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烧伤大鼠心、肝组织中乳酸脱氢酶及同工酶的改变

李伟人;李嘉琥;孔豫苏;廖若男;王培根;王怀茂

关键词:烧伤, 大鼠, 肝组织, 乳酸脱氢酶, 糖代谢, 组织病理学, 脏器损害, 相互转化, 活性, 酶含量, 丙酮酸, 血清, 实验, 酶类, 催化
摘要:乳酸脱氢酶(LDH)是糖代谢中的重要酶类,催化乳酸与丙酮酸的相互转化[1,2].本实验通过观察烧伤后12 h内大鼠心、肝组织中LDH活性及其同工酶含量的变化,比较同期血清LDH活性和组织病理学改变,探讨烧伤后糖代谢与脏器损害的关系.
中华烧伤杂志相关文献
  • 应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治疗呼吸功能不全的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治疗严重烧伤后呼吸功能不全的疗效. 方法 11例严重烧伤患者采用机械通气,潮气量6~8 ml/kg、吸气平台压≤30 cmH2O、PEEP 8~10 cmH2O、FiO2 40%~50%,动态监测血气分析各指标的变化及临床转归. 结果应用间歇指令通气加压力支持法,平均治疗时间(12.77±8.06)d,PaO2/FiO2比值明显改善,从193.54±53.30 到327.14±106.53(P<0.01),PaCO2和pH值仍在正常值范围.11例患者中因肾功能衰竭死亡3例,多器官功能不全死亡2例. 结论对严重烧伤患者采用肺保护性通气能达到呼吸支持目的,未见高碳酸血症发生.

    作者:曹丽萍;刘庚祥;邓诗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电损伤合并中枢神经损伤 53 例

    1996~1999年笔者单位收治电损伤患者102例(不含电弧烧伤),排除现场心肺复苏和其他外伤致中枢神经损伤因素,合并有不同程度的中枢神经损伤53 例,占统计例数的52.0%.

    作者:唐凯森;陈凤超;谢保勋;郭玉瑞;冯志刚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烧伤学的传世佳作——评《黎鳌烧伤学》

    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救治大面积烧伤方面就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以后的40多年中,又积累了更为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一套具独创性、适合国情、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使我国烧伤救治水平持续居世界领先地位.70年代后加强了基础理论研究,使烧伤成为我国少数几个能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的医学学科之一.为了总结我国烧伤理论研究和临床救治经验,黎鳌院士生前主编了这本110万字的巨作.这是一本具权威性的烧伤专著,是一本传世之作,编者大多是我国从事烧伤治疗研究的顶级专家,黎鳌院士、盛志勇院士是我国烧伤界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是仅有的两位烧伤专业院士,还有著名复合伤专家程天民院士加盟;其他编者大都是国内第一批从事烧伤专业的著名学者,包括几个主要烧伤基地的学术带头人和中华烧伤外科学会的主委、副主委和常委,从而保证了此书的权威性.本书分31章,全面总结了我国几十年的烧伤研究成果和防治经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临床与实验研究相结合.主要资料均来自国内主要烧伤基地及其他单位,但也尽量编入国外先进烧伤理论与治疗经验,使本书不仅具中国特色,而且具国际先进水平.本书出版后定会对我国烧伤事业的发展起重大推动作用,对世界烧伤学科的发展也将起重要作用.此书印刷精美,图表清晰,质量上乘,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

    作者:王正国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严重烧伤后糖皮质激素受体变化在应激性胃粘膜损害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受体变化在烧伤后应激性胃粘膜损害中的作用. 方法观察大鼠严重烧伤后不同时相胃粘膜组织糖皮质激素受体的动态变化及胃粘膜损伤情况. 结果伤后6 h皮质醇含量明显升高,12 h达高峰(P<0.05~0.01),而胃粘膜细胞胞浆内糖皮质激素受体水平显著下降(P<0.05~0.01),胃粘膜损伤指数于伤后6、12、24、48 h显著增加(P<0.05~0.01). 结论严重烧伤后糖皮质激素受体减少是应激性胃粘膜损害的重要因素.

    作者:张超;杨宗城;黎鳌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333例小儿吸入性损伤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小儿吸入性损伤的临床特征,探讨其临床防治措施. 方法统计333例小儿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分析其与烧伤面积、休克、感染及预后之间的关系. 结果小儿吸入性损伤的休克和菌血症发生率分别为41.14%和18.92%,中、重度吸入性损伤的发生率分别高达58.76%和31.96%;休克组菌血症发生率为24.82%.67例死亡中,58.21%并发菌血症,34.33%直接死于菌血症.对有适应证者早期气管切开较晚期手术复苏时间短,电解质与胶体补液量减少. 结论感染是影响吸入性损伤预后的重要因素;吸入性损伤、休克是感染的重要诱因;防治休克以及对高危感染患者早期应用高效抗生素,可望降低感染发生率,提高吸入性损伤的治愈率;早期气管切开有利于休克复苏.

