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家金;方瑞红;周华;黄毅;邓勇军
继切削痂术运用于烧伤创面后,休克期磨痂术这一烧伤创面微创手术方法已在国内应用数年.笔者单位2002年3月-2006年1月应用该方法治疗深Ⅱ度烧伤患者74例,认为其简单易行且比较有效,现介绍如下.
作者:仇佩庆;王振君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低血容量性休克大鼠肠系膜上动脉(SMA)血管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血管低反应性发生的关系.方法 将112只SD大鼠建立低血容量性休克模型后分为休克组(56只)、给药组(56只,于建立休克模型前4 h在大鼠腹腔内注射9μg/kg寡霉素).于伤后0.0(10~15 min)、0.5、1.0、2.0、3.0、4.0、6.0 h,采大鼠动脉血后处死大鼠取SMA,每组每时相点8只.采用离体血管环张力测定技术测定血管环对梯度浓度去甲肾上腺素(NE)的收缩力;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半定量分析法检测SMA血管组织中HIF-1α、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血红素氧合酶1(HO-1)mRNA的表达水平;连二亚硫酸钠还原法和硝酸还原酶法分别测定其全血一氧化碳(CO)浓度和血浆一氧化氮(NO)含量.另取8只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不作处理,留取标本检测以上指标.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休克组大鼠伤后早期(0.0~1.0 h)血管反应性增高,伤后0.5 h达峰值,血管环对NE的大收缩反应(Emax)增大,NE的50%大效应的负对数克分子浓度(pD2)减小;伤后0.5~1.0 h Emax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休克中、后期,血管反应性进行性下降,Emax减小、pD2增大,伤后4.0 h Emax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给药组伤后早期(0.0~1.0 h)血管反应性增高部分受抑制(P<0.05),伤后0.5 h Emax值为(2.01±0.22)g/mg,明显低于休克组[(2.96±0.18)g/mg,P<0.05].休克晚期给药组血管反应性轻度回升,与休克组伤后4.0、6.0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休克组伤后HIF-1α mRNA的表达呈稳步增高,伤后4.0 h达峰值(P<0.01);iNOS、HO-1 mRNA表达水平亦逐渐增高,分别于伤后2.0、4.0 h达峰值(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休克组随着病情的发展全血CO浓度和血浆NO含量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与休克组相比,给药组全血CO浓度基本稳定在正常范围内,血浆NO含量也明显降低. 结论 低血容量性休克可引起血管反应性的双相变化.HIF-1α在血管低反应性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张瑗;刘良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临床资料:2004年3月-2005年5月,笔者单位收治了45例深Ⅱ度烧伤患者,其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29±11)岁,烧伤面积(4.6±2.2)%TBSA,于伤后(18.6±1.6)d创面自然愈合,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和用药组23例.
作者:徐立伟;蔡少甫;周玉新;员科;王艳青;庞书琴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临床资料:笔者单位2004年10月-2005年10月收治烧伤患者48例,其中男32例、女16例,年龄9个月~78岁[(30.0±0.6)岁],烧伤总面积18%~96%,其中深Ⅱ度16%~31%、Ⅲ度25%~63%TBSA.致伤原因:开水烫伤28例、火焰烧伤10例、电烧伤6例、化学烧伤4例.
作者:涂家金;方瑞红;周华;黄毅;邓勇军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硝酸银(AgNO3)软膏对浅Ⅱ、深Ⅱ度烧伤创面的治疗效果,并评价其药物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80例浅Ⅱ度和40例深Ⅱ度烧伤患者,进行多中心、随机、阳性药物平行对照和同体试验研究(共4个中心,每个中心30例).将患者创面按用药不同分为AgNO3组和磺胺嘧啶银(SD-Ag)组,观察各组创面完全愈合时间、指定时相点下创面愈合率、创面细菌培养情况、药物疗效和安全性、药物对创面的刺激性等.结果 浅Ⅱ度创面:AgNO3组完全愈合时间为(9.5±2.7)d,SD-Ag组为(10.8±3.4)d,用药后7 d创面愈合率分别为(77.9±20.5)%及(67.3±22.6)%;深Ⅱ度创面:AgNO3组完全愈合时间为(21.5±4.8)d,SD-Ag组为(23.3±6.4)d,用药后20 d创面愈合率分别为(86.6±15.9)%及(78.5±17.7)%.同等深度烧伤创面上述各项数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等深度烧伤创面AgNO3组与SD-Ag组比较,具有同样明显的杀菌作用,但前者对创面的刺激性更小.结论 AgNO3软膏是一种可用于浅Ⅱ、深Ⅱ度烧伤创面的有效、安全的外用药.
