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建喜;翁志勇;许婷
1 临床资料2000-2007年,笔者单位收治烧伤合并腹部外伤患者4例,其中男3例、女1例,年龄10~46岁.烧伤总面积23%~71%TBSA,均为浅Ⅱ~Ⅲ度.腹部致伤原因为:爆炸伤2例,挤压伤、摔伤各1例.
作者:许建喜;翁志勇;许婷 刊期: 2008年第02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安全防范意识的增强,烧伤的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以往的资料显示,老年烧伤患者的发病率较高[1].为此,笔者统计分析了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和河南舞阳博爱医院烧伤科1999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住院的老年烧伤患者的情况,旨在了解其流行病学特征.
作者:尚新志;唐乾利;张力;谢正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自体脂肪颗粒及微粒皮混合移植修复大面积烧伤深度创面的效果. 方法选择20例重度烧伤患者,采用自身同体对照法,将患者双侧肢体或躯干对称部位创面分为脂肪颗粒+微粒皮组和微粒皮组,分别行自体脂肪颗粒+微粒皮(体积比1:1)混合移植和自体微粒皮移植.术后30、45、60 d计算2组创面愈合率;术后7、14、21、28 d取创面组织,行HE染色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织化学观察. 结果移植术后30、45、60 d,脂肪颗粒+微粒皮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56.3±3.1)%、(76.4±6.1)%、(96.2±1.5)%,均明显高于微粒皮组的(28.3±2.0)%、(47.3±4.8)%、(85.4±2.2)%(P<0.01).HE染色显示脂肪颗粒+微粒皮组创面上皮化早于微粒皮组,胶原纤维排列较整齐.脂肪颗粒+微粒皮组PCNA阳性细胞较微粒皮组多,主要分布于表皮基底层. 结论自体脂肪颗粒+微粒皮混合移植可促进创面愈合.
作者:刘顺利;彭毅志;李晓鲁;袁志强;罗高兴;张家平;唐进;颜洪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不同预冻温度及交联方法对胶原膜内部超微结构及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 方法 将牛Ⅰ型胶原溶液(10 g/L)分别在-20℃和-80℃预冻12 h后,放入-70℃冻干机内冷冻干燥48 h.利用扫描电镜测量2种预冻温度下胶原膜的内部孔径,比较戊二醛交联法及紫外线+戊二醛双重交联法对胶原孔径的影响,通过噻唑蓝(MTT)法检测人成纤维细胞在不同交联法制备的胶原膜中的增殖情况. 结果 -20℃预冻胶原膜的孔径为(172±37)μm,-80℃预冻胶原膜孔径为(99±24)μm,选择后者进行后续实验.经戊二醛交联后胶原膜孔径缩小,种植后第8天,成纤维细胞的吸光度值为1.534±0.013;紫外线联合戊二醛双重交联后胶原膜原有孔径不变,种植后第8天成纤维细胞的吸光度值为3.778±0.010,与前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80℃预冻后经紫外线+戊二醛双重交联法构建的胶原膜,可作为体外真皮支架替代物.
作者:顾华;何黎;刘玲;金以超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5,7,4'-三羟基异黄酮(genistein)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SFb)内受体型酪氨酸蛋白激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TPK-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探讨genistein抑制瘢痕增生的分子机制. 方法体外分离培养HSFb,以不同浓度genistein(25、50、100μmol/L)处理细胞,再加入10 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刺激,用[γ-32P]腺苷三磷酸底物掺入法检测细胞TPK活性;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TPK-MAPK通路中主要信号蛋白分子c-Raf、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激酶(ME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p38 MAPK、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磷酸化蛋白的表达变化.以二甲亚砜溶剂处理的HSFb为对照组. 结果 25、50、100μmol/L genistein作用后,HSFb内TPK活性分别为(7.15±0.35)、(5.62±0.88)、(3.17±0.94)×105 pmol·min-1·mg-1,与对照组(8.92±0.28)×105 pmol·min-1·mg-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细胞内磷酸化c-Raf、MEK1/2、ERK1/2、p38蛋白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genistein各剂量组磷酸化JNK蛋白含量与对照组近似.在genistein预处理前提下,加入bFGF刺激的细胞内TPK活性及各信号蛋白的表达亦呈下降趋势. 结论 genistein可通过抑制细胞受体TPK信号转导途径影响HSFb的增殖与活化,主要信号通路可能为TPK→Raf→MEK→ERK/p38途径.
作者:曹川;李世荣;戴霞;陈艳清;冯智;覃霞;赵云;吴军 刊期: 2008年第02期
1 对象与方法1.1 菌株来源标本来源于2005年1月-2007年9月笔者医院烧伤病房收治的1704例住院烧伤患者的创面分泌物、血液、中段尿、静脉导管尖端、气管导管,共计1468份.质控标准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29213,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大肠杆菌ATCC 35218,白色念珠菌ATCC10231.
