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愚;罗勤;王旭
1 临床资料将2009年9月-2010年9月在我科康复医学中心接受康复治疗的97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3岁者36例、4~6岁者36例、7~12岁者25例,均为烧伤创面愈合后接受康复治疗的患儿,上肢均有不同程度的瘢痕挛缩.2 治疗方法患儿入院后接受音乐治疗.音乐治疗方式分为击鼓疗法、体感音波治疗、单纯播放乐曲.击鼓疗法所使用的乐器主要为非洲鼓、手鼓、小鼓、民族鼓、手铃、沙锤等.
作者:曹卫红;蒋玉洁;张丹丹;吴俊;闫愿愿;苏传秋;朱光绪 刊期: 2011年第05期
严重组织缺损创面在烧伤科主要见于电击、热力挤压等毁损性强、作用时间长的因素所致损伤,多属Ⅳ度烧伤,清创后可见大量软组织缺损,甚至出现神经、肌腱及骨骼等深部组织外露.部分组织坏死呈渐进性,彻底清创较困难.在单纯植皮或皮瓣转移治疗过程中,常因清创不彻底发生感染、坏死组织积聚等,导致皮片或皮瓣坏死,往往需多次手术,治疗周期长、费用高,增加患者痛苦.VSD技术现已被应用于多种慢性难治性创面的治疗,并取得良好效果,但在烧伤创面中的应用近年来才得到关注[1].2008年1月-2009年12月,笔者采用VSD技术综合治疗37例烧伤患者严重组织缺损创面,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叶扬;李罡;林伟华;孙敬恩;米兰;王仁坤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经颅高压电烧伤对大鼠肠系膜微血管内白细胞流变行为的影响,以及乌司他丁(UTI)对其的干预作用.方法 将45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伤组、电伤组和治疗组,每组15只.电伤组和治疗组大鼠均用调压器及实验变压器制成高压电烧伤模型;假伤组大鼠接相同装置但不通电,致假伤.假伤组和电伤组伤后2 min内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 mL,治疗组于伤后2 min内按2×104 U/kg腹腔注射UTI 2 mL.用布氏显微镜及微循环图像分析系统观测3组大鼠伤前15 min及伤后5 min、lh、2h、4h、8h肠系膜微血管内滚动白细胞数、白细胞滚动速度、白细胞黏附数、白细胞-内皮细胞接触时间(TLECT).对实验数据行t检验.结果 (1)微静脉滚动白细胞数:电伤组和治疗组大鼠伤后各时相点滚动白细胞数较伤前增多,伤后5 min分别剧增至(51.4±3 2)、(24.6±1 9)个/min,多于假伤组的(1 1±0 7)个/min(t值分别为59 28、44.99,P值均小于0.05);治疗组伤后各时相点滚动白细胞数均少于电伤组,伤后5 min组间比较,t=27.97,P <0.05.(2)微静脉白细胞滚动速度:电伤组和治疗组伤后各时相点白细胞滚动速度较伤前下降,伤后5 min慢,分别为(90±9)、(175±13) μm/s,均慢于假伤组的(277±12) μm/s(t值分别为47 97、21.59,P值均小于0 05);治疗组伤后各时相点白细胞滚动速度均快于电伤组,伤后5 min组间比较,t=20.55,P<0 05.(3)微静脉白细胞黏附数:电伤组和治疗组伤后各时相点白细胞黏附数较伤前增多,伤后5 min即达每100微米血管(23.27±3.20)、(5.80±1.61)个,均多于假伤组的每100微米血管0个(t值分别为28.16、13 95,P值均小于0.05);治疗组伤后各时相点白细胞黏附数少于电伤组,伤后5 min组间比较,t=18.89,P<0.05.(4)微静脉TLECT:电伤组和治疗组伤后各时相点TLECT较伤前增高,伤后5 min即达(14.45±1.99)、( 3.66±0 96) s/min,均多于假伤组的0 s/min(t值分别为28.12、14 77,P值均小于0 05),治疗组伤后各时相点TLECT低于电伤组,伤后5 min组间比较,t=18.91,P<0.05.(5)3组大鼠伤前及伤后微动脉、毛细血管血流中,均未见白细胞滚动或者贴壁黏附.结论 经颅高压电烧伤可导致大鼠肠系膜微静脉白细胞流变行为异常,UTI对此有明显改善作用.
