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手部热压伤八例

赵耀华;魏莹;邓海涛;牛希华;徐丽红;沈耀明;黄伟琪

关键词:负压封闭引流, 术治疗, 手部, 热压伤, 组织损伤, 引流治疗, 急诊切痂, 功能恢复, 机械力, 复合伤, 特点, 热力, 疗程, 截指, 患者
摘要:手部热压伤是由热力和机械力所致的复合伤,具有组织损伤重、功能恢复差、疗程长、截指率高等特点.2008年10月-2009年5月,笔者单位对8例手部热压伤患者施行急诊切痂后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取得较好效果.
中华烧伤杂志相关文献
  • 血脉相承的记忆

    10年前,我刚刚跨入烧伤医学的门槛.这是一个浩瀚的知识海洋,我尝试着去做一块海绵,不断在汲取中成长.临床、科研、教学,在成长道路中总有很多方向,该如何选择把握并凝练,我确实有过深深的迷惘.

    作者:李晓鲁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我的良师益友

    我是一名从事烧伤医学专业仅10年的基层医务工作者.所在医院地处偏远的青藏高原,交通、信息相对闭塞,医疗水平同国内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记得刚接触烧伤患者时,一系列问题摆在我面前,烧伤专业虽然单一,但所涉及的学科却纷繁复杂,涵盖临床各科及基础医学的方方面面.

    作者:杨俊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那份不解缘

    2009年<中华烧伤杂志>已走过10周年的漫漫长路.回顾这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我们每位从事烧伤专业的医务人员都心情激动、思绪万千.<中华烧伤杂志>的10年,是我国几代烧伤专业人士辛勤努力、日夜耕耘的结果.它凝聚着我国烧伤专业的巨大成就,不但在国内,而且在国际上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不仅是我国烧伤专业的成就,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作者:张林清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多种组织瓣修复小儿足部深度组织缺损一例

    患儿男,1岁9个月.因左股骨干骨折在当地医院采用悬吊捆绑牵引复位致双足皮肤坏死,伤后20余日在淮北市人民医院骨科行坏死皮肤清创术,术后17 d因左足背、足跟软组织缺损,肌腱坏死,跟骨外露转入我科.患儿左大腿夹板固定.足背肉芽创面7 cm ×5 cm,拇长伸肌腱、胫骨前肌肌腱外露坏死3 cm,左足跟部肉芽创面5 cm×4 cm,中央有3cm ×2 cm的跟骨外露,创面有少量淡黄色脓性分泌物,创周无明显炎性反应.创面分泌物培养结果为表皮葡萄球菌.

    作者:张艳敏;宁金龙;左宗宝;朱飞;朱静;李小静;黄斌;刘超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三氯乙烯烧伤中毒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救治体会

    患者男,32岁,不慎掉入蓄有体积分数25%三氯乙烯(约90℃)的池中约1 min,致头面颈、躯干及四肢烧伤.伤后患者即出现嗜睡、恶心、呕吐等症状,伤后1 h在当地医院行液体复苏等治疗.伤后5 h患者出现昏迷,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尿量逐渐减少,血肌酐和血尿素氮逐渐增高.伤后26 h转入笔者单位.

    作者:李志清;黄磊;邱学文;王甲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患者关注更换敷料时伤口是否疼痛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一棵树的十年

    1999年/一颗种子/播撒在祖国的西南/这/是中国烧伤医学/发展的必然从此/这里成为烧伤医学力量的集结地/前辈们/用心血浇灌这棵幼苗/编委们/用汗水滋养这棵幼苗/而/学者们/则用求知呵护这棵幼苗

    作者:李晓鲁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应用扩张后皮瓣修复乳房下部瘢痕

    目的 探寻乳房下部瘢痕挛缩的较佳治疗方法. 方法 对2000年7月-2007年7月笔者单位收治的9例乳房下部瘢痕挛缩女性患者,行乳房周围皮肤扩张术.扩张器埋置切口多选择在乳房下部瘢痕处,置入部位以乳房周围侧胸部、胸部中央剑突附近为佳,且侧胸部置入时尽量使扩张器位置向上,与乳房上级水平齐平.扩张器埋置层次在深筋膜下及腺体表面.Ⅱ期充分松解挛缩的瘢痕,使腺体及乳房恢复正常解剖位置,将扩张后皮瓣设计成直接推进或易位皮瓣修复缺损,或直接拉拢缝合封闭创面. 结果 除1例患者皮瓣尖端4.0 cm×3.0 cm范围发生血运障碍,经植皮后创面愈合外,其余8例皮瓣均成活,创面愈合;所有患者乳晕、乳头均恢复正常解剖位置.其中3例6个月~2年后复诊,效果满意. 结论 应用扩张后皮瓣修复乳房下部瘢痕挛缩,效果良好.

