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川芎嗪对烫伤早期心房肌保护作用的研究

韩焱福;韩之勋;徐庆连

关键词:川芎嗪, 烫伤, 心房肌, 抗脂质过氧化, 再灌注损伤, 清除自由基, 改善微循环, 自稳调节, 循环系统, 血液流变, 动态平衡, 保护作用, 血小板, 心钠素, 内皮素, 中药, 治疗, 应用, 豚鼠, 拮抗
摘要:心钠素(ANP)与内皮素(ET)在循环系统中互相拮抗,处于动态平衡,属机体的自稳调节.中药川芎嗪具有改善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抑制血小板激活,清除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和防止再灌注损伤等作用.本研究应用川芎嗪治疗烫伤豚鼠,观察对心房肌的保护作用.
中华烧伤杂志相关文献
  • α-平滑肌肌动蛋白N-末端肽对伤口收缩的影响

    目的探讨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 ,α-SMA)的特异性抗体-α-SMA NH2-末端序列Ac-EEED多肽(α-SMA-AcEEED)对伤口收缩的影响. 方法 (1)Wistar大鼠背部制作去全厚皮伤口,硬塑料框固定创缘.伤后8~10 d,实验组创面外用N末端含Ac-EEED的α-SMA融合蛋白(α-SMA-FP,1 mg/ml),对照组1、2分别外用胶原凝胶(0.5 mg/ml)、N末端含AcDEDE的α-SMA融合蛋白(α-SKA-FP,1 mg/ml).伤后10 d,测量各组去掉外固定框1、6、24 h时的伤口面积,以取框后伤口面积与伤口原面积的百分比表示伤口收缩率.(2)分离伤后9 d肉芽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在可变形性硅胶培养皿中培养.观察α-SMA-FP(10 μg/ml)处理成纤维细胞前、后及洗去α-SMA-FP后细胞收缩状态的改变. 结果 (1)去除外固定框后1、6、24 h时,对照组1、2伤口收缩率相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收缩率与两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用α-SMA-FP处理前,镜下可见成纤维细胞有众多粗大皱折.α-SMA-FP处理后5 min,皱折明显减少、变浅;30 min后,皱折完全消失.去除α-SMA-FP后,皱折逐渐恢复.以胶原凝胶和α-SKA-FP处理该细胞无此现象. 结论提示α-SMA-AcEEED在体内可特异性地抑制肉芽组织收缩,在体外能可逆性地抑制成纤维细胞的收缩.

    作者:贾赤宇;陈璧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自体异体表皮细胞与自体淋巴细胞混合培养的免疫反应

    目的探讨嵌入式混合植皮后排异反应受抑的免疫学机制. 方法按不同比例,将烧伤患者表皮细胞、淋巴细胞与异体表皮细胞混合培养,模拟混合植皮时自体皮岛的局部免疫微环境,另将正常人相应细胞混合培养(对照).采用3H-TdR法检测淋巴细胞 cpm值,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HLA分子和T细胞亚群. 结果 (1)烧伤患者表皮细胞能有效抑制淋巴细胞增殖反应,而正常人无此现象;(2)烧伤患者表皮细胞中HLA-DQ分子不介导自体淋巴细胞增殖受抑;(3)烧伤患者表皮细胞中HLA-DR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人(P<0.05),两者淋巴细胞中HLA-DR分子表达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4)烧伤患者淋巴细胞中CD8表达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CD4表达明显低于正常人(P<0.01),CD3表达与正常人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大面积烧伤患者混合植皮时,自体表皮细胞可明显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其机制与烧伤患者自身淋巴细胞及表皮细胞的特殊免疫状况有关.

    作者:沈传来;夏玲芝;蔡仙德;许靖霞;周光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高压电烧伤合并头疼型癫痫一例

