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玲;林树新;徐明达;李志超;陈璧;张世范
目的观察内毒素(LPS)和内皮细胞的结合及损伤特性.方法分离培养大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MMECs),选择不同浓度的LPS及同一浓度不同时相点,作用于贴壁状态的MMECs,应用流式细胞仪、激光共聚焦荧光扫描显微镜(laser confocal scanning microscope, LCSM )进行观察和图象分析.结果 (1)随孵育时间延长,LPS作用后MMECs的OD值逐渐增加,30 min为高点,有时间依赖性.(2)LPS和MMECs共培养2 h,LPS浓度从0.031 25~2.000 00g/L,都可以使MMECs的阳性细胞数及OD值增加,0.2500g/L时是OD值的峰值,提示该浓度是LPS与MMECs的佳结合浓度,有浓度的饱和性.(3)LPS可以进入MMECs胞浆和胞核.(4)LPS可导致MMECs的核移位和脱核.结论 (1)LPS在无血清状况下可以与内皮细胞结合,并进入细胞核.(2)LPS可导致内皮细胞的直接损伤.
作者:王晓军;张莉萍;王旭;罗向东;梁光萍;邢玉林;杨宗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一般资料:男42例,女18例,其中烧伤患者32例,整形患者28例,年龄6~48岁.供皮区部位:下肢46例次,躯干14例次.供皮区面积为1%~12%.治疗:(1)烧伤或整形手术时,切取大张中厚或厚中厚皮片后,另取少量自体表皮或切除瘢痕的表皮,将其制成约0.1cm×0.1 cm的微粒皮,均匀地涂布于经过紫外线辐照的小猪皮上,再将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0.2 ml/cm2(2 g/L)均匀喷洒于创面和小猪皮上,然后将小猪皮覆盖于供皮区创面.同时选择同体等大的供皮区创面作为对照,仅以小猪皮覆盖创面,术后抗生素纱布及无菌纱布加压包扎.
作者:刘建春;陈峰山;张广泰;谷有来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严重烧伤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患者血清新喋呤的变化规律及预警价值.方法烧伤面积大于70%(70%~100%)的患者29例,按是否并发MODS分组,并参照Goris等提出的计分法对MODS进行评分.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患者血清新喋呤含量的动态变化,并计算新喋呤诊断MODS的有效性和实用性.结果严重烧伤后第3、7、14和21天,MODS组血清新喋呤水平明显高于非MODS组(P<0.05~0.01).相关分析显示,伤后第3、7、21天MODS患者新喋呤含量与MODS积分值呈显著正相关(r=0.470~0.811).根据血清新喋呤的预警阈值(35.0 nmol/L),其诊断MODS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1.1%、89.9%、81.1%和89.9%.结论循环新喋呤的持续和显著升高,与严重烧伤后MODS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动态观察其改变可能有助于MODS病理过程的监测与早期诊断.
作者:姚咏明;盛志勇;陈劲松;于燕;董宁;郭振荣;柴家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抗生素仍是目前临床上控制细菌感染的主要措施之一,过去及近期许多研究已证明抗生素可引起G-杆菌内毒素( lipopolysaccharide, LPS )释放[1,2,3],特别是B-内酰胺类抗生素.LPS释放的机制与青霉素结合蛋白的亲合力有关[3,4].笔者通过对大面积烧伤伴严重感染患者的治疗,观察了两种对PBPs亲合力不同的抗生素影响G-杆菌LPS释放的差异.
作者:李晋;彭毅志;肖光夏;吴其林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者男,34岁,火焰烧伤伴重度吸入性损伤,烧伤面积53%TBSA,Ⅱ度33%TBSA,Ⅲ度20%TBSA.3 h后入院,即行气管切开术.给予常规抗休克、抗感染及切削痂植皮手术等治疗.气管切开持续25 d,期间并发肺炎,经抗感染治疗后缓解.住院55 d烧伤创面基本愈合出院.出院后7 d(伤后62 d),因受凉出现咳嗽、咯痰、喘息等症状,4 d后病情加重再次入院.
