明显优于常规剂量组及阿托品组,且小剂量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及阿托品组。结论无痛肠镜检查麻醉前给予小剂量长托宁可明显提高检查效果,且可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
作者:林承雄;李少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总结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和经验。方法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们完成CABG有395例,其中男299例,女96例,平均年龄62.3岁,均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其中18例同期行室壁瘤切除术。结果本组平均搭桥3.2支。体外循环时间62~170 min,平均88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5~102 min,平均68 min。术后机械通气时间12~72 h,平均18 h。围手术期死亡8例,死亡率2.0%,其中多器官功能衰竭6例,术后发生室颤抢救无效死亡1例,围术期急性心肌梗死1例。心功能均明显改善,195例心绞痛症状完全缓解,85例症状较前减轻。随访280例,随访时间8个月至11年,远期死亡5例,死亡原因不明。结论常规中低温体外循环下CABG是治疗冠心病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陈劲进;肖颖彬;陈柏成;陈林;王学锋;王咏;程伟;马瑞彦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可吸收螺钉治疗四肢骨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我院收治86例四肢骨关节骨折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可吸收螺钉手术治疗,对照组使用传统方法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二次手术比例、不良反应等相关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的优良率为56.3%,观察组治疗的优良率为96.3%,观察组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二次手术比例和不良反应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可吸收螺钉治疗四肢骨关节骨折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颜端国;李茂贵;楼杨勇;冯江;胡炜炜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残胃癌患者的预后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来我科住院手术治疗的60例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手术方式分为根治性手术组38例和非根治性手术组22例,比较2组患者术后1年、3年、5年生存率以及残胃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截止2007年5月,根治性手术组共有7例患者存活。根治性手术组术后1年、3年、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9.5%、44.7%、18.4%,非根治性手术组为40.9%、1.0%和0,根治性手术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2个月,非根治性手术组为14个月,2组生存率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根治性手术能显著改善残胃癌患者的生存率, TNM分期、手术根治、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腹膜转移、肝转移都是影响残胃癌预后的独立因素。
作者:陈金元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对6~20岁青少年颈椎钩突的影像学扫描和三维重建,探讨钩突-横突孔间距的发育规律和增龄特征,为青少年颈椎病的诊治和预防提供影像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无外伤、神经症状和体征的青少年66例,行多排螺旋CT薄层扫描(0.625~1.25 mm),范围C1~T1,将原始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三维重建软件进行相关指标测量,并按性别、年龄分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颈椎钩突-横突孔间距在性别与侧别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发育总体随着年龄和椎序的增长呈递增趋势,且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颈椎钩突-横突孔间距与椎动脉型、神经根型等颈椎病的发病率有着密切相关。
作者:王星;王威;史君;张少杰;张志峰;李志军;张元智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结肠息肉是常见的消化道良性肿瘤之一,随着内镜检查的不断普及,胃肠道息肉的检出率不断增加。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摘除息肉是治疗胃肠道息肉安全、可靠、微创的方法之一,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1-2]。传统的胃肠镜检查及治疗使患者痛苦大,部分患者不易接受,无痛苦胃肠镜减少了其恐惧和痛苦[3]。然而,无痛苦胃肠镜检查或治疗增加了麻醉风险,良好的护理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提高手术的成功率[4]。本文对经无痛苦内镜下电凝电切治疗胃肠道息肉患者的护理措施及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小红;王霞;何淑波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