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腓肠肌瘢痕皮瓣修复烧伤后胫骨外露16例

王强;赵玉玲;曹全斌;朱典勇

关键词:腓肠肌, 瘢痕, 皮瓣修复, 烧伤, 胫骨外露, 生长不良, 肉芽组织, 临床资料, 患者, 钻孔术, 植皮, 术后, 年龄, 单位
摘要:1 临床资料1998-2006年,笔者单位收治烧伤后晚期胫骨外露患者16例,年龄16~47岁[(25±7)岁],男9例、女2例,其中5例为双侧胫骨外露.有6例患者曾接受过胫骨钻孔术,术后肉芽组织生长不良,无法植皮.见图1.
中华烧伤杂志相关文献
  • 健康人粪便过滤液灌肠治疗肠道菌群失调51例

    1999年1月-2006年12月,笔者应用健康人粪便过滤液保留灌肠[1]治疗51例严重烧伤患者肠道菌群失调,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茂清;陈宝元;卢青军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优化抗生素联合应用的研究

    目的 了解环丙沙星、阿米卡星与抗铜绿假单胞菌的β内酰胺类药物体外联用的抗菌活性,优化抗生素治疗方案. 方法采用棋盘法设计,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上述抗生素不同组合对33株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的低抑菌浓度(MIC),判定联合效应,计算其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K/PD)参数. 结果阿米卡星与头孢他啶联用主要表现为协同作用,协同比率为57.6%;环丙沙星与头孢他啶、头孢毗肟、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罗培南联用以协同和相加作用为主.氨基糖苷类和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在PK/PD研究中,以血药浓度峰值(Cmax)/MIC为主要参数;β内酰胺类抗生素以血药浓度超过MIC的时间(T>MIC)为主要参数. 结论抗菌药物联用后,MIC显著降低,抗菌作用明显增强.所有抗生素的联用均以协同和相加作用为主,无拮抗作用.PK/PD研究,对制定合理给药方案、提高临床疗效具有晕要作用.

    作者:张丽华;王凌峰;孟昭彦;于庆萍;高柏青;巴特;王晓冬;马文慧;李跃宇;张军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280例老年烧伤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安全防范意识的增强,烧伤的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以往的资料显示,老年烧伤患者的发病率较高[1].为此,笔者统计分析了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和河南舞阳博爱医院烧伤科1999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住院的老年烧伤患者的情况,旨在了解其流行病学特征.

    作者:尚新志;唐乾利;张力;谢正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腓肠肌瘢痕皮瓣修复烧伤后胫骨外露16例

    1 临床资料1998-2006年,笔者单位收治烧伤后晚期胫骨外露患者16例,年龄16~47岁[(25±7)岁],男9例、女2例,其中5例为双侧胫骨外露.有6例患者曾接受过胫骨钻孔术,术后肉芽组织生长不良,无法植皮.见图1.

    作者:王强;赵玉玲;曹全斌;朱典勇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大黄对烫伤大鼠胃肠激素变化的影响

    目的 了解严重烫伤大鼠早期血浆巾胃肠激素的变化及大黄对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8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烫伤对照组(40只,Ⅲ度烫伤后管饲蒸馏水)、烫伤治疗组(40只,Ⅲ度烫伤后管饲大黄水提液).于烫伤后6、12、24、48、72 h取大鼠腹腔静脉血,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胃动素(MTL)、P物质、血管活性肽(VIP)、生长抑素(ss)的含量. 结果 (1)正常对照组大鼠MTL和P物质分别为(198±28)、(61±10)ng/L;烫伤对照组明显下降,低值分别为(110±15)、(30±5)ng/L,而后缓慢上升,72 h达高峰,但仍未恢复正常(P<0.05);烫伤治疗组MTL和P物质下降趋势明显变缓,各时相点均高于烫伤对照组,伤后48 h已达正常水平,72 h分别为(232±32)、(73±11)n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2)止常对照组大鼠VIP和SS分别为(35±6)、(30±5)ng/L;烫伤对照组旱明显上升趋势,伤后6 h分别为(70±12)、(49±9)ng/L(P<0.01),而后缓慢下降但72 h时仍高于正常水平(P<0.05);烫伤治疗组VIP和SS上升趋势幅度较小,各时相点均低于烫伤对照组,48 h恢复至正常水平;VIP达高值的时间推迟至伤后12 h. 结论 大黄对严重烫伤大鼠早期血浆中胃肠激素的分泌和释放有明显的调控作用.

