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细胞骨架肌动蛋白表达质粒转染内皮细胞不同方法的比较

罗勤;齐洁;陈建;罗向东;杨宗城

关键词:内皮, 血管, 细胞, 培养的, 转染, 肌动蛋白类
摘要:目的筛选适合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转染方法,为进一步转染其他目的基因打下基础. 方法以质粒pEGFP-Actin为外源性基因,分别用脂质体介导的转染法、DEAE-葡聚糖转染法和电穿孔转染法转染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ECV-304).比较转染后的细胞死亡率和细胞转染率. 结果 (1) 3种不同方法转染后12 h,细胞死亡率均为4%,至60 h时DEAE-葡聚糖转染的细胞死亡率上升至50%.(2)3种方法均能使ECV-304获得95%的转染率,脂质体介导的转染法荧光强度强于电穿孔转染法. 结论脂质体转染法和电穿孔转染法用于ECV-304,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可作为研究外源性蛋白作用于内皮细胞分子机制的技术手段.
中华烧伤杂志相关文献
  • 烧伤学的传世佳作——评《黎鳌烧伤学》

    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救治大面积烧伤方面就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以后的40多年中,又积累了更为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一套具独创性、适合国情、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使我国烧伤救治水平持续居世界领先地位.70年代后加强了基础理论研究,使烧伤成为我国少数几个能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的医学学科之一.为了总结我国烧伤理论研究和临床救治经验,黎鳌院士生前主编了这本110万字的巨作.这是一本具权威性的烧伤专著,是一本传世之作,编者大多是我国从事烧伤治疗研究的顶级专家,黎鳌院士、盛志勇院士是我国烧伤界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是仅有的两位烧伤专业院士,还有著名复合伤专家程天民院士加盟;其他编者大都是国内第一批从事烧伤专业的著名学者,包括几个主要烧伤基地的学术带头人和中华烧伤外科学会的主委、副主委和常委,从而保证了此书的权威性.本书分31章,全面总结了我国几十年的烧伤研究成果和防治经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临床与实验研究相结合.主要资料均来自国内主要烧伤基地及其他单位,但也尽量编入国外先进烧伤理论与治疗经验,使本书不仅具中国特色,而且具国际先进水平.本书出版后定会对我国烧伤事业的发展起重大推动作用,对世界烧伤学科的发展也将起重要作用.此书印刷精美,图表清晰,质量上乘,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

    作者:王正国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烫伤大鼠海马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亚型基因表达的变化

    目的观察严重烫伤应激后大鼠海马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s NMDAR)亚型基因表达的变化. 方法制作30%TBSAⅢ度烫伤大鼠应激模型,以大鼠背部剃毛,浸入温水10 s为对照,利用RT-PCR技术,分别检测对照组及烫伤后0.5、1、2、4 h各时相点海马NMDAR的主要亚型NMDAR1、NMDAR2A、NMDAR2B、NMDAR2D mRNA的表达. 结果伤后0.5 h及1 h NMDAR各亚单位mRNA表达无显著变化;伤后2 h及4 h NMDAR1 mRNA表达比对照组增加24.3%及20.9% (P<0.05),NMDAR2A mRNA表达比对照组增加27.8%及27.6% (P<0.05),NMDAR2B及NMDAR2D的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 结论海马NMDAR1/NMDAR2A构成的受体通道在烫伤2 h后表达增强,这种变化可能导致了烫伤应激时NMDAR的进一步开放,从而可能参与烫伤应激HPA轴失调及其后续的病理生理改变.

    作者:陆建华;黎海蒂;高京生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严重烧伤后糖皮质激素受体变化在应激性胃粘膜损害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受体变化在烧伤后应激性胃粘膜损害中的作用. 方法观察大鼠严重烧伤后不同时相胃粘膜组织糖皮质激素受体的动态变化及胃粘膜损伤情况. 结果伤后6 h皮质醇含量明显升高,12 h达高峰(P<0.05~0.01),而胃粘膜细胞胞浆内糖皮质激素受体水平显著下降(P<0.05~0.01),胃粘膜损伤指数于伤后6、12、24、48 h显著增加(P<0.05~0.01). 结论严重烧伤后糖皮质激素受体减少是应激性胃粘膜损害的重要因素.