作者:杨建秋;谢亚芬;郑爱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患者男,35岁,火焰烧伤总面积85%,其中深Ⅱ度60%、Ⅲ度25%TBSA.创面分布于面部、躯干及四肢.患者入院后预防性肌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1500 U,并给予抗休克、手术、换药等治疗,病情相对平稳.伤后第11天患者开始出现持续高热(稽留型),体温40.0 ℃左右,意识清楚,偶有谵语;实验室检查:白细胞20×109/L,血小板和红细胞在正常范围内.
作者:张军;胡大海 刊期: 2008年第02期
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致密、坚硬,注射时用力较大.为了解决瘢痕药物注射的困难,笔者设计了一种方便、省力的注射推进器.临床应用效果较好,并取得了实用新型号利(专利号:200420065642.1).
作者:岳长路;蔡景龙 刊期: 2008年第02期
迄今为止,引起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由感染引发的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作者:柴家科;盛志勇 刊期: 2008年第02期
<中华烧伤杂志>006年第22卷第2期刊登了<重症监护病房下呼吸道感染或定植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患者48例分析>一文[1],该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内容,文中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之处.
作者:张晓宁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完整迷走神经刺激(IVNS)对大鼠全身炎性反应的影响. 方法以内毒素血症为全身炎性反应模型.将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A组[静脉注射内毒素/脂多糖(LPS)]、B组(切断迷走神经、注射LPS后对其远端行电刺激)、C组(注射LPS后行迷走神经干电刺激)、D组(除注射等量等渗盐水外,同C组处理)、E组(仅注射等量等渗盐水).于注射前及注射后2、4、6 h,观察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变化.每组取5只大鼠测定平均动脉压(MAP). 结果注射后10 min,前3组大鼠MAP值显著升高(P<0.05),以A组明显[(134.4±7.3)mm Hg,1 mm Hg=0.133 kPa,P<0.05];注射后30 min,前3组MAP值明显下降(P<0.05);注射后10 min~6 h,A组MAP值均明显低于B、c组(P<0.05).注射后2、4、6 h,B、C组血清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A组(P<0.05).注射后4、6 h,C组大鼠IL-10水平显著高于A、B组(P<0.05).结论 IVNS能稳定全身炎性反应时的血流动力学指征,并具有抗炎效应.
作者:黄健;张年春;周健;杨志焕 刊期: 2008年第02期
通常认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MA)对亚胺培南天然耐药.但在实际工作中按照药物敏感判断标准,仍有2%~20%的细菌对亚胺培南敏感.细菌耐药主要与其产金属酶有关,很多人以为几乎所有的SMA都产金属酶,但我们用金属β内酰胺酶E试验法仅能检测到约44%的SMA菌株产金属酶.可能原因如下.
作者:卓超 刊期: 2008年第02期
患者女,36岁,因左侧乳腺癌根治术后行放射性治疗致左心前区溃疡7年收入第三军医大学两南医院烧伤研究所.查体见患者左心前区溃疡创面面积为6.5 cm×5.0 cm,伤及胸肇全层,可见心脏搏动及部分胸骨体和第3、4肋骨缺如残端,创基无肉芽生长,残留坏死组织有异味,创周瘢痕增生(图1).诊断:左心前区放射性溃疡.
作者:张家平;蔚鹏;王明荣;蒲国士;李晓鲁;彭毅志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环丙沙星、阿米卡星与抗铜绿假单胞菌的β内酰胺类药物体外联用的抗菌活性,优化抗生素治疗方案. 方法采用棋盘法设计,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上述抗生素不同组合对33株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的低抑菌浓度(MIC),判定联合效应,计算其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K/PD)参数. 结果阿米卡星与头孢他啶联用主要表现为协同作用,协同比率为57.6%;环丙沙星与头孢他啶、头孢毗肟、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罗培南联用以协同和相加作用为主.氨基糖苷类和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在PK/PD研究中,以血药浓度峰值(Cmax)/MIC为主要参数;β内酰胺类抗生素以血药浓度超过MIC的时间(T>MIC)为主要参数. 结论抗菌药物联用后,MIC显著降低,抗菌作用明显增强.所有抗生素的联用均以协同和相加作用为主,无拮抗作用.PK/PD研究,对制定合理给药方案、提高临床疗效具有晕要作用.
