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频喷射通气对重度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早期的呼吸支持

郭光华;李悦;刘仔兰;范锟铻;赵英;廖立新;余於荣;杨鸿明;闵定宏;刘上基;李国辉

关键词:高频喷射通气, 烧伤, 吸入性损伤, 气管切开, 血气分析
摘要:目的观察高频喷射通气(high frequency jet ventilation , HFJV)对重度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早期的治疗作用. 方法 20例重度烧伤(TBSA 79.6%±29.3%)并吸入性损伤患者,其中19例行气管切开手术,1例经鼻插管.为防低氧血症,所有患者均应用HFJV,观察通气前和通气后11 d内血气、呼吸率和脉搏等指标的变化. 结果气管切开时间为伤后(2.7±2.4)d,HFJV时间为伤后(4.40±2.9)d. HFJV后1~3 d,PaO2显著高于通气前水平(P<0.01),随后HFJV 1周,PaO2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在整个通气期间,PaCO2、呼吸率和脉搏率均无明显变化. 结论在重度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早期, HFJV有利于氧合作用的改善而无明显副作用,是一较为适用的呼吸支持方式.
中华烧伤杂志相关文献
  • 氢氟酸烧伤患者的治疗

    1991~2000 年10年间我科共收治21例氢氟酸烧伤患者,深感氢氟酸烧伤的治疗有其特殊性.典型病例:患者男,20岁,浓度55%氢氟酸泄漏致双下肢、右眼灼伤,伤后3 h入院.诊断:(1)氢氟酸烧伤总面积9%,Ⅲ度4%TBSA;(2)右眼烧伤.急诊检测血钙1.53 mmol/L,血钾2.79 mmol/L,血小板51×109/L,肌酸激酶748 U/L,乳酸脱氢酶401 U/L,心电监护显示窦性心动过速,T波低平.立即行右眼冲洗,1%葡萄糖酸钙溶液及抗生素眼药水滴右眼,双侧股动脉穿刺注射钙剂4 g,24 h内静脉滴注钙剂共16 g,并适当补钾;外用5%葡萄糖酸钙液湿敷创面.2 h后行Ⅲ度创面切痂,其余创面均予削痂,切削痂创面经5%葡萄糖酸钙湿敷后用辐照猪皮覆盖.患者局部疼痛基本消退,血钙1.96 mmol/L,血钾3.59 mmol/L.第2天再度补钙8 g,第3天补钙6 g后停用钙剂.血钙升至2.45 mmol/L,血钾3.87 mmol/L,血小板88×109/L,肌酸激酶462 U/L,乳酸脱氢酶365 U/L,心电监护呈窦性心律,T波未见低平.6 d后进行Ⅲ度创面自体皮移植,伤后30 d痊愈出院.

    作者:蒋金珩;仇旭光;王野平;陈挺孙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高压电烧伤合并头疼型癫痫一例

    患者男,13岁,于2000年12月22日被10 kV高压电击伤头顶、双上肢及背部,当时昏迷约10 min,伤后2 h入院.查体:意识清楚,体温36.7℃,脉搏10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3.0/9.0 kPa(1 kPa=7.5 mmHg),心肺未见异常.头顶约5 cm×6 cm焦痂创面,双上肢、背部多处烧伤,部分焦痂.诊断:高压电烧伤总面积15%,深Ⅱ度3%TBSA,Ⅲ度12%TBSA.入院即行抗休克、抗感染治疗,伤后4 d全麻下行头、双上肢烧伤创面切痂自体皮移植术,伤后14 d行背部肉芽创面植皮术.手术顺利,病情稳定,创面趋于封闭.伤后24 d日间休息时出现突发性头疼,剧烈难忍,疼痛以两颞、额部为主,发作时意识清楚,不伴呕吐、耳鸣等,常规查体未见异常.给予去痛片、麦角胺治疗,无明显效果.头疼每日发作1~2次,发作时无明显诱因,行颅部CT检查及血生化检查均无异常,发作期脑电图检查有灶性慢棘波.经神经科会诊,考虑为外伤后头疼型癫痫.给予苯妥英钠试验性治疗,50 mg口服,3次/d,用药后头疼明显减轻.继续服药,半月后减量至50 mg,2次/d,1个月后停药,无复发.用药期间同时配合应用神经营养药物,如维生素C、B1、B6等.