    作者:张超;杨宗城;黎鳌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细胞骨架肌动蛋白表达质粒转染内皮细胞不同方法的比较

    目的筛选适合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转染方法,为进一步转染其他目的基因打下基础. 方法以质粒pEGFP-Actin为外源性基因,分别用脂质体介导的转染法、DEAE-葡聚糖转染法和电穿孔转染法转染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ECV-304).比较转染后的细胞死亡率和细胞转染率. 结果 (1) 3种不同方法转染后12 h,细胞死亡率均为4%,至60 h时DEAE-葡聚糖转染的细胞死亡率上升至50%.(2)3种方法均能使ECV-304获得95%的转染率,脂质体介导的转染法荧光强度强于电穿孔转染法. 结论脂质体转染法和电穿孔转染法用于ECV-304,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可作为研究外源性蛋白作用于内皮细胞分子机制的技术手段.

    作者:罗勤;齐洁;陈建;罗向东;杨宗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气囊导尿管致尿道破裂二例

    尿道破裂常见于先天性和外伤性如骑跨伤、感染等原因,气囊导尿管所致尿道破裂较为少见.我科曾发生应用气囊尿管导致尿道破裂2例,报告如下.

    作者:詹新华;吴祖煌;叶雅君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N-乙酰半胱氨酸对烟雾吸入性肺损伤氧化应激的影响

    目的研究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烟雾吸入性肺损伤氧化应激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烟雾吸入性肺损伤大鼠模型,检测吸入伤后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细胞数(WBC)、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过氧化氢(H2O2)含量、谷胱甘肽(GSH)含量及总抗氧化能力(TAO).结果NAC治疗可显著降低吸入伤后BALF中WBC数,降低肺组织MPO活性及H2O2含量,并显著提高肺组织GSH含量及TAO水平.结论NAC治疗可减轻吸入伤后肺脏氧化应激程度,提高肺脏抗氧化应激能力.

    作者:傅祖红;杨宗城;刘理;刘志远;何保斌;刘志遐;吴江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休克期切痂植皮在大面积化学烧伤中的应用

    临床资料:大面积化学烧伤患者4例,其中男3例、女1例,年龄20~45岁.烧伤总面积45%~92%,Ⅲ度烧伤38%~76%TBSA.致伤原因:三氯化磷烧伤2例,硝酸烧伤1例,硝酸、盐酸混合液烧伤1例.手术开始时间为伤后6~19 h .一次切痂面积30%~45%,切痂后创面均用辐照猪皮覆盖,术后4~5 d行自体微粒皮+大张打洞新鲜猪皮覆盖.治疗过程中重点监测尿量、心率、呼吸、消化道症状及有无口渴等.控制尿量80~100 ml/ h,心率100~110次/min,呼吸20~40次/min,血红蛋白≤15 g/L,患者意识清楚,无明显口渴及消化道症状.

    作者:孙菊妹;叶礼岳;郑金满;王史辉;泮君太;林邦长;林雪松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高频喷射通气对重度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早期的呼吸支持

    目的观察高频喷射通气(high frequency jet ventilation , HFJV)对重度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早期的治疗作用. 方法 20例重度烧伤(TBSA 79.6%±29.3%)并吸入性损伤患者,其中19例行气管切开手术,1例经鼻插管.为防低氧血症,所有患者均应用HFJV,观察通气前和通气后11 d内血气、呼吸率和脉搏等指标的变化. 结果气管切开时间为伤后(2.7±2.4)d,HFJV时间为伤后(4.40±2.9)d. HFJV后1~3 d,PaO2显著高于通气前水平(P<0.01),随后HFJV 1周,PaO2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在整个通气期间,PaCO2、呼吸率和脉搏率均无明显变化. 结论在重度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早期, HFJV有利于氧合作用的改善而无明显副作用,是一较为适用的呼吸支持方式.