作者:张庆富;周慧敏;王车江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海南省烧伤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收集并分析海南省6家烧伤救治单位2002年1月-2009年12月6099例烧伤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致伤原因、致伤部位、烧伤总面积、入院前合并症或并发症、入院时间、住院时间、病死率、住院患者数与入院当月平均气温及入院月份的关系、参加医疗保险情况.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结果 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1∶1.0,13岁以下患儿的数量多(57 2%,3488/6099).热液烫伤(71 5%,4358/6099)和火焰烧伤(17 9%,1092/6099)为主要的致伤原因.患者以多个部位烧伤为主,占60.7% (3705/6099);单个致伤部位以下肢烧伤常见,占17.1% (1042/6099).烧伤总面积小于或等于10% TBSA者占67.4% (4108/6099),烧伤总面积超过50% TBSA者仅占2.0% (121/6099).703例患者入院前存在并发症或合并症,占11.5%,其中60岁以上老年患者发生率高(18 5%,48/260),小于1岁的患儿发生率低(8 0%,32/398).患者入院时间为伤后10 min ~90 d,住院时间为1~375 d,26例在住院期间死亡占0 4%.月平均气温较高时(6~8月)19~59岁烧伤住院患者增多,小于或等于13岁烧伤住院患儿数量无明显季节性变化.2002-2005年烧伤住院患者中参加医疗保险者占10.9% (66/603) ~ 19.5%( 121/619),2007-2009年该比例升至46.0% (372/808)~79.1%(869/1098).结论 海南省烧伤住院患者以热液烫伤为主;高气温月份中青年烧伤患者住院数增多,烧伤患儿住院数无明显季节性变化;住院患者数与其中参加医疗保险患者数均呈逐年增加趋势.
作者:潘云川;黄惠民;陈斐;陈建设;胡勇;麦兴进;孙羽;全艺;梁尊鸿;徐家钦;王君 刊期: 2011年第05期
1 临床资料与治疗方法2010年6-8月笔者单位治疗了5例特重度烧伤后期并发高钙血症的患者,其中男2例、女3例,年龄20 ~45(32±14)岁,均为火焰烧伤,烧伤总面积(85±12)%、其中Ⅲ度达(75±15)%TBSA,入院时患者均无器质性病变.入院后患者均行治疗性气管切开,常规补液抗休克,平衡液与血浆体积比约为1∶1,适当补充全血,患者休克期度过平稳.
