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勇;谷才之;王志学;叶祥柏;王锡华;李惠杰;沈运彪;李金玺
目的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严重烧伤患者代谢的影响. 方法烧伤患者24例,随机分为rhGH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2例.分别于伤后第3~17天皮下注射rhGH(9 U/d)和等量等渗盐水.于伤后第3、10、17天抽血检测血清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血清蛋白、血浆胰岛素、血浆胰高血糖素及血糖值,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伤后第10、17天,rhGH治疗组血清GH、IGF-1、IGFBP-3、血清前白蛋白及转铁蛋白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两组各时相点血清白蛋白、血浆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及血糖浓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严重烧伤后应用小剂量rhGH能促进机体蛋白质合成,对血糖无影响.
作者:陈忠勇;谷才之;王志学;叶祥柏;王锡华;李惠杰;沈运彪;李金玺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烫伤早期大鼠垂体前叶P物质(SP)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神经的形态分布变化. 方法采用大鼠30%TBSAⅢ度烫伤模型,于伤后1、2、6、10、12、24、72 h 7个时相点,对垂体前叶SP和CGRP两种肽能神经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经图像分析测定,比较两种神经覆盖面积的变化. 结果两种肽能神经的形态变化明显;伤后1 h SP、CGRP神经数目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85.7%和60.5%,神经纤维的膨体、分枝等明显增多;2 h后减少,24 h后趋于恢复.图像分析显示:两种肽能神经的覆盖面积呈正相关变化,其基本变化趋势为伤后1 h升高,随后降低,伤后12 h降至低点,然后回升. 结论烫伤后早期大鼠垂体前叶的SP与CGRP神经形态分布发生明显变化,可能参与了全身应激反应的功能调节.
作者:胡大海;陈璧;王波涛;马丹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烧伤后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是组织器官血管收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引发低血容量性休克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1].由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 (NO)含量及ET/NO比值发生了改变,参与烧伤早期机体的病理生理变化.本实验研究川芎嗪对豚鼠烫伤早期血浆ET、NO及ET/NO比值的影响.
作者:蔡晨;徐庆连;韩之勋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患者男,48岁,汽油爆燃烧伤后12 h急诊入院.查体:体温36.7℃,脉搏128次/min,呼吸28次/min,血压测不出.患者意识模糊,肢端湿冷,除头顶、双腋顶部及躯干系腰带处有4.5%TBSA的正常皮肤外,其余部位均被烧伤,创面大部分呈苍白色皮革样改变.诊断:(1)烧伤总面积96%、Ⅲ度84%TBSA;(2)低血容量性休克;(3)中度吸入性损伤.入院后导尿50 ml,外观呈浓茶色.给予双侧大隐静脉切开插管延迟复苏,第一个24 h总入量为13 100 ml,入院后第一个小时内给予2 500 ml,电解质与胶体比为1∶ 1,尿量平均为65 ml/h;第二个24 h输液量为7 900 ml,同时予以654-2 40 mg、速尿等,尿量60 ml/h.入院后3 h气管切开,行呼吸未正压(PEEP)湿化给氧.5 h后血压复升至98/70 mmHg(1 mmHg=0.133 kPa),尿液颜色外观正常.躯干及四肢环状焦痂切开减张,创面外涂SD-Ag糊剂,全身先后应用头孢唑啉钠及头孢哌酮等抗生素.