    患者男,13岁,于2000年12月22日被10 kV高压电击伤头顶、双上肢及背部,当时昏迷约10 min,伤后2 h入院.查体:意识清楚,体温36.7℃,脉搏10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3.0/9.0 kPa(1 kPa=7.5 mmHg),心肺未见异常.头顶约5 cm×6 cm焦痂创面,双上肢、背部多处烧伤,部分焦痂.诊断:高压电烧伤总面积15%,深Ⅱ度3%TBSA,Ⅲ度12%TBSA.入院即行抗休克、抗感染治疗,伤后4 d全麻下行头、双上肢烧伤创面切痂自体皮移植术,伤后14 d行背部肉芽创面植皮术.手术顺利,病情稳定,创面趋于封闭.伤后24 d日间休息时出现突发性头疼,剧烈难忍,疼痛以两颞、额部为主,发作时意识清楚,不伴呕吐、耳鸣等,常规查体未见异常.给予去痛片、麦角胺治疗,无明显效果.头疼每日发作1~2次,发作时无明显诱因,行颅部CT检查及血生化检查均无异常,发作期脑电图检查有灶性慢棘波.经神经科会诊,考虑为外伤后头疼型癫痫.给予苯妥英钠试验性治疗,50 mg口服,3次/d,用药后头疼明显减轻.继续服药,半月后减量至50 mg,2次/d,1个月后停药,无复发.用药期间同时配合应用神经营养药物,如维生素C、B1、B6等.

    作者:石强;陈存富;张志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治愈烫伤并发胃穿孔一例

    患者男,36岁,被沸水烫伤后第2天入院.一般情况好,体温37.5℃,脉搏90次/min,血压110/80 mmHg(1 mmHg=0.133 kPa).烫伤总面积36%,Ⅲ度30%TBSA.创面分布于四肢,以双下肢为重,除烫伤创面外,无其他外伤及休克症状.查血:红细胞4×1012/L,血红蛋白12 g/L,白细胞11×109/L;血钾3.1 m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22 mmol/L.

    作者:董国军;崔焕波;刘洋;王树林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烫伤大鼠垂体前叶P物质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神经的变化

    目的观察烫伤早期大鼠垂体前叶P物质(SP)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神经的形态分布变化. 方法采用大鼠30%TBSAⅢ度烫伤模型,于伤后1、2、6、10、12、24、72 h 7个时相点,对垂体前叶SP和CGRP两种肽能神经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经图像分析测定,比较两种神经覆盖面积的变化. 结果两种肽能神经的形态变化明显;伤后1 h SP、CGRP神经数目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85.7%和60.5%,神经纤维的膨体、分枝等明显增多;2 h后减少,24 h后趋于恢复.图像分析显示:两种肽能神经的覆盖面积呈正相关变化,其基本变化趋势为伤后1 h升高,随后降低,伤后12 h降至低点,然后回升. 结论烫伤后早期大鼠垂体前叶的SP与CGRP神经形态分布发生明显变化,可能参与了全身应激反应的功能调节.

    作者:胡大海;陈璧;王波涛;马丹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应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治疗呼吸功能不全的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治疗严重烧伤后呼吸功能不全的疗效. 方法 11例严重烧伤患者采用机械通气,潮气量6~8 ml/kg、吸气平台压≤30 cmH2O、PEEP 8~10 cmH2O、FiO2 40%~50%,动态监测血气分析各指标的变化及临床转归. 结果应用间歇指令通气加压力支持法,平均治疗时间(12.77±8.06)d,PaO2/FiO2比值明显改善,从193.54±53.30 到327.14±106.53(P<0.01),PaCO2和pH值仍在正常值范围.11例患者中因肾功能衰竭死亡3例,多器官功能不全死亡2例. 结论对严重烧伤患者采用肺保护性通气能达到呼吸支持目的,未见高碳酸血症发生.

    作者:曹丽萍;刘庚祥;邓诗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333例小儿吸入性损伤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小儿吸入性损伤的临床特征,探讨其临床防治措施. 方法统计333例小儿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分析其与烧伤面积、休克、感染及预后之间的关系. 结果小儿吸入性损伤的休克和菌血症发生率分别为41.14%和18.92%,中、重度吸入性损伤的发生率分别高达58.76%和31.96%;休克组菌血症发生率为24.82%.67例死亡中,58.21%并发菌血症,34.33%直接死于菌血症.对有适应证者早期气管切开较晚期手术复苏时间短,电解质与胶体补液量减少. 结论感染是影响吸入性损伤预后的重要因素;吸入性损伤、休克是感染的重要诱因;防治休克以及对高危感染患者早期应用高效抗生素,可望降低感染发生率,提高吸入性损伤的治愈率;早期气管切开有利于休克复苏.

    作者:张宏;杨晓东;王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外源性一氧化氮治疗吸入性损伤的研究进展

    吸入性损伤的主要致伤因素是烟雾而非热力,严重吸入性损伤时大量毒性物质进入体内,不但直接损伤呼吸道和肺实质,而且对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影响[1].临床已采用吸氧、气管切开、呼吸末正压通气(PEEP)、高频通气措施等治疗吸入性损伤,但疗效欠佳[1].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吸入一氧化氮(NO)治疗吸入性损伤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本文将对此作一阐述.