    作者:郭光华;李悦;刘仔兰;范锟铻;赵英;廖立新;余於荣;杨鸿明;闵定宏;刘上基;李国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治愈烫伤并发胃穿孔一例

    患者男,36岁,被沸水烫伤后第2天入院.一般情况好,体温37.5℃,脉搏90次/min,血压110/80 mmHg(1 mmHg=0.133 kPa).烫伤总面积36%,Ⅲ度30%TBSA.创面分布于四肢,以双下肢为重,除烫伤创面外,无其他外伤及休克症状.查血:红细胞4×1012/L,血红蛋白12 g/L,白细胞11×109/L;血钾3.1 m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22 mmol/L.

    作者:董国军;崔焕波;刘洋;王树林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烫伤大鼠垂体前叶P物质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神经的变化

    目的观察烫伤早期大鼠垂体前叶P物质(SP)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神经的形态分布变化. 方法采用大鼠30%TBSAⅢ度烫伤模型,于伤后1、2、6、10、12、24、72 h 7个时相点,对垂体前叶SP和CGRP两种肽能神经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经图像分析测定,比较两种神经覆盖面积的变化. 结果两种肽能神经的形态变化明显;伤后1 h SP、CGRP神经数目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85.7%和60.5%,神经纤维的膨体、分枝等明显增多;2 h后减少,24 h后趋于恢复.图像分析显示:两种肽能神经的覆盖面积呈正相关变化,其基本变化趋势为伤后1 h升高,随后降低,伤后12 h降至低点,然后回升. 结论烫伤后早期大鼠垂体前叶的SP与CGRP神经形态分布发生明显变化,可能参与了全身应激反应的功能调节.

    作者:胡大海;陈璧;王波涛;马丹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川芎嗪对烫伤早期心房肌保护作用的研究

    心钠素(ANP)与内皮素(ET)在循环系统中互相拮抗,处于动态平衡,属机体的自稳调节.中药川芎嗪具有改善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抑制血小板激活,清除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和防止再灌注损伤等作用.本研究应用川芎嗪治疗烫伤豚鼠,观察对心房肌的保护作用.

    作者:韩焱福;韩之勋;徐庆连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31例船员烧伤的临床特征及分析

    临床资料:6批31例患者,均为男性船员,年龄19~48岁,火焰烧伤.烧伤面积9%~98%,Ⅲ度烧伤面积0%~90%TBSA,重度与特重度烧伤约占1/2.选择同期烧伤面积和深度相似的非船员患者5批32例作为对照组.

    作者:贲道锋;夏照帆;郇京宁;路卫;唐洪泰;陈玉林;葛绳德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烧伤合并骨折60例的临床处理

    我院1990年1月~1999年12月共收治烧伤合并骨折患者60例,现将临床处理中的几点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贾享成;刘群;张建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自体异体表皮细胞与自体淋巴细胞混合培养的免疫反应

    目的探讨嵌入式混合植皮后排异反应受抑的免疫学机制. 方法按不同比例,将烧伤患者表皮细胞、淋巴细胞与异体表皮细胞混合培养,模拟混合植皮时自体皮岛的局部免疫微环境,另将正常人相应细胞混合培养(对照).采用3H-TdR法检测淋巴细胞 cpm值,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HLA分子和T细胞亚群. 结果 (1)烧伤患者表皮细胞能有效抑制淋巴细胞增殖反应,而正常人无此现象;(2)烧伤患者表皮细胞中HLA-DQ分子不介导自体淋巴细胞增殖受抑;(3)烧伤患者表皮细胞中HLA-DR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人(P<0.05),两者淋巴细胞中HLA-DR分子表达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4)烧伤患者淋巴细胞中CD8表达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CD4表达明显低于正常人(P<0.01),CD3表达与正常人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大面积烧伤患者混合植皮时,自体表皮细胞可明显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其机制与烧伤患者自身淋巴细胞及表皮细胞的特殊免疫状况有关.