作者:张丽华;王凌峰;孟昭彦;于庆萍;高柏青;巴特;王晓冬;马文慧;李跃宇;张军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抗生素治疗过程中,严重烧伤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的变化. 方法选择50例烧伤面积大于30%TBSA的患者,分别应用临床上常见抗生素[分为奈替米星、头孢哌酮、头孢他啶、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业胺培南)组]常规治疗.采用偶氮基质显色法,检测抗生素治疗前后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 结果奈替米星、头孢哌酮和头孢他啶组患者给药后,血浆内毒素水平有不同程度升高.其中头孢哌酮组先升高后下降,用药后第1、2天明显高于第3、5、7天(P<0.05),同时明显高于亚胺培南组(P<0.05).头孢他啶组用药后第5天内毒素水平达高峰(0.398±0.172)EU/mL,明显高于用药前[(0.251±0.142)EU/mL,P<0.05],也明显高于奈替米星组、头孢哌酮组和亚胺培南组(P<0.05).亚胺培南组用药后第1、2天血浆内毒素水平明显低于用药前. 结论不同抗生素治疗严重烧伤患者可诱导不等量的内毒素释放,临床用药应注意药物本身对内毒素水平的影响.
作者:王顺宾;陈晓东;吴伯瑜;江琼;杨际慧 刊期: 2008年第02期
1 临床资料2000年10月-2007年8月,笔者单位收治20例眼部严重化学烧伤患者(共25只伤眼).其巾男14例(19只伤眼)、女6例(6只伤眼),年龄5~50岁,平均29岁.酸烧伤8例(12只伤眼)、碱烧伤12例(13只伤眼).人院时视力:光感~0.08.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角膜水肿、浑浊和上皮剥脱,未形成角膜溃疡或穿孔.
作者:梁剑虹;赵普宁 刊期: 2008年第02期
人脐带血是胎儿出生时脐带内及胎盘近胎儿一侧血管内的血液,富含干细胞和祖细胞,其中主要是造血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MSC).MSC是目前备受关注、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组织干细胞,与骨髓来源的MSC相似,但来源更充足、抗原性更低,能无创获取并规避伦理学困扰.本文就脐带血MSC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作者:程文广;罗高兴;吴军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鲎抗内毒素因子模拟肽REMP2体外中和内毒素及抗菌活性的作用. 方法以多黏菌素B(PMB)为阳性对照,将REMP2、PMB与内毒素/脂多糖(LPS)溶液混合,使REMP2、PMB反应终浓度分别为100.00、10.00、1.00、0.10、0.01μmol/L,LPS为1 EU/mL.测定各溶液中LPS浓度,计算其中和率;以等渗盐水(NS)作为对照,分别将REMP2及PMB配制成10、20、40、80 μmol/L溶液,LPS配制成100μg/L,分别作用于LPS刺激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将REMP2加入大肠杆菌标准菌株菌液中,终浓度为40μmol/L,于加入后10、20、40 min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大肠杆菌的形态学变化. 结果浓度为0.10、10.00、100.00μmol/L的REMP2对LPS的中和率与阳性对照的PMB值相近(P>0.05);浓度为10、20、40、80μmol/L的REMP2作用于细胞后,其TNF-α含量[(1175-4-162)、(859-4-122)、(645±142)、(489±102)ng/L]均低于对照组[(3463±218)ng/L,P<0.01].REMP2作用后透射电镜下大肠杆菌内外膜变模糊、毛糙,菌体肿胀,胞质空泡变性. 结论 REMP2具有良好的中和LPs活性及杀菌作用.
作者:高宏富;肖光夏;夏培元;任建东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携带3种β内酰胺酶基因的鲍氏不动杆菌质粒的町传递性.方法 选取从烧伤创面分离出的多重耐药鲍氏不动杆菌(供体菌),将之与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受体菌)进行耐药质粒接合、药物敏感试验,并采用PCR分析接合子及其子代的耐药基因型、传代稳定性. 结果鲍氏不动杆菌通过接合将其携带对磺胺甲恶唑、氨苄西林、头孢噻吩、头孢博肟、头孢呋辛、亚胺培南/两司他丁和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性质粒及3种耐药基因传递给受体菌(例如经接合,使受体菌对磺胺甲恶唑的低抑菌浓度>2 mg/L),且可稳定传代. 结论鲍氏不动杆菌质粒上携带可接合传递并稳定传代的β内酰胺酶基冈(blaTEM-1、blaPER-1、blaOXAS-23),是烧伤感染后其具有多重耐药性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之一.
作者:李蓉;李文林;石小玉;曾元临;徐小文;赵林 刊期: 2008年第02期
感觉神经肽P物质是一种重要的神经肽类物质,也是缺神经支配创面延迟愈合的重要因素之一[1].它除对外周神经的发育和修复发挥作用外,还参与对炎性细胞的调控,可影响角质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转移.笔者进行如下研究,旨在观察P物质是否具有促进糖尿病创面愈合的作用.
作者:倪涛;方勇;顾钏;俞为荣;王莹;杨鹏高 刊期: 200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