    作者:石强;陈存富;张志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细胞骨架肌动蛋白表达质粒转染内皮细胞不同方法的比较

    目的筛选适合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转染方法,为进一步转染其他目的基因打下基础. 方法以质粒pEGFP-Actin为外源性基因,分别用脂质体介导的转染法、DEAE-葡聚糖转染法和电穿孔转染法转染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ECV-304).比较转染后的细胞死亡率和细胞转染率. 结果 (1) 3种不同方法转染后12 h,细胞死亡率均为4%,至60 h时DEAE-葡聚糖转染的细胞死亡率上升至50%.(2)3种方法均能使ECV-304获得95%的转染率,脂质体介导的转染法荧光强度强于电穿孔转染法. 结论脂质体转染法和电穿孔转染法用于ECV-304,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可作为研究外源性蛋白作用于内皮细胞分子机制的技术手段.

    作者:罗勤;齐洁;陈建;罗向东;杨宗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休克期切痂植皮在大面积化学烧伤中的应用

    临床资料:大面积化学烧伤患者4例,其中男3例、女1例,年龄20~45岁.烧伤总面积45%~92%,Ⅲ度烧伤38%~76%TBSA.致伤原因:三氯化磷烧伤2例,硝酸烧伤1例,硝酸、盐酸混合液烧伤1例.手术开始时间为伤后6~19 h .一次切痂面积30%~45%,切痂后创面均用辐照猪皮覆盖,术后4~5 d行自体微粒皮+大张打洞新鲜猪皮覆盖.治疗过程中重点监测尿量、心率、呼吸、消化道症状及有无口渴等.控制尿量80~100 ml/ h,心率100~110次/min,呼吸20~40次/min,血红蛋白≤15 g/L,患者意识清楚,无明显口渴及消化道症状.

    作者:孙菊妹;叶礼岳;郑金满;王史辉;泮君太;林邦长;林雪松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333例小儿吸入性损伤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小儿吸入性损伤的临床特征,探讨其临床防治措施. 方法统计333例小儿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分析其与烧伤面积、休克、感染及预后之间的关系. 结果小儿吸入性损伤的休克和菌血症发生率分别为41.14%和18.92%,中、重度吸入性损伤的发生率分别高达58.76%和31.96%;休克组菌血症发生率为24.82%.67例死亡中,58.21%并发菌血症,34.33%直接死于菌血症.对有适应证者早期气管切开较晚期手术复苏时间短,电解质与胶体补液量减少. 结论感染是影响吸入性损伤预后的重要因素;吸入性损伤、休克是感染的重要诱因;防治休克以及对高危感染患者早期应用高效抗生素,可望降低感染发生率,提高吸入性损伤的治愈率;早期气管切开有利于休克复苏.

    作者:张宏;杨晓东;王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1993~1999年烧伤科细菌学调查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研究笔者单位近几年细菌动态及耐药性,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资料. 方法对1993~1999年本院烧伤科784例患者的345例次阳性创面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革兰阴性(G-)杆菌占56.8%,革兰阳性(G+)球菌占39.4%,真菌占3.8%;(2)金黄色葡萄球菌占G+球菌的65.4%,其中耐药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的分离率1993~1999年为53.9%,1998~1999年为64.3%;铜绿假单胞菌占G-菌的37.2%;(3)第三代头孢菌素表现了良好的抗菌活性,但耐药率有明显增加;(4)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对MRSA无1例耐药. 结论本院烧伤科细菌感染仍以G-杆菌为主,G+球菌次之.第三代头孢菌素是目前的常用抗生素,但耐药率增加的问题不容忽视.MRSA分离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应作为首选用药.