作者:方光起;郑增强;程兵;刘凌风;安京媛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我科于1992年利用手背尺侧皮瓣修复腕掌部深度烧伤14例,男10例,女4例;年龄2~48岁.烧伤原因:电击伤、炭火、钢水、碱及氢氟酸烧伤.部位:掌根、小鱼际、腕部,均伴有肌腱、血管、神经、骨外露.皮瓣面积1.5 cm~4.5 cm×2 cm~7 cm.方法:腕背网由桡动脉、尺动脉腕背支及骨间背侧动脉的末支吻合而成,并向远侧发出2~4掌背动脉.小指背尺侧由腕背网单独发出一小支营养血管;在掌背有深、浅两层动脉网.浅层细小,位于浅筋膜,深层动脉网位于手背指伸肌腱深面,有6条动脉与掌背平行:拇指背动脉、1~4掌背动脉、小指尺侧动脉,各动脉干吻合成较粗的动脉网并与浅层动脉网有广泛的吻合(图1).以第5掌骨外侧缘为轴线,远侧达掌指关节以远,近侧位于第5掌骨基底.依据创面大小设计皮瓣,若皮瓣较大可包含第4掌背动脉(图2).手术在止血带下进行,不完全驱血,以利识别血管.切开皮瓣边缘,在小指展肌肌膜表面剥离.掀起皮瓣后辨明血管走向,蒂部作S形切口,在深筋膜与肌膜表面间游离.保留一根浅静脉及尺神经浅支进入皮瓣,血管蒂周围保留2 cm软组织.供瓣区在2.5 cm以内可直接缝合,超过2.5 cm则需中厚皮片移植.皮瓣面积1.5 cm~4.5 cm×2 cm~7 cm.除1例边缘少许坏死经换药治愈,余13例皮瓣全部成活.10例患者随访1年以上,皮瓣耐磨,感觉良好,二点辨别觉6~12 mm.
作者:蔡兴东;王敏;白晓东;张丹萍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部分液体通气对吸入性损伤的治疗作用. 方法制作犬吸入性损伤模型,将氟碳缓慢注入肺内实施部分液体通气,分别于致伤前、致伤后2 h及部分液体通气治疗60、90 min时,抽血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及动脉血氧分压(PaO2)的变化. 结果与致伤前相比,致伤后2 h犬MDA、 NO值明显升高,SOD、PaO2值明显下降(P<0.05);实施部分液体通气后,SOD、MDA、NO及PaO2值基本恢复到伤前水平. 结论部分液体通气可以提高氧分压,抗脂质过氧化,减少体内NO的生成,对吸入性损伤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作者:胡庆宏;郭光华;王文;汪泱;李国辉;曹勇 刊期: 2002年第03期
1996~1999年笔者单位收治电损伤患者102例(不含电弧烧伤),排除现场心肺复苏和其他外伤致中枢神经损伤因素,合并有不同程度的中枢神经损伤53 例,占统计例数的52.0%.
作者:唐凯森;陈凤超;谢保勋;郭玉瑞;冯志刚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筛选适合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转染方法,为进一步转染其他目的基因打下基础. 方法以质粒pEGFP-Actin为外源性基因,分别用脂质体介导的转染法、DEAE-葡聚糖转染法和电穿孔转染法转染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ECV-304).比较转染后的细胞死亡率和细胞转染率. 结果 (1) 3种不同方法转染后12 h,细胞死亡率均为4%,至60 h时DEAE-葡聚糖转染的细胞死亡率上升至50%.(2)3种方法均能使ECV-304获得95%的转染率,脂质体介导的转染法荧光强度强于电穿孔转染法. 结论脂质体转染法和电穿孔转染法用于ECV-304,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可作为研究外源性蛋白作用于内皮细胞分子机制的技术手段.
作者:罗勤;齐洁;陈建;罗向东;杨宗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患者男,36岁,被沸水烫伤后第2天入院.一般情况好,体温37.5℃,脉搏90次/min,血压110/80 mmHg(1 mmHg=0.133 kPa).烫伤总面积36%,Ⅲ度30%TBSA.创面分布于四肢,以双下肢为重,除烫伤创面外,无其他外伤及休克症状.查血:红细胞4×1012/L,血红蛋白12 g/L,白细胞11×109/L;血钾3.1 m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22 mmol/L.
作者:董国军;崔焕波;刘洋;王树林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观察高频喷射通气(high frequency jet ventilation , HFJV)对重度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早期的治疗作用. 方法 20例重度烧伤(TBSA 79.6%±29.3%)并吸入性损伤患者,其中19例行气管切开手术,1例经鼻插管.为防低氧血症,所有患者均应用HFJV,观察通气前和通气后11 d内血气、呼吸率和脉搏等指标的变化. 结果气管切开时间为伤后(2.7±2.4)d,HFJV时间为伤后(4.40±2.9)d. HFJV后1~3 d,PaO2显著高于通气前水平(P<0.01),随后HFJV 1周,PaO2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在整个通气期间,PaCO2、呼吸率和脉搏率均无明显变化. 结论在重度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早期, HFJV有利于氧合作用的改善而无明显副作用,是一较为适用的呼吸支持方式.