作者:吴海霞;顾在秋;黄崇根;丁羚涛 刊期: 2011年第05期
深Ⅱ度烧伤创面坏死组织的存在是导致创面进行性加深及体内一系列病理生理性改变的根源,应用手术方法早期去除坏死组织并有效覆盖创面,是救治深Ⅱ度烧伤的主要手段[1].2008年7月-2010年6月,笔者单位应用早期薄层削痂联合VSD技术治疗深Ⅱ度烧伤创面,效果令人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兵;李巍;李峥;何小龙;高兵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大黄对严重烧伤患者胃肠动力及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方法 选择太钢总医院2009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30例严重烧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4例、治疗组16例.所有患者均于伤后48 h内入院,入院后6h内留置鼻胃管.治疗组患者入院后6h开始鼻饲大黄10 g,3次/d,并口服L-谷氨酰胺颗粒5 g,3次/d;入院后24 h开始进行肠内营养.对照组患者不使用大黄,其余各项营养支持治疗措施(口服L-谷氨酰胺颗粒、给予肠内营养)均与治疗组相同.观察2组患者用药后腹胀、对肠内营养的耐受、24 h肠鸣音恢复、排便等胃肠功能一般情况.于2组患者伤后3、7、14d清晨取静脉血分离血清,放射免疫法测定胃泌素水平,ELISA法测定胃动素水平,鲎试剂动态浊度法测定内毒素水平,酶学分光光度法测定二胺氧化酶活性.计数资料数据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数据采用t检验.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的腹胀发生例数较少(x2=4 84,P =0.025),对肠内营养耐受例数及24 h肠鸣音恢复例数较多(x2=5.01,P=0 031;x2=4 84,P =0.028),排便时间明显提前,排便次数增加,大便较软.治疗组患者伤后3、7、14d血清胃泌素水平分别为(92±26)、(95±16)、(98±18) ng/L,均高于对照组[(80±15)、( 75±17)、(79 ±13) ng/L,t值分别为15.352、22.951、19.263,P值均小于0.01].治疗组伤后3、7、14 d血清胃动素水平分别为(246±80)、(299±76)、(300±1 00) ng/L,明显高于对照组[(189±44)、( 203±64)、(200±67) ng/L,t值各为14.173、19.294、26.298,P值均小于0 01].治疗组伤后3、7、14d血清内毒素水平分别为(0.398±0 035)、(0.373±0 005)、(0.238±0 019) EU/mL,均低于对照组[(0.493±0.043)、(0.501±0.045)、(0.423±0.099)EU/mL,t值分别为6 213、9.153、15.134,P<0.05或P<0.01].治疗组伤后3、7d血清二胺氧化酶活性分别为(3 0±0 4)、(2 9±0.5)U/mL,均低于对照组[(3 9±0 5)、(3 6±0.6)U/mL,t值分别3 982、4 236,P值均小于0.05];伤后14d2组水平接近(t =1.762,P>0 05).结论 大黄能增加烧伤患者胃肠激素水平-促进其胃肠动力恢复,从而保护患者胃肠黏膜屏障功能.
作者:孟艳斌;雷晋;郝振明;曾润林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胰高血糖素样肽l( GLP-1)对骨骼肌成肌细胞增殖的调控作用及其信号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骨骼肌成肌细胞株L6,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1)对照组,培养液中除常规成分外不再添加其他物质;(2)GLP-1组,培养液中加入终浓度10 nmol/L的GLP-1;(3)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抑制剂组,培养液中加人终浓度为50 nmol/L的PI3K特异性抑制剂渥曼青霉素;(4) GLP-1 +PI3K抑制剂组,培养液中加入终浓度10 nmol/L的GLP-1和终浓度50 nmol/L的渥曼青霉素.各组细胞接受上述处理后分别继续培养24、48、72 h,采用噻唑蓝法测定细胞增殖活性(结果用吸光度值表示);继续培养24 h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细胞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磷酸化(p-)蛋白激酶B(Akt)、p-PI3K的蛋白表达水平.对实验数据行方差分析.结果 (1) GLP-1组细胞接受处理后48、72 h,增殖活性分别为0 660±0.120、0 870±0 24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0.530±0 060、0.700±0 100,F值分别为5.46、5 90,P <0.05或P<0.01).PI3K抑制剂组各时相点增殖活性均低于对照组.GLP-1+PI3K抑制剂组处理48、72 h,细胞增殖活性分别为0 510±0.080、0 740±0.160,与GLP-1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 46、5 90,P<0.05或P<0.01).(2)处理后24 h,GLP-1组S期细胞百分比为(15.7±0.4)%,显著高于对照组[(13.6±0.6)%]和GLP-1+ PI3K抑制剂组[(10 1±0 6)%];PI3K抑制剂组S期细胞百分比为(6 8±1.2)%,明显低于对照组.以上各项比较F值均为15 39,P值均小于0.01.(3)处理后24 h,GLP-1组细胞PCNA增殖指数为(51.24±1 18)%,显著高于对照组[(36.72±1.56)%]和GLP-1+ P13K抑制剂组[(25.90±1.22)%];PI3K抑制剂组PCNA增殖指数为(21.70±0.09)%,明显低于对照组.以上各项比较F值均为783 80,P值均小于0 05.(4)处理后24 h,GLP-1组细胞p-Akt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余3组,PI3K抑制剂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以上各项比较F值均为94.43,P值均小于0 01.GLP-1组、GLP-1+ PI3K抑制剂组p-PI3K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接近(F值均为20 94,P值均大于0.05),PI3K抑制剂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F=20.94,P <0.05).结论 GLP-1可直接作用于骨骼肌成肌细胞,通过加速细胞周期进程,增加DNA合成,促进细胞增殖.该作用与PI3 K/Akt信号途径密切相关.