    作者:徐盈斌;利天增;祁少海;沈锐;陈冬梅;贲晓松;邹艳红;邹永通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吸入伤犬部分液体通气后血生化指标变化与动脉血氧分压的关系

    目的探讨部分液体通气对吸入性损伤的治疗作用. 方法制作犬吸入性损伤模型,将氟碳缓慢注入肺内实施部分液体通气,分别于致伤前、致伤后2 h及部分液体通气治疗60、90 min时,抽血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及动脉血氧分压(PaO2)的变化. 结果与致伤前相比,致伤后2 h犬MDA、 NO值明显升高,SOD、PaO2值明显下降(P<0.05);实施部分液体通气后,SOD、MDA、NO及PaO2值基本恢复到伤前水平. 结论部分液体通气可以提高氧分压,抗脂质过氧化,减少体内NO的生成,对吸入性损伤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作者:胡庆宏;郭光华;王文;汪泱;李国辉;曹勇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白介素13mRNA的表达

    目的观察脂多糖(LPS)介导的急性肺损伤(ALI)大鼠肺组织白介素13(IL-13)mRNA表达的变化,探讨ALI发生、发展过程中抗炎机制变化的意义. 方法 (1)由鼠尾静脉注射梯度剂量LPS,制作ALI模型(APDS).(2)逆转录PCR法检测肺组织IL-13 mRNA含量. 结果 (1)梯度剂量LPS可以引发不同程度的ALI,当LPS≥6 mg/kg时,大鼠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2)LPS可以导致肺组织IL-13 mRNA表达升高,当LPS≥6 mg/kg时,IL-13 mRNA表达增加显著.结论 (1)尾静脉注射LPS可以复制大鼠ALI模型.(2)LPS≥6mg/kg是大鼠发生ARDS的临界剂量.(3)LPS诱导大鼠肺组织IL-13 mRNA表达增强,与ARDS发生有关.

    作者:李琦;钱桂生;张青;徐建铖;龙勇;汤正才;龚晋迁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严重烧伤后糖皮质激素受体变化在应激性胃粘膜损害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受体变化在烧伤后应激性胃粘膜损害中的作用. 方法观察大鼠严重烧伤后不同时相胃粘膜组织糖皮质激素受体的动态变化及胃粘膜损伤情况. 结果伤后6 h皮质醇含量明显升高,12 h达高峰(P<0.05~0.01),而胃粘膜细胞胞浆内糖皮质激素受体水平显著下降(P<0.05~0.01),胃粘膜损伤指数于伤后6、12、24、48 h显著增加(P<0.05~0.01). 结论严重烧伤后糖皮质激素受体减少是应激性胃粘膜损害的重要因素.

    作者:张超;杨宗城;黎鳌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小儿烧伤828例流行病学分析

    笔者单位1980~1996年共收治小儿烧伤828例,占同期烧伤2 296例的36.06%,现就其流行病学分析如下.

    作者:陆柏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应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治疗呼吸功能不全的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治疗严重烧伤后呼吸功能不全的疗效. 方法 11例严重烧伤患者采用机械通气,潮气量6~8 ml/kg、吸气平台压≤30 cmH2O、PEEP 8~10 cmH2O、FiO2 40%~50%,动态监测血气分析各指标的变化及临床转归. 结果应用间歇指令通气加压力支持法,平均治疗时间(12.77±8.06)d,PaO2/FiO2比值明显改善,从193.54±53.30 到327.14±106.53(P<0.01),PaCO2和pH值仍在正常值范围.11例患者中因肾功能衰竭死亡3例,多器官功能不全死亡2例. 结论对严重烧伤患者采用肺保护性通气能达到呼吸支持目的,未见高碳酸血症发生.

    作者:曹丽萍;刘庚祥;邓诗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严重烧伤早期利尿剂选用的商榷

    在严重烧伤救治中,时而会面临应用利尿剂的问题.严重烧伤早期利尿剂的选择必须根据机体的病理生理状态,关注早期血容量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特点,以免发生不良反应.

    作者:陈玉林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重组人生长激素对严重烧伤后机体代谢的影响

    目的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严重烧伤患者代谢的影响. 方法烧伤患者24例,随机分为rhGH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2例.分别于伤后第3~17天皮下注射rhGH(9 U/d)和等量等渗盐水.于伤后第3、10、17天抽血检测血清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血清蛋白、血浆胰岛素、血浆胰高血糖素及血糖值,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伤后第10、17天,rhGH治疗组血清GH、IGF-1、IGFBP-3、血清前白蛋白及转铁蛋白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两组各时相点血清白蛋白、血浆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及血糖浓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严重烧伤后应用小剂量rhGH能促进机体蛋白质合成,对血糖无影响.