作者:郭光华;李悦;刘仔兰;范锟铻;赵英;廖立新;余於荣;杨鸿明;闵定宏;刘上基;李国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研究笔者单位近几年细菌动态及耐药性,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资料. 方法对1993~1999年本院烧伤科784例患者的345例次阳性创面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革兰阴性(G-)杆菌占56.8%,革兰阳性(G+)球菌占39.4%,真菌占3.8%;(2)金黄色葡萄球菌占G+球菌的65.4%,其中耐药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的分离率1993~1999年为53.9%,1998~1999年为64.3%;铜绿假单胞菌占G-菌的37.2%;(3)第三代头孢菌素表现了良好的抗菌活性,但耐药率有明显增加;(4)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对MRSA无1例耐药. 结论本院烧伤科细菌感染仍以G-杆菌为主,G+球菌次之.第三代头孢菌素是目前的常用抗生素,但耐药率增加的问题不容忽视.MRSA分离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应作为首选用药.
作者:徐盈斌;利天增;祁少海;沈锐;陈冬梅;贲晓松;邹艳红;邹永通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临床资料:6批31例患者,均为男性船员,年龄19~48岁,火焰烧伤.烧伤面积9%~98%,Ⅲ度烧伤面积0%~90%TBSA,重度与特重度烧伤约占1/2.选择同期烧伤面积和深度相似的非船员患者5批32例作为对照组.
作者:贲道锋;夏照帆;郇京宁;路卫;唐洪泰;陈玉林;葛绳德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小儿吸入性损伤的临床特征,探讨其临床防治措施. 方法统计333例小儿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分析其与烧伤面积、休克、感染及预后之间的关系. 结果小儿吸入性损伤的休克和菌血症发生率分别为41.14%和18.92%,中、重度吸入性损伤的发生率分别高达58.76%和31.96%;休克组菌血症发生率为24.82%.67例死亡中,58.21%并发菌血症,34.33%直接死于菌血症.对有适应证者早期气管切开较晚期手术复苏时间短,电解质与胶体补液量减少. 结论感染是影响吸入性损伤预后的重要因素;吸入性损伤、休克是感染的重要诱因;防治休克以及对高危感染患者早期应用高效抗生素,可望降低感染发生率,提高吸入性损伤的治愈率;早期气管切开有利于休克复苏.
作者:张宏;杨晓东;王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脂多糖(LPS)介导的急性肺损伤(ALI)大鼠肺组织白介素13(IL-13)mRNA表达的变化,探讨ALI发生、发展过程中抗炎机制变化的意义. 方法 (1)由鼠尾静脉注射梯度剂量LPS,制作ALI模型(APDS).(2)逆转录PCR法检测肺组织IL-13 mRNA含量. 结果 (1)梯度剂量LPS可以引发不同程度的ALI,当LPS≥6 mg/kg时,大鼠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2)LPS可以导致肺组织IL-13 mRNA表达升高,当LPS≥6 mg/kg时,IL-13 mRNA表达增加显著.结论 (1)尾静脉注射LPS可以复制大鼠ALI模型.(2)LPS≥6mg/kg是大鼠发生ARDS的临界剂量.(3)LPS诱导大鼠肺组织IL-13 mRNA表达增强,与ARDS发生有关.
