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烧伤感染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的表达

张立明;王润秀;李德绘;农庆文

关键词:烧伤感染,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 表达变化, 患者
摘要:为探讨烧伤患者感染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的表达变化与感染的关系,笔者进行了如下研究.
中华烧伤杂志相关文献
  •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深Ⅱ度烧伤创面的治疗作用

    目的 了解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凝胶剂治疗深Ⅱ度烧伤创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将深Ⅱ度烧伤创面作为目标创面,把321例烧伤患者(实际完成302例)分为用药组200例,创面涂rhGM-CSF凝胶;对照组102例,创面涂安慰剂.观察用药后两组患者的全身情况和不良反应,以及不同时相点创面愈合时间、愈合率、总有效率. 结果用药后两组患者生命体征,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创面分泌物、创缘反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不良反应.用药组创面愈合时间的中位数为17 d,低于对照组(20 d,P<0.01).用药第8、14、20、28天,用药组平均创面愈合率分别为24.5%、70.5%、95.3%、99.6%,均高于对照组(15.1%、51.4%、84.6%、97.1%,P<0.01).用药8、14、20 d用药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结论 rhGM-CSF凝胶剂能促进深Ⅱ度烧伤创面愈合,并且有一定的安全性.

    作者:王志勇;张勤;廖镇江;韩春茂;吕国忠;罗成群;陈炯;杨时昕;杨晓东;刘群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治疗浅度烧伤后假上皮瘤样增生15例

    1 临床资料2006年7-10月,笔者单位收治15例浅度烧伤后假上皮瘤样增生患者.患者均来自同一私人烧伤诊所,创面所用药膏由凡士林加中草药液(成分不详)组配而成.患者中男11例、女4例,年龄1岁3个月~40岁.热液烫伤12例、火焰烧伤3例.瘤体分布于面颈部3例、躯干部5例、四肢7例,皮损面积5 cm×3 cm~32 cm×25 cm.有11例瘤体呈散在稀疏分布,4例呈密集型分布.瘤体大2.5 cm×1.5cm×2.0 cm,小如黄豆.创面污秽、易出血,分泌物不多,呈暗红色,味腥臭.

    作者:何延奇;韩玉芳;庞小天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六例小儿严重烧伤后腹腔间隙综合征的治疗

    1 临床资料本组患儿6例,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3.2±1.5)岁,烧伤总面积28%~60%[(35±18)%],Ⅲ度1%~21%[(8±4)%]TBSA,入院时间为伤后12~76 h[(21±32)h].入院前患儿均曾大量饮用白开水,因入院时间较迟,入院后均进行延迟复苏.

    作者:邹勇;刘兵;唐小勇;郑轲;刘容珍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不同程度烧伤患者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的变化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一种由肾脏产生的糖蛋白类激素,能刺激红系细胞增殖、分化及成熟[1].EPO的生成与缺氧、贫血、应激时相关激素分泌的变化等冈素密切相关.研究表明,大鼠烧伤后EPO水平随烧伤程度的不同而异[2].为探讨不同程度烧伤患者血清EPO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笔者进行了如下研究.

    作者:翁志勇;付晋凤;丁若虹;韩斌;谢正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介绍一种瘢痕注射推进器

    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致密、坚硬,注射时用力较大.为了解决瘢痕药物注射的困难,笔者设计了一种方便、省力的注射推进器.临床应用效果较好,并取得了实用新型号利(专利号:200420065642.1).

    作者:岳长路;蔡景龙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复合溶葡萄球菌酶治疗烧伤创面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在烧伤后期各种创面感染中,MRSA占多数[1].由于MRSA呈多重耐药性,菌株的增加已成为医院感染控制的难题[2].在烧伤治疗中,残余创面一旦发生MRSA感染,其治疗难度较大.