作者:申传安;柴家科;马丽;海恒林;张琳 刊期: 2011年第05期
1 对象与方法1.1 临床资料笔者单位2008年9月-2010年8月收治74例中度及其以上严重程度烧伤患者,其中男63例、女11例,年龄(36±14)岁,均为伤后24 h内入院且排除伤前有慢性肝病、曾接触有机磷、严重感染、肝脏创伤等疾病或情况.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中度烧伤组25例,烧伤总面积(18.1±2.3)%,其中Ⅲ度(5.0±2.8)%TBSA;重度烧伤组24例,烧伤总面积(36.6±6.5)%,其中Ⅲ度面积为(12.1±6.3)%TBSA;特重度烧伤组25例,烧伤总面积为(71.7±9.3)%,其中Ⅲ度(42.7±10.6)%TBSA.3组患者年龄、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值、x2值分别为1.962、1.426,P值均大于0.05).
作者:刘利平;张元海;蒋瑞明;叶春江;倪良方 刊期: 2011年第05期
据国外报道,手术、烧伤和多发伤等应激状态患者血浆肉碱水平降低[1].而国内研究表明肝硬化患者手术后肉碱排出量减少,血浆肉碱水平升高[2].严重烧伤患者肉碱水平变化情况国内鲜见报道.在对严重烧伤患者进行肠外营养治疗时,脂肪乳剂是双能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营养素.长链脂肪酸代谢过程中β氧化必须有肉碱参与,长期进行肠外营养治疗的患者需补充肉碱[3].本研究观察严重烧伤患者伤后早期血清肉碱水平的变化及其对血脂代谢的影响.
作者:梁彦辉;王玉莲;刘群;冯世海;贾享成;付建荣;闫峻 刊期: 2011年第05期
2011年6月10-14日,由《中华烧伤杂志》编辑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以下简称“烧伤分会”)共同举办的第八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在太原市顺利召开.大会特邀知名专家与参会代表一道,围绕“再生医学与转化医学”的主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我国的再生医学研究发展迅速,研究成果数量紧跟美国、德国、日本和英国,居世界第5位.
作者:莫愚;罗勤;王旭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笔者阅读了编辑部转发的梁钢医师的文章——《对〈桡动脉腕上皮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烧伤创面〉一文的商榷》(以下简称《商榷》),感谢同道对原文的关注和探讨,现就《商榷》中提出的学术问题作如下答复.关于原文文题与文中内容不符的问题.首先需明确何谓“桡动脉腕上皮支”.