作者:李琦;钱桂生;张青;徐建铖;龙勇;汤正才;龚晋迁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救治大面积烧伤方面就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以后的40多年中,又积累了更为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一套具独创性、适合国情、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使我国烧伤救治水平持续居世界领先地位.70年代后加强了基础理论研究,使烧伤成为我国少数几个能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的医学学科之一.为了总结我国烧伤理论研究和临床救治经验,黎鳌院士生前主编了这本110万字的巨作.这是一本具权威性的烧伤专著,是一本传世之作,编者大多是我国从事烧伤治疗研究的顶级专家,黎鳌院士、盛志勇院士是我国烧伤界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是仅有的两位烧伤专业院士,还有著名复合伤专家程天民院士加盟;其他编者大都是国内第一批从事烧伤专业的著名学者,包括几个主要烧伤基地的学术带头人和中华烧伤外科学会的主委、副主委和常委,从而保证了此书的权威性.本书分31章,全面总结了我国几十年的烧伤研究成果和防治经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临床与实验研究相结合.主要资料均来自国内主要烧伤基地及其他单位,但也尽量编入国外先进烧伤理论与治疗经验,使本书不仅具中国特色,而且具国际先进水平.本书出版后定会对我国烧伤事业的发展起重大推动作用,对世界烧伤学科的发展也将起重要作用.此书印刷精美,图表清晰,质量上乘,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
作者:王正国 刊期: 2002年第03期
1991~2000 年10年间我科共收治21例氢氟酸烧伤患者,深感氢氟酸烧伤的治疗有其特殊性.典型病例:患者男,20岁,浓度55%氢氟酸泄漏致双下肢、右眼灼伤,伤后3 h入院.诊断:(1)氢氟酸烧伤总面积9%,Ⅲ度4%TBSA;(2)右眼烧伤.急诊检测血钙1.53 mmol/L,血钾2.79 mmol/L,血小板51×109/L,肌酸激酶748 U/L,乳酸脱氢酶401 U/L,心电监护显示窦性心动过速,T波低平.立即行右眼冲洗,1%葡萄糖酸钙溶液及抗生素眼药水滴右眼,双侧股动脉穿刺注射钙剂4 g,24 h内静脉滴注钙剂共16 g,并适当补钾;外用5%葡萄糖酸钙液湿敷创面.2 h后行Ⅲ度创面切痂,其余创面均予削痂,切削痂创面经5%葡萄糖酸钙湿敷后用辐照猪皮覆盖.患者局部疼痛基本消退,血钙1.96 mmol/L,血钾3.59 mmol/L.第2天再度补钙8 g,第3天补钙6 g后停用钙剂.血钙升至2.45 mmol/L,血钾3.87 mmol/L,血小板88×109/L,肌酸激酶462 U/L,乳酸脱氢酶365 U/L,心电监护呈窦性心律,T波未见低平.6 d后进行Ⅲ度创面自体皮移植,伤后30 d痊愈出院.
作者:蒋金珩;仇旭光;王野平;陈挺孙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吸入性损伤的主要致伤因素是烟雾而非热力,严重吸入性损伤时大量毒性物质进入体内,不但直接损伤呼吸道和肺实质,而且对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影响[1].临床已采用吸氧、气管切开、呼吸末正压通气(PEEP)、高频通气措施等治疗吸入性损伤,但疗效欠佳[1].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吸入一氧化氮(NO)治疗吸入性损伤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本文将对此作一阐述.
作者:赵洪良;齐顺贞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研究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烟雾吸入性肺损伤氧化应激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烟雾吸入性肺损伤大鼠模型,检测吸入伤后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细胞数(WBC)、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过氧化氢(H2O2)含量、谷胱甘肽(GSH)含量及总抗氧化能力(TAO).结果NAC治疗可显著降低吸入伤后BALF中WBC数,降低肺组织MPO活性及H2O2含量,并显著提高肺组织GSH含量及TAO水平.结论NAC治疗可减轻吸入伤后肺脏氧化应激程度,提高肺脏抗氧化应激能力.
作者:傅祖红;杨宗城;刘理;刘志远;何保斌;刘志遐;吴江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我院1990年1月~1999年12月共收治烧伤合并骨折患者60例,现将临床处理中的几点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贾享成;刘群;张建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乳酸脱氢酶(LDH)是糖代谢中的重要酶类,催化乳酸与丙酮酸的相互转化[1,2].本实验通过观察烧伤后12 h内大鼠心、肝组织中LDH活性及其同工酶含量的变化,比较同期血清LDH活性和组织病理学改变,探讨烧伤后糖代谢与脏器损害的关系.
作者:李伟人;李嘉琥;孔豫苏;廖若男;王培根;王怀茂 刊期: 200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