    作者:赵洪良;齐顺贞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白介素13mRNA的表达

    目的观察脂多糖(LPS)介导的急性肺损伤(ALI)大鼠肺组织白介素13(IL-13)mRNA表达的变化,探讨ALI发生、发展过程中抗炎机制变化的意义. 方法 (1)由鼠尾静脉注射梯度剂量LPS,制作ALI模型(APDS).(2)逆转录PCR法检测肺组织IL-13 mRNA含量. 结果 (1)梯度剂量LPS可以引发不同程度的ALI,当LPS≥6 mg/kg时,大鼠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2)LPS可以导致肺组织IL-13 mRNA表达升高,当LPS≥6 mg/kg时,IL-13 mRNA表达增加显著.结论 (1)尾静脉注射LPS可以复制大鼠ALI模型.(2)LPS≥6mg/kg是大鼠发生ARDS的临界剂量.(3)LPS诱导大鼠肺组织IL-13 mRNA表达增强,与ARDS发生有关.

    作者:李琦;钱桂生;张青;徐建铖;龙勇;汤正才;龚晋迁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小儿烧伤828例流行病学分析

    笔者单位1980~1996年共收治小儿烧伤828例,占同期烧伤2 296例的36.06%,现就其流行病学分析如下.

    作者:陆柏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烧伤学的传世佳作——评《黎鳌烧伤学》

    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救治大面积烧伤方面就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以后的40多年中,又积累了更为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一套具独创性、适合国情、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使我国烧伤救治水平持续居世界领先地位.70年代后加强了基础理论研究,使烧伤成为我国少数几个能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的医学学科之一.为了总结我国烧伤理论研究和临床救治经验,黎鳌院士生前主编了这本110万字的巨作.这是一本具权威性的烧伤专著,是一本传世之作,编者大多是我国从事烧伤治疗研究的顶级专家,黎鳌院士、盛志勇院士是我国烧伤界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是仅有的两位烧伤专业院士,还有著名复合伤专家程天民院士加盟;其他编者大都是国内第一批从事烧伤专业的著名学者,包括几个主要烧伤基地的学术带头人和中华烧伤外科学会的主委、副主委和常委,从而保证了此书的权威性.本书分31章,全面总结了我国几十年的烧伤研究成果和防治经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临床与实验研究相结合.主要资料均来自国内主要烧伤基地及其他单位,但也尽量编入国外先进烧伤理论与治疗经验,使本书不仅具中国特色,而且具国际先进水平.本书出版后定会对我国烧伤事业的发展起重大推动作用,对世界烧伤学科的发展也将起重要作用.此书印刷精美,图表清晰,质量上乘,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

    作者:王正国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烟雾吸入伤大鼠肺组织细胞凋亡与增殖的变化

    目的观察大鼠烟雾吸入性损伤后肺组织细胞凋亡、细胞增殖的变化规律,探讨肺组织损伤修复过程中细胞凋亡的意义. 方法制作大鼠烟雾吸入性损伤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烟雾致伤组,应用TUNEL技术及免疫组化技术,观察伤后各时相点肺组织细胞凋亡指数及增殖细胞核抗原指数的变化. 结果 (1)烟雾吸入伤后细胞凋亡指数在伤后2 h增加并维持在高平台区.(2)增殖细胞核抗原指数在伤后12 h开始升高, 3 d时达到高峰,以后保持在较高水平. 结论细胞凋亡不仅参与了烟雾吸入伤的早期肺损害,也参与了后期修复中增生组织的修饰改建.

    作者:李文军;杨宗城;杨晓东;吉天鹏;张宏;李二红;赵广贺;张斌;刘霞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1993~1999年烧伤科细菌学调查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研究笔者单位近几年细菌动态及耐药性,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资料. 方法对1993~1999年本院烧伤科784例患者的345例次阳性创面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革兰阴性(G-)杆菌占56.8%,革兰阳性(G+)球菌占39.4%,真菌占3.8%;(2)金黄色葡萄球菌占G+球菌的65.4%,其中耐药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的分离率1993~1999年为53.9%,1998~1999年为64.3%;铜绿假单胞菌占G-菌的37.2%;(3)第三代头孢菌素表现了良好的抗菌活性,但耐药率有明显增加;(4)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对MRSA无1例耐药. 结论本院烧伤科细菌感染仍以G-杆菌为主,G+球菌次之.第三代头孢菌素是目前的常用抗生素,但耐药率增加的问题不容忽视.MRSA分离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应作为首选用药.