    作者:陈忠勇;谷才之;王志学;叶祥柏;王锡华;李惠杰;沈运彪;李金玺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31例船员烧伤的临床特征及分析

    临床资料:6批31例患者,均为男性船员,年龄19~48岁,火焰烧伤.烧伤面积9%~98%,Ⅲ度烧伤面积0%~90%TBSA,重度与特重度烧伤约占1/2.选择同期烧伤面积和深度相似的非船员患者5批32例作为对照组.

    作者:贲道锋;夏照帆;郇京宁;路卫;唐洪泰;陈玉林;葛绳德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自体异体表皮细胞与自体淋巴细胞混合培养的免疫反应

    目的探讨嵌入式混合植皮后排异反应受抑的免疫学机制. 方法按不同比例,将烧伤患者表皮细胞、淋巴细胞与异体表皮细胞混合培养,模拟混合植皮时自体皮岛的局部免疫微环境,另将正常人相应细胞混合培养(对照).采用3H-TdR法检测淋巴细胞 cpm值,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HLA分子和T细胞亚群. 结果 (1)烧伤患者表皮细胞能有效抑制淋巴细胞增殖反应,而正常人无此现象;(2)烧伤患者表皮细胞中HLA-DQ分子不介导自体淋巴细胞增殖受抑;(3)烧伤患者表皮细胞中HLA-DR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人(P<0.05),两者淋巴细胞中HLA-DR分子表达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4)烧伤患者淋巴细胞中CD8表达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CD4表达明显低于正常人(P<0.01),CD3表达与正常人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大面积烧伤患者混合植皮时,自体表皮细胞可明显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其机制与烧伤患者自身淋巴细胞及表皮细胞的特殊免疫状况有关.

    作者:沈传来;夏玲芝;蔡仙德;许靖霞;周光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外源性一氧化氮治疗吸入性损伤的研究进展

    吸入性损伤的主要致伤因素是烟雾而非热力,严重吸入性损伤时大量毒性物质进入体内,不但直接损伤呼吸道和肺实质,而且对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影响[1].临床已采用吸氧、气管切开、呼吸末正压通气(PEEP)、高频通气措施等治疗吸入性损伤,但疗效欠佳[1].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吸入一氧化氮(NO)治疗吸入性损伤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本文将对此作一阐述.

    作者:赵洪良;齐顺贞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川芎嗪对烫伤早期心房肌保护作用的研究

    心钠素(ANP)与内皮素(ET)在循环系统中互相拮抗,处于动态平衡,属机体的自稳调节.中药川芎嗪具有改善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抑制血小板激活,清除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和防止再灌注损伤等作用.本研究应用川芎嗪治疗烫伤豚鼠,观察对心房肌的保护作用.

    作者:韩焱福;韩之勋;徐庆连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重度吸入性损伤16例

    重度吸入性损伤是烧伤早期死亡率高和影响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及时诊断和治疗是救治成功的关键.1996年1月以来,我院共收治重度吸入性损伤16例,利用纤维支气管镜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BAL),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保锴;王立荣;古春伟;侯贺宪;杨加保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电损伤合并中枢神经损伤 53 例

    1996~1999年笔者单位收治电损伤患者102例(不含电弧烧伤),排除现场心肺复苏和其他外伤致中枢神经损伤因素,合并有不同程度的中枢神经损伤53 例,占统计例数的52.0%.

    作者:唐凯森;陈凤超;谢保勋;郭玉瑞;冯志刚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高频喷射通气对重度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早期的呼吸支持

    目的观察高频喷射通气(high frequency jet ventilation , HFJV)对重度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早期的治疗作用. 方法 20例重度烧伤(TBSA 79.6%±29.3%)并吸入性损伤患者,其中19例行气管切开手术,1例经鼻插管.为防低氧血症,所有患者均应用HFJV,观察通气前和通气后11 d内血气、呼吸率和脉搏等指标的变化. 结果气管切开时间为伤后(2.7±2.4)d,HFJV时间为伤后(4.40±2.9)d. HFJV后1~3 d,PaO2显著高于通气前水平(P<0.01),随后HFJV 1周,PaO2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在整个通气期间,PaCO2、呼吸率和脉搏率均无明显变化. 结论在重度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早期, HFJV有利于氧合作用的改善而无明显副作用,是一较为适用的呼吸支持方式.

    作者:郭光华;李悦;刘仔兰;范锟铻;赵英;廖立新;余於荣;杨鸿明;闵定宏;刘上基;李国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中华烧伤杂志

中华烧伤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