    作者:李松谋;吴海东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优化抗生素联合应用的研究

    目的 了解环丙沙星、阿米卡星与抗铜绿假单胞菌的β内酰胺类药物体外联用的抗菌活性,优化抗生素治疗方案. 方法采用棋盘法设计,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上述抗生素不同组合对33株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的低抑菌浓度(MIC),判定联合效应,计算其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K/PD)参数. 结果阿米卡星与头孢他啶联用主要表现为协同作用,协同比率为57.6%;环丙沙星与头孢他啶、头孢毗肟、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罗培南联用以协同和相加作用为主.氨基糖苷类和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在PK/PD研究中,以血药浓度峰值(Cmax)/MIC为主要参数;β内酰胺类抗生素以血药浓度超过MIC的时间(T>MIC)为主要参数. 结论抗菌药物联用后,MIC显著降低,抗菌作用明显增强.所有抗生素的联用均以协同和相加作用为主,无拮抗作用.PK/PD研究,对制定合理给药方案、提高临床疗效具有晕要作用.

    作者:张丽华;王凌峰;孟昭彦;于庆萍;高柏青;巴特;王晓冬;马文慧;李跃宇;张军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完整迷走神经刺激对大鼠全身炎性反应的影响

    目的 了解完整迷走神经刺激(IVNS)对大鼠全身炎性反应的影响. 方法以内毒素血症为全身炎性反应模型.将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A组[静脉注射内毒素/脂多糖(LPS)]、B组(切断迷走神经、注射LPS后对其远端行电刺激)、C组(注射LPS后行迷走神经干电刺激)、D组(除注射等量等渗盐水外,同C组处理)、E组(仅注射等量等渗盐水).于注射前及注射后2、4、6 h,观察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变化.每组取5只大鼠测定平均动脉压(MAP). 结果注射后10 min,前3组大鼠MAP值显著升高(P<0.05),以A组明显[(134.4±7.3)mm Hg,1 mm Hg=0.133 kPa,P<0.05];注射后30 min,前3组MAP值明显下降(P<0.05);注射后10 min~6 h,A组MAP值均明显低于B、c组(P<0.05).注射后2、4、6 h,B、C组血清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A组(P<0.05).注射后4、6 h,C组大鼠IL-10水平显著高于A、B组(P<0.05).结论 IVNS能稳定全身炎性反应时的血流动力学指征,并具有抗炎效应.

    作者:黄健;张年春;周健;杨志焕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答张晓宁读者

    通常认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MA)对亚胺培南天然耐药.但在实际工作中按照药物敏感判断标准,仍有2%~20%的细菌对亚胺培南敏感.细菌耐药主要与其产金属酶有关,很多人以为几乎所有的SMA都产金属酶,但我们用金属β内酰胺酶E试验法仅能检测到约44%的SMA菌株产金属酶.可能原因如下.

    作者:卓超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关于携带3种β内酰胺酶基因的鲍氏不动杆菌质粒的研究

    目的 了解携带3种β内酰胺酶基因的鲍氏不动杆菌质粒的町传递性.方法 选取从烧伤创面分离出的多重耐药鲍氏不动杆菌(供体菌),将之与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受体菌)进行耐药质粒接合、药物敏感试验,并采用PCR分析接合子及其子代的耐药基因型、传代稳定性. 结果鲍氏不动杆菌通过接合将其携带对磺胺甲恶唑、氨苄西林、头孢噻吩、头孢博肟、头孢呋辛、亚胺培南/两司他丁和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性质粒及3种耐药基因传递给受体菌(例如经接合,使受体菌对磺胺甲恶唑的低抑菌浓度>2 mg/L),且可稳定传代. 结论鲍氏不动杆菌质粒上携带可接合传递并稳定传代的β内酰胺酶基冈(blaTEM-1、blaPER-1、blaOXAS-23),是烧伤感染后其具有多重耐药性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之一.

