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直肌肌皮瓣修复左心前区放射性溃疡一例

张家平;蔚鹏;王明荣;蒲国士;李晓鲁;彭毅志

关键词:腹直肌, 肌皮瓣修复, 心前区, 乳腺癌根治术后, 放射性溃疡, 放射性治疗, 溃疡创面, 军医大学, 患者, 坏死组织, 瘢痕增生, 胸骨体, 诊断, 异味, 医院, 心脏, 收入, 烧伤, 面积, 肋骨
摘要:患者女,36岁,因左侧乳腺癌根治术后行放射性治疗致左心前区溃疡7年收入第三军医大学两南医院烧伤研究所.查体见患者左心前区溃疡创面面积为6.5 cm×5.0 cm,伤及胸肇全层,可见心脏搏动及部分胸骨体和第3、4肋骨缺如残端,创基无肉芽生长,残留坏死组织有异味,创周瘢痕增生(图1).诊断:左心前区放射性溃疡.
中华烧伤杂志相关文献
  • 280例老年烧伤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安全防范意识的增强,烧伤的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以往的资料显示,老年烧伤患者的发病率较高[1].为此,笔者统计分析了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和河南舞阳博爱医院烧伤科1999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住院的老年烧伤患者的情况,旨在了解其流行病学特征.

    作者:尚新志;唐乾利;张力;谢正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三羟基异黄酮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受体型酪氨酸蛋白激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的影响

    目的 了解5,7,4'-三羟基异黄酮(genistein)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SFb)内受体型酪氨酸蛋白激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TPK-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探讨genistein抑制瘢痕增生的分子机制. 方法体外分离培养HSFb,以不同浓度genistein(25、50、100μmol/L)处理细胞,再加入10 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刺激,用[γ-32P]腺苷三磷酸底物掺入法检测细胞TPK活性;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TPK-MAPK通路中主要信号蛋白分子c-Raf、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激酶(ME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p38 MAPK、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磷酸化蛋白的表达变化.以二甲亚砜溶剂处理的HSFb为对照组. 结果 25、50、100μmol/L genistein作用后,HSFb内TPK活性分别为(7.15±0.35)、(5.62±0.88)、(3.17±0.94)×105 pmol·min-1·mg-1,与对照组(8.92±0.28)×105 pmol·min-1·mg-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细胞内磷酸化c-Raf、MEK1/2、ERK1/2、p38蛋白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genistein各剂量组磷酸化JNK蛋白含量与对照组近似.在genistein预处理前提下,加入bFGF刺激的细胞内TPK活性及各信号蛋白的表达亦呈下降趋势. 结论 genistein可通过抑制细胞受体TPK信号转导途径影响HSFb的增殖与活化,主要信号通路可能为TPK→Raf→MEK→ERK/p38途径.

    作者:曹川;李世荣;戴霞;陈艳清;冯智;覃霞;赵云;吴军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答张晓宁读者

    通常认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MA)对亚胺培南天然耐药.但在实际工作中按照药物敏感判断标准,仍有2%~20%的细菌对亚胺培南敏感.细菌耐药主要与其产金属酶有关,很多人以为几乎所有的SMA都产金属酶,但我们用金属β内酰胺酶E试验法仅能检测到约44%的SMA菌株产金属酶.可能原因如下.

    作者:卓超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介绍一种瘢痕注射推进器

    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致密、坚硬,注射时用力较大.为了解决瘢痕药物注射的困难,笔者设计了一种方便、省力的注射推进器.临床应用效果较好,并取得了实用新型号利(专利号:200420065642.1).

    作者:岳长路;蔡景龙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优化抗生素联合应用的研究

    目的 了解环丙沙星、阿米卡星与抗铜绿假单胞菌的β内酰胺类药物体外联用的抗菌活性,优化抗生素治疗方案. 方法采用棋盘法设计,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上述抗生素不同组合对33株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的低抑菌浓度(MIC),判定联合效应,计算其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K/PD)参数. 结果阿米卡星与头孢他啶联用主要表现为协同作用,协同比率为57.6%;环丙沙星与头孢他啶、头孢毗肟、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罗培南联用以协同和相加作用为主.氨基糖苷类和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在PK/PD研究中,以血药浓度峰值(Cmax)/MIC为主要参数;β内酰胺类抗生素以血药浓度超过MIC的时间(T>MIC)为主要参数. 结论抗菌药物联用后,MIC显著降低,抗菌作用明显增强.所有抗生素的联用均以协同和相加作用为主,无拮抗作用.PK/PD研究,对制定合理给药方案、提高临床疗效具有晕要作用.