作者:廖镇江;郇京宁;吕国忠;寿勇明;王志勇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临床资料:2003年3月-2005年9月,笔者单位采用多个扩张器治疗大面积烧伤后瘢痕患者17例,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8~42岁.患者均为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瘢痕面积为10%~63%TBSA,分布于全身各处.
作者:孟杰;张维鹏;夏虹;王德印;夏双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影响烧伤休克发生的相关因素,为烧伤休克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笔者单位1973-2005年收治的15 624例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大致以每10年为1个时间段,计算各时间段的休克发生率;分析休克发生率与患者年龄、烧伤面积、伤后入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1973-1980、1981-1990、1991-2000和2001-2005年的休克发生率分别为14.69%、13.50%、9.38%和7.88%,后3个时间段与各自的前一时间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岁以下烧伤患儿及60岁以上老年烧伤患者休克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烧伤面积越大,休克发生率越高;>伤后4 h至≤12 h入院的患者休克发生率高于其他时间段入院者(P<0.01).烧伤休克患者脓毒症、消化道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肺功能衰竭、心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未发生休克的患者(P<0.01).结论 应加强对小儿及老年烧伤患者休克的防治.伤后积极进行液体复苏,对防治休克、预防内脏并发症、提高治愈率有重要意义.
作者:詹剑华;钱华;严济;张红艳;超国祥;辛国华;李国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严重创烧伤所导致的休克晚期存在血管低反应性现象.它主要表现为全身血管对舒缩血管物质的反应降低或不反应[1-4].血管低反应性不仅影响着病情的发展及转归,而且严重影响着治疗的效果.
作者:刘良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严重烧伤患者中呼吸系统并发症仅次于创面脓毒症和全身脓毒症,居内脏并发症的首位,而肺部并发症以肺炎为多见,其次是肺水肿.
作者:卫伟;夏照帆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患者女,36岁,因右小腿瘢痕皮肤破溃入院.主诉出生后6个月右下肢被开水烫伤,在当地治疗后创面封闭,但剧烈运动时有疼痛感.1个月前右小腿局部发红、肿胀,随后破溃,门诊换药疗效欠佳,要求手术治疗.
作者:薛铁所;薛琨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药物经济性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1,2].药物上市前的药物经济学(pharmacoeconomics,PE)评价较多,而上市后的评价较少[3,4].对于烧伤创面外用药,往往仅对用药后创面愈合的时间和质量进行评价,鲜见考虑其PE.为此,笔者对2001年10月-2005年12月本单位烧伤患者创面应用较多的纳米银敷料[5]及常规使用的磺胺嘧啶银霜进行了PE评价和比较.
作者:陈炯;韩春茂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与热休克的人汗腺细胞(SGC)间接共培养后,其表型转化情况及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通路所起的作用.方法 体外分离和培养人MSC、SGC,采用二步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其均为纯化的SGC、MSC.将原代培养的SGC于47℃下行热休克处理后收集上清液.将第3代MSC作为实验对象并分组.对照组:行常规培养;SGC上清液组:采用含体积分数30%SGC上清液、体积分数1%胎牛血清、1×105U/L青霉素和0.1 g/L硫酸链霉素的DMEM/F12培养基培养;SGC上清液+表皮生长因子(EGF)组、SGC上清液+PD98059组同SGC上清液组处理后,分别添加50μg/L EGF、10μmol/L PD98059继续培养.培养7 d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中细胞角蛋白(CK)7、癌胚抗原(CEA)的阳性表达率,以蛋白质印迹法检测ERK和磷酸化ERK(pERK)的表达水平. 结果 SGC上清液组CK7、CE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6±0.10)%、(2.01±0.09)%;SGC上清液+EGF组分别为(7.31±0.21)%、(7.27±0.12)%;SGC上清液+PD98059组分别为(1.63±0.11)%、(1.54±0.07)%.与对照组比较,前两组两项指标均明显升高(P<0.01),后一组却与之相近.各组细胞均表达ERK;但pERK水平以SGC上清液+EGF组高,其次为SGC上清液组,SGC上清液+PD98059组和对照组几乎无表达. 结论 人MSC、SGC间接共培养可诱导MSC表型转化,ERK通路参与该过程并起着积极作用.
