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家科;盛志勇
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致密、坚硬,注射时用力较大.为了解决瘢痕药物注射的困难,笔者设计了一种方便、省力的注射推进器.临床应用效果较好,并取得了实用新型号利(专利号:200420065642.1).
作者:岳长路;蔡景龙 刊期: 2008年第02期
2008年1月中旬,我们分别组织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烧伤科医师和浙江省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委员,对<中华烧伤杂志>007年第23卷第6期<烧伤感染术语及诊断标准的商榷>一文进行了讨论,形成以下意见.
作者: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烧伤科;浙江省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在烧伤后期各种创面感染中,MRSA占多数[1].由于MRSA呈多重耐药性,菌株的增加已成为医院感染控制的难题[2].在烧伤治疗中,残余创面一旦发生MRSA感染,其治疗难度较大.
作者:李松谋;吴海东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5,7,4'-三羟基异黄酮(genistein)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SFb)内受体型酪氨酸蛋白激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TPK-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探讨genistein抑制瘢痕增生的分子机制. 方法体外分离培养HSFb,以不同浓度genistein(25、50、100μmol/L)处理细胞,再加入10 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刺激,用[γ-32P]腺苷三磷酸底物掺入法检测细胞TPK活性;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TPK-MAPK通路中主要信号蛋白分子c-Raf、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激酶(ME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p38 MAPK、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磷酸化蛋白的表达变化.以二甲亚砜溶剂处理的HSFb为对照组. 结果 25、50、100μmol/L genistein作用后,HSFb内TPK活性分别为(7.15±0.35)、(5.62±0.88)、(3.17±0.94)×105 pmol·min-1·mg-1,与对照组(8.92±0.28)×105 pmol·min-1·mg-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细胞内磷酸化c-Raf、MEK1/2、ERK1/2、p38蛋白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genistein各剂量组磷酸化JNK蛋白含量与对照组近似.在genistein预处理前提下,加入bFGF刺激的细胞内TPK活性及各信号蛋白的表达亦呈下降趋势. 结论 genistein可通过抑制细胞受体TPK信号转导途径影响HSFb的增殖与活化,主要信号通路可能为TPK→Raf→MEK→ERK/p38途径.
作者:曹川;李世荣;戴霞;陈艳清;冯智;覃霞;赵云;吴军 刊期: 2008年第02期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指严重创伤或感染等损害引起炎性反应失控,导致同时或序贯出现的2个或2个以上器官功能不全乃至衰竭的临床表现.重度烧伤患者机体应激反应过度释放众多介质,血浆内毒素及细胞因子浓度升高,造成炎性反应失控和免疫功能紊乱[1].虽然烧伤救治水平在近年来有了明显进步,但MODS仍是烧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2].
作者:贾赤宇 刊期: 2008年第02期
<中华烧伤杂志>006年第22卷第2期刊登了<重症监护病房下呼吸道感染或定植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患者48例分析>一文[1],该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内容,文中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之处.
作者:张晓宁 刊期: 2008年第02期
1 临床资料2006年7月,笔者单位收治了一批因1400 ℃高温黄磷泄漏造成磷烧伤伴不同程度吸人性损伤患者7例,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19~38岁,烧伤总面积1%~30%TBSA,均为深Ⅱ度,4例有眼结膜烧伤.
作者:潘文东;宋远林;陈永新;杨红兰;董丽;黄芳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自体脂肪颗粒及微粒皮混合移植修复大面积烧伤深度创面的效果. 方法选择20例重度烧伤患者,采用自身同体对照法,将患者双侧肢体或躯干对称部位创面分为脂肪颗粒+微粒皮组和微粒皮组,分别行自体脂肪颗粒+微粒皮(体积比1:1)混合移植和自体微粒皮移植.术后30、45、60 d计算2组创面愈合率;术后7、14、21、28 d取创面组织,行HE染色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织化学观察. 结果移植术后30、45、60 d,脂肪颗粒+微粒皮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56.3±3.1)%、(76.4±6.1)%、(96.2±1.5)%,均明显高于微粒皮组的(28.3±2.0)%、(47.3±4.8)%、(85.4±2.2)%(P<0.01).HE染色显示脂肪颗粒+微粒皮组创面上皮化早于微粒皮组,胶原纤维排列较整齐.脂肪颗粒+微粒皮组PCNA阳性细胞较微粒皮组多,主要分布于表皮基底层. 结论自体脂肪颗粒+微粒皮混合移植可促进创面愈合.
作者:刘顺利;彭毅志;李晓鲁;袁志强;罗高兴;张家平;唐进;颜洪 刊期: 2008年第02期
1 临床资料2000-2007年,笔者单位收治烧伤合并腹部外伤患者4例,其中男3例、女1例,年龄10~46岁.烧伤总面积23%~71%TBSA,均为浅Ⅱ~Ⅲ度.腹部致伤原因为:爆炸伤2例,挤压伤、摔伤各1例.
作者:许建喜;翁志勇;许婷 刊期: 2008年第02期
1 对象与方法1.1 菌株来源标本来源于2005年1月-2007年9月笔者医院烧伤病房收治的1704例住院烧伤患者的创面分泌物、血液、中段尿、静脉导管尖端、气管导管,共计1468份.质控标准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29213,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大肠杆菌ATCC 35218,白色念珠菌ATCC10231.
作者:杨建秋;谢亚芬;郑爱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为探讨烧伤患者感染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的表达变化与感染的关系,笔者进行了如下研究.
