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氯化镧对大鼠创伤组织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影响

钟晓春;戴育成;曹勇;李国辉;李洁;吴燮卿;刘强

关键词:氯化镧, 创伤, 成纤维细胞, 凋亡, 瘢痕
摘要:目的探讨氯化镧对创伤组织中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防治瘢痕的可能性. 方法选用50只成年SD大鼠,在其背部近四肢关节处各制作1个切口.其中1个切口不作任何处理,作为空白对照组;其余切口两侧皮下各注射三蒸水、50 mmol/L氯化镧以及0.2 mg/ml的抗转化型生长因子β1抗体(注射量均为0.25 ml),相应设为模拟对照组、氯化镧组和抗体组.用药后14、28 d,采用流式细胞仪(FCM)和原位末端酶标记(TUNEL)法,检测伤口组织标本中成纤维细胞凋亡情况及细胞内Ca2+浓度的变化. 结果与两对照组比较,用药14 d后,氯化镧组及抗体组伤口成纤维细胞凋亡明显增强(P<0.05~0.01),前者细胞内Ca2+浓度明显增高(P<0.01). 结论提示氯化镧具有一定的防治瘢痕作用.
中华烧伤杂志相关文献
  • 应用颈前部扩张皮瓣修复面部瘢痕11例

    面部瘢痕挛缩可影响容貌美观及面部各器官的正常位置,应用游离植皮及游离皮瓣修复均难获得理想的效果,而带颈阔肌的扩张皮瓣因其难以转移至面部较远的区域,亦存在一定局限性.1999~2001年,笔者单位应用不带颈阔肌的颈前部扩张皮瓣转移修复面部瘢痕挛缩11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李养群;李森恺;黄渭清;唐勇;杨明勇;周传德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烧伤创面脓毒症诊断的细菌学意义及临床分期

    目的探讨并重新评价烧伤创面脓毒症与组织细菌定量的关系,将其进行临床分期. 方法对近5年符合条件的32例烧伤患者进行组织细菌检查和定量分析,结合临床表现对创面脓毒症进行分期. 结果 (1) 32例患者的123个组织标本中,均可见到细菌侵入,有82个标本的每克痂下组织菌量≥1×105,41个标本的每克痂下组织菌量<1×105.其中18例患者68个标本,每克痂下组织菌量全部≥1×105;5例患者20个标本,每克痂下组织菌量全部<1×105;其余9例患者的标本中仅部分每克痂下组织菌量≥1×105.(2)根据细菌学结果并结合临床表现,可将创面脓毒症分为Ⅰ~Ⅳ期. 结论 (1)临床有中毒表现并获得细菌侵入活组织的证据时,创面脓毒症的诊断即可成立.(2)将创面脓毒症分为IV期,有助于规范临床诊断、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王志强;蔡宝仁;肖杰;郝光辉;吴俊波;赵晓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躯干巨大瘢痕癌合并淋巴结转移类白血病反应一例

    患者男,23岁,4岁时被热液烫伤腹部,伤后在当地医院治疗,方法不详.创面愈合后瘢痕增生, 15个月前因腰带摩擦致瘢痕中心发生溃烂,在当地外贴膏药 (药名不详 )治疗,溃烂逐渐增大导致右髋关节屈曲畸形,卧床8个月后转入笔者单位.

    作者:王振国;杨旗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19例烧伤患者创面静脉切开置管体会

    静脉置管是烧伤休克复苏的常用方法,笔者单位1995~2000年对19例大面积烧伤患者进行烧伤创面静脉切开置管,报告如下.

    作者:杨正文;罗积慎;李木惠;潘文东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烫伤大鼠肠粘膜前列腺素水平与前列腺素转移因子mRNA表达的变化

    目的探讨烫伤大鼠肠粘膜前列腺素E2(PGE2)、前列腺素I2(PGI2)、血栓素A2(TXA2)水平和前列腺素转移因子(PGT)mRNA表达变化及其意义. 方法以30%TBSA Ⅲ度烫伤大鼠为模型,以放射免疫法测定肠粘膜中PGE2、PGI2、TXA2的含量,用原位杂交检测PGT mRNA表达. 结果大鼠肠粘膜PGE2、PGI2水平在伤后12 h升高,随后明显降低(P<0.05~0.01);TXA2水平在伤后24、48 h明显高于正常水平(P<0.05); PGT mRNA表达在伤后有增加的趋势. 结论烫伤后肠粘膜PGE2水平降低及TXA2水平升高,可能是肠粘膜损伤的机制之一; PGT对伤后PGs水平具有调节作用.