    作者:张丽华;王凌峰;孟昭彦;于庆萍;高柏青;巴特;王晓冬;马文慧;李跃宇;张军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微管干预剂对缺氧心肌细胞糖酵解途径关键酶的影响

    目的 了解微管干预剂对缺氧心肌细胞糖酵解途径关键酶的影响. 方法体外培养心肌细胞,分为单纯缺氧组、缺氧+微管解聚剂(秋水仙碱)组、缺氧+低浓度微管稳定剂组、缺氧+中浓度微管稳定剂组、缺氧+高浓度微管稳定剂组,后3组加入的微管稳定剂为紫杉醇,浓度分别为5、10、15 μmol/L.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微管形态学变化,检测细胞活力及己糖激酶、丙酮酸激酶、磷酸果糖激酶、乳酸脱氢酶的活性. 结果缺氧+微管解聚剂组和缺氧+高浓度微管稳定剂组心肌细胞微管结构破坏显著,细胞活力亦明显下降[缺氧1.0 h,2组细胞活力分别为(89.99±3.47)%、(84.56±6.61)%,明显低于单纯缺氧组(97.44±1.76)%(P<0.01)],前3种酶的活性亦明显降低;缺氧+低浓度微管稳定剂组前3种酶的活性与单纯缺氧组基本近似;缺氧+中浓度微管稳定剂组微管结构损伤显著轻于其他组,前3种酶的活性于缺氧6.0 h内高于单纯缺氧组.缺氧后各组乳酸脱氢酶活性升高. 结论适当浓度的微管稳定剂能明显减轻微管结构损伤,促使缺氧早期心肌细胞糖酵解酶活性增强.

    作者:滕苗;黄跃生;党永明;房亚东;张琼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腹部肌肉-筋膜皮瓣修复腕部严重电烧伤八例

    腕部电烧伤多导致神经、肌腱损伤和手部功能严重障碍,甚至手部坏死.2003年7月-2007年6月,笔者单位应用腹外斜肌-筋膜皮瓣和保留部分腹直肌的腹直肌-筋膜皮瓣治疗8例腕部严重电烧伤患者,效果较为满意.

    作者:赵耀华;夏成德;娄季鹤;牛希华;狄海萍;张红卫;曹平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关于《重症监护病房下呼吸道感染或定植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患者48例分析》的商榷

    <中华烧伤杂志>006年第22卷第2期刊登了<重症监护病房下呼吸道感染或定植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患者48例分析>一文[1],该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内容,文中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之处.

    作者:张晓宁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人脐带血是胎儿出生时脐带内及胎盘近胎儿一侧血管内的血液,富含干细胞和祖细胞,其中主要是造血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MSC).MSC是目前备受关注、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组织干细胞,与骨髓来源的MSC相似,但来源更充足、抗原性更低,能无创获取并规避伦理学困扰.本文就脐带血MSC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作者:程文广;罗高兴;吴军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成批高温黄磷烟雾吸入性损伤患者的救治

    1 临床资料2006年7月,笔者单位收治了一批因1400 ℃高温黄磷泄漏造成磷烧伤伴不同程度吸人性损伤患者7例,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19~38岁,烧伤总面积1%~30%TBSA,均为深Ⅱ度,4例有眼结膜烧伤.

    作者:潘文东;宋远林;陈永新;杨红兰;董丽;黄芳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双套血管桥式吻合修复足小腿Ⅳ度烧伤一例

    患者男,21岁,因一氧化碳中毒昏迷,右小腿接触炉壁约4 h致足跟、足底、小腿中下段等处Ⅳ度烧伤,伤后10 d收入笔者单位.伤后13 d(图1)行扩创探查术并覆盖生物敷料A(猪皮,威海华特保健品有限公司),术中见裸露创面为36 cm×20 cm,跟骨部分坏死,跟腱及腓骨长短肌肌腱、趾短屈肌、胫骨后肌腱、拇展肌部分坏死(图2).

    作者:赵耀华;夏成德;王福建;牛希华;黄红军;李强;王保健;娄季鹤;田社民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完整迷走神经刺激对大鼠全身炎性反应的影响

    目的 了解完整迷走神经刺激(IVNS)对大鼠全身炎性反应的影响. 方法以内毒素血症为全身炎性反应模型.将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A组[静脉注射内毒素/脂多糖(LPS)]、B组(切断迷走神经、注射LPS后对其远端行电刺激)、C组(注射LPS后行迷走神经干电刺激)、D组(除注射等量等渗盐水外,同C组处理)、E组(仅注射等量等渗盐水).于注射前及注射后2、4、6 h,观察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变化.每组取5只大鼠测定平均动脉压(MAP). 结果注射后10 min,前3组大鼠MAP值显著升高(P<0.05),以A组明显[(134.4±7.3)mm Hg,1 mm Hg=0.133 kPa,P<0.05];注射后30 min,前3组MAP值明显下降(P<0.05);注射后10 min~6 h,A组MAP值均明显低于B、c组(P<0.05).注射后2、4、6 h,B、C组血清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A组(P<0.05).注射后4、6 h,C组大鼠IL-10水平显著高于A、B组(P<0.05).结论 IVNS能稳定全身炎性反应时的血流动力学指征,并具有抗炎效应.