    作者:张宏;杨晓东;王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自控静脉镇痛在烧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选择1999~2000年在笔者单位住院治疗并要求镇痛的烧伤患者37例为用药组,男21例、女16例,年龄7~62岁,烧伤面积20%~82%TBSA;设对照组41例,男23例,女18例,年龄8~65岁,烧伤面积18%~84%TBSA.用药组使用自控静脉镇痛法(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 PCIA)镇痛48 h,镇痛药用等渗盐水稀释,每毫升含芬太尼4 μg,咪唑安定0.1 mg.PCIA参数设置:背景剂量2~6 ml/h,自控量1~2 ml/次,锁定时间15 min,负荷量4~10 ml.参数设置根据患者的身体条件及初几小时镇痛情况作适当调整,危重患者从小剂量开始,并在医务人员指导下逐渐过度,避免循环、呼吸系统抑制.对照组使用传统方法间断肌肉注射哌替啶1~2 mg/kg进行镇痛,每隔6 h可重复使用.镇痛期间注意血压、呼吸频率、心率、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变化.

    作者:蒙元劲;陈霞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N-乙酰半胱氨酸对烟雾吸入性肺损伤氧化应激的影响

    目的研究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烟雾吸入性肺损伤氧化应激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烟雾吸入性肺损伤大鼠模型,检测吸入伤后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细胞数(WBC)、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过氧化氢(H2O2)含量、谷胱甘肽(GSH)含量及总抗氧化能力(TAO).结果NAC治疗可显著降低吸入伤后BALF中WBC数,降低肺组织MPO活性及H2O2含量,并显著提高肺组织GSH含量及TAO水平.结论NAC治疗可减轻吸入伤后肺脏氧化应激程度,提高肺脏抗氧化应激能力.

    作者:傅祖红;杨宗城;刘理;刘志远;何保斌;刘志遐;吴江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烟雾吸入伤大鼠肺组织细胞凋亡与增殖的变化

    目的观察大鼠烟雾吸入性损伤后肺组织细胞凋亡、细胞增殖的变化规律,探讨肺组织损伤修复过程中细胞凋亡的意义. 方法制作大鼠烟雾吸入性损伤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烟雾致伤组,应用TUNEL技术及免疫组化技术,观察伤后各时相点肺组织细胞凋亡指数及增殖细胞核抗原指数的变化. 结果 (1)烟雾吸入伤后细胞凋亡指数在伤后2 h增加并维持在高平台区.(2)增殖细胞核抗原指数在伤后12 h开始升高, 3 d时达到高峰,以后保持在较高水平. 结论细胞凋亡不仅参与了烟雾吸入伤的早期肺损害,也参与了后期修复中增生组织的修饰改建.

    作者:李文军;杨宗城;杨晓东;吉天鹏;张宏;李二红;赵广贺;张斌;刘霞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烫伤大鼠海马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亚型基因表达的变化

    目的观察严重烫伤应激后大鼠海马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s NMDAR)亚型基因表达的变化. 方法制作30%TBSAⅢ度烫伤大鼠应激模型,以大鼠背部剃毛,浸入温水10 s为对照,利用RT-PCR技术,分别检测对照组及烫伤后0.5、1、2、4 h各时相点海马NMDAR的主要亚型NMDAR1、NMDAR2A、NMDAR2B、NMDAR2D mRNA的表达. 结果伤后0.5 h及1 h NMDAR各亚单位mRNA表达无显著变化;伤后2 h及4 h NMDAR1 mRNA表达比对照组增加24.3%及20.9% (P<0.05),NMDAR2A mRNA表达比对照组增加27.8%及27.6% (P<0.05),NMDAR2B及NMDAR2D的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 结论海马NMDAR1/NMDAR2A构成的受体通道在烫伤2 h后表达增强,这种变化可能导致了烫伤应激时NMDAR的进一步开放,从而可能参与烫伤应激HPA轴失调及其后续的病理生理改变.

    作者:陆建华;黎海蒂;高京生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烧伤大鼠心、肝组织中乳酸脱氢酶及同工酶的改变

    乳酸脱氢酶(LDH)是糖代谢中的重要酶类,催化乳酸与丙酮酸的相互转化[1,2].本实验通过观察烧伤后12 h内大鼠心、肝组织中LDH活性及其同工酶含量的变化,比较同期血清LDH活性和组织病理学改变,探讨烧伤后糖代谢与脏器损害的关系.