作者:张立明;王润秀;李德绘;农庆文 刊期: 2008年第02期
通常认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MA)对亚胺培南天然耐药.但在实际工作中按照药物敏感判断标准,仍有2%~20%的细菌对亚胺培南敏感.细菌耐药主要与其产金属酶有关,很多人以为几乎所有的SMA都产金属酶,但我们用金属β内酰胺酶E试验法仅能检测到约44%的SMA菌株产金属酶.可能原因如下.
作者:卓超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凝胶剂治疗深Ⅱ度烧伤创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将深Ⅱ度烧伤创面作为目标创面,把321例烧伤患者(实际完成302例)分为用药组200例,创面涂rhGM-CSF凝胶;对照组102例,创面涂安慰剂.观察用药后两组患者的全身情况和不良反应,以及不同时相点创面愈合时间、愈合率、总有效率. 结果用药后两组患者生命体征,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创面分泌物、创缘反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不良反应.用药组创面愈合时间的中位数为17 d,低于对照组(20 d,P<0.01).用药第8、14、20、28天,用药组平均创面愈合率分别为24.5%、70.5%、95.3%、99.6%,均高于对照组(15.1%、51.4%、84.6%、97.1%,P<0.01).用药8、14、20 d用药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结论 rhGM-CSF凝胶剂能促进深Ⅱ度烧伤创面愈合,并且有一定的安全性.
作者:王志勇;张勤;廖镇江;韩春茂;吕国忠;罗成群;陈炯;杨时昕;杨晓东;刘群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完整迷走神经刺激(IVNS)对大鼠全身炎性反应的影响. 方法以内毒素血症为全身炎性反应模型.将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A组[静脉注射内毒素/脂多糖(LPS)]、B组(切断迷走神经、注射LPS后对其远端行电刺激)、C组(注射LPS后行迷走神经干电刺激)、D组(除注射等量等渗盐水外,同C组处理)、E组(仅注射等量等渗盐水).于注射前及注射后2、4、6 h,观察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变化.每组取5只大鼠测定平均动脉压(MAP). 结果注射后10 min,前3组大鼠MAP值显著升高(P<0.05),以A组明显[(134.4±7.3)mm Hg,1 mm Hg=0.133 kPa,P<0.05];注射后30 min,前3组MAP值明显下降(P<0.05);注射后10 min~6 h,A组MAP值均明显低于B、c组(P<0.05).注射后2、4、6 h,B、C组血清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A组(P<0.05).注射后4、6 h,C组大鼠IL-10水平显著高于A、B组(P<0.05).结论 IVNS能稳定全身炎性反应时的血流动力学指征,并具有抗炎效应.
作者:黄健;张年春;周健;杨志焕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微管干预剂对缺氧心肌细胞糖酵解途径关键酶的影响. 方法体外培养心肌细胞,分为单纯缺氧组、缺氧+微管解聚剂(秋水仙碱)组、缺氧+低浓度微管稳定剂组、缺氧+中浓度微管稳定剂组、缺氧+高浓度微管稳定剂组,后3组加入的微管稳定剂为紫杉醇,浓度分别为5、10、15 μmol/L.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微管形态学变化,检测细胞活力及己糖激酶、丙酮酸激酶、磷酸果糖激酶、乳酸脱氢酶的活性. 结果缺氧+微管解聚剂组和缺氧+高浓度微管稳定剂组心肌细胞微管结构破坏显著,细胞活力亦明显下降[缺氧1.0 h,2组细胞活力分别为(89.99±3.47)%、(84.56±6.61)%,明显低于单纯缺氧组(97.44±1.76)%(P<0.01)],前3种酶的活性亦明显降低;缺氧+低浓度微管稳定剂组前3种酶的活性与单纯缺氧组基本近似;缺氧+中浓度微管稳定剂组微管结构损伤显著轻于其他组,前3种酶的活性于缺氧6.0 h内高于单纯缺氧组.缺氧后各组乳酸脱氢酶活性升高. 结论适当浓度的微管稳定剂能明显减轻微管结构损伤,促使缺氧早期心肌细胞糖酵解酶活性增强.
作者:滕苗;黄跃生;党永明;房亚东;张琼 刊期: 2008年第02期
1999年1月-2006年12月,笔者应用健康人粪便过滤液保留灌肠[1]治疗51例严重烧伤患者肠道菌群失调,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茂清;陈宝元;卢青军 刊期: 2008年第02期
腕部电烧伤多导致神经、肌腱损伤和手部功能严重障碍,甚至手部坏死.2003年7月-2007年6月,笔者单位应用腹外斜肌-筋膜皮瓣和保留部分腹直肌的腹直肌-筋膜皮瓣治疗8例腕部严重电烧伤患者,效果较为满意.
作者:赵耀华;夏成德;娄季鹤;牛希华;狄海萍;张红卫;曹平 刊期: 2008年第02期
1 临床资料1998-2006年,笔者单位收治烧伤后晚期胫骨外露患者16例,年龄16~47岁[(25±7)岁],男9例、女2例,其中5例为双侧胫骨外露.有6例患者曾接受过胫骨钻孔术,术后肉芽组织生长不良,无法植皮.见图1.
作者:王强;赵玉玲;曹全斌;朱典勇 刊期: 2008年第02期
迄今为止,引起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由感染引发的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作者:柴家科;盛志勇 刊期: 2008年第02期
感觉神经肽P物质是一种重要的神经肽类物质,也是缺神经支配创面延迟愈合的重要因素之一[1].它除对外周神经的发育和修复发挥作用外,还参与对炎性细胞的调控,可影响角质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转移.笔者进行如下研究,旨在观察P物质是否具有促进糖尿病创面愈合的作用.
作者:倪涛;方勇;顾钏;俞为荣;王莹;杨鹏高 刊期: 200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