    作者:郭杏;谭美云;熊爱兵;郭力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自体脂肪颗粒及微粒皮混合移植修复烧伤患者深度创面

    目的 了解自体脂肪颗粒及微粒皮混合移植修复大面积烧伤深度创面的效果. 方法选择20例重度烧伤患者,采用自身同体对照法,将患者双侧肢体或躯干对称部位创面分为脂肪颗粒+微粒皮组和微粒皮组,分别行自体脂肪颗粒+微粒皮(体积比1:1)混合移植和自体微粒皮移植.术后30、45、60 d计算2组创面愈合率;术后7、14、21、28 d取创面组织,行HE染色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织化学观察. 结果移植术后30、45、60 d,脂肪颗粒+微粒皮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56.3±3.1)%、(76.4±6.1)%、(96.2±1.5)%,均明显高于微粒皮组的(28.3±2.0)%、(47.3±4.8)%、(85.4±2.2)%(P<0.01).HE染色显示脂肪颗粒+微粒皮组创面上皮化早于微粒皮组,胶原纤维排列较整齐.脂肪颗粒+微粒皮组PCNA阳性细胞较微粒皮组多,主要分布于表皮基底层. 结论自体脂肪颗粒+微粒皮混合移植可促进创面愈合.

    作者:刘顺利;彭毅志;李晓鲁;袁志强;罗高兴;张家平;唐进;颜洪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成批高温黄磷烟雾吸入性损伤患者的救治

    1 临床资料2006年7月,笔者单位收治了一批因1400 ℃高温黄磷泄漏造成磷烧伤伴不同程度吸人性损伤患者7例,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19~38岁,烧伤总面积1%~30%TBSA,均为深Ⅱ度,4例有眼结膜烧伤.

    作者:潘文东;宋远林;陈永新;杨红兰;董丽;黄芳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不同程度烧伤患者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的变化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一种由肾脏产生的糖蛋白类激素,能刺激红系细胞增殖、分化及成熟[1].EPO的生成与缺氧、贫血、应激时相关激素分泌的变化等冈素密切相关.研究表明,大鼠烧伤后EPO水平随烧伤程度的不同而异[2].为探讨不同程度烧伤患者血清EPO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笔者进行了如下研究.

    作者:翁志勇;付晋凤;丁若虹;韩斌;谢正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烧伤感染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的表达

    为探讨烧伤患者感染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的表达变化与感染的关系,笔者进行了如下研究.

    作者:张立明;王润秀;李德绘;农庆文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对《烧伤感染术语及诊断标准的商榷》一文的意见

    2008年1月中旬,我们分别组织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烧伤科医师和浙江省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委员,对<中华烧伤杂志>007年第23卷第6期<烧伤感染术语及诊断标准的商榷>一文进行了讨论,形成以下意见.

    作者: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烧伤科;浙江省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微管干预剂对缺氧心肌细胞糖酵解途径关键酶的影响