    作者:李伟人;李嘉琥;孔豫苏;廖若男;王培根;王怀茂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细胞骨架肌动蛋白表达质粒转染内皮细胞不同方法的比较

    目的筛选适合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转染方法,为进一步转染其他目的基因打下基础. 方法以质粒pEGFP-Actin为外源性基因,分别用脂质体介导的转染法、DEAE-葡聚糖转染法和电穿孔转染法转染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ECV-304).比较转染后的细胞死亡率和细胞转染率. 结果 (1) 3种不同方法转染后12 h,细胞死亡率均为4%,至60 h时DEAE-葡聚糖转染的细胞死亡率上升至50%.(2)3种方法均能使ECV-304获得95%的转染率,脂质体介导的转染法荧光强度强于电穿孔转染法. 结论脂质体转染法和电穿孔转染法用于ECV-304,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可作为研究外源性蛋白作用于内皮细胞分子机制的技术手段.

    作者:罗勤;齐洁;陈建;罗向东;杨宗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应用银屑病微粒皮移植治愈大面积烧伤一例

    患者男,48岁,汽油爆燃烧伤后12 h急诊入院.查体:体温36.7℃,脉搏128次/min,呼吸28次/min,血压测不出.患者意识模糊,肢端湿冷,除头顶、双腋顶部及躯干系腰带处有4.5%TBSA的正常皮肤外,其余部位均被烧伤,创面大部分呈苍白色皮革样改变.诊断:(1)烧伤总面积96%、Ⅲ度84%TBSA;(2)低血容量性休克;(3)中度吸入性损伤.入院后导尿50 ml,外观呈浓茶色.给予双侧大隐静脉切开插管延迟复苏,第一个24 h总入量为13 100 ml,入院后第一个小时内给予2 500 ml,电解质与胶体比为1∶ 1,尿量平均为65 ml/h;第二个24 h输液量为7 900 ml,同时予以654-2 40 mg、速尿等,尿量60 ml/h.入院后3 h气管切开,行呼吸未正压(PEEP)湿化给氧.5 h后血压复升至98/70 mmHg(1 mmHg=0.133 kPa),尿液颜色外观正常.躯干及四肢环状焦痂切开减张,创面外涂SD-Ag糊剂,全身先后应用头孢唑啉钠及头孢哌酮等抗生素.

    作者:方光起;郑增强;程兵;刘凌风;安京媛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手背尺侧皮瓣修复腕掌部深度烧伤

    我科于1992年利用手背尺侧皮瓣修复腕掌部深度烧伤14例,男10例,女4例;年龄2~48岁.烧伤原因:电击伤、炭火、钢水、碱及氢氟酸烧伤.部位:掌根、小鱼际、腕部,均伴有肌腱、血管、神经、骨外露.皮瓣面积1.5 cm~4.5 cm×2 cm~7 cm.方法:腕背网由桡动脉、尺动脉腕背支及骨间背侧动脉的末支吻合而成,并向远侧发出2~4掌背动脉.小指背尺侧由腕背网单独发出一小支营养血管;在掌背有深、浅两层动脉网.浅层细小,位于浅筋膜,深层动脉网位于手背指伸肌腱深面,有6条动脉与掌背平行:拇指背动脉、1~4掌背动脉、小指尺侧动脉,各动脉干吻合成较粗的动脉网并与浅层动脉网有广泛的吻合(图1).以第5掌骨外侧缘为轴线,远侧达掌指关节以远,近侧位于第5掌骨基底.依据创面大小设计皮瓣,若皮瓣较大可包含第4掌背动脉(图2).手术在止血带下进行,不完全驱血,以利识别血管.切开皮瓣边缘,在小指展肌肌膜表面剥离.掀起皮瓣后辨明血管走向,蒂部作S形切口,在深筋膜与肌膜表面间游离.保留一根浅静脉及尺神经浅支进入皮瓣,血管蒂周围保留2 cm软组织.供瓣区在2.5 cm以内可直接缝合,超过2.5 cm则需中厚皮片移植.皮瓣面积1.5 cm~4.5 cm×2 cm~7 cm.除1例边缘少许坏死经换药治愈,余13例皮瓣全部成活.10例患者随访1年以上,皮瓣耐磨,感觉良好,二点辨别觉6~12 mm.