    作者:马显杰;彭湃;郑岩;郭树忠;韩岩;鲁开化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_3与创面愈合及瘢痕形成关系研究进展

    GF-B是指能调节细胞增殖、分化、细胞间基质蛋白表达的一类多功能细胞生长因子,其特征性表现是能可逆地抑制多种细胞的生长增殖.TGF-β至少有6种亚型,各亚型之间有64%~82%的同源性.

    作者:李明勇;邱林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成体大鼠心肌细胞微管解聚对线粒体分布及能量代谢的影响

    目的 了解成体大鼠心肌细胞微管解聚对线粒体分布、线粒体活性及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 方法 分离培养成体SD大鼠及SD大鼠乳鼠心肌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大(乳)鼠对照组(常规培养,不加任何刺激因素)、大(乳)鼠微管解聚剂组(用含终浓度8μmol/L秋水仙碱的培养液培养,作用30 min).(1)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和乳鼠心肌细胞聚合态β微管蛋白表达量.(2)取2组大鼠心肌细胞,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色素c表达量;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细胞聚合态β微管蛋白、电压依赖型阴离子通道(VDAC)分布情况;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细胞线粒体内膜电位;噻唑蓝法测量细胞活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细胞ATP、腺苷二磷酸(ADP)、腺苷一磷酸(AMP)含量及能荷. 结果 (1)聚合态β微管蛋白表达量:大鼠微管解聚剂组为0.52±0.07,较大鼠对照组1.25±0.12明显减少(F=31.002,P=0.000);乳鼠微管解聚剂组为0.76±0.12,较乳鼠对照组1.11±0.24显著减少(F=31.002,P=0.000),但明显高于大鼠微管解聚剂组(F=31.002,P=0.009).(2)细胞色素c表达量:大鼠对照组为0.26±0.03,明显低于大鼠微管解聚剂组(1.55±0.13,t=-24.056,P=0.000).(3)免疫荧光染色:大鼠对照组心肌细胞微管多呈线性管状、与心肌纤维平行分布;VDAC着色显示线粒体呈颗粒状与微管同向分布.大鼠微管解聚剂组微管正常排列规律被破坏,表现为免疫荧光强度减弱,微管结构不清晰、连续性丧失、粗糙;线粒体分布散乱.(4)线粒体内膜电位:大鼠对照组荧光强度为1288±84,明显高于大鼠微管解聚剂组(331±27,t=26.508,P=0.000).(5)细胞活性:大鼠对照组吸光度值为1.75±0.11;大鼠微管解聚剂组为0.81±0.07,较前者明显降低(t=17.348,P=0.000).(6)能量代谢:与大鼠对照组比较,大鼠微管解聚剂组心肌细胞ATP含量下降,ADP、AMP含量上升,ATP/ADP值与能荷均降低. 结论 在正常成体大鼠心肌细胞内,微管与线粒体分布方向一致.微管解聚后心肌细胞线粒体排列紊乱,细胞色素c从线粒体漏出,线粒体内膜电位下降、能量供应降低,细胞活性下降.

    作者:党永明;房亚东;胡炯宇;张家平;宋华培;张一鸣;张琼;黄跃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拓宽专业领域,引领学科发展,加强杂志实用功能

    1999年12月,笔者借赴渝参加创伤学术会议之机,前去拜见德高望重的肖光夏教授.作为<中华烧伤杂志>的主要创建者和首届总编辑,肖教授介绍了杂志的申办历程和获批后的筹备情况,并告知2000年2月<中华烧伤杂志>将正式出版发行.