    目的 了解微管干预剂对缺氧心肌细胞糖酵解途径关键酶的影响. 方法体外培养心肌细胞,分为单纯缺氧组、缺氧+微管解聚剂(秋水仙碱)组、缺氧+低浓度微管稳定剂组、缺氧+中浓度微管稳定剂组、缺氧+高浓度微管稳定剂组,后3组加入的微管稳定剂为紫杉醇,浓度分别为5、10、15 μmol/L.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微管形态学变化,检测细胞活力及己糖激酶、丙酮酸激酶、磷酸果糖激酶、乳酸脱氢酶的活性. 结果缺氧+微管解聚剂组和缺氧+高浓度微管稳定剂组心肌细胞微管结构破坏显著,细胞活力亦明显下降[缺氧1.0 h,2组细胞活力分别为(89.99±3.47)%、(84.56±6.61)%,明显低于单纯缺氧组(97.44±1.76)%(P<0.01)],前3种酶的活性亦明显降低;缺氧+低浓度微管稳定剂组前3种酶的活性与单纯缺氧组基本近似;缺氧+中浓度微管稳定剂组微管结构损伤显著轻于其他组,前3种酶的活性于缺氧6.0 h内高于单纯缺氧组.缺氧后各组乳酸脱氢酶活性升高. 结论适当浓度的微管稳定剂能明显减轻微管结构损伤,促使缺氧早期心肌细胞糖酵解酶活性增强.

    作者:滕苗;黄跃生;党永明;房亚东;张琼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完整迷走神经刺激对大鼠全身炎性反应的影响

    目的 了解完整迷走神经刺激(IVNS)对大鼠全身炎性反应的影响. 方法以内毒素血症为全身炎性反应模型.将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A组[静脉注射内毒素/脂多糖(LPS)]、B组(切断迷走神经、注射LPS后对其远端行电刺激)、C组(注射LPS后行迷走神经干电刺激)、D组(除注射等量等渗盐水外,同C组处理)、E组(仅注射等量等渗盐水).于注射前及注射后2、4、6 h,观察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变化.每组取5只大鼠测定平均动脉压(MAP). 结果注射后10 min,前3组大鼠MAP值显著升高(P<0.05),以A组明显[(134.4±7.3)mm Hg,1 mm Hg=0.133 kPa,P<0.05];注射后30 min,前3组MAP值明显下降(P<0.05);注射后10 min~6 h,A组MAP值均明显低于B、c组(P<0.05).注射后2、4、6 h,B、C组血清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A组(P<0.05).注射后4、6 h,C组大鼠IL-10水平显著高于A、B组(P<0.05).结论 IVNS能稳定全身炎性反应时的血流动力学指征,并具有抗炎效应.

    作者:黄健;张年春;周健;杨志焕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鲎抗内毒素因子模拟肽REMP2体外中和内毒素及抗菌活性的研究

    目的 了解鲎抗内毒素因子模拟肽REMP2体外中和内毒素及抗菌活性的作用. 方法以多黏菌素B(PMB)为阳性对照,将REMP2、PMB与内毒素/脂多糖(LPS)溶液混合,使REMP2、PMB反应终浓度分别为100.00、10.00、1.00、0.10、0.01μmol/L,LPS为1 EU/mL.测定各溶液中LPS浓度,计算其中和率;以等渗盐水(NS)作为对照,分别将REMP2及PMB配制成10、20、40、80 μmol/L溶液,LPS配制成100μg/L,分别作用于LPS刺激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将REMP2加入大肠杆菌标准菌株菌液中,终浓度为40μmol/L,于加入后10、20、40 min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大肠杆菌的形态学变化. 结果浓度为0.10、10.00、100.00μmol/L的REMP2对LPS的中和率与阳性对照的PMB值相近(P>0.05);浓度为10、20、40、80μmol/L的REMP2作用于细胞后,其TNF-α含量[(1175-4-162)、(859-4-122)、(645±142)、(489±102)ng/L]均低于对照组[(3463±218)ng/L,P<0.01].REMP2作用后透射电镜下大肠杆菌内外膜变模糊、毛糙,菌体肿胀,胞质空泡变性. 结论 REMP2具有良好的中和LPs活性及杀菌作用.

    作者:高宏富;肖光夏;夏培元;任建东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六例小儿严重烧伤后腹腔间隙综合征的治疗

    1 临床资料本组患儿6例,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3.2±1.5)岁,烧伤总面积28%~60%[(35±18)%],Ⅲ度1%~21%[(8±4)%]TBSA,入院时间为伤后12~76 h[(21±32)h].入院前患儿均曾大量饮用白开水,因入院时间较迟,入院后均进行延迟复苏.