    作者:黄健;张年春;周健;杨志焕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烧伤后预防性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仍并发破伤风一例

    患者男,35岁,火焰烧伤总面积85%,其中深Ⅱ度60%、Ⅲ度25%TBSA.创面分布于面部、躯干及四肢.患者入院后预防性肌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1500 U,并给予抗休克、手术、换药等治疗,病情相对平稳.伤后第11天患者开始出现持续高热(稽留型),体温40.0 ℃左右,意识清楚,偶有谵语;实验室检查:白细胞20×109/L,血小板和红细胞在正常范围内.

    作者:张军;胡大海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腹直肌肌皮瓣修复左心前区放射性溃疡一例

    患者女,36岁,因左侧乳腺癌根治术后行放射性治疗致左心前区溃疡7年收入第三军医大学两南医院烧伤研究所.查体见患者左心前区溃疡创面面积为6.5 cm×5.0 cm,伤及胸肇全层,可见心脏搏动及部分胸骨体和第3、4肋骨缺如残端,创基无肉芽生长,残留坏死组织有异味,创周瘢痕增生(图1).诊断:左心前区放射性溃疡.

    作者:张家平;蔚鹏;王明荣;蒲国士;李晓鲁;彭毅志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复合溶葡萄球菌酶治疗烧伤创面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在烧伤后期各种创面感染中,MRSA占多数[1].由于MRSA呈多重耐药性,菌株的增加已成为医院感染控制的难题[2].在烧伤治疗中,残余创面一旦发生MRSA感染,其治疗难度较大.

    作者:李松谋;吴海东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不同程度烧伤患者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的变化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一种由肾脏产生的糖蛋白类激素,能刺激红系细胞增殖、分化及成熟[1].EPO的生成与缺氧、贫血、应激时相关激素分泌的变化等冈素密切相关.研究表明,大鼠烧伤后EPO水平随烧伤程度的不同而异[2].为探讨不同程度烧伤患者血清EPO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笔者进行了如下研究.

    作者:翁志勇;付晋凤;丁若虹;韩斌;谢正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严重烧伤患者抗生素治疗时血浆内毒素水平的变化

    目的 了解抗生素治疗过程中,严重烧伤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的变化. 方法选择50例烧伤面积大于30%TBSA的患者,分别应用临床上常见抗生素[分为奈替米星、头孢哌酮、头孢他啶、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业胺培南)组]常规治疗.采用偶氮基质显色法,检测抗生素治疗前后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 结果奈替米星、头孢哌酮和头孢他啶组患者给药后,血浆内毒素水平有不同程度升高.其中头孢哌酮组先升高后下降,用药后第1、2天明显高于第3、5、7天(P<0.05),同时明显高于亚胺培南组(P<0.05).头孢他啶组用药后第5天内毒素水平达高峰(0.398±0.172)EU/mL,明显高于用药前[(0.251±0.142)EU/mL,P<0.05],也明显高于奈替米星组、头孢哌酮组和亚胺培南组(P<0.05).亚胺培南组用药后第1、2天血浆内毒素水平明显低于用药前. 结论不同抗生素治疗严重烧伤患者可诱导不等量的内毒素释放,临床用药应注意药物本身对内毒素水平的影响.

    作者:王顺宾;陈晓东;吴伯瑜;江琼;杨际慧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对《烧伤感染术语及诊断标准的商榷》一文的意见

    2008年1月中旬,我们分别组织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烧伤科医师和浙江省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委员,对<中华烧伤杂志>007年第23卷第6期<烧伤感染术语及诊断标准的商榷>一文进行了讨论,形成以下意见.

    作者: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烧伤科;浙江省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浅谈临床防治烧伤感染对策

    迄今为止,引起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由感染引发的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作者:柴家科;盛志勇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六例小儿严重烧伤后腹腔间隙综合征的治疗

    1 临床资料本组患儿6例,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3.2±1.5)岁,烧伤总面积28%~60%[(35±18)%],Ⅲ度1%~21%[(8±4)%]TBSA,入院时间为伤后12~76 h[(21±32)h].入院前患儿均曾大量饮用白开水,因入院时间较迟,入院后均进行延迟复苏.

    作者:邹勇;刘兵;唐小勇;郑轲;刘容珍 刊期: 2008年第02期

中华烧伤杂志

中华烧伤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