作者:张晓启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肠三叶因子(ITF)和黏蛋白对烧伤血清所致肠上皮细胞免疫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 (1)体外培养大鼠小肠上皮细胞株IEC-6,根据培养液添加物质不同,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细胞分为5组:①正常对照组,培养液中含10%(指体积分数,下同)小牛血清;②烧伤对照组,培养液含10%烧伤血清;③ITF+烧伤血清组,培养液含10%烧伤血清及终浓度25μg/mL ITF;④黏蛋白+烧伤血清组,培养液含10%烧伤血清及终浓度250 μg/mL黏蛋白;⑤ITF+黏蛋白+烧伤血清组,培养液含10%烧伤血清及终浓度25 μg/mL ITF、250 μg/mL黏蛋白.向各组细胞加入上述培养液的同时,加入大肠杆菌菌液(1×108 CFU/mL,200 μL).继续培养15 min、30 min、1h、2h、3h后,行瑞氏-吉姆萨染色,于显微镜下观察并统计黏附在细胞上的细菌数;采用锥虫蓝染色法观察并统计细胞存活率.每组每时相点样本数均为20.(2)将IEC-6细胞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烧伤对照组、ITF+烧伤血清组、黏蛋白+烧伤血清组、ITF+黏蛋白+烧伤血清组,分别同前加入相应的培养液(不加菌液)培养3、6、12、24、48 h.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各时相点培养上清液中TNF-α、IL-6和IL-8 含量,每组每时相点样本数均为6.对实验数据行t检验.结果 (1)烧伤对照组细胞各时相点细菌黏附数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多(t值为2.947 ~8.149,P值均小于0.01).与烧伤对照组比较,其余3个烧伤血清组在加菌后多数时相点细菌黏附的数量明显偏少(t值为-4.733~-2.180,P<0 05或P <0.01).烧伤对照组细胞各时相点存活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明显降低(t值为-4.126~-2 363,P值均小于0 05).ITF+烧伤血清组、黏蛋白+烧伤血清组细胞存活率在部分时相点明显高于烧伤对照组(t值为2.120~3.423,P<0.05或P<0.01).ITF+黏蛋白+烧伤血清组细胞存活率加菌后15 min为(96.7±2 4)%,明显高于ITF+烧伤血清组[(94 5±3 1)%,t=2.507,P<0.05];在3h时为(84.0±6 7)%,明显高于黏蛋白+烧伤血清组[(77 1±8 2)%,t=2.934,P<0.01].(2)ITF+黏蛋白+烧伤血清组培养6、12、24、48 h,TNF-α含量均低于其余3组(t值为-6.914 ~ -2.889,P<0.05或P<0.0i).ITF+黏蛋白+烧伤血清组IL-6含量在部分时相点明显低于其余3组(t值为-7.657~-2.580,P<0.05或P<0.01).ITF+黏蛋白+烧伤血清组在培养6、12、24、48 h IL-8含量明显低于烧伤对照组和黏蛋白+烧伤血清组(t值为-8.802 ~ -3.640,P值均小于0.01);在培养12、24 h明显低于ITF+烧伤血清组(t值分别为-2.786、-2.740,P值均小于0.05).结论 ITF能维护肠上皮细胞功能,抵御细菌黏附,降低细胞死亡率,同时能维护细胞免疫稳态,减少炎症介质释放;ITF与黏蛋白联用效果更明显.
作者:吴修文;王焕;万千雪;金星;孙勇;吴丹;曹俊杰;彭曦 刊期: 2011年第05期
1 临床资料笔者单位2009年6月-2010年10月共收治12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10例、女2例,年龄17 ~ 42岁,平均28岁.致伤原因:电击伤5例、热压伤2例、摩擦伤2例、慢性创面3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骨及肌腱外露.缺损面积为4 cm×4 cm~10 cm×6 cm.2 手术方法在外踝上5cm处用超声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探测,确定外踝上皮瓣的腓动脉穿支穿出点,以此点为皮瓣的旋转点;在腓骨中点至外踝,从胫骨嵴到腓骨后缘的范围内根据拟修复缺损面积标记出皮瓣切取范围.皮瓣长和宽均应较缺损处长1 cm(该皮瓣大可切取面积为13 cm×8 cm).