作者:曾勇;张文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痂下水肿液(subeschar tissue fluid, STF)对大鼠机体及体外腹腔巨噬细胞的作用,探讨其与炎症介质的关系.方法将Wister大鼠18只随机分为3组,即STF组、正常人血清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每组6只.通过二道生理记录仪记录各组大鼠呼吸心率的变化,取血标本测定肝肾功能指标,留取肝、肺、肾、心组织作常规病理检查,并测定大鼠腹腔巨噬细胞活性及其分泌TNFα、IL-l能力的变化.结果 STF可使大鼠心率呼吸加快,作用6 h时,分别为(399.7±35.6)次/min和(86.7±12.1)次/min;白细胞增多,12 h时为(10.9±2.4)×109/L;肺、肝、肾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体外实验证实STF可提高巨噬细胞活性及分泌TNFα、IL-1的能力. 结论 STF可诱导大鼠发生SIRS,并可进一步发展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作者:陈静;周一平;任加良;荣新洲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严重烧伤后中性粒细胞(PMN)凋亡及烧伤血清刺激后PMN、巨噬细胞(Mφ)凋亡,以及巨噬细胞吞噬凋亡PMN的变化.方法选用Ⅲ度30%TBSA烧伤大鼠模型,收集伤后0、6、12、24 hPMN,分离伤后24h烧伤血清,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PMN凋亡百分率;同时收集大鼠腹腔巨噬细胞,检测烧伤血清对Mφ凋亡变化的影响及烧伤后24 h大鼠腹腔Mφ对凋亡PMN吞噬能力.结果伤后大鼠PMN凋亡百分率明显降低,伤后6、12、24 h各时相点无显著差异.烧伤大鼠血清刺激24 h后,PMN凋亡百分率为(15.4±1.2)%,较正常大鼠血清刺激后(50.6±3.9)%显著降低;而Mφ凋亡百分率为(23.2±2.1)%,较正常大鼠血清刺激后(¨.5±1.6)%增多;严重烧伤后大鼠腹腔Mφ对凋亡PMN吞噬能力由(35.0±2.6)%降至(21.8±2.1)%.结论严重烧伤后及在烧伤血清刺激下大鼠PMN凋亡延迟,Mφ吞噬凋亡PMN能力降低,可能凋亡的PMN被Mφ吞噬不完全,终坏死,释放毒性内容物,是引发SIRS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李志清;黄跃生;杨宗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我院从1993年4月~1999年9月,收治了7例因院外应用湿润烧伤膏治疗浅度烧伤造成创面皮肤环死的患者。
作者:宋知仁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者男,64岁.因煤气中毒晕倒时右膝部烫伤5周,于1999年2月24日入院.查体:右膝关节前外侧创面约13cm×14 cm,近侧创缘位于髌骨上5 cm,系全层皮肤烫伤坏死,部分溶痂脱落,可见髌骨外露,有脓性分泌物(图1).经局部换药、关节囊冲洗,控制感染1周后行坏死组织切除.术中见关节囊前外侧有6 cm×6 cm坏死缺损(图2),关节腔内结构正常.切除髌软骨坏死部份,保留变性的髌韧带,彻底冲洗.
作者:胡大海;朱雄翔;雷永红;郑朝;徐明达;陈璧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肝素对深Ⅱ度烧伤大鼠的治疗效果.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造成20%TBSA深Ⅱ度烧伤后,分别接受肝素(100U@kg/-1@d-1)及等渗盐水皮下注射,1次/d,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进行免疫学检测.结果实验组创面愈合所需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5),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明显增强(P<0.05).结论肝素皮下注射能加速创面愈合,并可增强机体细胞免疫水平及巨噬细胞吞噬能力,但对体液免疫无影响.
作者:岑瑛;罗攀;严小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笔者医院烧伤科1999年10月30日收治一例特重度烧伤合并全身性毛霉菌感染患者,治疗成功,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患者女,17岁,伤后28 d转入我院.查体:肛温40.3℃,心率136~160次/min,呼吸24~28次/min.神志淡漠,右肺底呼吸音粗,有干性啰音,心前区Ⅲ级收缩期杂音,腹膨隆,叩之鼓音,腰骶及双足水肿,四肢移植异体皮大部分色黑、质硬,四肢变黑的异体皮表面可见大片的灰白色毛样菌斑.四肢异体皮表面及痂下分泌物细菌及真菌培养均为毛霉菌生长(2日后回报),血培养阴性.
作者:张飙;王景华;于红;王洪刚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材料与方法1.动物准备:选用杂种犬9条,体重11.16~18kg.静脉注射戊巴比妥钠(30 mg/kg)麻醉后,插入气管导管,导管外端连接呼吸流率压力传感器.插入7号Swan-Ganz漂浮导管至肺动脉,记录肺动脉压(PAP)、肺楔状压(PCMP)和中心静脉压(CVP).分离右侧股动脉,记录平均动脉血压(MAP)和采集动脉血标本.采用FH-A型同步喷射呼吸机(江西医学院烧伤研究所研制)持续通气,氧源(纯氧)驱动压为0.1 Mpa.
作者:郭光华;熊龙;李国辉;曹勇;钱克俭;王联群;赵为禄;吴燮卿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健康杂种犬16条,体重9.05~11.05 kg.腹腔注射质量浓度3%戊巴比妥1 ml/kg,气管插管,接呼吸机(Bird8400型,美国),右股动、静脉插入套管针以采血.行呼吸机通气测定基础值后,按参考文献[1]方法致伤3 s,伤后1 h调整吸氧浓度.伤后4 h犬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左-精氨酸治疗组(左-精氨酸300mg/kg,静脉滴注).