    作者:徐盈斌;利天增;祁少海;沈锐;陈冬梅;贲晓松;邹艳红;邹永通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重度吸入性损伤16例

    重度吸入性损伤是烧伤早期死亡率高和影响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及时诊断和治疗是救治成功的关键.1996年1月以来,我院共收治重度吸入性损伤16例,利用纤维支气管镜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BAL),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保锴;王立荣;古春伟;侯贺宪;杨加保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严重烧伤早期利尿剂选用的商榷

    在严重烧伤救治中,时而会面临应用利尿剂的问题.严重烧伤早期利尿剂的选择必须根据机体的病理生理状态,关注早期血容量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特点,以免发生不良反应.

    作者:陈玉林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自控静脉镇痛在烧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选择1999~2000年在笔者单位住院治疗并要求镇痛的烧伤患者37例为用药组,男21例、女16例,年龄7~62岁,烧伤面积20%~82%TBSA;设对照组41例,男23例,女18例,年龄8~65岁,烧伤面积18%~84%TBSA.用药组使用自控静脉镇痛法(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 PCIA)镇痛48 h,镇痛药用等渗盐水稀释,每毫升含芬太尼4 μg,咪唑安定0.1 mg.PCIA参数设置:背景剂量2~6 ml/h,自控量1~2 ml/次,锁定时间15 min,负荷量4~10 ml.参数设置根据患者的身体条件及初几小时镇痛情况作适当调整,危重患者从小剂量开始,并在医务人员指导下逐渐过度,避免循环、呼吸系统抑制.对照组使用传统方法间断肌肉注射哌替啶1~2 mg/kg进行镇痛,每隔6 h可重复使用.镇痛期间注意血压、呼吸频率、心率、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变化.

    作者:蒙元劲;陈霞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川芎嗪对烫伤豚鼠早期血浆内皮素和一氧化氮含量的影响

    烧伤后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是组织器官血管收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引发低血容量性休克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1].由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 (NO)含量及ET/NO比值发生了改变,参与烧伤早期机体的病理生理变化.本实验研究川芎嗪对豚鼠烫伤早期血浆ET、NO及ET/NO比值的影响.

    作者:蔡晨;徐庆连;韩之勋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休克期切痂植皮在大面积化学烧伤中的应用

    临床资料:大面积化学烧伤患者4例,其中男3例、女1例,年龄20~45岁.烧伤总面积45%~92%,Ⅲ度烧伤38%~76%TBSA.致伤原因:三氯化磷烧伤2例,硝酸烧伤1例,硝酸、盐酸混合液烧伤1例.手术开始时间为伤后6~19 h .一次切痂面积30%~45%,切痂后创面均用辐照猪皮覆盖,术后4~5 d行自体微粒皮+大张打洞新鲜猪皮覆盖.治疗过程中重点监测尿量、心率、呼吸、消化道症状及有无口渴等.控制尿量80~100 ml/ h,心率100~110次/min,呼吸20~40次/min,血红蛋白≤15 g/L,患者意识清楚,无明显口渴及消化道症状.

    作者:孙菊妹;叶礼岳;郑金满;王史辉;泮君太;林邦长;林雪松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电损伤合并中枢神经损伤 53 例

    1996~1999年笔者单位收治电损伤患者102例(不含电弧烧伤),排除现场心肺复苏和其他外伤致中枢神经损伤因素,合并有不同程度的中枢神经损伤53 例,占统计例数的52.0%.

    作者:唐凯森;陈凤超;谢保勋;郭玉瑞;冯志刚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重组人生长激素对严重烧伤后机体代谢的影响

    目的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严重烧伤患者代谢的影响. 方法烧伤患者24例,随机分为rhGH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2例.分别于伤后第3~17天皮下注射rhGH(9 U/d)和等量等渗盐水.于伤后第3、10、17天抽血检测血清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血清蛋白、血浆胰岛素、血浆胰高血糖素及血糖值,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伤后第10、17天,rhGH治疗组血清GH、IGF-1、IGFBP-3、血清前白蛋白及转铁蛋白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两组各时相点血清白蛋白、血浆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及血糖浓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严重烧伤后应用小剂量rhGH能促进机体蛋白质合成,对血糖无影响.

    作者:陈忠勇;谷才之;王志学;叶祥柏;王锡华;李惠杰;沈运彪;李金玺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中华烧伤杂志

中华烧伤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