    作者:孟德胜;汪仕良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氯化镧对大鼠创伤组织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氯化镧对创伤组织中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防治瘢痕的可能性. 方法选用50只成年SD大鼠,在其背部近四肢关节处各制作1个切口.其中1个切口不作任何处理,作为空白对照组;其余切口两侧皮下各注射三蒸水、50 mmol/L氯化镧以及0.2 mg/ml的抗转化型生长因子β1抗体(注射量均为0.25 ml),相应设为模拟对照组、氯化镧组和抗体组.用药后14、28 d,采用流式细胞仪(FCM)和原位末端酶标记(TUNEL)法,检测伤口组织标本中成纤维细胞凋亡情况及细胞内Ca2+浓度的变化. 结果与两对照组比较,用药14 d后,氯化镧组及抗体组伤口成纤维细胞凋亡明显增强(P<0.05~0.01),前者细胞内Ca2+浓度明显增高(P<0.01). 结论提示氯化镧具有一定的防治瘢痕作用.

    作者:钟晓春;戴育成;曹勇;李国辉;李洁;吴燮卿;刘强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体位改变缓解烧伤后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一例

    患者男,30岁.2002年1月11日因煤矿爆炸烧伤,伤后2 h入院.烧伤面积53%TBSA,其中深Ⅱ度39%、Ⅲ度2%TBSA.患者消瘦明显,平卧时呈舟状腹.伤后第12天出现上消化道梗阻症状,上腹胀满、呕吐,呕吐物伴有胆汁,禁食及俯卧时症状减轻,进食或平卧位症状加重,胃肠引流量每日3 000 ml.采用静脉营养、胃肠减压治疗5 d,症状无明显好转.伤后17 d患者由平卧位改为半卧位,同时加强静脉营养,患者梗阻症状明显减轻,胃肠引流量减少,拔出引流管,饮食逐渐恢复正常.

    作者:刘宁;陈祥军;雷雨;李嘉琥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46例大面积深度烧伤顽固性残余创面治疗体会

    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后期顽固性残余创面常迁延不愈,临床治疗较为棘手,笔者单位自1998年3月以来治疗此类患者46例,均取得了满意效果.

    作者:官纯平;吴红林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腕部电烧伤后肌腱自发断裂二例

    例1 男,34岁,工作时被高压电烧伤双腕掌侧,伤后3 d入院.烧伤深度为Ⅲ度,部分创面深及肌层,按笔者提出的腕部电烧伤分型方法[1]可归为Ⅰ型.立即行急诊手术,切除焦痂以及坏死的屈指浅肌腱、旋前方肌,保留受损的屈指深肌腱;正中神经有1 cm已变性,亦予以保留.右腕部创面用腹部带蒂皮瓣移植修复,左侧腕部创面用尺动脉腕上皮支岛状皮瓣修复,创面Ⅰ期愈合.

    作者:沈祖尧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特重度烧伤并发脑梗死一例

    患者男,63岁,瓦斯火焰烧伤后36 h转入本院.查体:意识清楚,体温37℃,脉搏9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50/90 mm Hg(1 mm Hg=0.133 kPa),心肺未见异常.

    作者:肖伯春;厉建华;周新平;程卓鑫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介绍一种体表蒸气烫伤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

    烧(烫)伤动物模型的制作对于研究机体严重烧(烫)伤后所发生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至关重要. 目前常用的烫伤实验器具存在重复性差、深度不易控制、面积不恒定、不规范等缺点.针对这些问题,笔者采用硅橡胶材料,自行设计、研制成动物体表蒸气烫伤模型喷气盘,并多次应用于实验,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作者:王年云;陈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深入研究烧伤后早期脏器损害机制及防治策略

    在20世纪60年代烧伤休克液体复苏问题初步解决后,国内外烧伤学者开始关注严重烧伤后早期脏器损害,并注意到脏器在伤后一定时间内仅表现为功能变化,病理学上缺乏特异性.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多采用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方法较全面地研究细胞内外体液成分、信号通路、基因表达的变化,即从研究严重烧伤后脏器组织学的改变,发展为研究组织细胞生物学的变化.目前认识到,烧伤早期脏器损害与烧伤休克复苏密切相关,是烧伤后机体防御反应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的结果.