作者:熊龙;李国辉;郭光华;曹勇;王年云;王文;刘德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者男,31岁.因液化气泄漏燃烧致烧伤91%TBSA,深Ⅱ度为主.持续高热,腹胀,少尿,排稀便3 d,于伤后7 d转入我院.查体:体温39.6~40.5℃,脉搏144~160次/min,呼吸36~48次/min,腹胀,少尿,白细胞3.3×109/L,创面恶臭、肿胀、糜烂.右腹股沟处经创面留置一中心静脉插管,拔除后经培养鉴定为嗜麦芽假单孢菌.
作者:吴伯瑜;黄逢元;杨际慧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抑制机体应激反应的措施,对严重烧伤后血浆中LPS、前炎症细胞因子和Th1/Th2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30%TBSA深II度烧伤模型的SD大鼠分为烧伤立即复苏组(A)和烧伤立即复苏合剂组(B),于伤后不同时相点取外周血分离血浆检测LPS、IL-1α、IL-6、TNFα、IL-8和IL-2、IFN-γ、IL-4、IL-10含量,另设假烧组作为对照(C).结果伤后LPS、IL-1α、IL-4、IL-10水平逐渐升高,IL-6、TNFα、IL-8、IL-2和IFN-γ水平先升高后下降.A组炎症细胞因子和LPS升高幅度较大,其中IL-1α、IL-6和IL-4等升高时间(6 h)较B组(12 h)早.结论及时液体复苏和采取抑制应激的措施,能延缓并减轻严重烧伤后炎症反应的发生,降低Th2细胞因子水平并使烧伤48 h后Th1细胞因子得到部分恢复.
作者:王世筠;许伟石;曹启栋;陈志龙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者男,36岁.因液化气泄漏起火烧伤1 h入院.查体:体温3 5.8℃,脉搏118次/min,呼吸24次/min,血压80/50 mmHg(1mmHg=0.1 33KPa).神志清楚,寒颤,全身除头顶、会阴、足底部外均被严重烧伤,咽部和声带黏膜充血、水肿.诊断:(1)特重度火焰烧伤,总面积91%,Ⅲ度53%,深Ⅱ度38%TBSA;(2)休克;(3)吸入性损伤.
作者:肖调立;艾长安;曾麦秋;周阳五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者男,21岁,工作中被10 kV高压电烧伤右颈、胸部及双上肢,当即昏迷,无坠落伤.伤后36 h入院.查体:体温38.6℃,脉搏116次/min,呼吸28次/min,血压100/60mmHg(1 mmHg=0.133 kPa).浅昏迷,Glsagow评分8分.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灵敏.左上肢肘部可见一横行深达骨质的创面,左上臂环行焦痂,前臂及左手皮肤呈花斑状,皮温低,无感觉.右上臂环行焦痂,前臂和右手己坏死.右颈、肩及胸部焦痂创面为20 cm×8 cm,其中颈部创面己开裂,可见坏死肌肉组织,无活动性出血.诊断:电烧伤29%TBSA,Ⅱ度1%TBSA,Ⅲ度28%TBSA.给予补液抗休克及抗感染治疗.
作者:阴凯;卢长顺;卢素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962年,肖光夏等[1]提出了肠源性感染的概念,1965年,Markley等在实验中观察到,无菌烧伤动物的生存率高于普通烧伤动物.无菌动物在烧伤前服用大肠杆菌组的生存率明显低于未服菌组.说明在严重烧伤后,肠道内细菌可能参与整个病程的发展.1983年,马利等[2]以异硫氰荧光素标记肠道菌,进行烧伤动物的体内示踪,证明了严重烧伤后的肠道菌能移位到血液与肝、脾、肺、肾.随后,彭毅志等[3]以直接荧光标菌法,在荧光显微镜下,直接观察到组织匀浆中存在游动的示踪活菌.府伟灵等[4]用丫啶橙荧光素标菌,发现少量肠道菌还可布散至烧伤创面痂下组织,并加用PUC载体菌示踪,限制性内切酶图谱证明其同源性.1990年,郭力[5]等也报道了厌氧菌、真菌也可由肠道移位.1994年,刘友生等[6]以125Ⅰ标记肠道内毒素,进行了动物体内示踪,放射自显影显示,烧伤后3 h所示踪的内毒素颗粒已出现肝脏库普弗细胞与邻近肝窦的肝细胞,伤后6~12 h可达峰值.
作者:郑中柱;吴荣宗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