作者:赵永健;刘群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烧伤血清所致肠上皮细胞增殖、移行能力的变化,以及联合应用肠三叶因子(ITF)和黏蛋白对其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小肠上皮细胞株IEC-6传代培养,按照随机数字袁法分为正常对照组、烧伤血清组、ITF+烧伤血清组、黏蛋白+烧伤血清组和ITF+黏蛋白+烧伤血清组,均采用DMEM培养液培养,其内分别添加体积分数10%小牛血清、体积分数10%烧伤大鼠血清、25 μg/mL ITF和体积分数10%烧伤大鼠血清、250 μg/mL黏蛋白和体积分数10%烧伤大鼠血清以及联合使用上述剂量ITF、黏蛋白和烧伤大鼠血清.处理后0~4d观察细胞增殖能力;划痕实验后12、24、36、48、72 h观察细胞移行情况;Transwell法(细胞置于上室、培养液加入下室)培养4、6、8、10、12 h,观察细胞变形能力,以下室内细胞计数表示.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 (1)细胞增殖能力.处理后1~4d烧伤血清组细胞数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t值为-16.569 ~ - 2.613.P<0.05或P<0.01).ITF+烧伤血清组和黏蛋白+烧伤血清组细胞数量与烧伤血清组接近(t值分别为0.037~0 740、0.116~0.429,P值均大于0 05);处理后2d,ITF+黏蛋白+烧伤血清组细胞数量明显高于烧伤血清组(t =6.484,P<0.01)、ITF+烧伤血清组(t =3.838,P<0.01).(2)细胞移行能力.烧伤血清组划痕后各时相点细胞移行距离均远远短于正常对照组(t值为-37.594~ -6.727,P值均小于0.0I).与烧伤血清组比较,黏蛋白+烧伤血清组划痕后各时相点细胞移行距离无明显变化(t值为0.055 ~0.589,P值均大于0 05).ITF+烧伤血清组划痕后12、24、36 h细胞移行距离分别为(47±6)、(126±13)、(170±11) μm,明显长于烧伤血清组[(42±7)、(98±14)、(154±22) μm,t值为2.230~4.817,P<0.05或P<0.01].ITF+黏蛋白+烧伤血清组划痕后各时相点细胞移行距离明显长于烧伤血清组(t值为2.982 ~7.390,P<0.05或P<0.01),划痕后12 ~48 h明显长于ITF+烧伤血清组(t值为2.707 ~2.918,P<0.05或P<0.01).(3)细胞变形能力.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烧伤血清组穿孔细胞数大幅减少(t值为- 23.965 ~ -6.436,P值均小于0.01).与烧伤血清组比较,黏蛋白+烧伤血清组各时相点穿孔细胞数改变不明显(t值为0.199~ 0.797,P值均大于0 05);ITF+烧伤血清组各时相点穿孔细胞数均明显增加(t值为3.650 ~10.028,P值均小于0.01).ITF+黏蛋白+烧伤血清组各时相点穿孔细胞数明显多于烧伤血清组(t值为4.313~15.100,P值均小于0.01),培养10、12 h时穿孔细胞数分别为(328±47)、(465±37)个,明显多于ITF+烧伤血清组[(277±25)、(353±34)个,t值分别为3.051、6 945,P值均小于0.01].结论 ITF对肠上皮细胞增殖影响有限,但能明显改善细胞变形能力,促进细胞移行;单独使用黏蛋白对细胞无明显作用,与ITF联合应用能增强ITF的作用.ITF维护肠黏膜屏障的主要机制为促进细胞移行.
作者:王焕;吴修文;万千雪;金星;孙勇;吴丹;曾俊杰;彭曦 刊期: 2011年第05期
肺炎克雷伯菌属于肠杆菌科克雷伯菌属,是临床常见分离菌,除能引起典型的原发性肺炎外,还能导致各种肺外感染,是医院感染常见致病菌之一[1-2].在南通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以下简称我院)烧伤病房,肺炎克雷伯菌分离率在革兰阴性杆菌中排第3位,加之多药耐药性日益严重,多次发生医院感染造成流行.氨基糖苷类药物是治疗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常用抗生素之一,烧伤患者肺炎克雷伯菌分离株对此类药物耐药的情况非常严重.