    作者:廖镇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表皮细胞生长因子治疗吸入性损伤的临床观察

    吸入性损伤是造成烧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阻碍烧伤患者治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笔者尝试使用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以促进吸入性损伤后气管粘膜及肺泡上皮的修复,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汪涛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烫伤大鼠创面皮肤中神经肽P物质的变化

    目的观察皮肤创面神经肽P物质(SP)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其来源. 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检测烫伤大鼠皮肤创面、创周和远处未损伤皮肤内含SP的神经分布密度的改变及其神经肽的分布,运用原位杂交技术观察其mRNA表达情况. 结果烫伤后15 min在皮肤创面、创周和远处未损伤皮肤含SP的神经分布密度明显下降(P<0.05),烫伤后6~12 h达到低值,以后逐渐恢复.相比之下,在创周恢复过程中SP出现较早;在创面和创周的真皮层,SP免疫反应阳性的的巨噬细胞样大细胞从局部血管中游出,烫伤后12 h该细胞与局部含SP的神经关系密切,伤后24 h该细胞染色增强、破碎并释放大量SP免疫反应阳性的颗粒状物质,而后这些细胞在烫伤后48 h消失.原位杂交结果显示,伤后6 h相同大小细胞内表达编码合成P物质前体的前速激肽A(PPTA)mRNA. 结论皮肤烧伤后,SP不仅从皮肤内神经末梢释放,也可能从局部炎性细胞合成释放.

    作者:王波涛;陈璧;胡大海;汤朝武;徐明达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脱细胞异体(种)真皮基质与自体微粒皮混合移植16例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16例,其中男12例,女4例,年龄(28.70±9.82)岁,烧伤总面积(57.23±16.31)%,其中Ⅲ度(31.28±8.23)%TBSA,观察部位27处.大腿、小腿以冷冻异体皮覆盖8例13处.上臂、前臂以甘油异体皮覆盖2例2处.前臂以戊二醛猪皮覆盖5例10处,新鲜猪皮覆盖1例2处.

    作者:李宗瑜;邵铁滨;杨心;黄丽滨;王成刚;曲滨;李宜姝;苏海涛;张秀英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救治大面积烧伤合并法乐四联症一例

    患者女,24岁.因煤气爆炸致面颈、四肢、躯干火焰烧伤,6 h后入院.伤后因呼吸困难在当地医院行气管插管.入院时患者意识清楚、体温37℃、心率120次/min、呼吸32次/min、血压107/80 mm Hg(1 mm Hg=0.133 kPa).两肺呼吸音粗,左肺底可闻及细小湿啰音,心率齐,胸骨左缘第2、3肋间3~4级收缩期杂音.

    作者:贺肖洁;陈国贤;韩春茂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丹参及β-七叶皂甙钠对烫伤大鼠急性肺损伤的抑制作用

    目的探讨丹参及β-七叶皂甙钠对烫伤大鼠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为临床治疗烧伤后ALI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制作30%TBSA Ⅲ度大鼠烫伤模型,并随机分为盐水组、丹参组、β-七叶皂甙钠组及联合组,另设假烫对照组,每组9只.烫伤后24 h取静脉血测外周血白细胞粘附聚集(LAA);取肺组织测髓过氧化物酶(MPO)、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及肺组织湿干重量比(W/D). 结果丹参组、β-七叶皂甙钠组及联合组外周血LAA、肺组织MPO及MDA、肺组织W/D明显低于盐水组,联合组低;SOD含量明显高于盐水组,联合组高.外周血LAA与肺组织MPO含量呈正相关. 结论丹参及β-七叶皂甙钠可减轻中性粒细胞(PMN)在肺内的聚集、粘附,减轻氧自由基(OFR)及其代谢产物对肺组织的损伤,增加抗氧化剂含量,降低肺微血管通透性和肺水含量,对烧伤后肺损伤有一定防治作用,联合应用效果更佳.

    作者:唐殿成;侯健;王洪;车建中;王文松;贾玉杰;王丽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浅Ⅱ度烧伤区假上皮瘤肉芽肿样病变27例

    1999年以来,笔者单位共收治浅Ⅱ度烧伤区假上皮瘤肉芽肿样病变27例,经综合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梁清国;孙进华;焦建强;石佳军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苯丙酸诺龙对烫伤大鼠创面愈合及代谢的影响

    严重烧伤后发生的高分解代谢使机体蛋白储备减少.苯丙酸诺龙作为雄性激素衍生物的蛋白同化激素,能够调节能量代谢、改善负氮平衡,但其在烧伤治疗中的应用鲜有报道.本研究中,笔者初步探讨了苯丙酸诺龙对烧伤大鼠创面愈合及合成代谢的影响.

    作者:岑瑛;王怀胜;罗旭松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应用胶体Cr32PO4防治烧伤增生性瘢痕82例

    1999~2001年间,笔者单位应用胶体Cr32PO4局部注射防治烧伤增生性瘢痕,取得较好效果.

    作者:赵孟君;游贵方;林拓;温必辉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中华烧伤杂志

中华烧伤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