    作者:邹勇;刘兵;唐小勇;郑轲;刘容珍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烧伤合并腹外伤四例

    1 临床资料2000-2007年,笔者单位收治烧伤合并腹部外伤患者4例,其中男3例、女1例,年龄10~46岁.烧伤总面积23%~71%TBSA,均为浅Ⅱ~Ⅲ度.腹部致伤原因为:爆炸伤2例,挤压伤、摔伤各1例.

    作者:许建喜;翁志勇;许婷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人脐带血是胎儿出生时脐带内及胎盘近胎儿一侧血管内的血液,富含干细胞和祖细胞,其中主要是造血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MSC).MSC是目前备受关注、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组织干细胞,与骨髓来源的MSC相似,但来源更充足、抗原性更低,能无创获取并规避伦理学困扰.本文就脐带血MSC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作者:程文广;罗高兴;吴军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羊膜或羊膜联合结膜移植治疗眼严重化学烧伤20例

    1 临床资料2000年10月-2007年8月,笔者单位收治20例眼部严重化学烧伤患者(共25只伤眼).其巾男14例(19只伤眼)、女6例(6只伤眼),年龄5~50岁,平均29岁.酸烧伤8例(12只伤眼)、碱烧伤12例(13只伤眼).人院时视力:光感~0.08.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角膜水肿、浑浊和上皮剥脱,未形成角膜溃疡或穿孔.

    作者:梁剑虹;赵普宁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治疗浅度烧伤后假上皮瘤样增生15例

    1 临床资料2006年7-10月,笔者单位收治15例浅度烧伤后假上皮瘤样增生患者.患者均来自同一私人烧伤诊所,创面所用药膏由凡士林加中草药液(成分不详)组配而成.患者中男11例、女4例,年龄1岁3个月~40岁.热液烫伤12例、火焰烧伤3例.瘤体分布于面颈部3例、躯干部5例、四肢7例,皮损面积5 cm×3 cm~32 cm×25 cm.有11例瘤体呈散在稀疏分布,4例呈密集型分布.瘤体大2.5 cm×1.5cm×2.0 cm,小如黄豆.创面污秽、易出血,分泌物不多,呈暗红色,味腥臭.

    作者:何延奇;韩玉芳;庞小天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腹部肌肉-筋膜皮瓣修复腕部严重电烧伤八例

    腕部电烧伤多导致神经、肌腱损伤和手部功能严重障碍,甚至手部坏死.2003年7月-2007年6月,笔者单位应用腹外斜肌-筋膜皮瓣和保留部分腹直肌的腹直肌-筋膜皮瓣治疗8例腕部严重电烧伤患者,效果较为满意.

    作者:赵耀华;夏成德;娄季鹤;牛希华;狄海萍;张红卫;曹平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深Ⅱ度烧伤创面的治疗作用

    目的 了解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凝胶剂治疗深Ⅱ度烧伤创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将深Ⅱ度烧伤创面作为目标创面,把321例烧伤患者(实际完成302例)分为用药组200例,创面涂rhGM-CSF凝胶;对照组102例,创面涂安慰剂.观察用药后两组患者的全身情况和不良反应,以及不同时相点创面愈合时间、愈合率、总有效率. 结果用药后两组患者生命体征,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创面分泌物、创缘反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不良反应.用药组创面愈合时间的中位数为17 d,低于对照组(20 d,P<0.01).用药第8、14、20、28天,用药组平均创面愈合率分别为24.5%、70.5%、95.3%、99.6%,均高于对照组(15.1%、51.4%、84.6%、97.1%,P<0.01).用药8、14、20 d用药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结论 rhGM-CSF凝胶剂能促进深Ⅱ度烧伤创面愈合,并且有一定的安全性.

    作者:王志勇;张勤;廖镇江;韩春茂;吕国忠;罗成群;陈炯;杨时昕;杨晓东;刘群 刊期: 2008年第02期

中华烧伤杂志

中华烧伤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