作者:黄璇;潘宇红;吕国忠;朱婕;程华莉;糜祖煌;张烽 刊期: 2011年第05期
优质的研究性论文是高水平医学学术期刊的重要支撑.能够撰写出高质量的研究性论文,无疑是作者理论造诣、科研实力和撰稿水平的好体现.然而作者若一味追求高质量的研究性论文,而忽视了对临床回顾性论文的撰写,非但不利于其科研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而且会浪费宝贵的临床资料,错失其中可能蕴含的研究契机.
作者:梁钢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生长激素(GH)是体内重要的合成类激素,对生长发育及代谢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GH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严重烧(创)伤、肝硬化低蛋白血症、肾病综合征(NS)等多个方面,对调节机体营养代谢及免疫功能效果显著,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本文就GH对机体营养代谢及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作如下综述.
作者:姜鹏君;郭光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胰岛素对烫伤大鼠血清诱导大鼠骨骼肌成肌细胞株L6凋亡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L6细胞,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烫伤血清组、胰岛素组和烫伤血清+胰岛素组.在上述4组细胞培养液中分别添加体积分数20%正常大鼠血清、体积分数20%烫伤大鼠血清、体积分数20%正常大鼠血清+100 nmol/L胰岛素、体积分数20%烫伤大鼠血清+100 nmol/L胰岛素,孵育48 h.行Hoechst 33258染色,于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凋亡形态并计数凋亡细胞;行膜联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碘化丙啶双标记染色,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磷酸化(p一)蛋白激酶B(Akt)、p-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Bax、Bcl-2、活化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 caspase-3)的蛋白表达量.对实验数据行组间或配对t检验.结果 (1)倒置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烫伤血清组凋亡细胞为每视野(59.6±3 9)个,显著多于对照组、胰岛素组、烫伤血清+胰岛素组[每视野(4 9±2.6)、(5 5±2 1)、(19.7±2 3)个,t值分别为28.53、29.86、21.53,P值均小于0.01].(2)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烫伤血清组细胞凋亡率为(18.5±1.8)%,明显高于对照组、胰岛素组及烫伤血清+胰岛素组[(1.1±0 6)%、(1 5±0 3)%、(7.8±0.6)%,t值分别为22.41、22 83、13 92,P值均小于0 01].(3)蛋白质印迹检测显示,烫伤血清组Bax蛋白表达量(1.12±0.63)及活化caspase-3蛋白表达量(2.15±0.51)明显高于对照组(0.16±0 03、0.21±0.03,t值分别为3 80、10 69,P值均小于0 01),p-Akt蛋白表达量(0.20±0.03)明显低于对照组(0 42±0 07,t=-8.46,P<0.01);Bcl-2及p-PI3K蛋白表达量(0.19±0 03、0.17±0.03)与对照组(0.26±0 09、0 28±0.07)接近(t值分别为-2.73、-1.14,P值均大于0 05).与烫伤血清组比较,烫伤血清+胰岛素组Bax蛋白表达量(0.40±0.14)和活化caspase-3蛋白表达量(0.83±0.18)明显降低(t=-3.23,P <0.05;t =6.66,P <0.01),Bcl-2、p-Akt及p-PI3K蛋白表达量均升高(0.39±0.10、0 78±0 03、0.47±0.12,t值分别为4.07、18.71、5 05,P<0.05或P<0.01).结论 烫伤大鼠血清可显著促进骨骼肌成肌细胞凋亡,胰岛素能通过PI3K/Akt信号途径抑制细胞凋亡.
作者:马丽;柴家科;申传安;迟云飞;冯瑞;邓虎平 刊期: 2011年第05期
创伤是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意外损伤,其中烧伤高发于经济不发达或欠发达地区.烧伤患者不仅要承受极大的肉体痛苦,精神上也受到沉重打击甚至罹患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既增加临床救治难度,也因此加重病情、降低愈后生活质量.了解PTSD的发生机制,对治疗及预防该病具有重要的临床及社会意义.
作者:李俊亮;王凌峰 刊期: 2011年第05期