    作者:李蓉;李文林;石小玉;曾元临;徐小文;赵林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泛素-蛋白酶体途径与烧伤骨骼肌蛋白降解研究进展

    严重烧伤后物质与能量代谢的显著特点之一是高分解代谢,可使机体迅速陷入负氮平衡状态.约占机体细胞总质量50%的骨骼肌作为人体大的氮库,其分解消耗对机体无疑会产生巨大影响[1].骨骼肌蛋白过度分解不仅影响患者的运动和康复,而且容易引发肺部并发症或下肢深静脉血栓等.肌蛋白丢失的原因可以是合成减少,也可以是分解增加,或者兼而有之.本文主要综述烧伤后骨骼肌蛋白降解的研究进展.

    作者:段红杰;柴家科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烧伤感染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的表达

    为探讨烧伤患者感染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的表达变化与感染的关系,笔者进行了如下研究.

    作者:张立明;王润秀;李德绘;农庆文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微管干预剂对缺氧心肌细胞糖酵解途径关键酶的影响

    目的 了解微管干预剂对缺氧心肌细胞糖酵解途径关键酶的影响. 方法体外培养心肌细胞,分为单纯缺氧组、缺氧+微管解聚剂(秋水仙碱)组、缺氧+低浓度微管稳定剂组、缺氧+中浓度微管稳定剂组、缺氧+高浓度微管稳定剂组,后3组加入的微管稳定剂为紫杉醇,浓度分别为5、10、15 μmol/L.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微管形态学变化,检测细胞活力及己糖激酶、丙酮酸激酶、磷酸果糖激酶、乳酸脱氢酶的活性. 结果缺氧+微管解聚剂组和缺氧+高浓度微管稳定剂组心肌细胞微管结构破坏显著,细胞活力亦明显下降[缺氧1.0 h,2组细胞活力分别为(89.99±3.47)%、(84.56±6.61)%,明显低于单纯缺氧组(97.44±1.76)%(P<0.01)],前3种酶的活性亦明显降低;缺氧+低浓度微管稳定剂组前3种酶的活性与单纯缺氧组基本近似;缺氧+中浓度微管稳定剂组微管结构损伤显著轻于其他组,前3种酶的活性于缺氧6.0 h内高于单纯缺氧组.缺氧后各组乳酸脱氢酶活性升高. 结论适当浓度的微管稳定剂能明显减轻微管结构损伤,促使缺氧早期心肌细胞糖酵解酶活性增强.

    作者:滕苗;黄跃生;党永明;房亚东;张琼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双套血管桥式吻合修复足小腿Ⅳ度烧伤一例

    患者男,21岁,因一氧化碳中毒昏迷,右小腿接触炉壁约4 h致足跟、足底、小腿中下段等处Ⅳ度烧伤,伤后10 d收入笔者单位.伤后13 d(图1)行扩创探查术并覆盖生物敷料A(猪皮,威海华特保健品有限公司),术中见裸露创面为36 cm×20 cm,跟骨部分坏死,跟腱及腓骨长短肌肌腱、趾短屈肌、胫骨后肌腱、拇展肌部分坏死(图2).

    作者:赵耀华;夏成德;王福建;牛希华;黄红军;李强;王保健;娄季鹤;田社民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关于《重症监护病房下呼吸道感染或定植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患者48例分析》的商榷

    <中华烧伤杂志>006年第22卷第2期刊登了<重症监护病房下呼吸道感染或定植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患者48例分析>一文[1],该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内容,文中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之处.