    作者:沈传来;夏玲芝;蔡仙德;许靖霞;周光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外源性一氧化氮治疗吸入性损伤的研究进展

    吸入性损伤的主要致伤因素是烟雾而非热力,严重吸入性损伤时大量毒性物质进入体内,不但直接损伤呼吸道和肺实质,而且对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影响[1].临床已采用吸氧、气管切开、呼吸末正压通气(PEEP)、高频通气措施等治疗吸入性损伤,但疗效欠佳[1].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吸入一氧化氮(NO)治疗吸入性损伤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本文将对此作一阐述.

    作者:赵洪良;齐顺贞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333例小儿吸入性损伤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小儿吸入性损伤的临床特征,探讨其临床防治措施. 方法统计333例小儿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分析其与烧伤面积、休克、感染及预后之间的关系. 结果小儿吸入性损伤的休克和菌血症发生率分别为41.14%和18.92%,中、重度吸入性损伤的发生率分别高达58.76%和31.96%;休克组菌血症发生率为24.82%.67例死亡中,58.21%并发菌血症,34.33%直接死于菌血症.对有适应证者早期气管切开较晚期手术复苏时间短,电解质与胶体补液量减少. 结论感染是影响吸入性损伤预后的重要因素;吸入性损伤、休克是感染的重要诱因;防治休克以及对高危感染患者早期应用高效抗生素,可望降低感染发生率,提高吸入性损伤的治愈率;早期气管切开有利于休克复苏.

    作者:张宏;杨晓东;王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小儿烧伤828例流行病学分析

    笔者单位1980~1996年共收治小儿烧伤828例,占同期烧伤2 296例的36.06%,现就其流行病学分析如下.

    作者:陆柏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烟雾吸入伤大鼠肺组织细胞凋亡与增殖的变化

    目的观察大鼠烟雾吸入性损伤后肺组织细胞凋亡、细胞增殖的变化规律,探讨肺组织损伤修复过程中细胞凋亡的意义. 方法制作大鼠烟雾吸入性损伤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烟雾致伤组,应用TUNEL技术及免疫组化技术,观察伤后各时相点肺组织细胞凋亡指数及增殖细胞核抗原指数的变化. 结果 (1)烟雾吸入伤后细胞凋亡指数在伤后2 h增加并维持在高平台区.(2)增殖细胞核抗原指数在伤后12 h开始升高, 3 d时达到高峰,以后保持在较高水平. 结论细胞凋亡不仅参与了烟雾吸入伤的早期肺损害,也参与了后期修复中增生组织的修饰改建.

    作者:李文军;杨宗城;杨晓东;吉天鹏;张宏;李二红;赵广贺;张斌;刘霞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自控静脉镇痛在烧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选择1999~2000年在笔者单位住院治疗并要求镇痛的烧伤患者37例为用药组,男21例、女16例,年龄7~62岁,烧伤面积20%~82%TBSA;设对照组41例,男23例,女18例,年龄8~65岁,烧伤面积18%~84%TBSA.用药组使用自控静脉镇痛法(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 PCIA)镇痛48 h,镇痛药用等渗盐水稀释,每毫升含芬太尼4 μg,咪唑安定0.1 mg.PCIA参数设置:背景剂量2~6 ml/h,自控量1~2 ml/次,锁定时间15 min,负荷量4~10 ml.参数设置根据患者的身体条件及初几小时镇痛情况作适当调整,危重患者从小剂量开始,并在医务人员指导下逐渐过度,避免循环、呼吸系统抑制.对照组使用传统方法间断肌肉注射哌替啶1~2 mg/kg进行镇痛,每隔6 h可重复使用.镇痛期间注意血压、呼吸频率、心率、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变化.

    作者:蒙元劲;陈霞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重度吸入性损伤16例

    重度吸入性损伤是烧伤早期死亡率高和影响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及时诊断和治疗是救治成功的关键.1996年1月以来,我院共收治重度吸入性损伤16例,利用纤维支气管镜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BAL),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保锴;王立荣;古春伟;侯贺宪;杨加保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中华烧伤杂志

中华烧伤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