作者:欧阳云淑;贾赤宇;戚可名;付小兵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严重烧伤患者休克期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神经肽Y(NPY)的变化对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0例严重烧伤(烧伤总面积32%~96% TBSA)患者设为试验组,常规进行休克期液体复苏和创面处理;另选6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检测试验组患者伤后1、3、6、12、24、48 h和对照组人员血液中CGRP、NPY、心肌肌钙蛋白T(cTnT)的含量,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伤后3 h试验组患者CGRP水平为(28±6)ng/L,较对照组(55±7)ng/L降低,12 h达低谷(15±4)ng/L,伤后48 b仍低于对照组(P<0.05).伤后1 h试验组NPY、cTnT值[(136±20)ng/L、(0.41±0.08)μg/L]较对照组[(86±13)ng/L、(0.16±0.06)μg/L]升高,12 h达峰值[(189±31)ng/L、(1.78±0.47)μg/L],48 h仍高于对照组(P<0.05).CGRP与cTnT变化呈显著负相关(r=-0.76,P<0.01);NPY与cTnT变化呈显著正相关(r=0.79,P<0.01). 结论 血液中CGRP值降低、NPY值升高在严重烧伤休克期心肌损害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方林森;胡德林;余又新;徐庆连;王春华;汪昌荣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临床资料:本组磷烧伤患者16例,其中男13例、女3例,年龄6~36岁.烧伤总面积(34±29)%,其中Ⅲ度(24±23)%TBSA.伤后1 h入院8例,1 h后至6 h入院6例,6 h后至48 h入院2例.
作者:陈锦河;郑庆亦;蔡少甫;邹紫红;胡安根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我于1956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医疗系5年制,分配到西京医院工作后的3年里轮转了大外科中的所有专科.1958年由于土法上马全民大炼钢铁,致使烧伤患者骤然增多,北京、上海、重庆、西安等大城市率先成立了烧伤科.
作者:陈璧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新型羟乙基淀粉(HES)制剂在烧伤患者休克期液体复苏中的应用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笔者单位收治的烧伤休克期需液体复苏患者66例,按表格随机化方法分成HES组(33例)和血浆组(33例).两组患者伤后48 h内给予的液体中胶体成分仅为HES(130/0.4,60 g/L)或血浆,伤后3~7 d两组均替换成白蛋白作为胶体成分[5 d共给予白蛋白各(111±4)、(105±5)g],本试验全过程两组所给予的营养支持、抗感染等措施相同.监测患者伤后24 h内的心率、血压、中心静脉压、尿量,并记录伤后第1、2个24 h的胶体输入量、进出量比,于伤后指定时相点检测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及某些肝、肾功能指标,观察患者有无变态反应发生及出血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伤后心率、血压、中心静脉压、尿量及第1、2个24 h的胶体输入量、进出量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伤后1、3、7、14 d的血红蛋白及1、3、14 d的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组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HES组在伤后1、3 d的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各为(31±3)、(30±3)g/L和(20.4±3.6)、(18.4±2.3)g/L,均明显低于血浆组的(45±4)、(39±3)g/L和(24.5±4.3)、(21.3±3.9)g/L(P<0.01);伤后7 d两组血清白蛋白水平较接近(P>0.05),但HES组血清总蛋白(40±4)g/L仍明显低于血浆组的(45±4)g/L(P<0.01).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变化基本一致,肾功能无异常改变,均未见明显的出血倾向.HES组无变态反应发生,血浆组有4例出现荨麻疹.结论 新型HES 130/0.4可部分代替血浆用于烧伤患者休克期的液体复苏治疗,但要注意在一定时相点及时补充血浆蛋白.
作者:陈炯;韩春茂;夏时春;唐志坚;苏士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笔者单位1994-2005年共收治特重度烧伤患者85例,死亡19例,其中有12例死于脓毒症.排除因非脓毒症死亡的7例患者,将余下的78例分成3组:非脓毒症组61例,其中男28例、女33例,年龄1~68岁,烧伤总面积21%~96%,Ⅲ度3%~65%TBSA;脓毒症治愈组5例,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4~40岁,烧伤总面积20%~96%,Ⅲ度10%~52%TBSA;脓毒症死亡组12例,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21~58岁,烧伤总面积71%~98%,Ⅲ度40%~65%TBSA.
作者:于连庆;魏杰伦;刘伟侠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中男6例、女2例,年龄12~55岁[(31±7)岁].烧伤总面积15%~75%,其中深Ⅱ、Ⅲ度面积15%~40%TBSA.致伤原因为热液烫伤、火焰烧伤.
作者:李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患者女,58岁.因采用特定电磁波谱治疗仪(TDP)治疗腹部胀痛,导致照射部位皮肤4%TBSAⅢ度烧伤,伤后8 h入院.既往病史:患者曾患有脊髓空洞症致双下肢瘫痪长达7年.
作者:周定明;钟永富;张代禄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笔者单位1995年1月-2005年11月共收治基层单位转送的烧伤后并发脓毒症患儿39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毛远桂;谢正洋;熊宏兰;黄培信;张志安;郭光华;肖长辉;李国辉;苏子毅 刊期: 200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