    作者:宋国栋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手部电烧伤的皮瓣修复

    目的 总结用皮瓣修复手部电烧伤创面的经验与不足,以期不断完善. 方法 收集整理2000年1月-2006年12月武汉市第三医院暨武汉大学同仁医院烧伤研究所收治的425例手部电烧伤患者资料,统计分析其治疗概况及结果,归纳总结行皮瓣移植术患者的皮瓣类型、术后并发症及存在的问题.根据皮瓣修复手术时机,将患者分为受伤7 d内手术组和受伤7 d后手术组,比较2组患者皮瓣成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425例患者中,348例行手术治疗占90.2%,其中209例行不同类型皮瓣移植共248例次,包括远位带蒂皮瓣202例次占81.5%、局部皮瓣19例次占7.7%、游离皮瓣12例次占4.8%、其他类型组织瓣15例次占6.0%.5例因皮瓣撕脱或坏死改用其他方法治疗.8例皮瓣远端少许坏死,经换药或补植小皮片后愈合.其余皮瓣均完全成活,创面一次修复,功能及外观较满意.受伤7 d内手术组(170例次)和受伤7 d后手术组(78例次)患者,皮瓣成活率分别为98.8%(168/170)及96.2%(75/78),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6%(18/170)及12.8%(10/78),两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0.81、0.27,P值均大于0.05). 结论 可用于修复手部电烧伤创面的皮瓣类型较多.合理选择和设计皮瓣、提高操作的熟练程度及术后正确观察与处理,是取得良好疗效的重要环节.

    作者:谢卫国;王德运;刘杰峰;龙忠恒;李进;蒋梅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重视烧伤并发症的防治与研究

    烧伤并发症的防治贯穿于烧伤治疗始终.我国烧伤医学在几十年的发展中,非常重视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对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进行了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

    作者:张国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十年磨剑谋发展

    时光飞逝,倏忽十载,<中华烧伤杂志>自2000年创刊至今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回顾过去的10年,<中华烧伤杂志>在促进学术交流和学科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1999年从<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分刊后,于12月迅即成立了第一届编辑委员会(挂靠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2000年2月<中华烧伤杂志>第1期如期出版(64页双月刊).

    作者:黄跃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杂志伴我行

    1997年8月,我院因工作需要拟建立烧伤整形科,我有幸被派往济南的上级医院进修学习烧伤整形专业.1年后,医院成立烧伤整形科,我被任命为科主任.但1年的进修学习,只学到了本专业的皮毛,临床工作中需请教上级医院烧伤专家的问题也不是三天两天就能解决的,需要大量的临床实践经验指导.

    作者:王忠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一类期刊入选始末

    转眼间,<中华烧伤杂志>创刊已经10年了!回想1998年国家为了整合学科优势,以与国外一流大学相媲美,首先在浙江大学进行四校合一的创举.学科的合并涉及许多问题,在磨合中前进,又在前进中磨合.

    作者:韩春茂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十年方起步来日见成长

    直到走进会议室坐定,我才明白议题是组建<中华烧伤杂志>编辑部.就这样,1999年底,我开始面对新的专业和新的挑战.感动,从那时起延至今日.通常一本刊物正式发行前都有试刊期,长则数年.

    作者:王旭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用阴囊足底自体皮修复特重度烧伤皮源奇缺创面三例

    1 临床资料男性患者3例.烧伤总面积96%~98%,其中Ⅲ度75%~85%TBSA.致伤原因:火焰烧伤2例、化学烧伤1例.均为头部深度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仅在阴囊、下腹部阴毛区、足底(足心及足跟)和脚趾部存有正常皮肤.

    作者:李志清;王甲汉;邱学文;黄磊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只因路上有你

    2000年,<中华烧伤杂志>从<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分刊,至今它刊载了许多烧伤专业的新技术、新经验,内容丰富多彩.我从中汲取知识营养,深受启迪.杂志伴随并引领着我在烧伤整形临床一线工作和成长……望着书橱中那透着诱人的紫玫瑰色,仿佛散发着紫罗兰芳香的一本本<中华烧伤杂志>,我不由得升起感激之情.

    作者:雷晋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我们共同走过

    <中华烧伤杂志>是我国烧伤学科权威刊物.她记录了我国烧伤医学事业发展的历程,凝聚了烧伤学术界几代人(专家学者、编辑人员)的智慧、心血和劳动,也寄托了烧伤界同仁的希望.难忘老一辈的谆谆教导,喜看年青一代在成长进步.

    作者:王玉莲 刊期: 2010年第01期

中华烧伤杂志

中华烧伤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