    作者:蔡兴东;王敏;白晓东;张丹萍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外源性一氧化氮治疗吸入性损伤的研究进展

    吸入性损伤的主要致伤因素是烟雾而非热力,严重吸入性损伤时大量毒性物质进入体内,不但直接损伤呼吸道和肺实质,而且对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影响[1].临床已采用吸氧、气管切开、呼吸末正压通气(PEEP)、高频通气措施等治疗吸入性损伤,但疗效欠佳[1].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吸入一氧化氮(NO)治疗吸入性损伤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本文将对此作一阐述.

    作者:赵洪良;齐顺贞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烧伤合并骨折60例的临床处理

    我院1990年1月~1999年12月共收治烧伤合并骨折患者60例,现将临床处理中的几点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贾享成;刘群;张建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重组人生长激素对严重烧伤后机体代谢的影响

    目的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严重烧伤患者代谢的影响. 方法烧伤患者24例,随机分为rhGH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2例.分别于伤后第3~17天皮下注射rhGH(9 U/d)和等量等渗盐水.于伤后第3、10、17天抽血检测血清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血清蛋白、血浆胰岛素、血浆胰高血糖素及血糖值,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伤后第10、17天,rhGH治疗组血清GH、IGF-1、IGFBP-3、血清前白蛋白及转铁蛋白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两组各时相点血清白蛋白、血浆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及血糖浓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严重烧伤后应用小剂量rhGH能促进机体蛋白质合成,对血糖无影响.

    作者:陈忠勇;谷才之;王志学;叶祥柏;王锡华;李惠杰;沈运彪;李金玺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吸入伤犬部分液体通气后血生化指标变化与动脉血氧分压的关系

    目的探讨部分液体通气对吸入性损伤的治疗作用. 方法制作犬吸入性损伤模型,将氟碳缓慢注入肺内实施部分液体通气,分别于致伤前、致伤后2 h及部分液体通气治疗60、90 min时,抽血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及动脉血氧分压(PaO2)的变化. 结果与致伤前相比,致伤后2 h犬MDA、 NO值明显升高,SOD、PaO2值明显下降(P<0.05);实施部分液体通气后,SOD、MDA、NO及PaO2值基本恢复到伤前水平. 结论部分液体通气可以提高氧分压,抗脂质过氧化,减少体内NO的生成,对吸入性损伤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作者:胡庆宏;郭光华;王文;汪泱;李国辉;曹勇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α-平滑肌肌动蛋白N-末端肽对伤口收缩的影响

    目的探讨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 ,α-SMA)的特异性抗体-α-SMA NH2-末端序列Ac-EEED多肽(α-SMA-AcEEED)对伤口收缩的影响. 方法 (1)Wistar大鼠背部制作去全厚皮伤口,硬塑料框固定创缘.伤后8~10 d,实验组创面外用N末端含Ac-EEED的α-SMA融合蛋白(α-SMA-FP,1 mg/ml),对照组1、2分别外用胶原凝胶(0.5 mg/ml)、N末端含AcDEDE的α-SMA融合蛋白(α-SKA-FP,1 mg/ml).伤后10 d,测量各组去掉外固定框1、6、24 h时的伤口面积,以取框后伤口面积与伤口原面积的百分比表示伤口收缩率.(2)分离伤后9 d肉芽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在可变形性硅胶培养皿中培养.观察α-SMA-FP(10 μg/ml)处理成纤维细胞前、后及洗去α-SMA-FP后细胞收缩状态的改变. 结果 (1)去除外固定框后1、6、24 h时,对照组1、2伤口收缩率相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收缩率与两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用α-SMA-FP处理前,镜下可见成纤维细胞有众多粗大皱折.α-SMA-FP处理后5 min,皱折明显减少、变浅;30 min后,皱折完全消失.去除α-SMA-FP后,皱折逐渐恢复.以胶原凝胶和α-SKA-FP处理该细胞无此现象. 结论提示α-SMA-AcEEED在体内可特异性地抑制肉芽组织收缩,在体外能可逆性地抑制成纤维细胞的收缩.

    作者:贾赤宇;陈璧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严重烧伤早期利尿剂选用的商榷

    在严重烧伤救治中,时而会面临应用利尿剂的问题.严重烧伤早期利尿剂的选择必须根据机体的病理生理状态,关注早期血容量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特点,以免发生不良反应.

    作者:陈玉林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31例船员烧伤的临床特征及分析

    临床资料:6批31例患者,均为男性船员,年龄19~48岁,火焰烧伤.烧伤面积9%~98%,Ⅲ度烧伤面积0%~90%TBSA,重度与特重度烧伤约占1/2.选择同期烧伤面积和深度相似的非船员患者5批32例作为对照组.

    作者:贲道锋;夏照帆;郇京宁;路卫;唐洪泰;陈玉林;葛绳德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中华烧伤杂志

中华烧伤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