    作者:张晓宁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三羟基异黄酮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受体型酪氨酸蛋白激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的影响

    目的 了解5,7,4'-三羟基异黄酮(genistein)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SFb)内受体型酪氨酸蛋白激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TPK-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探讨genistein抑制瘢痕增生的分子机制. 方法体外分离培养HSFb,以不同浓度genistein(25、50、100μmol/L)处理细胞,再加入10 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刺激,用[γ-32P]腺苷三磷酸底物掺入法检测细胞TPK活性;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TPK-MAPK通路中主要信号蛋白分子c-Raf、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激酶(ME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p38 MAPK、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磷酸化蛋白的表达变化.以二甲亚砜溶剂处理的HSFb为对照组. 结果 25、50、100μmol/L genistein作用后,HSFb内TPK活性分别为(7.15±0.35)、(5.62±0.88)、(3.17±0.94)×105 pmol·min-1·mg-1,与对照组(8.92±0.28)×105 pmol·min-1·mg-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细胞内磷酸化c-Raf、MEK1/2、ERK1/2、p38蛋白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genistein各剂量组磷酸化JNK蛋白含量与对照组近似.在genistein预处理前提下,加入bFGF刺激的细胞内TPK活性及各信号蛋白的表达亦呈下降趋势. 结论 genistein可通过抑制细胞受体TPK信号转导途径影响HSFb的增殖与活化,主要信号通路可能为TPK→Raf→MEK→ERK/p38途径.

    作者:曹川;李世荣;戴霞;陈艳清;冯智;覃霞;赵云;吴军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烧伤合并腹外伤四例

    1 临床资料2000-2007年,笔者单位收治烧伤合并腹部外伤患者4例,其中男3例、女1例,年龄10~46岁.烧伤总面积23%~71%TBSA,均为浅Ⅱ~Ⅲ度.腹部致伤原因为:爆炸伤2例,挤压伤、摔伤各1例.

    作者:许建喜;翁志勇;许婷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人脐带血是胎儿出生时脐带内及胎盘近胎儿一侧血管内的血液,富含干细胞和祖细胞,其中主要是造血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MSC).MSC是目前备受关注、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组织干细胞,与骨髓来源的MSC相似,但来源更充足、抗原性更低,能无创获取并规避伦理学困扰.本文就脐带血MSC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作者:程文广;罗高兴;吴军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大黄对烫伤大鼠胃肠激素变化的影响

    目的 了解严重烫伤大鼠早期血浆巾胃肠激素的变化及大黄对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8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烫伤对照组(40只,Ⅲ度烫伤后管饲蒸馏水)、烫伤治疗组(40只,Ⅲ度烫伤后管饲大黄水提液).于烫伤后6、12、24、48、72 h取大鼠腹腔静脉血,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胃动素(MTL)、P物质、血管活性肽(VIP)、生长抑素(ss)的含量. 结果 (1)正常对照组大鼠MTL和P物质分别为(198±28)、(61±10)ng/L;烫伤对照组明显下降,低值分别为(110±15)、(30±5)ng/L,而后缓慢上升,72 h达高峰,但仍未恢复正常(P<0.05);烫伤治疗组MTL和P物质下降趋势明显变缓,各时相点均高于烫伤对照组,伤后48 h已达正常水平,72 h分别为(232±32)、(73±11)n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2)止常对照组大鼠VIP和SS分别为(35±6)、(30±5)ng/L;烫伤对照组旱明显上升趋势,伤后6 h分别为(70±12)、(49±9)ng/L(P<0.01),而后缓慢下降但72 h时仍高于正常水平(P<0.05);烫伤治疗组VIP和SS上升趋势幅度较小,各时相点均低于烫伤对照组,48 h恢复至正常水平;VIP达高值的时间推迟至伤后12 h. 结论 大黄对严重烫伤大鼠早期血浆中胃肠激素的分泌和释放有明显的调控作用.

    作者:郭杏;谭美云;熊爱兵;郭力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对《烧伤感染术语及诊断标准的商榷》一文的意见

    2008年1月中旬,我们分别组织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烧伤科医师和浙江省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委员,对<中华烧伤杂志>007年第23卷第6期<烧伤感染术语及诊断标准的商榷>一文进行了讨论,形成以下意见.

    作者: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烧伤科;浙江省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 刊期: 2008年第02期

中华烧伤杂志

中华烧伤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